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学华,张凤琴 著 页数:395
内容概要
《高中生作文必备参考书:高考作文必备素材积累与运用》特点:黄金素材、百变巧用、打造万能写作模板、考点对接、多维训练、提升应试作文基础、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方法、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及运用、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及运用、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及运用、高考作文常见哲学关系及运用。
作者简介
麦坚,资深作文专家。中高考作文研究专家。曾任《新作文》首席编辑。《语文报》《天津中学生》特约撰稿人。主编畅销类著作30余种,多次命中中、高考作文题。 主编有:《2008高考满分作文--阅卷老师最喜欢的150篇满分作文》、《2008中考满分作文--阅卷老师最喜欢的150篇满分作文》、《2009高考满分作文--阅卷老师最喜欢的150篇满分作文》、《2009中考满分作文--阅卷老师最喜欢的150篇满分作文》、《夺取2010高考满分作文--阅卷老师解读版》、《夺取2010中考满分作文--阅卷老师解读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方法第一节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储存第二节 作文素材梳理的思维方法第三节 作文素材运用的五种形式第四节 作文素材运用操作流程第二章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及运用第一节 自然环保类素材及运用第二节 科技视野类素材及运用第三节 美德素养类素材及运用第四节 文化教育类素材及运用第五节 体验感悟类素材及运用第六节 读书实践类素材及运用第七节 体育艺术类素材及运用第八节 社会生活类素材及运用第九节 时尚法制类素材及运用第十节 最新社会热点素材及运用第三章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及运用第一节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及运用一、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及运用二、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及运用三、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及运用四、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及运用五、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及运用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化人物素材及运用第三节 外国文化人物素材及运用第四节 文学艺术形象素材及运用一、外国文学部分二、中国文学部分第四章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及运用第一节 人生旅途第二节 精神家园第三节 生活智慧第四节 文化教育第五节 自然世界第六节 名典轶事第五章 高考作文常见哲学关系及运用一、过程与结果二、整体与部分三、原因和结果四、必然与偶然五、内容与形式六、现象与本质七、对立与统八、共性与个性九、内因与外因十、量变与质变十一、主要与次要十二、个体与集体十三、实践与认识十四、主观与客观十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十六、真理与谬误十七、否定与否定之否定十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十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十、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
章节摘录
我们积累和掌握的素材,还是一些刚出土的泥,未经雕琢的石,需要切磋。正如光可分解为七色,我们拿起“剖刀”,同样可将它们切磋成砖、琢磨成玉,让其真正成为文章的建筑之材、装点之物。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思维方法: 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侧面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任何事物都处于客观世界的“关系网”中,都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环节,从不同角度联系周围事物去观察思考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另外,事物的发展趋势一般都存在多种可能性,比较明显的可能性是常规角度,而那些不明显的可能性往往会出新意。 用发散思维分析写作素材,就是将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力求考虑到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多角度联想和思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 第一,由现象到本质。就一则普通的素材而言,考生若能以变化的眼光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分析种种现象,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比如,苏轼这位历史人物,考生们无论从教材还是从课外资料中都对他有所了解,然而,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的考生才能在写作中把这个素材运用得游刃有余。例如有的考生从“纪念”的角度落笔,有的考生从“忘记与铭记”的角度落笔,有的考生从“记忆”的角度落笔。苏轼虽饱受屈辱却奋发有为的事例被运用得“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第二,由结果到原因。考生手中的素材往往是具体的事例,而这些事例告诉考生的只是一些事情的结果。如果考生面对那些结果多问或多想几个为什么,也许一个简单的素材,就会生发出众多的内涵。比如袁隆平这个人物,很多考生只知道他在杂交水稻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然而,如果考生能对这样一个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这个事例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比如“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跑的体验、愿景等等。 第三,由普遍到独特。面对众人熟知的素材,考生要避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就必须以独特的眼光,寻求新的突破,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效果。以荣获“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邰丽华为例,不少考生在引述这个事例时描述的是主人公的坚强,而一些考生却写她的感恩之心,塑造了她的至纯至美,从而雕琢出了心中的天使,显得独特而富有个性。 第四,由聚合到发散。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取用同一事例。比如央视的“感动中国”栏目,每年推出的新闻人物,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位,这些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感人事迹又有生动细节。如果考生们把每个人物从三到五个角度来分析的话.那么,一个考生实际上就已经掌握了一两百则素材了。用那么多的素材去应对一篇高考作文不是绰绰有余吗? 事物关系中的正与反、顺与倒都是相对的;事物间可互相转化,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一则写作素材,有时反弹琵琶,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关注其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从而引起新的思索,产生超常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这种思维即逆向思维。例如寓言《狐假虎威》常用来辛辣地讽刺借他人权势和威风来吓唬、欺压弱小的卑劣行径;其实,从逆向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得到另外一层含义:在老虎面前面临灭顶之灾的狐狸,借助虎威巧妙地化解了危机。因此,对待任何事情,在力量不济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假借外物,用好身边的相关资源。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考作文必备素材积累与运用/高中生作文必备参考书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