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01-01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美),弗兰克·迈考特(美) 页数:445 译者:路文彬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安琪拉的灰烬》以幽默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贫民窟孩子成长与奋斗的感人经历。面对贫穷、挫折、苦难,作者迈考特则选择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美国青年一代心目中自强奋斗的偶像。 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苦难,但是它不叫人绝望,主人公在成长着,在拼命地吸吮着苦难的乳汁成长。这成长的历程是无坚不摧的。尽管弗兰克与他的兄弟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他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感觉很富有。令全世界无数读者为之感动。 该书平凡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数以千万的读者,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等多项大奖。本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117周之久。美国《好书》杂志评论说,“这本书的成功靠的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安琪拉的灰烬》不仅是一部关于成长的书,还是一部关于“天使”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弗兰基的男孩的成长过程。他的成长似乎很不顺利,充满艰辛。从他出生之日开始,他就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醉鬼。他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地家庭妇女,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还有就是一群肮脏的弟弟妹妹。这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庭。那时正在战争,社会环境也十分恶劣……
作者简介
弗兰克·迈考特(Frank McCourt),美国著名作家,教师,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安琪拉的灰烬》、《就是这儿》、《教书匠》等。 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作为爱尔兰裔,4岁举家迂回爱尔兰,在贫民窟度过苦难的童年。13岁辍学。19岁心怀“美国梦”只身重返纽约,做过酒店勤杂工、码头工人、打字员,当过兵,后来考入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前后教过12000多名学生,曾荣获美国教育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全美最佳教师”,被誉为“老师中的老师”。1987年退休,开始正式写作。2006年,被授予“约翰·杜威教育奖”。2009年6月,病逝于纽约。1996年,处女作《安琪拉的灰烬》出版,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靠着读者口口相传,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并创下在榜长达117周的纪录,一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全美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年度好书奖等各大重要奖项。1999年,“安琪拉的灰烬2”《就是这儿》出版。2005年,“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出版。系列图书产生重大影响,正如《纽约时报》所评:“堪称多年来兼具全球影响和人文风格的成长小说杰作!”
书籍目录
历经苦难,依然不矢生命的风度世界是怎样结构的?全世界孩子的哭声都是一样的1 布鲁克林2 利默里克3 罗登巷的“意大利”4 第七级楼梯5 舞蹈,电影,拉丁文6 妈妈的歌唱7 蒂莫尼先生8 我的作文9 “大药房”10 乞讨11 大老爷们12 莎士比亚13 阁楼14 外婆的裙子15 送电报16 考试17 十六岁18 到美国去!19 就是这里了!
章节摘录
我的父亲和母亲本该待在纽约,他们在那里相遇,在那里成婚,我也在那里出生。然而,我四岁的时候,他们却返回了爱尔兰。那时,我的弟弟小马拉奇三岁,双胞胎奥里弗和尤金只有一岁,妹妹玛格丽特已经夭亡。 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儿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 人们总爱吹嘘或抱怨他们早年所遭受的苦难,但那根本没法和爱尔兰人的苦难相提并论:家庭贫困潦倒;父亲一无所长、醉话连篇;母亲虔诚而沮丧,坐在火炉旁哀叹个不停;牧师自以为是;教师恃强凌弱;还有那些英国人,和他们八百年来对我们所造的孽。 尤其糟糕的是———我们那儿总是湿漉漉的。 在遥远的大西洋上空,大片聚结的雨云缓缓流向香农河,然后永远停留在利默里克。从割礼节到除夕,雨水一直浇灌着这座城市。它造就了刺耳的干咳声,支气管炎的“呼噜”声,哮喘病的“咻咻”喘气声,还有肺病那“吭吭”的咳嗽声。它把人们的鼻子变成喷泉,把人们的肺变成细菌的温床。于是,它又引出了大量的治疗土方:为了治疗黏膜炎,得吃用加了胡椒粉的牛奶煮过的洋葱;为了使呼吸道畅通,得把面粉和荨麻熬成糊糊,裹在布里,然后把这滚烫的东西拍在胸膛上,烫得人“嘶嘶”地倒抽凉气。 从十月到次年四月,利默里克的墙壁上一直闪烁着湿漉漉的光。衣服从来没干过,花呢衣服和羊毛外套成了许多生灵的乐园,有时还会钻出一些神秘的植物。在小酒馆里,水汽从潮湿的身体和衣服上蒸发出来,又随着烟卷和烟斗被吸进去,伴着溅洒出的黑啤酒和威士忌散发出霉味,还稍微混合着从户外厕所飘进来的尿臊味,许多人就是在那里将他们一周的收入呕吐得一干二净的。 雨水把我们赶进了教堂———那是我们的避难所,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惟一干燥的地方。在做弥撒、祈祷和九日祷时,我们湿淋淋的挤作一大堆,在牧师单调沉闷的布道声中恹恹欲睡,而水汽又混合着焚香、鲜花和蜡烛的味道,从我们的衣服上蒸发出来。 利默里克一向以虔诚闻名,但我们仅仅熟悉它的雨水。 我的父亲马拉奇?迈考特出生在安特里姆郡图姆镇的一个农场。跟他父亲年轻时一样,他生性粗野,爱找英国人或爱尔兰人的麻烦,有时还同时找这两伙人的麻烦。他曾为爱尔兰共和军作战,最终在一次亡命行动中成了被悬赏的逃兵。 我小时候常常盯着父亲看,他那日益变稀的头发、东倒西歪的牙齿让我感到纳闷,为什么有人愿意出钱买这样一个脑袋呢?在我十三岁的时候,祖母告诉我一个秘密:还是婴儿的时候,你那可怜的父亲摔过倒栽葱。那是个意外,此后他就跟原来不一样了。你一定要牢记,摔过倒栽葱的人可能会有点不大正常。 因为他那个被摔过的脑袋有了价码,他只好从戈尔韦港乘货船偷偷逃离爱尔兰。到了纽约,正赶上大禁酒,他简直认为自己掉进了地狱。但他随即发现了地下酒吧,又眉开眼笑了。 在美国和英国游荡和痛饮过后,江河日下的光景令他开始渴望安宁。他回到了贝尔法斯特市,因为他的出现,那里炸开了锅,他却说:让他们统统给我倒霉去吧。他常和安德森镇的女士们闲聊,她们用美色诱惑他,可他却把她们打发了,继续喝自己的茶。他已经烟酒不沾,美色又有什么用?不久,他死在皇家维多利亚医院。 我的母亲叫安琪拉?西恩,是和她的母亲、两个哥哥托马斯和帕特里克,以及一个姐姐阿格尼斯在利默里克的贫民窟长大的。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原因是在她出生几周前,他就溜到了澳大利亚。 在利默里克的小酒馆喝了一夜的黑啤酒后,外公摇摇晃晃地走在小路上,一路哼唱着他最喜欢的那首歌: 谁把罩衫扔进了墨菲太太的炖菜汤? 无人搭理他只好一直高声嚷: 定是爱尔兰脏鬼的恶作剧, 看我不好好痛揍他一场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好书;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到处弥漫着庸俗的享乐主义),它就更是一本好书了。 ——著名学者、作家 曹文轩 此书能使我们中国的数量大得惊人的穷孩子们,从自己的母亲身上,发现天使的影子…… ——著名作家 梁晓声 我是从下午开始读这本书的。躺在床上读,读完后是凌晨四点。合上书本,我发现有两滴冰凉的眼泪挂在腮边。我很奇怪,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苦难,但是它不叫人绝望。我细细地琢磨着这个原因,她像有些明白了。主要公在成长着,在拼命地吸吮着苦难的乳汁成长。这成长的历程是无坚不摧的。 ——著名作家 高建群 教人珍惜幸福、激人迎难而上的内蕴,与引人入胜的叙事、流畅优美的文笔一起,构成了《安琪拉的灰烬》让人久读不厌的魅力。 ——著名文学评论家 白烨 《安琪拉的灰烬》堪称近年来少见的具有影响力而又兼具人文风格的回忆录! ——《纽约时报》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安琪拉的灰烬》这样能以苦中作乐、感伤而又不失乐观积极的精神感动读者。这本书的成功靠的不是夸大词的宣传,而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美国《好书》杂志 一旦翻开这本精彩动人的书就不能歇手,非要看到弗兰克的童年结束为止。 ——《辛德勒名单》作者 托马斯·肯尼利
编辑推荐
自传体小说《安琪拉的灰烬》于1996年出版,一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全美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年度好书奖等,曾连续117周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一年重印47次,印数高达150万册,创下了一连串的出版奇迹。本书现已译成25种语言全球发行,并由派拉蒙公司改编成同名电影,令数以亿计的读者深深感动。 尽管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