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战争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山西教育  作者:陈新文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类就要告别20世纪,跨人21世纪了。不论是科学家还是经济学家、政治家乃至普通的公众,当其回首20世纪发展历程的时候,无不惊叹科学技术在这100年里所取得的惊人进展,无不惊叹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无不惊叹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甚至对每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已不再像18世纪以前那样,仅依赖为数甚少的独立科学家或工程师的个人兴趣,已经成为全人类的事业,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竞争中的焦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正在加速渗透到人类社会更为广泛的领域,不论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形式,还是对物质文明的发展都产生着十分强烈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这在20世纪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现在,人们都在关注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各国都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关键就是人的素质竞争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如何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依靠科学技术,加快经济发展,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是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众多的人口没有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因而急待开发。

内容概要

  《科学发展观科普读物:科技与战争》关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帮助满足了战争的需要,战争的需要也同样地帮助了科学事业”的观点。他说:“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更为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却很乐于向军事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所直接促成的。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和战争之间有任何神秘的亲和力,而是由于一些更为根本的原因:不计费用的军事需要的紧迫性大于民用需要的紧迫性,而且在战争中,新武器极受重视。

书籍目录

一、冷兵器时代的作战1.木石之兵2.堂堂之阵3.奇正之变4.接舷而战二、平面战争1.火器的出现2.散兵线战术的形成3.机械化部队的诞生4.大炮巨舰制胜三、立体战争1.艰难的起飞2.三维战场的开辟3.“闪击战”理论的提出与实施4.舰载机与潜艇战四、高技术战争1.高度立体化战场的形成2.“高技术战争”的提出3.导弹战4.电子战5.机动战五、信息化战争1.贝卡谷地空战的启示2.机械化战争思想的超越3.探索中的数字化战场与数字化部队.4.研制中的数字化武器装备六、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 冷兵器时代的作战  冷兵器,是指只能依靠使用者的体力或外在机械力来杀伤敌人的武器,如矛、剑、弓、弩等。从本质上讲,冷兵器就是一类用来传递能量的器具。在火药应用于战争之前,军队所装备的武器都属于冷兵器。直至今日,冷兵器作为军队的一类战斗武器,仍被继续使用着。冷兵器时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指的是从军队和战争产生以后,直到黑火药产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之前的这一历史阶段。其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世纪,这期间大致跨越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社会形态(我国的封建社会直到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成功时才告结束)。  1.木石之兵  刚脱离动物界后,人类过的是原始游群(也简称原始群)的生活。在这一阶段,几十个人聚集在一起,根据生活资料的多少与有无,沿着河边、湖岸、森林边缘等地流动。他们主要依靠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野菜和捕捉一些小动物或软体动物维生。不同的原始群之间,除了在流动过程中偶然相遇而因争夺生活资料发生冲突外,基本上是相互孤立、隔绝和不相往来的。   ……

编辑推荐

  《科学发展观科普读物:科技与战争》将循着战争形态的具体发展情况这一线索,对科学技术进步是如何对战争加以影响的问题作一简要探索。翻开战争史,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在战争由平面作战发展为空地(海)协同作战、由一般技术条件下的作战发展为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由以火力战为核心的机械化战争发展为以信息战为核心的信息化战争历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根贯串于这些变化发生过程始终的主线,战争形态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是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作战领域为基本前提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技与战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