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储朝晖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给教育学科中青年理论工作者搭建一个学术平台,我曾经为山西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中国中青年学者教育学术文库”。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并聘请我和汪永铨教授、鲁洁教授等组成学术委员会。我们每年对中青年学者申请的学术著作进行认真的评审,选出最优秀的著作出版,先后出版了二十多部。这套文库中的许多作品都获得各种奖励,例如项贤明的《泛教育论》、石中英的《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丁邦平的《国际科学教育导论》都是全国头三批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檀传宝的《德育美学观》曾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因此这套文库的出版在中青年学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山西教育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几部老年学者的著作,如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我的《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等。但是,由于出版社的改制和调整,“文库”有所停顿。 近年,出版社新的领导决定要把“文库”继续办下去,以繁荣我国的教育科学。经过多名学者的座谈研究,基于过去出版的教育学术著作已经不限于中青年学者的作品,所以把原来“文库”的名称改为“中国当代教育学术文库”,重新组织编辑委员会。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该书集中研究了中国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演进,把大学精神界定为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精神的研究范畴有所明晰;对中国大学精神作了历史考察,梳理出传统大学精神的若干表征及其变迁;探讨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大学精神与国外大学精神的异同与融合,为现代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作者简介
储朝晖 教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秘书长,《教育史研究》副主编,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以研究为生命,以教育为职业。长期进行教育与社会田野调查,发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为中国大学“立心”——研究中国大学精神的旨趣 第二节 对中国大学精神的已有研究 第三节 对中国大学精神进行历史研究的范畴与要素 第四节 对中国大学精神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第二章 中国大学精神的语义辨析 第一节 中国大学的界定 第二节 “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大学精神”语义的理论辨析 第四节 “大学精神”的语义界定第三章 中国大学精神的个案考察 第一节 解读北京大学精神 第二节 解读清华大学精神 第三节 解读南开大学精神 第四节 解读西南联大精神 第五节 由个案窥中国大学精神之一斑第四章 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源流 第一节 大学精神历史源流变化机理与分析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中国大学精神原点探析 第三节 古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变迁 第四节 近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变迁 第五节 中国书院精神的考察第五章 中国大学精神与异域大学精神的交融 第一节 古代中国大学精神与异域文化暨大学精神的融合 第二节 近现代中西大学精神的对立与融合 第三节 对中国大学精神的中西融合的评析第六章 中国大学精神的省思 第一节 特性甄别 第二节 功能分析 第三节 变迁纵览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鉴于此,我们从现代回观遥远的中国古代大学的发展,只能把夏、商、周这段长距离的历史发展过程当成中国大学发展的起点来加以研究,这只是在研究方法上的一种处理方式,并不代表研究者无视或否定历史发展的原本真实过程。 三是中国大学的形态是什么? 中国古代大学的形态自然不会与现代大学相同,也不会与欧洲、古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国的早期大学②的形态相一致,一些人正是依据这一点得出中国古代无大学的结论。这种结论多少与以非洲人的形象是否与欧洲人相一致为标准来判断非洲是否有人类产生一样,至少在逻辑上是站不住的。 张瑞瑶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师”本是军官的称号,“至于大学,起初就是一种军事学校,设在城郊。辟雍和泮宫都是一样厅堂式的建筑,四面敞开,没有围墙,这是室内习武的地方。西周打仗,仍以车兵为主力,习武也以习射为主,这种厅堂式的建筑因此又叫做‘射宫’。建筑物的四周,三面有水泽环绕,仅一面通向陆地,所以又有‘泽宫’之称。水泽那边是大片的森林,这是室外习武的地方。贵族子弟就在水泽中射鱼射鸟,在森林中驱车围攻野兽。贵族打猎,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一种实战训练。《尚书·大传》说:战斗不可空习,故借狩猎(打猎)以闲(熟练)之也。’大学的环境看上去就是一个大猎场”。 ……
编辑推荐
大学精神是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体现。中国大学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积淀与认同是其形成、传承的机理,积淀是前提和基础,认同足后人对积淀的再选择。无积淀则此精神无从产生,没有认同精神将失去传承的机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