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日] 黑泽明 页数:258 译者:李正伦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是山涧那丑陋的蛤蟆,这本书就是我看到自己的模样后,吓出了一身的油。黑泽明用这样调侃的语气,为自己的自传作了注解。 说本书是自传,其实也只是一些短篇文章结集成的一本小册子。然而,这一篇篇篇幅精炼的小文,犹如一颗颗珍珠,被黑泽明的生命之线串联起来,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这七彩之光影射在我的心中,于是在我的脑海里,就有了黑泽明——这个魁梧、明朗、犹如一界山村武夫——的形象。 黑泽明在序言中说,“从我身上减去电影,我的人生大概就成了零”。正因如此,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黑泽明在回忆自己拍电影的种种遭遇的故事。再有就是黑泽明的童年了。 日本人有一种自然主义情节,而这自然主义尤其体现在孩童身上。在黑泽明的回忆中,自己的童年也是与自然容为一体的。野外觅食、抓鱼、修行,各类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大正的声音。都使得黑泽明回忆无穷,更使得他怅然若失,因为现在在也不曾有那样的暑假,那样的声音了。 关于黑泽明的电影我不能多说,因为没看过。不过黑泽明对电影的热爱,已经对电影事业的执拙着实让我佩服。 最后想把近来读的关于“回忆”的书——《我与鲁迅七十年》《上学记》《蛤蟆的油》——小小地比较一下。最喜欢的还是《上学记》,其次是《蛤蟆的油》,最后是《我与鲁迅七十年》。《我与鲁迅七十年》有点赚“阴票”的嫌疑,前半部分还不错,和鲁迅还有点瓜葛,后面基本就是写鲁迅遗孤的生活状况了。《蛤蟆的油》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总觉得文字上读起来很别扭,因此让我有想看原版的冲动。《上学记》没的说,是我最喜欢的
内容概要
《蛤蟆的油》主人公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黑泽明坦然直面过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艺术的感悟,流露于字里行间。如同一个智者和达人,黑泽明在淡淡的叙述中留给了我们诸多的感受和启示…… [蛤蟆的油是指什么]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黑泽明是谁]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黑泽明使我明白,当走向外面世界时,要保持自己的性格和风格。 ——张艺谋
作者简介
黑泽明,日本著名电影导演。1910年生于东京一个武士家庭,自小就在严格的家教下学习剑道、书法和绘画。1943年因执导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一举成名。1950年执导的电影《罗生门》,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级大导演。1954年执导了日本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七武士》。执导的其他影片《生之欲》、《白痴》、《蜘蛛巢城》、《影子武士》、《乱》、《梦》等,均已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1990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98年病逝。 黑泽明在他五十余年的电影生涯中导演了三十多部电影,共获得了三十多个著名的奖项。作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影响了亚洲几代电影人以及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一代西方著名导演。 1999年,黑泽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黑泽明”词条由张艺谋、斯皮尔伯格亲自撰写,他们都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这位电影大师的崇敬之情。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第一章 酥糖与剑道荡漾在洗澡盆“活动写真”地狱“酥糖”遇到天使江户川上灿烂花开向阳处旋风剑道毒刺与诋毁枫桥夜泊紫式部与清少纳言第二章 大正的声音明治的影子大正的声音神乐坂武者遗痛一刻巅峰只欠一跳长长的红砖墙生死之间黑可怕的远足第三章 在迷路师之大者反抗遥远的乡村山野武士乡间九十苗迷路和战争无关懦弱与渺小旧日小街死底片与正片第四章 危险的拐角危险的拐角山顶P·C·L山崩高山仰止病与酒好人无寿苦战我将登山第五章 预备——拍!预备——拍!武魂苦尽甘来冷镜头人生何处无归处跨过太平洋只有一个日本第六章 到《罗生门》为止苏醒情不自禁地鼓掌人非强者人非弱者空落的哀愁心无边,命运无边鲑鱼的牢骚生命总有余味善罗生门
章节摘录
智力上我和哥哥相差十岁,但实际上他只比我大四岁而已。 所以,我上了小学三年级,在一种完全的幼童的精神状态中勉强成为一个少年的时候,我哥哥已经上了中学。 这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我前面已经提过,哥哥是个秀才,他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东京市举办的小学学生统一测试中名列第三,六年级的时候就名列榜首了。 然而,就是这位哥哥,报考当时的名牌中学东京府立一中的时候,却名落孙山。 这件事,对于我父亲以至全家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 我记得,当时家里的气氛特别反常。 我感到,这件事仿佛一阵旋风袭击了我们的家。 父亲心境黯然;母亲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姐姐们唧唧喳喳,尽可能不理睬哥哥。 那时,连我也为此事感到十分惋惜,而且非常气愤。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哥哥是什么原因落榜的。他参加任何考试从来都得分很高,而且考试归来表现出绝对有把握的样子。我能想到的只能是这么两个原因:其一是最后权衡的时候,他因为学校优先录取名门子弟而被挤掉了;其次是口试的时候,自负而又极富个性的哥哥,言谈举止不符合标准。 但奇怪的是,当时哥哥是什么状态我却毫不记得。我想,他很可能把这事置之度外,采取超然的态度。但不能否认,这事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证据是,以这件事为分界线,哥哥的性格突然变了。 此后,在父亲劝说之下,他进了位于若松町的成城中学。当时,这所中学的校风近似于陆军少年学校。可能是他对这个中学的校风很反感,从此开始,他对学业采取了完全视同儿戏的态度,耽溺于文学,因而常常和父亲发生冲突。 父亲是户山陆军学校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后当了教官。他的学生后来有当了大将的。毋庸讳言,他的教育方法纯粹是斯巴达式的。 这样的父亲和崇拜外国文学的哥哥意见相左,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不过,那时的我并不理解父亲与哥哥为什么争吵,只是忧伤地站在一旁望着。 然而此时,遭到意外的旋风袭击的这个家,又遭到一股寒流的袭击。 我有四个姐姐和三个哥哥。大姐的孩子和我同岁,我出生时大姐已经出嫁了。大哥比我大好多岁,我记事的时候他已离家自立门户,很少看到他。二哥在我出生之前病死了。所以,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只有本书里常常提到的这位哥哥以及三位姐姐。我姐姐们的名字中都有个“代”字,从业已出嫁的姐姐起,按年龄为序分别是:茂代、春代、种代、百代。 我则以年龄为序,称尚未出嫁的三位姐姐为:大姐姐、二姐姐、小姐姐。 前面我已提到,哥哥认为我不能成为他的伙伴,我就只能跟姐姐们一起玩。直到现在,扔布包和翻绳还是我的拿手好戏呢。(我常常把这拿手戏表演给朋友和我们摄制组的人看,他们无不吃惊。我想他们读了本书,对于我那“酥糖”时代的旧闻逸事,应当更加吃惊吧。) 经常和我一起玩耍的是我的小姐姐。我清楚地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和小姐姐在父亲供职的、位于大森的学校里玩耍。那地方是一块呈钩状的空地,一阵旋风刮来,把我们刮得离地而起。我们俩赶紧抱在一块儿,刹那间就掉了下来,我哭着抓着姐姐的手跑回了家。 我这个姐姐,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得了一场病,就像突然被旋风刮走一般,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不能忘记,到顺天堂医院去看她的时候,病床上的姐姐那凄凉的笑容。我也不能忘记和这位姐姐过偶人节时摆偶人的欢悦气氛。 我们家有旧的古装宫廷偶人,有三宫女、五乐工、浦岛太郎、带哈巴狗的女官等等。还有两副金屏风、两盏纸罩蜡灯、五套泥金彩绘的小桌,小桌上面摆着成套的泥金彩绘小碗盏,连小到能放在手掌上的银手炉也一应俱全。 我们关上电灯,在光线微弱的房间里,借着纸罩蜡灯的柔光,看那些摆在铺着猩红毯子的五层坛上的宫廷偶人,它们仿佛就要开口讲话一般,栩栩如生,美丽之极,我甚至为此而有些发怯。 我的小姐姐招呼我坐在偶人坛前,给我放上小桌,让我在小手炉上烤手,用大拇指甲那么大的酒杯喝甜酒。 小姐姐在三个姐姐中最漂亮,柔媚得过了头。她身上有一种像水晶一般透明、柔弱易殒、令人哀怜的美。哥哥受重伤时,哭着说自己情愿替他死的就是她。 即使现在我提笔写到她,也难禁热泪滚滚,不胜唏嘘。 为我这个姐姐举行葬礼的那天,我和全家人以及亲戚们坐在寺庙的正殿上听和尚诵经。当诵经声、木鱼声加上铜锣声达到高潮的时候,我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尽管父母亲和姐姐们怒目而视,但这笑就是止不住。 哥哥把我带到殿外。 我心里明白,他领我出来为的是到外面训斥我。然而哥哥毫无怒气我 以为他准是把我扔在外面再回正殿去,可并非如此。他只是朝诵经高潮中的正殿回头望了望。 “小明,往那边去!”他扔下这么一句,便离开石条铺的甬路朝外面走去。我紧跟在他后面。 哥哥边大步走着边冒了一句:“和尚们真会折腾!” 我高兴了。 我之所以笑出声来,倒并不是嘲笑和尚们。我只是觉得可笑,自己又控制不住才笑的。不过,听了哥哥的话倒觉得舒畅了。同时我也在想,我纵声大笑,我的小姐姐也会高兴吧。 我这位姐姐只活了十六岁。 我自己都觉得奇怪,然而却记得清清楚楚,她的法号是:桃林贞光信女。 P28-31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在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前,我对电影这门艺术一无所知。 一年后,第一次看到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几年后,在法国戛纳,我坐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亲眼目睹了黑泽明接受终身成就奖。他受到了东西方人民的热爱和崇敬。我从未和他相遇,尽管曾经有过一次机会。有一次,我去东京办事,一位日本友人建议我去见见黑泽明。我不敢去。无论如何,他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大师。在电影的王国里,我那时不过是个小人物。 ——张艺谋(1999年时代周刊)
编辑推荐
在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从他开始,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索尼,本田和黑泽明。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在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前,我对电影这门艺术一无所知。 一年后,第一次看到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几年后,在法国戛纳,我坐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亲眼目睹了黑泽明接受终身成就奖。他受到了东西方人民的热爱和崇敬。我从未和他相遇,尽管曾经有过一次机会。有一次,我去东京办事,一位日本友人建议我去见见黑泽明。我不敢去。无论如何,他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大师。在电影的王国里,我那时不过是个小人物。 ——张艺谋(1999年时代周刊) 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是一位为东方电影打开国际电影市场的文化先驱。今天,这个先驱的躯体已经离我们而去,而他的传记《蛤蟆的油》则带着他生命中恒久的电影精神流传下来。这种精神体现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就是指涉的关于认识与真理、语言与现实、阐释与目的这一系现代哲学最为关注的终极命题。 (贾磊磊) ——中华读书报 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 他之后,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索尼、本田和黑泽明 本书为黑泽明晚年,回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孩提时代一个孱弱的“夜哭郎”,如何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如何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在征服一座一座的高山的生命征程中,将大师坎坷的足迹与不断进取、奋斗的伟大灵魂,娓娓道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