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克里斯汀·迪奥 译者:熊娅
Tag标签:无
前言
读者常常会把自传的作者看成是“从自己的过去寻求依赖”的人。但是,我从来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这暗示了作者需要依赖某种东西;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他的过去已经结束。我想再说明白点,我完全不需要从我的过去寻求帮助,而且对于我的过去,我也没有任何虚幻的怀旧情结。我坚信我最美好的记忆还没有到来,而且我的过去也才刚刚开始。 总之,克里斯汀·迪奥才九岁——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在我看来,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过去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将来在他身上会发生什么。 看到这儿,你可能就明白了,这个世界有两个克里斯汀·迪奥:现在我说的克里斯汀·迪奥,是身为时装设计师的迪奥,是克里斯汀·迪奥品牌的迪奥,是蒙田大街30号的迪奥,是出生于1947年的克里斯汀·迪奥。为了介绍第二个、只有九岁的克里斯汀·迪奥,第一个克里斯汀·迪奥才决定写下这本书。现在第一个克里斯汀·迪奥已经谈论得够多了——虽然大多都不太准确,不过我觉得是该让世人知道他的真实情况的时候了。 不管怎么说,我担心,如果我等的时间太长的话,我本人也觉得离这个主人公越来越遥远了。就我来说,我觉得一个人早年的创业阶段是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很不幸,现在我的主角已经度过了这一阶段,现在他已经步入了稳定期,很多时候他已经不再能理解和重现他当年的激情了。 总之,写这本书,我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我一直顾虑重重,但最后我还是完成了整个作品——不含任何自负的笔调。对,自负!看到这儿,一些读者可能会笑了,他们会想,既然我写的是一本完全以我自己、我的生涯、我的事业为中心的一本书,那我不承认自己的自负肯定很奇怪。这里我要为自己申辩一下。我在本书中谈论的都是我知道的,而且是可信的内容。那些对高级时装及设计不感兴趣的人,是不会有兴趣来读我这本书的,当然他们也就不会真正理解和认同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本书中我没有涉及到任何不懂的专业知识——比如说抽象艺术或者宪法改革。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自负。 在如何处理两个克里斯汀·迪奥——作为公众人物的克里斯汀·迪奥和作为独立个人的克里斯汀·迪奥——之间的问题上,我真的不是特别自信。前者,也就是你在本书中会读到的,是一位有名的时装设计师,出生在蒙田大街一座辉煌的建筑里,他是集个人、裙子、袜子、香水、宣传册、媒体的照片以及时不时地引起全世界关注和变革于一身的集合体。 也许我应该完全以他为中心,不掺杂丝毫属于我的成分。因为我身上呈现的是另一幅风格迥异的画面:我于1905年1月21日出生于诺曼底的格兰维尔,是制造商亚历山大·路易斯·莫里斯·迪奥和他的妻子玛德琳·马丁的儿子。也是半个巴黎人和半个诺曼底人,虽然现在已经几乎不回去了,但我的诺曼底人的血统对我有着很深的影响。我喜欢生活中一切简单的东西,比如说几个老朋友的小聚会。我讨厌嘈杂和匆忙的东西,以及突发的、剧烈的变革。 但是压制那个羞怯的人物对我来说就像是欺骗,而且还会剥夺我故事中的一些个人色彩。 我的世界著名的同胞,居斯塔夫·福楼拜,曾经在法庭上用了一句很大胆的话来为他作品中的一个角色辩护:“我自己就是包法利夫人!”现在,另一个克里斯汀·迪奥也让我处在了相似的境地,就算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我也要替他辩护:“我就是他。”因为不管我喜不喜欢,是他用自己的创意表达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期待和梦想。
内容概要
克里斯汀·迪奥于1947年推出的“新风貌”而声名鹊起。该自传生动而详实地介绍了一个伟大的时尚企业的诞生,以及背后的卓越推手,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巴黎风貌。
迪奥在书中详述了他的童年岁月、家庭、好朋友、最艰难的日子、突然的成功,以及设计灵感源泉和创作过程。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 译者:熊娅 克里斯汀·迪奥(1905~1957年),世界顶级时装设计大师、迪奥公司创始人、法国时装文化最高精神的代表。克里斯汀·迪奥1905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个家道中落的家庭。二十年代常常一贫如洗,三十年代开过画廊以售画为生,后倒闭。1946年,与商业大亨布萨克合作,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时装公司。次年,推出了“新风貌”系列时装,一举成名。1957年,巅峰时期的迪奥死于心脏病。
书籍目录
前言两个克里斯汀·迪奥 第一部分克里斯汀·迪奥品牌的诞生 第1章不情愿的女装设计师 第2章自己的时装公司 第3章新风貌 第4章一个天真的外国人 第二部分从创意到裙子 第5章创意 第6章从样衣到裙子 第7章新时装系列的诞生 第8章彩排 第9章战斗前夜 第10章时装表演 笫11章时装的浪漫 第三部分迪奥公司的秘密 第12章时装模特儿 第13章客户 第14章国内扩张 第15章从巴黎到纽约,再回到巴黎 第16章进军伦敦 第四部分我的冒险经历 第17章早年生活 第18章友谊和挫折 第19章自画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想,1945年底,克里斯汀·迪奥的冒险之旅开始的时候,我父母是否真正地了解我——我几乎都不了解自己。作为卢西恩·勒隆公司的设计师,我在高级时装设计圈里度过了愉快的十年,那是一段愉快的日子——一方面,我没有把我的设计付诸实践的责任,另一方面,我的工作也没有需要做出决策的压力。在战争末期,德国占领军撤退了,我被驱逐出境的妹妹也回来了(她的归来很突然,正如一位算命者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做出的执拗的预言那样),我再次过上了我喜欢的、默默无闻的、安宁的生活。我生命中悲伤的一页就这么翻过去了。在崭新的、没有任何瑕疵的一页里,我只想记下幸福的事情。 我乐观的天性让我暂时忘记了我们还生活在可怕的战争的废墟上。周围到处都残留着战争的痕迹——损坏的建筑,被摧毁的村庄,定量配给,黑市,还有一点点,但让我感兴趣的——丑陋的时尚。帽子偏大,裙子偏短,夹克太长,鞋子过于笨重……最糟糕的是,那种像墩布一样丑陋的发型:骑着自行车的法国女人,额前的头发梳得高高的,后面的卷发一直垂到背上。 毫无疑问,这种年轻爵士乐爱好者(zazou)的风格是对占领军的无言反抗和对维希政府紧缩政策的抗议。由于缺少原料,羽毛和面纱被用来作为彰显尊贵的标识,像大革命的旗帜一样充斥着巴黎市区。但是作为时尚,我觉得这很让人讨厌。 我很不愿意看到战时的这种情况。由于缺少汽油,我们不得不步行去任何地方。但没想到,我们这些巴黎人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愉快的散步,因为这样我们有更多的机会邂逅朋友,还能一路漫无目的地聊些八卦。 事实上,我是在罗亚尔得到好运气的。那天,我刚好走在从罗亚尔到圣·佛罗伦萨的路上。我遇到了多年未见的小时候的朋友,很久以前我们在格兰维尔的海滩上一起玩过,他现在是圣·佛罗伦萨加斯顿时装公司的总监。事实证明,他早就听说过我是一个设计师。 他用夸张的手势解释说,我们的偶遇真是美妙的巧合。加斯顿的老板马塞尔·布萨克当时想重建公司,急需一个可以把新生活元素融入设计的设计师。我认识这样的,可以担此重任、万里挑一的设计师吗?思索了一会儿之后,我很遗憾地告诉他我不认识这样的人……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当时我为什么就没想到介绍自己呢。 然而,命运没有如此轻易地放过我。我再次碰到了我海滩上的这位朋友,还是在从罗亚尔到圣·佛罗伦萨的人行道上,他仍然在寻找他要挑选的人才,而我也还是没想到要介绍自己。 在第三次遇到我的朋友之前,命运做了个小小的铺垫:我在勒隆的设计师同事皮埃尔·巴尔曼决定辞职,然后以自己的名字开了一个时装公司——事实证明,他非常成功。这件事促使我第一次对自己的将来作了慎重的考虑。我在想,我是否真的缺乏个人抱负。在勒隆,我确实过得很愉快,和同事们相处也很融洽,但是我一直在为实现另一个人经济上的成就而工作。我在为别人创造性地辛勤工作,对勒隆的忠诚让我不好意思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
编辑推荐
《克里斯汀•迪奥自传》编著者克里斯汀·迪奥。《克里斯汀•迪奥自传》中详述了他的童年岁月、家庭、好朋友、最艰难的日子、突然的成功,以及设计灵感源泉和创作过程。克里斯汀·迪奥因1947年推出的“新风貌”而声名鹊起。该自传生动而详实地介绍了一个伟大的时尚企业的诞生,以及背后的卓越推手,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巴黎风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