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作者:侯文元 页数:510 字数:390000
前言
从“八一五”光复的第二天夜里开始,古城接连发生怪事。凡天黑有人走在街上或半夜出来解手,都会莫名其妙地失踪,有的人失踪前发出一声惨叫,有的一声不响人就不见了,地上既不见血迹,也不见有挣扎搏斗的痕迹,就像被蒸发了似的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久,有人发现,夜里常有身穿白色服饰的怪物出现,怪物有的身材高大,头像斗,两眼如火炬;有的是小矬个子,眼睛不见亮光,于是有人猜测说这是魔。当遭遇不幸的人家哭喊着找到维持会,维持会会长董老五竞推脱说,他只管阳间的事,要失踪人的家属去找张天师,再不然就要群众到马王爷那里去告状。 地下共产党组织群众,抓到一个装“魔”人,并从一座废弃的果窖里找到31具被害人尸体。大汉奸董老五为装魔人百般辩护,说坏蛋患有“夜游症”,最后,把人给放了。 在那混乱动荡的日子里,古城老百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天一黑,家家户户关窗闩门,再也不敢迈出家门半步。外地来的逃难人并不知道古城出了“魔”,所以夜里仍不时听见呼喊救命声。 有两个少年因看见一起谋杀案,其中一人当场遇害,另一少年男扮女装逃回家后,不得不东躲西藏。直到这年的11月初,辽南解放.从延安来东北的杨运被任命为人民政府古城区长,解散了董老五的治安维持会,才为无辜死难的百姓中了冤,人民群众才出了这口恶气。
内容概要
《古城春秋》讲述了从“八一五”光复的第二天夜里开始,古城接连发生怪事。凡天黑有人走在街上或半夜出来解手,都会莫名其妙地失踪,有的人失踪前发出一声惨叫,有的一声不响人就不见了,地上既不见血迹,也不见有挣扎搏斗的痕迹,就像被蒸发了似的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久,有人发现,夜里常有身穿白色服饰的怪物出现,怪物有的身材高大,头像斗,两眼如火炬;有的是小矬个子,眼睛不见亮光,于是有人猜测说这是魔。当遭遇不幸的人家哭喊着找到维持会,维持会会长董老五竞推脱说,他只管阳间的事,要失踪人的家属去找张天师,再不然就要群众到马王爷那里去告状。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抗战胜利了
第二章 风传古城出了“魔”
第三章 一伙所谓的人类
第四章 汉奸掌权
第五章 恐怖中的古城人
第六章 月光下的魅影
第七章 设伏未果
第八章 善恶终有报
第九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十章 黔驴之技
第十一章 各怀鬼胎
第十二章 装魔人的交代
第十三章 找到部分罪证
第十四章 “曲线救国”的“英雄们”
第十五章 夜幕下的谋杀
第十六章 男扮女装逃出古城
第十七章 大舞台
第十八章 遭到追杀的日日夜夜
第十九章 绝处逢生
第二十章 耳濡目染的两天
第二十一章 重逢
第二十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十三章 魑魅的最后挣扎
第二十四章 釜底抽薪
第二十五章 树倒猢狲散
第二十六章 提审
第二十七章 多行不义必自毙
尾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抗战胜利了 1 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早晨,东方天空刚刚露出羞涩的微光,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沿着“哈大”公路向南踽踽独行,他就是萧源。微弱的天光,现出他那瘦削的身影。饥饿使他举步维艰,但更使他感到难受的是三天前因受刑,每迈出一步,左腿都像针扎似的疼痛。想到不久就能见到在县城”国高”念书的哥哥,向哥哥要点钱,到饭店吃点饭,然后坐火车很快就能回到家,在兴奋的遐想中,他感到左腿的疼痛似乎减轻了许多。 一路上,不见一个行人。他起得太早了,这都源于饥饿。 渐渐地,东边天空露出了鱼肚白,黑暗仿佛在融化,预告太阳升起的启明星也已隐去,天空抹上了一片粉红色,小鸟在树林里叽叽喳喳欢快地唱着歌。 随着霞光万道,一朵像大向日葵花似的金灿灿的红太阳,从群山的后面喷薄而出。太阳升起有一竿高时,一辆前辕板下面挂着响筒、有三匹膘肥体壮的牲口拉着的大胶车,从萧源身后叮咚响地驶了过来。车上装载的货物用苫布遮盖着,上面坐着两个彪形大汉。萧源站在道边,边招手边大声问坐在大胶车上的三个人这里离县城还有多远。赶车的大汉挥动着长鞭,向他头上空甩了一个响鞭,吓得他猛地一缩脖,车上三人一阵哈哈大笑。 当萧源从惶恐中缓过神来,大胶车已绝尘而去。 时间不长,从北边开过来一辆冒着黑烟、车身哐哐直响的汽车,仿佛每个零部件、每颗螺丝钉随时都会从它身上掉下来似的。萧源已领教大胶车上的响鞭,想到汽车并非普通人家所能拥有,他再也不敢贸然向坐在汽车里的人喊“这里离县城还有多远”这句话了。 汽车驶过去不久,从公路岔道口东边茂密的庄稼地里伸出来的一条小毛道,走过来一位头戴草帽的农民,他手拿着一把镰刀,这位农民比大胶车上的三个人的年纪要大得多。于是萧源迎上前,谦恭地问:“请问老伯,这里离县城还有多远了?” “有二里多地吧。” “‘国高’在县城的什么方位?” “在县城的北边。” “老伯,到‘国高’怎么走能近些?”萧源又问。 “从这里到‘国高’有两条路,一条是公路,一条是乡路。沿着这条公路走到县城,然后顺着大道,再往北走到‘国高’。另一条是乡路,沿公路再向前走不远,见横道向东拐,沿有车辙印的小路走约五六分钟,道前面有一个岔道口,一条是朝东,一条向南。沿着朝南那条有车辙印的土路走,很快就能望见道旁有一片红砖瓦房,那就是‘国高’。走这条乡路,比走到县城再到‘国高’那条大道,能近一倍多的路程。”随后,老者眼里掠过一丝怜悯的神情,劝道:“孩子,那里可不是讨饭的地方啊!” 谓十过老伯,萧源决定走这条近道。 他边走边想,这位老伯虽然把他当成了小要饭花子,却没有像大胶车上的那三个人耻笑和戏弄他,而且,从这位老伯最后那句话中可以想象,这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他边走边在心里暗暗地祝福着:愿这位老者长命百岁。 按照老伯告诉他的路线,见横道向左拐,沿着有车辙印的土路走了不长时间,果然有一个岔道口,他朝右侧那条土路走去。路上不见一个行人。太阳张开笑脸,两边的庄稼像一堵堵绿色的高墙,挡得一丝凉风儿不透,他汗珠子顺着前额直往下淌,两眼阵阵发黑,左腿的疼痛也重起来。就在想怎么还不见红砖瓦房,是不是走错了路时,他欣喜地望见一辆牛拉的木轮车,嘎吱响地从远处缓缓地朝他而来。 赶车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农民,耳朵有点背,萧源大声问了两遍,老人也没有听清。直到他把车停下,侧着耳朵这才听清。老人憨厚一笑说:“不远了。转过这片庄稼地就能看见红砖瓦房,那就是‘国高’。” 果然,萧源刚转过庄稼地,一片红砖瓦房即呈现在他的眼前。 还没等他走近筑有围墙的红砖瓦房的大门前,从校门口那座小房子后窗口便传来“喂喂!到别处要饭去”的呵斥声。但呵斥声并未能阻止他那歪歪趔趔的脚步,这时一个三十多岁的大汉遂疾步从小屋子里走了出来。他皱着眉头(显然,这大汉是校役了),粗声粗气地训斥道:“你怎么到这儿来讨饭!” ‘‘大叔,我不是来讨饭,我是来找我哥哥的。”萧源忙解释道。 “找你哥哥?’’校役用怀疑的目光,望着头发长长的、穿一身褴褛衣裳的萧源,用审问的口气问:“是你亲哥哥吗?” “是我亲哥哥。” “你哥哥在哪个班级,叫什么名字?” “前一年上学的,哪个班级我不知道。他叫萧举。” “那你怎么还讨饭呢?”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