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陶瓷大师作品观赏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董崇飞  页数:157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的陶瓷梦李近朱一陶瓷,一个既微小又博大的灵物。说其微小,那是她浸透在每个人的生存与生活之中;说其博大,那是她映射出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生生不息的进程。陶瓷的“微”与“博”使之犹若巨峰触天,展纸挥毫,记其全貌,往往不知如何落笔。于是,我们记起古语有云:滴水观海。将“巨峰”裁为横断面,不也可以用其“微”而见著于“博”吗?于是,就有了一部以七个“横断面”构成的以电视叙说陶瓷的篇章。这个以当代的七位陶瓷大家七说陶与瓷的形象化的作品,一经问世,引得海内外观者雅趣勃发。这并不仅仅表明了叙说者的高明,也不仅仅揭示了被说者的高超,而是彰显了中国古老而又年轻的陶瓷艺术的“高大”。于是,我们的这套电视片就冠以“CHINA奇人”;这个“CHINA”,既意为“陶瓷”,又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世界性的称谓。而今,这个“CHINA”已走出了电视荧屏,又想在文字与画面的平面构成中,使其余音袅袅,延之更久长一些。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一本由电视编导者与解说词撰写者董崇飞先生创作的“电视”书的问世。作为这部电视片的艺术指导,当这本书付梓之际,我应邀也是义不容辞地写了这个叫作“序”的,也就是写在书前的话。不过,这话也想说开来,延伸到我和我的合作者对于陶瓷的一些感悟和摄制这部电视片的一些理念。二还在我孩提之时,家中有“读书便佳,为善最乐”门联,对面有一条案。我常掂着脚尖看到案上有很多好看的摆设。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些构成“终生平静”吉言的吉祥物:有钟表,有瓶子,有镜子。那瓶子,非常精致,上面有精细描画的孔雀与花草,可能是釉下彩的型制吧。在“瓶”、“镜”、“钟”之外,还有一块画着牡丹的瓷板画,配着红木的支架,静静地竖立着。旁边,又有置放帽子的帽筒,那是一种直上直下的瓷器品类。于是,早在童年时代,瓷器在我的眼里和心目中,就是一种精致且吉利“瓷”的器皿。其实,在每天吃饭、饮水的时刻,手捧着的也是陶与瓷,那是碗、碟、壶、盅,它们伴随着我的每一天。我端详着这些盛着实物的器物,有的质朴,纯白无饰;有的精致,描画图形,甚而还有几只碟子盖有几方金石篆刻的雅红印迹,作为别致而简洁的观赏性的装潢。于是,陶瓷以观赏的和实用的姿态步入到我的常态生活中。陶瓷的两大功能性的品类便烙印在我童年的脑海中。从“用”和“赏”始,我对于陶瓷便情有独钟;虽没有刻意收藏,但每每会在陶瓷的货架或博古架前伫步。当然,也会将自己的不系统也无认知但却喜爱的陶瓷购来展陈。这种纯粹感性行为的改变,是在2005年。那一年,爱陶识瓷的大连影视制作人李洪源先生,亦因与我有另一收藏上的同好,彼此交谈到了关于拍摄一位他的同籍陶艺大师的意向。洪源先生是一位执著、认真、热情、干练的影视制作人。他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他有主见、有信誉,也有为事业可以自己掏腰包“一掷千金”的那种豪气。交往中他总给人一种纯真的“知遇”感。于是,我们一见如故并一同见了一北一南的两位陶瓷大师。这是我初悟陶与瓷的时刻,且把所见所感收入电视镜头中。三北在大连,我们见到了陶艺家邢良坤先生。邢的那种不拘一格的放逸的奇想,那种在火的洗礼中涅槃而生的杰作,以及他的人格与性格的直爽、粗犷与豪放,和他的空间中的那个斑驳绚烂、异形纷呈的陶的世界,让我如雷击一般感触到了人与陶的完美的结合;那正是“陶如其人”、“人陶合一”。他的作品融艺术与科技、性情与理念、虚幻与实型于一体;在古朴的土香之中,脱生出个性张扬且不失民族气度的“奇陶”,在国内外的陶界,引起“地震”;以至于从故宫到东瀛,到英伦,他的陶,作为当代艺术杰作,或许也当作“文物”,而永久留在“博物”的馆中。在震撼的观赏中,在畅快的交谈中,一个“陶瓷奇人”的电视构想形成了。陶源于商,兴于唐,盛于宋、元,又渐衰于明、清。千年古陶,历程坎坷,却在公元1994年,再崛起于邢良坤之手。其陶的突破性、独创性以及震撼性,应堪承“邢陶”之称谓,而Ⅱ向亮地存在于中国陶艺历史的流程中。“邢陶”是电视片的主题,也是最终让受众认同的一个目标。于是,我用电视语言记录下了我冠以“邢陶”之名的点点滴滴。南在扬州,一位江南画家,他叫陆履峻。他的静美的国画、纤秀的书法以及精细的钢笔画等,让我沉浸在与邢截然不同的艺术氛围中。接着,这位艺术家展示出了他以瓷代纸的创作。那是以清雅恬静的“青色”绘出和烧出的晶莹的瓷皿。那单一的“青”的色彩竟焕发出如此丰富的层次感和梦幻般的多彩的“色感”;以致让我想起了日本有一部以瓷为题的电视片,其题一字,名日:“青”。看来,“青”是对于瓷的一个极其;隹确、极其精辟而又颇具诗意的概括。他笔下瓷中的杰作,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青花瓷110盛于元时的“青花”,历经几代,又在今日有了新的生命和新的创意。陆履峻其人也因其作,而被誉为“当代青花王”。于是,在秋的瘦西湖畔,我又拍下了“青花”的镜头。四一北一南陶瓷二人的电视初稿和留存的素材,引发出一个构思。那就是:何不以人说陶话瓷,从这个“横断面”去透视中国陶瓷的传统、品类及成就?于是,李洪源先生和我就有了一个共识,再选择几位陶瓷大家,构成一个人与陶瓷的电视系列。我曾经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专题栏目“走遍中国”的艺术指导。一周一题,七天一组,曾经是这个栏目的构成常态。于是,陶瓷的七人七篇这个规模与型制便形成了。在邢良坤、陆履峻二人之外,又选入了周国祯、任瑞华、胡光震、李小聪、李一新等五位各在陶瓷领域领军的不同品类的人物。通过其人其作,可以将陶瓷中的诸如新粉彩、浅粉彩、高温颜色釉、瓷雕、现代陶艺等领域的渊源、特色与成就投射出来。这五位大师居于陶瓷之都景德镇,恰又可把这座自宋而始且盛的、既古老又年轻的陶瓷之城,给以一定的描述。由此而构成的这个七集的篇章,从陶瓷的“横断面”展示了也揭示了当代陶瓷最新的也是相对最高的艺术水平。在与这些大师的近距离接触中,他们的成就让我意识到电视片之“本”已经确立。在构想电视的叙述方式之时,我竟不揣自己吟咏诗句的“弱势”,给每位陶瓷大家凑上了四句;这诗,并不示人,仅藉以抒内心的感佩。在这个记述陶瓷的书的序文中,我拿出两首,以表其时进入电视创作前的激荡心绪。其中,有以瓷作而发诗兴;也有以艺涯而生的辞文——题任瑞华瓷雕“荷莲”浮莲晴白水无形,纤枝玉立若风动。原是瓷洁细刻雕,有火一炉造纯青。李一新其人其作2007年10月,以“CHINA奇人”为总题的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之“当代中国陶瓷大师”系列播出了。这套节目以其特有的选题、精巧的构思、唯美的镜头和丰富的信息量而大获反响,甚而有海外观众要求与陶瓷大师通信联络。应当说,这部电视片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本”,即我们所表现的题材-陶瓷有着巨大的魅力和丰厚的内蕴。在这里,是陶瓷艺术给了电视艺术以感染力与生命力。五陶瓷艺术与电视艺术有一个共同的也是相通的基点,那就是都有着鲜明的可视性。由此,我们在构想电视片的表述原则时,首先确立的是:以唯美的镜头语言描述唯美的陶瓷杰作。此后,我作为这部电视片的艺术指导,与董崇飞、李洪源先生共同探讨了全篇的电视创作理念。在内容的构成上,“CHINA奇人”以七位陶瓷人物叙说七类陶瓷成就,而非重点表达陶瓷七人的生平。在表现方式上,有几大要素。一有“故事”:即以细节、情节的刻画,或以完整的故事性的记录,去传达和表述陶瓷的相关信息,而忌用直白的报道式的方式直接对于这些信息加以传达和表述。二要“辐射”:即在以当代陶瓷为中心、为核心的前提下,要“辐射”到每个门类陶瓷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悠久传统,作为大背景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电视片中不可或缺。三有“知识”:即在表达陶瓷其人其作时,要通俗、形象地讲到陶瓷品类的特色、特征等诸方面的知识,使观众观有所得,在看“热闹”的同时,也可以感悟些“门道”。四有“悬念”:即在作内容的表述时,忌平铺直叙的道来,哪怕是“娓娓”的:而应设置一些有悬念感的总的以及各段落的切入点。如此即可使叙述有趣味、有吸引力。五有“节奏”:即全篇构成上要有起有落、有张有弛,要在构想中设置高潮点和静态点。陶瓷之中的雅趣,陶瓷大师的真情,都要在不同位置的节奏点上加以揭示和表现。电视片“CHINA奇人”依照这些理念作了探求,也取得了好的效果。于是,我们想再用“书”的方式留下这七位大师的心血之作,使转瞬即逝的电视的视觉信息永久地留存下来。由此,便有了这本文图并茂的以电视说陶话瓷的“书”电视片有两种语言,一为画面语言,二为文字语言(以解说的声音方式表达)。当单独将这些文字抽出成书时,画面语言所叙述的以视觉接受的信息往往无法在文字中体现。因此,这本电视解说词集并不是一字未易的解说词原貌,而是运用一些文字补叙了画面部分所传达的信息。但,这本书仍是这部电视片的完整的再现。六七集电视片“CHINA奇人”的编导和撰稿由董崇飞先生一人担纲。他是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的电视编导。此前,他是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许多优秀的文化类栏目和节目的主管和主创人员。电视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从事的事业。20年前,我以年轻的电视编导身份参与了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创作;那时也大致是董崇飞先生现在的年龄。20年后,在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中,作为总编导,我结识了有才华有热情有敬业精神的董崇飞先生,也就是我们都叫的年轻的“小董”。在《再说长江》中,小董的才智在创作中屡闪火花,记得,他面对《再说长江》中最难的一个选题“三峡大坝”,写出了极富新意的一个提纲:他将建筑大坝置于当时的论证与争论之中,写得有思想有信息有情感有可视性。尽管最后成篇由于种种原因已非原貌,但片中仍可见其文其思的睿智闪光。在决定拍摄陶瓷系列时,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小董,并让他一人担负七集的创作。我相信他能完成,也能完成好。此外,我也有一个让这部不大不小的作品成为他的个人代表作之一的想法。如今,这本由他一人撰稿的电视片解说词结集出版了,这是他电视“耕耘”的一个成果。尽管我们在这电视片中是合作者,但真正付出心智,心血心力的,是他——董崇飞。通过“CHINA奇人”,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童年初识陶瓷的美丽岁月。从那时就有的一个陶瓷梦,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又和小董、洪源以及七位陶瓷大家,重温了一个更为绚烂的陶瓷梦。此时,我可以以这样的看似“局外”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这篇序言——衷心祝贺董崇飞先生的著作出版。

内容概要

本书以当代的七位陶瓷大家七说陶与瓷的形象化的作品,一经问世,引得海内外观者雅趣勃发。这并不仅仅表明了叙说者的高明,也不仅仅揭示了被说者的高超,而是彰显了中国古老而又年轻的陶瓷艺术的“高大”。书中将为您介绍青花王——陆履峻、中国陶王——邢良坤、隐者——小聪、探险家——李—新、苦行者——任瑞华、发现者——胡光震、先锋——周国桢这七位“CHINA”奇人!

书籍目录

我们的陶瓷梦青花王 陆履峻中国陶王 邢良坤隐者 小聪探险家 李—新苦行者 任瑞华发现者 胡光震先锋 周国桢中国招牌

章节摘录

插图:青花王陆履峻15688000英镑。一声槌响,尘埃落定。在场所有最老道的专家、最锐利的藏家晾得目瞪口呆。2005年7月12日,这件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距今不过七百年左右的中国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露脸仅8分钟,就以两亿多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当仁不让成为亚洲艺术品的天字第一号。青花瓷,这个由一堆黏土烧造而成的青白交织的瓷器,再次令世界疯狂。“鬼谷下山”的故事记录在《战国策》中,当时燕、齐两国交战,齐国军师孙膑被围困,危在旦夕,他的师傅、著名的谋略大师鬼谷子接到消息后,赶下云梦山前往援救。我们看到的这只青花图罐上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齐国使节持笏骑马殿后,挎弓骑士高举写有“鬼谷”的旌旗亮明身份,轻巧的虎豹轺车拉着鬼谷子在山林问急奔,两个步卒扛着缨矛跑在前面开路引道。陶瓷艺人传神地将这些情节融人360。圆弧的罐面,布局奇巧,画艺精妙,加之用料上乘,又是出品于青花鼎盛时期,因此行家给这个天价青花罐的评语是“绝顶稀有”,当为传世元青花瓷器中的极品。

后记

中国招牌李洪源2004年5月我曾制作一部儿童电影《世纪宝贝》,片中涉及陶瓷方面的知识,因而有幸结识陶艺家邢良坤先生,面对他出神入化、美轮美奂的艺术,我一度无法释怀。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寻找邮票上的陶瓷。后来,我觉得想真正了解陶瓷艺术,必须去中国瓷都景德镇看看。这一去,我彻底被陶瓷艺术“俘虏”了,陶瓷情结从此种上。去过多次之后,我结识了不少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深入了解了他们土火相济的艺术和人生,对这个不为大众所知却经年累月耕耘不休的陶瓷艺术创作群体产生了深深敬意。在做好相关知识储备后,我和我的“邮友”、德艺双馨的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大京九》、《庐山》、《再说长江》等鸿篇巨制的主创及总编导李近朱先生一起筹划拍摄了《陶艺狂人邢良坤》和《青花王陆履峻》。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主任王广令先生看过片子之后,对我的选题给予肯定,对人物的定位,对艺术的把握,对片子的节奏等给予专业指导,我们受益匪浅。通常来说,一部七集的纪录片至少需要三四位主力编导共同完成,但出于对合作者的全面了解和信任,艺术指导李近朱先生把一直和他合作默契的“小董”拉进了我们的团队,并和我确定这七集片子全部由董崇飞先生一人担纲编导和撰稿。于是我们三人组成了核心团队,正式开始了《China奇人》的通盘规划。在董崇飞把原来的《邢良坤》一片精心改编成了《走遍中国》栏目播出样片并得到了王广令先生和《走遍中国》负责人的充分认可后,我们确定了在陶瓷艺术领域的七个门类中作文章。经过反复的衡量,综合了大师的艺品、人品和作品的创新性以及传奇性等多种因素之后,我们最终确定了七位China奇人的人选——在陶釉方面选择了邢良坤先生,在青花方面确定了陆履峻先生,在瓷艺方面选择了任瑞华先生,在高温色釉方面选择了李一新先生,在浅粉彩方面选择了胡光震先生,在陶塑方面选择了周国桢先生,在粉彩方面选择了李小聪先生,于是又拍摄了《苦行者任瑞华》、《探险家李一新》、《发现者胡光霞》、《先锋周国桢》、《隐者李小聪》,于是就有了《China奇人》七集系列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邢良坤和陆履峻的前期拍摄之外,其他五人的前期采访以及这七集纪录片全部的后期剪辑、撰稿、三维特效、配乐音效等等,都是董崇飞一人独立完成的,期间溽暑难耐,废寝忘食,自不待言。董崇飞先生是一名有思量有担当的电视“小兵”,从业十年,从直播综艺导演到春晚总导演,从大型访谈栏目制片人到创作室主编,从综娱节目干将到纪录片编导,在电视领域多有涉猎,庄谐并作,务实求新,又兼待人真诚,有情有义,我们从不相识,到因片结善缘,脾性相投而成为很好的朋友,也许应该归功于陶瓷。我无须在此去说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也无须在此去回顾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艰辛,我只是庆幸我为中国陶瓷艺术做了一件事。从2005年开始正式筹备,到今年6月拍摄完成,再加上后期制作的两三个月时间,直到2007年10月十七大期间在CCTV-4正式播出,两年间,我去了景德镇30多次。今后,我可能还要去更多次,不仅因为我已经深深爱上了那里的陶瓷艺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China奇人》的成功,让我们产生了续拍的意向,也许将来会从不同角度再做几个系列,以便更多展现陶瓷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者,我一直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去为她做点事情。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去亲近她,欣赏她,理解她,完美她,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创造,民族的荣耀。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继往开来,再创辉煌。《China奇人》系列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后反响甚巨好评如潮,栏目负责人打电话给编导“我的电话都要打爆了”。其实不光是他的电话,这部片子主创团队的所有成员的电话都快打爆了——有询问大师联系方式的,有想收藏大师作品的,有要买《China奇人》光盘、图书的;更有海外华人观众打来国际长途表示:我们那里只有古瓷,没想到当代陶瓷艺术竟然如此精美,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希望邀请大师到他那里去办作品展……观众盛赞中国陶瓷历史的悠久辉煌,也惊叹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精美绝伦。作为这部系列纪录片的制片人,得见此况,我的心情也坦然了。影视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路英豪群策群力、同舟共济方得正果,同样《China奇人》的立项与功成也凝聚了我的这些老朋友新朋友的鼎力扶持和倾情付出。所以,我要感谢这部系列纪录片的投资人、大连鸣华艺术馆的高昆先生,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搭建一个文化艺术品创作、交流、展示的平台,并颇有建树;感谢央视海外中心专题部主任王广令先生,是他的热忱关照和宏观把控助我们圆了这个多彩多姿的陶瓷梦;感谢我的创作团队李近朱先生、董崇飞先生,是他们的才智、汗水和身体力行让我的选题得以成为动人心魄的影像呈献给观众;感谢一直对我支持的上海企业家葛以圣先生;感谢片中创造当代陶瓷辉煌的艺术家;还要感谢祖先创造的陶瓷这块中国招牌。

编辑推荐

《China奇人:中国当代陶瓷大师作品观赏》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陶瓷,一个既微小又博大的灵物。说其微小,那是她浸透在每个人的生存与生活之中;说其博大,那是她映射出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生生不息的进程。陶瓷的“微”与“博”使之犹若巨峰触天,展纸挥毫,记其全貌,往往不知如何落笔,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当代陶瓷大师作品观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书不错 谢谢
  •   刘姥姥进大观园!
  •   描述的很到位,看着就很好~
  •   就是把播出过的节目汇总出了书,看过书后,又上网把节目搜出来看了一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