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5-01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惠芬 页数:179
Tag标签:无
前言
加强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是开拓教育史研究的新途径,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史学家舒新城就曾“将目次拟定,材料集好”,拟就“初等、中等、高等、师范等教育专史”先做系统之研究,“再就各专史而别辑百万言之《近代中国教育通史》”,但终因忙于其他编辑事务,“为时间所限制”,“不能专力于此,只以余暇整理《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近代中国留学史》两册”。①今天,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和研究队伍的壮大,在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中,相辅相成的通史、断代史以及专史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就总体而言,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尤其是专题研究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组织编写出版《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就是出于以上认识所做的一次初步尝试。而为了既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又能达到深化教育史研究的根本目的,经过斟酌,本丛书确定从学制系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学制系统外的有关教育两方面组织选题。 对学制系统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历史演变,更好地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据传,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即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至汉代,学校教育也得到更快的发展,特别是官学制度,更是为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经过魏晋时期教育的多元发展,至隋唐、宋元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已臻完备。
内容概要
“教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本书从揭示“教化”含义入手;在考察教化活动和教化思想萌芽的基础上.从教育史的角度,循着时间顺序,分别对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教化思想、教化政策、教化实践活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说明。本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可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作者简介
张惠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30年1月出生,浙江仙居人。195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毕业,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史研究生毕业。先后师从前苏联专家杰普莉茨卡亚和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教授学习外国教育史和中国教育史。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经参加《二十四史》中《新唐书》、《新五代史》的标点、校勘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作存《教育史研究中的批判与继承》、《中国古代神童问题述评》、《对中国古代德与才问题的历史考察》、《论宋代的精舍与书院》、《论封建时代的大学》等。主编《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育大辞典》第八卷)、《中国古代教育史(下)》(《教育大辞典》第九卷)。合著有《中国教育督导史》、大学文科教材《中国教育简史》等。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教化活动和教化思想的萌芽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化活动 第二节 西周教化思想的萌芽与实践 一、教化思想的萌芽 二、周代教化思想的初步实践 第三节 管子的教化思想 一、人性与教化 二、政治与教化:“下令于流水之原” 三、政治与教化:“申宪令”、“劝庆赏” 四、经济与教化 五、风俗与教化 第二章 先秦儒家对周代教化思想和实践的总结与发展 第一节 孔丘的教化思想 一、人性与教化 二、政治与教化 三、经济与教化 第二节 孟轲的教化思想 一、人性与教化 二、政治与教化 第三节 苟况的教化思想 一、人性与教化 二、政治与教化 三、经济与教化 四、君、吏、师与教化 第四节 《大学》、《学记》对先秦儒家教化思想的总结 一、《大学》的教化思想 二、《学记》的教化思想 第三章 先秦法家对儒家教化论的批判 第一节 论人性与教化的对立 第二节 论“法”、“术”、“势”对人的控制作用 第三节 法家思想对秦代政治实践的影响 第四章 教化政策和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独尊儒术”教化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教化活动的全面加强与教化模式的确立 一、发布诏令,倡导教化 二、行为示范,树立教化榜样 三、确立制度,保障教化实施 四、重用三老,加速教化进程 五、发展私学,促进教化深入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化模式与活动的变异 第一节 汉代教化模式的衰败 第二节 道教、佛教对教化活动的渗透 一、道教对教化活动的渗透。 二、佛教对教化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家庭教育在教化活动中地位的确立 一、家庭教育兴盛发达的动因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及特征第六覃隋唐宋元时期教化思想与活动豹复兴 第一节 隋唐宋元时期的教化政策 一、隋唐两代的统治策略及其教化政策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教化政策第八章 明清时期教化活动的全面加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教化活动和教化思想的萌芽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化活动 教化的实践活动是教化思想的重要来源,而这种实践活动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二百多万年的漫长发展时期。在原始人群阶段,为了维持生存,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和其他的社会成员协力进行生产和生活,原始的教化活动也就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并附着在这种共同的劳动和共同的生活过程之中。到氏族公社阶段,这种原始的教化活动,随着人们知识经验的扩大,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又都有了更大的发展。在氏族公社里,年长的氏族成员肩负着教化的使命,他们是教化活动的主体;年轻的氏族成员则是接受教化的对象。到氏族公社后期,随着作为一种虚构的控制自然手段的巫术的流行,掌握一定的宗教知识且通晓氏族历史传说、图腾崇拜的巫师则更多地充当了教化的主角。 在原始社会里,生产经验的传递及传授,是原始人类教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些经验,既有简单的石、木等工具的制作技术,也有猎取野兽、抗御恶劣自然条件、战胜猛兽侵袭的方法等。由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日益增多,这类教化活动也日渐丰富,当时诸多的传说故事充分说明了这方面的发展状况。如《韩非子·五蠢》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尸子·君治》中有:“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编辑推荐
一言以蔽之,教化就是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礼仪的、教育的、宗教的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手段,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思想行为的形成,从而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秩序。由于它具有刑罚所不可替代的巨大功效,故成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支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