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师范教育史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崔运武/国别:中国大陆  页数:216  字数:223000  

前言

  加强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是开拓教育史研究的新途径,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史学家舒新城就曾“将目次拟定,材料集好”。拟就“初等、中等、高等、师范等教育专史”先做系统之研究,“再就各专史而别辑百万言之《近代中国教育通史》”,但终因忙于其他编辑事务,“为时间所限制”,“不能专力于此,只以余暇整理《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近代中国留学史》两册”。①今天,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和研究队伍的壮大,在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中,相辅相成的通史、断代史以及专史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就总体而言,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尤其是专题研究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组织编写出版《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就是出于以上认识所做的一次初步尝试。而为了既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又能达到深化教育史研究的根本目的,经过斟酌,本丛书确定从学制系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学制系统外的有关教育两方面组织选题。  对学制系统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历史演变,更好地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据传,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即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至汉代,学校教育也得到更快的发展,特别是官学制度,更是为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经过魏晋时期教育的多元发展,至隋唐、宋元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已臻完备。然而,这种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不仅就形式上仅有“小学”、“大学”之分,而且至明清时期,随着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师范教育历史以发展的专著。作者立足于教育,又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维视角研究中国从1840年到1949年师范教育在中国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在书中,既阐述了我国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女子师范教育、幼儿师范教育和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还对这一时期的重要教育家的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师范教育思潮和著名的师范教育机构,以及人物、思想、思潮、制度、实践等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全方位地展示了一幅生动多彩的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崔运武,1959年12月生于云南昆明,回族。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个人学术专著有:《严复教育思想研究》、《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地方督抚》、《梁漱溟教育评传》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清末的师范教育(上)——从甲午到戊戌师范教育的萌芽 第一节 中国师范教育产生的历史需求和契机  一、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及其从洋务教育向维新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对兴办师范教育的需求 第二节 梁启超的《论师范》:中国师范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创立  一、盛宣怀及其对甲午之后中国近代教育转向普通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二、南洋公学师范院的建立第二章 清末的师范教育(下)——清末“新政”中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  一、师范教育在清末“新政”中的地位  二、师范教育制度产生的准备:从理论到实践  三、师范教育制度的制定:从《钦定学堂章程》到《奏定学堂章程》 第二节 高等师范教育的创建  一、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建立  二、优级师范学堂的建立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中等师范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初级师范学堂的出现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  二、著名师范学校个案透析:张謇与通州师范 第四节 女子师范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产生  一、前奏:从洋风移旧俗到中国人自办女学的兴起  二、中国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及幼儿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被迫出台  三、女学堂章程颁布后的女师教育和幼师教育概观第三章 北京政府前期的师范教育——从民初到五四前后 第一节 民初师范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变革  一、民初师范教育社会本质的转变  二、民初中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三、民初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从民初到五四中等师范教育的实施概况  一、促进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构想和中等师范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二、民初著名师范学校个案透析: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三、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从民初到五四高等师范教育的实施概况  一、高等师范区制的建立  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建立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的颁布  三、各具特色的北高师和南高师第四章 北京政府后期的师范教育——从五四运动前后到1927年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师范教育——从1927年到1937年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中期的师范教育——从1937年到1945年第七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的师范教育——从1945年到1949年第八章 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主要征引文献和论著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清末的师范教育(上)——从甲午到戊戌师范教育的萌芽  第一节 中国师范教育产生的历史需求和契机  一、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及其从洋务教育向维新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是以洋务教育的兴办为起点和标志的。  19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击的清王朝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分化,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两个政治派别。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洋务派认为要维系清王朝在近代世界中的命运,只有改变闭关自守的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的坚船利炮等,从而以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为起点,开始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1862年,为了培养“舌人”(即翻译),以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清政府开办了京师同文馆,继之,为了培养使用和制造新式枪械的军事人才,于1867年开办了福建船政学堂。这样,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起直至19世纪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30多年中,共设立了以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为代表的外语学堂,以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为代表的军事学堂,以天津电报学堂等为代表的技术学堂,总共三大类计30多所新式学堂。同时,还选派留学生,翻译“西学”书籍等,构成了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的洋务教育。  洋务教育就其目标而言,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的人才,而正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依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来“自强”、“求富”的内涵,决定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在洋务教育中占有基本而重要的地位,决定了洋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一种专门的技术型人才,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洋务教育是一种专门技术教育,是一种重点的有针对性的设学来应洋务急需的专门教育。无疑,从中国教育的演变发展看,洋务教育是与传统的重德轻艺的官本位教育有质的不同的新式教育,是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第一步。  如果说从根本上是由于教育目标从培养重德轻艺的政治型人才向培养具有专门的实用的科学技术型人才的转变促成了洋务教育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的话,那么,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出现的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对教育新的需求促成的维新教育的产生,则使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走向深入。

编辑推荐

  《中国师范教育史》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师范教育历史以发展的专著。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中国一度空前强盛,在文化上也处于人类发展的佼佼者地位。开开科举、选贤士、重孝义、尊儒术,强盛的国力铸就文化的昌明,文化的昌明也要依赖教育来传承、稳固。向年轻一代实施教导和教育以传授经验和知识,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施教者即教师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自从有了学校,出现了专职的教师,教师就与学校共始终,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职业。因此,古往今来,教师的地位、作用和教师的培养等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并在不断认识和加以解决的课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师范教育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史料翔实,分析透彻,角度独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