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神谕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印度】安东尼•德•梅勒  页数:221  译者:孙张静  
Tag标签:无  

前言

三十年前,安东尼·德·梅勒和我初次相逢,地点就在罗纳瓦拉那所后来成为灵修学院的房子里。    当时,安东尼还是个耶稣会学生,不过,他也给刚学完初级课程的学生上课。他和这群初学者来到圣斯坦尼斯洛斯学院度假几天。我记得他们坐在厨房外面的树下择菜,准备做饭。他一边择菜,一边不停地讲故事,初学者们听得入了迷。    那以后,世事变迁,安东尼本人也日渐成熟,他的能力更强,兴趣更广,工作成效显著。当然,他讲故事的本领无人能及。他讲的逸闻趣事没有多少是原创的,有些也不是十分高明。可是,故事一旦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变得生动活泼、寓意深刻,与人们息息相关,当然有的只是供人一乐。另外,故事的主题都鲜活、有趣。    现在,《失落的神谕》成了他送给我们的告别礼物,也是他的佳作之一。尽管他谈起自己的创作时,口气非常随意,但他对故事的编写一丝不苟。他离开印度去美国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和出版商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会谈,讨论了书稿的每一个细节。虽然我并不曾有幸见到他的文稿,但我知道他一直挂念着它。    那次会谈发生在1987年5月30日晚间。几天后的6月2日,由于心脏病突发,他倒在纽约的住所里,不幸去世。在纽约期间,他抽空给一位密友写了封长信。在信中,他谈到了自己之前的感受:“一切仿佛属于另一个时代,另一个世界。现在,我把全身心投到了别处,投到了‘精神世界’中,其他诸事都无关紧要。过去至关重要之事,现在仿佛不值一提。我痴迷于禅修大师阿姜查这样的人,心无旁骛。这是幻象吗?我不知道。可是,我一生中从未这般快乐和自由。”    这段话足以说明安东尼在突然离世前的日子里的所思所想——事实上,别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如此。他去世时,还差三个月就满五十六岁了。现在,大量文学作品因他而生,这是真正的黄金传奇,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见证。许多人说,他们与他素未谋面,却被他的作品深深感染。有些人很高兴和他有过深交,另一些人只是体会过他的语言魅力。    不是有很多人赞同他的言行,尤其是在他超越了灵修的固定框架后——安东尼也不指望人们跟从他,他的想法正好相反。他激励每个人质疑、探索,跳出思想和行为的窠臼,抛弃陈规,勇于找到真我——总而言之,去追寻更伟大的真实,这正是众人关注他和他的思想的缘由。    不断地探寻真实——这是安东尼换用不同方式启迪我们的目的,这得归功于他的多才多艺、诚恳的态度和个人魅力:它能使对峙双方放松下来,和谐融洽。他总是乐于交友,与人分享。可人们发觉,他身上总有难以触及之处。或许,他喜欢热闹,讲些不合规矩的笑话。可是,他的目的始终是严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多年来,他在方方面面都有变化,然而,他的本性从未改变。    一个令人惊讶的例子就是他一直保持着耶稣会会员的身份,虽然他不再热衷于圣伊纳提最初的灵修规划——这是人们当初欣赏他的原因。事实上,最后,他已经走上了与圣伊纳提的灵修相左的道路。可是,他从未放弃耶稣会会员的身份。当然,没有任何人强迫他这样做,这也不太合情理。不过,他感到与圣伊纳提心心相通,因为他深深理解这位圣人。    1983年,他在印度各邦的耶稣会会员的集会上发表了一次演讲。他和与会者都参加过上一届大会,或者叫社团集会。他与大家分享了对圣伊纳提精神的领悟,这番话更像是安东尼本性的流露:    “早年的神父们有个信仰:上帝给了圣伊纳提恩典和宠爱,也给了全社会和每个耶稣会会员同样的恩宠。如果要我为自己和全社会在圣伊纳提拥有的众多恩宠中进行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三种:默想、创造力和勇气。”    德维卡·帕玛南达    1987年9月4日

内容概要

  我们都只有一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
  在本书中,印度心灵大师安东尼?德?梅勒搜集了100多个哲学小故事,囊括古今中外科学、哲学、宗教等领域范畴。本书分灵修、人性、人际关系、服务于人、开悟等五个单元,小故事贴近人们的生活,在供人一乐之余也给人启发和深思,从而丰富人生。
  该系列已出版《上帝的公式》、《另一个上帝》、《十字架上的爱》,本书为第四本。

作者简介

  安东尼·德·梅勒1931年出生于印度果阿,成年后成了一名耶稣会士,多年来一直担任灵修导师。德?梅勒以一位智者的身份,采用东方灵修的传统方法进行灵修,他在20世纪80年代前往美国,并引起巨大的轰动。
  德·梅勒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在过去50年中,他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并不断影响至今。他的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

书籍目录

前言
忠告
特别感谢
一、人生的修行
 黑暗的高塔
 一只脚踏出了圈子
 真正的寻求者屈指可数
 我还是我
 交换椅子的兴奋
 吉普赛人
 死后进入天堂
 老鼠的心
 尼姑了然
 无足之舞
 盯着那个洞
 大旅社宫殿
 上帝何时发笑
 可食的珍珠
 连你都不是你自己的
 消失的山洞
 禅师和贼
 皮洛斯国王何时满足
 清真寺里的小偷
 市场里的苏格拉底
 平常的茶最好喝
 大师和珍珠
 释迦牟尼和波斯匿王
 贵格派教徒的空地
 猴子和鬣狗
 龙树菩萨的金钵
 朱耐德拒绝金币
 镇定的释迦牟尼
 露露
 不看他的咒骂
 三十年后开悟
 佛陀和强盗
 一切都是宗教
 如何得道
 电话快速指导
 老妇人与和尚
 向所有人诵经
 山上的两颗星
 丢了两美元
 释迦牟尼如何找到正道
 财富买不来一小时生命
二、人性的洞察
 假想的食物中毒
 电梯上哪儿去了
 辨别男女
 两个醉汉借车
 假想的笼子
 三明治恐惧症
 试金石
 问喇嘛的问题
 鬼魂和狼
 给法官的鹧鸪
 林肯之美
 黑色的气球也很棒
 戈德斯坦和墨菲
 镇长的荣誉
 监狱的名声
 给狗做弥撒
 一杯又一杯
 我有赌金
 送小狗
 汽车得有个收音机
 侵占农场
 鬼魂和黄豆
 一片面包
 宁愿生气,也不要甜点
 乔治?格什温的天赋
 虫子都能做到
 潜艇的紧急停车
 精神病医生和内疚
 把炸弹放到座位下面
 小男孩的年龄
 精神病医生和工作狂
 不再想女人
三、心的沟通
 西奥多?罗斯福和猎手
 卡尔文?柯立芝的沉默
 技术不起作用的时候
 卸货还是装货
 下雨的订单
 卧床不起
 写清楚点儿
 我喝的酒把你变模糊了
 我也太烦你了
 靠亲戚过活
 猴子住哪儿?
 约翰和公羊
 镇静剂
 肮脏的邻居
 怎么会得关节炎
 两小时前就没唱歌了
 假如他说不呢
 我发誓会相信你
 不退订婚戒指
 喜帖的变化
 和平的代价
 喜欢沉默的嬉皮士
 这是第一次
 嘎吱作响的波斯水车
 约翰说好吧
四、处世之道
 分享最好的玉米种
 你会遇上问题
 反抗胃
 火车在福德姆不停
 假想的昏厥
 赶紧跑
 鸟吃人食
 善待动物
 兔吃鸟食
 你和你的十杯咖啡
 买大象的钱
 急救箱
 睡着的人吃安眠药
 贵妇和流浪儿
 躲避妻子的音乐会
 用金钱增益灵修
 五个铃铛
 慈爱和感恩
 鼓声何意
 什么时候叫医生
 昏迷的时候才叫神父
 把他搬出去还是把他叫醒?
 现在轮到我头疼了
 如何赢得朋友和敌人
 老妇人照料老妇人
 消灭麻雀
 摩西的困惑
 汤石
 约翰神父的耐心
 苦行与慈爱
 我是下一个演讲者
 酒桶里的水
 无处安居
 象牙连着大象
 金色肚脐
 家庭和世界
五、开悟
 石匠
 谁会在意
 正受禅师和狼
 风暴中的奴隶
 被救之人的快乐
 钟摆
 草莓的甜美
 鞋子是怎么发明的
 阿南达的开悟
 老人没有时间来浪费
 苏格拉底和抒情诗
 克服了恐惧的侍卫
 术士和龙
 托钵僧和国王
 奴隶市场上的戴奥真尼斯
 掉下悬崖该怎么办
 圣人喂狗
 一连串克利须那神
 动物糖果
 苦行者和大象
 白羊还是黑羊?
 骨头有何不同?
 罗摩的意愿
 警察和拉比
 牧羊人什么天气都喜欢
 老修女的习惯
 让我出去
 真理就在家里
 自家厨房里的财宝
 鳄鱼牙齿和珍珠
 大日子
 谁做的三明治
 我害怕你会吻我
 人力车比赛
 两个枪手
 我让她赢
 邻居们怎么想
 死于扁桃体炎
 死人不说话
 被俘的狮子
 沙漠中的小溪
 阇拿迦王和印度教大师阿什塔夫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7禅师和贼 有位老禅师名叫野仓,独自住在山脚下的茅屋里。一天晚上,野仓禅师正在打坐,一个陌生人挥剑破门而入,让禅师交出钱来。禅师没有停止打坐,只是对此人说:“钱都在那边架子上的碗里,给我留五元,下周交税,其余的随你拿。” 贼把碗倒空,扔进去五元,并且顺手牵羊,拿走了架子上的一个贵重的花瓶。 “小心点儿拿,”禅师说,“花瓶易碎。” 贼又四下里瞧瞧,准备要溜走。 “你还没有感谢我呢!”禅师说。 贼道了一声谢,便离开了。 第二天,全村人都吵嚷起来,许多村民都说遭到了抢劫。有人注意到禅师家中架子上的花瓶不见了,便问他是否也是受害者。禅师说:“不,不是。我把花瓶送给了一个陌生人,还送了些钱给他。他道完谢就走了。他很友好,就是拿剑的时候有点儿不当心。” 18皮洛斯国王何时满足 皮洛斯国王的朋友赛尼斯来拜访他,并问他:“陛下,假如您征服了罗马,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皮洛斯国王回答道:“西西里就在罗马附近,那里易攻难守,是我的下一个目标。” “那,得到西西里之后,我们又干什么呢?” “那么,我们就进军非洲,洗劫迦太基。” “洗劫迦太基之后呢?” “当然就返回希腊了。” “好。那么我能问问吗,这一系列征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好处就是,”皮洛斯国王说, “我们能够坐下来,享受生活。” “那,我们现在不是在享受生活吗?”

编辑推荐

《失落的神谕:心灵大师被封禁的人生哲思录》编辑推荐:1998年被罗马天主教廷列为禁书!星云大师、林清玄、张德芬等著名作家多次引用。作品惊动东西方,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成功改变千万人命运! 《失落的神谕:心灵大师被封禁的人生哲思录》作者安东尼·德·梅勒被认为是与克里希那穆提、埃克哈特·托利并列的当代最伟大的的心灵导师。他的作品和思想一直在中国的作家、学者、科学家、政治家等精英中流传…… 《失落的神谕:心灵大师被封禁的人生哲思录》他为我们搜集了100多个哲学小故事,囊括古今中外科学、哲学、宗教等领域范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失落的神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2条)

 
 

  •   “不断地探寻真实和自我”这是德•梅勒启迪读者的目的,有人说,读他的书,你要冒改变自己人生的风险!
    很喜欢这本书,在网上找来一些关于这本书及这个系列图书的文字性介绍。

    安东尼•德•梅勒被认为是与克里希那穆提、埃克哈特•托利齐名的,当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去年11月份,德•梅勒巨作《上帝的公式》引进出版后,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湖南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德•梅勒系列灵修图书——《另一个上帝》、《十字架上的爱》、《失落的神谕》,被誉为“德•梅勒四部曲”。
    该套灵修图书在1998年被罗马天主教廷信理部(前身为宗教裁判所)列为禁书,至今仍未解禁,命令全球主教回收所有德•梅勒的著作,并禁止在外间流传,或须在书上标明:“此书危害信仰”。
    但美国天主教却将他的书列为祈祷、默想的最佳读物,鼓励大众积极向善,寻找自我。
    安东尼•德•梅勒出生于印度果阿,成年后成了一名耶稣会士,多年来一直担任灵修导师。他以一位智者的身份,采用东方灵修的传统方法进行心理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引起巨大的轰动。在过去50年,德•梅勒的作品和思想惊动东西方,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并不断影响至今。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数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
    德•梅勒的作品从未在中国大陆出版,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在中国的作家、学者、企业家、科学家、政治家等精英中流传。他的故事、智慧被著名作家张德芬、林清玄、张小娴、成君忆,佛教宗师星云大师,国学大师南怀瑾,好莱坞编剧斯蒂夫•康拉德等人改编引用。

    看过后,这套书并不觉得是危害了信仰,相反,却帮助了我们寻找自我和真相。
    有时我们太执着太在乎太热爱,反倒容易迷糊双眼,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是时候还原你的本真,放下一切加诸在你前面的修饰及形容词,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你,你永远成不了别人。
    不如专注于脚下的路。
  •   《失落的神谕》是被誉为当代最伟大心灵导师之一的安东尼·德·梅勒的作品,原名《青蛙的祈祷》,引进国内后被分为三部出版,第一部名为《另一个上帝》,第二部名为《十字架上的爱》,第三部即为手头这本。

    “神谕”的意思应该着神的谕旨,一本书的作者敢于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神谕”,其实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除非其有过人之处,要么是作者的自信心膨胀到爆棚,对自己的作品极度自信,要么是这本书本身就非同凡响,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如果仔细品读这本书,他敢于如此自称倒是有一定道理。从作者来看,本书的作者安东尼·德·梅勒是享誉世界的当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与克里希那穆提、奥修、埃克哈特·托利齐名;而从内容来看,作者用176个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来阐释深奥的生命哲理和人生哲思,为我们揭开生活的真实面目,让读者自己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神谕”,从而找到通往内心和平与内在力量之道,打开幸福人生之门。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故事集,却是一本非同小可的故事集,颇有些《伊索寓言》的那种风格。所有的故事情节都非常简单,大多都只有半页纸,最简短的象《我让她赢》、《让我出去》、《家庭和世界》、《精神病医生和工作狂》等更是只有了了两句话,都不超过40个字,却暗含了人类在某一方面的遭遇,非常精彩。象第一篇《黑暗的高塔》,不就是暗指人生就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旅行,我们的过往终究要被时间所吞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而《一只脚踏出了圈子》则把一个懦弱的男人的形象描画得淋漓尽致,可能每个男人都有象阿Q那样做一些纯粹意淫而又于事无补的事情吧?最后一篇《闭拿迦王和印度教大师阿什塔夫》的对话,与我们的典故“庄周梦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所经历的与所梦到的,哪个才更真实?可以说,这176个小故事为我们指出了人生的176种境遇,揭示了人生的176条真谛,告知了我们176条追寻幸福生活“神谕”。

    但就是这样一本别有意趣的书,在1998年,也就是作者死后12年,却被罗马天主教廷公开谴责,并把作者的所有著作列为禁书,禁止在外间流传,这让人殊为不解。话说作者安东尼·德·梅勒是一个印度人,印度的宗教繁多,但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数占据了94%,信奉基督教的只有2.4%,作者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是一名耶稣会修士,但是在他的书中却掺杂了很多佛教、印度教,甚至是伊斯兰教的故事,对东方传统智慧和西方现代心理学及哲学的精华,还有就是他倡导的这种顿悟的灵修方式,又与基督的传统格格不入,难道是他的这种肆意妄为触犯了罗马天主教廷?还是书中的内容有违天主教的教义?但是,又为什么不在刚出版时去禁却非得要在他去世12年后再来禁呢?个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被列为禁书,现在却被人拿来作为市场推广的噱头,增加了不少的销量,正和书中《五个铃铛》的故事一模一样——在猎奇心理的支配下,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是有市场——人们总是确定不会被惩罚的时候去犯规——这大概也能够算作是一条“神谕”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神是万通的,神是不死的,既然是“神谕”,又怎么会失落呢?是罗马天主教廷刻意隐瞒或者独占这些“神谕”,再由自己来扮演神的代言人吗?罗马天主教廷禁止其书的传播似乎有这种嫌疑,但上文已经写过,发禁的时间不对,显然不是那么回事儿。在我以为,这种“失落”是我们的社会“进步”造成的!从宗教方面说,因为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具体,宗教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经日渐弱化,宗教教义也失去了对人们认识世界、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包含其中的“神谕”也就自然而然的要失落了,这是科学的力量让我们远离了“神谕”。从社会方面来说,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成功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变得日渐单一而绝对,社会导向严重同质化,仔细想想,书中所揭示的道理我们并非不知,并非不懂,却依然全都被孔方兄骗入彀中,无法自拔,这是社会的力量让我们不敢顺从“神谕”。从个人方面说,因为价值观念的变化,失去了来世的约束,人们的行为变得现世化,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赤裸而盲目,绝对而极端,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意识,心灵逐渐被物化,失去了皈依,反而离幸福越来越远,这是我们自己主动抛弃了“神谕”。一句话,是我们在盲目追求物质进步的过程中,先丢失了自我,而后又丢掉了“神谕”,进而丢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这应该是作者取此书名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对既往发展的反思。

    事实上,如果我们只有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才能够真正读懂这本书,才能够明白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才能够在作者的启发下明白那一个个故事中所隐藏的“神谕”,才能够从书中汲取积极的力量——勇敢的打破物质的羁绊,重新找回“失落的神谕”,重新回心灵的自由、自足和宁静,从而重新获得人生的幸福吧。
  •   不知道这样一本书为什么于1998年被罗马天主教廷列为禁书?怀着好奇之心,在反复看了数遍后,才有些懵懵懂懂。作者安东尼 德 梅勒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他于1931年出生于印度(感觉印度是个充满灵性的国家,否则为何会诞生出如此多的灵修大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超脱了宗教中灵修的模式——不希望他人追随他,而是希望每个人勇于找到自我,找到伟大的真实。这便是作者的坚持的真理。
    如前言所说的,“尽管人人心中都向往在自由和快乐中找到真理,但是,人类对真理作出的第一个反应是敌意和恐惧,这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正因为如此,在古希腊才有那么多的哲学家被活活烧死;中世纪时,天主教和基督教对科学家们的残酷迫害;还有欧洲发生过的,大肆烧杀女巫的“排巫行动”……宗教为了捍卫自身的学说,而以排除异己的方式试图将真理消灭,而愚昧的人类则对未知充满恐惧,以致成为侩子手。
    所以时常会对信仰产生质疑。比如,明明宗教是为了抚慰人们的心灵,为了扬善惩恶,为了引导人们走向智慧、光明的道路而设立的,到后来为什么反而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愚民条款呢?也许宗教本身是好的,但后来持着这面宗教之旗的人,有着强烈的欲望,试图更好的掌控他人,并享受更多的尊重与威望,以致做出种种与慈悲的宗教相违背的事情。
    因此,这本《失落的神谕》才成为禁书吧。

    其实本书只是一本短篇的故事集。每一个故事,都短小精悍到极致,甚至有的只有两句话。但是,读起来却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书中前言还提及阅读方式:“最好按照书中的顺序来读故事,如果你想从故事中得到启示,别贪多,一次只读一两个就足够了。”

    昨夜发了一个漂流瓶,说:“许了个愿,希望自己内心清澈。”后来收到回复:“许了个愿,希望自己内心肮脏。”在看的时候自己突然的产生一种惭愧之心,正因为自己的内心不够纯净,才会许下这样一个愿望,也许对方只是在开玩笑,于我内心却是一种反省。
    人生就是一种修行,不在于做多少伟大的事业,而在于简简单单的活着,以真实的自我面目活着,不伪善、不害人、不欺骗、不贪婪,以本我之心,去获得幸福和饱满。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修行中的障碍和扫除障碍的契机。书中的故事,则起到了在某个时间上,突然成为自己内心一盏亮灯的作用。或许并不会在此刻让你有所感悟,但当你遇到某一件事时,心中便明朗起来。

    所以,这样的书,要细读,慢读。放在床头,常读。我们不是六祖,无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么,就学习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做一个努力洁净内心的人吧。
  •   《失落的神谕》是一部传递“因受圣灵感动而说话”的神谕的神奇的灵修之书,这么说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虽然此中只集合了100多个来自不同国家民族与宗教信仰的古老传说,与古今中外科学哲学神学中简单通俗的哲理性小故事,集合了一些为获得简单快乐而喜不胜收的男男女女、动物植物,不是自己的自己、市井里的苏格拉底,佛陀、强盗、释迦牟尼……以及普通人的信仰宗教和认知。但就是这样一些貌似繁杂无章的小故事却无处不闪耀着人性智慧的光芒,读来令人涉思深远,继而顿生得悟。

    以前曾无数次地关注过关于心灵建筑以及灵修研究的书籍著作,但是总是感觉它们距离自己太过于遥远,而自己的普通与平庸也根本无资格无能力问鼎这样高的人性之修,不过在读了此书中那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小故事之后,我似乎豁然开朗。或许就像毗耶娑在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你仔细听完一个故事,你就会和从前判若两人,因为故事会钻到你的心里,消除你内心和神相通的障碍,哪怕你只是出于消遣来读故事,偶尔也会有个故事冲破你的防线,向你揭示真理。”那些小故事真的钻进了我的心,它们会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泛起微微涟漪。于是我开始这样问自己:我是那个幸运的人吗,完成从蒙昧到启蒙的艰难过程,仅仅因为一则则简单叙述波澜不惊,却又如此深入心灵的古老故事?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也各有不同,但怎样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是所有有思维的头脑都在共同追寻的。于是为所期所想付出自己的不懈努力,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不变追求,可是除了极少的一部分最终能够遵从于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人,而绝大多数人还艰难地跋涉于奔赴的路上。这种情形像“一个人来到一座高塔前,走进塔后,里面一片漆黑。他在塔里摸索,找到一处螺旋形楼梯。他想知道楼梯通向何方,便开始爬楼梯。此时,他意识到自己内心渐渐不安起来,便回顾身后,却惊恐地发现,每当他向前踏出一步,身后的那块楼板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前面是蜿蜒盘旋的楼梯,他不知何处是终点,身后又是无尽的黑暗,仿佛要将他吞噬……”如此一个在黑暗中不断前行的人,一边是无望的未来一边是无尽的黑暗的情形,也仿佛是我生命的某个时刻的真实写照,那个时候理想还远在天边,现实总是面目狰狞,自己则一片迷惘。

    其实不仅仅是这一点,本书有关灵修、人性、沟通、处世、开悟等五个单元分类的故事中,无论可爱、风趣、讽刺,还是哲思、犀利与批评,它们朴素平易的许多情境与情景都仿佛距离我们那么近那么近,它们贴近人们简单生活,直抵阅读者的心灵,并逐渐唤醒人类对生命的崭新思考。于是,我笃信了一定有那么一个时刻,一个人的认知奇遇是从一个小故事的浸染开始的。
  •   很有智慧的一本小故事,汇集了德梅勒的禅意。
    虽然好多故事并非德梅勒自己写出来的,而是汇集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但是从他口里讲出来,又别有一番趣味。

    推荐阅读,全五星,好书。
  •   因为对西方宗教不甚了解,并不理解这本书为何而被罗马天主教所尽。但书中的故事却像是镜中的折影一般为我们的生活提点了很多的道理与哲理。每个小故事都很短,却能够使我们思考良久。是本能够时刻提点自己精神的好书。
  •   很喜欢这套书,已经买了前三本《十字架上的爱》、《另一个上帝》、《上帝的公式》。每一本里都有那么几个震撼我的故事,直接揭示了生活的真意。


    第209页的【我害怕你会吻我】
    深夜, 约翰和玛丽两个人在街上走。“ 我很害怕, 约翰。”玛丽说。 “你怕什么?” “我怕你吻我。” “我两只手都拎着桶,胳膊下面还夹着一只鸡,怎么可能会吻你呢?” “我怕你会把鸡放进桶里,这样就能吻我了。”

    你以为别人会对你做的事情大多数的时候是你让他们这么做的!

    看到文章末尾的解释,真是瞬间开悟。这不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现实吗?


    关于爱,没有人会强迫你,都是你自愿的。
    关于生活,没有人能逼迫你,都是经由你自己的心做的选择。

    一起来感悟吧,请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
  •   心灵大师的系列 3 优秀
  •   隽永小故事,受益匪浅,灵修之精品
  •   很喜欢书封上的这句话“我们都只有一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
    这句话对我来说很有力量!最近急需这样的鼓舞。
    生活中我们太多次都是听从父母同事领导的指引,而不敢去做真实的自己,到后来我们发现,活得越来越无力迷茫。

    因为那些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也正如“我们在追求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执着于不必到达的目的地”这句话说得那样。

    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做最真实的自己。
  •   这本书并不在当当的五星图书里,如果就书的本身质量,真不算非常好,纸质给人感觉有些差。但书的内容不错,可以给人以感悟,也许因为我悟性未够,有些小故事我并不太明白它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我想需要反复阅读来感悟吧。推荐大家读一读。
  •   四本都是好书,真搞不懂怎么算禁书?
  •   多看对自己的心灵有好处
  •   和 上帝的公式一起买的,老公很喜欢,孩子也能读。
  •   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精短,但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本智慧之书。
  •   小故事、大道理,收集了作者的全套产品。
  •   前三本都买了,分享了几个故事在网上,很多人都喜欢,讲故事果真是疗愈的最好方式。
  •   那些小故事要细细品味
  •   书真的超级棒了 很喜欢 很满意
  •   一个故事看世界
  •   很简单的故事,看着很轻松又能回味很久.给孩子念了几个,她居然很喜欢,自己没事就看
  •   故事意味深长!
  •   故事太好了,这才是真正的故事。
  •   全部是短故事
  •   书很不错,思已过
  •   幽默中显露智慧之光
  •   挺不错的一本书,。。。
  •   也是在图书馆选好的书籍,挺不错的一本书。
  •   感觉不值得这个价格,字少,内容没有想象丰富!
  •   包装很好,纸质也很好,内容也不错,赞一个~
  •   相比经典还有差距
  •   初中生有兴趣
  •   同事看后说很不错,自己还没顾的看那。
  •   心中的信仰,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   我们在追求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执着于不必到达的目的地。
  •   同桌让买的!!
  •   孩子喜欢,借给别人看都舍不得
  •   这本书的广告打的是很醒目的,1998年被罗马天主教廷列为禁书!用上这触目的红颜色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老实说阅读这本书也是因为被它的广告词所打动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安东尼•德•梅勒,他被认为是与克里希那穆提、奥修、埃克哈特•托利齐名的心灵导师。这一本是继《上帝的公式》、《另一个上帝》、《十字架上的爱》出版的同一系列书籍中的第四本。
    这本书的中的有些篇章已经被其他一些灵性大师改编出版过。比如书的第一部分《人生的修行》中第9篇《尼姑了然》曾经被印度灵性大师奥修改编写入《没有水,没有月亮》中;第11篇《盯着那个洞》被台湾的佛教宗师星云大师改编写入《人间佛教丛书》一书中的《佛教的财富观》。第五部分《开悟》中第6篇《钟摆》被美国著名灵性导师芭芭拉•安吉丽思改编写入超级畅销书《活在当下》的第三章《迷途》中;第42篇《阇拿迦王和印度教大师阿什塔夫》被国学大师南怀瑾改编引用于《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中。从中可见这本书的中文版虽然没有全书在大陆出版过,但它的影响力已经存在了,而且引用者多是一些灵性大师。这次在中国大陆出版,也算是大陆读者的一件幸事。
    这本书是由一个一个哲理性的小故事组成的,总共有176个,被分别编选在五个部分中,五个部分的名称分别为《人生的修行》、《人性的洞察》、《心的沟通》、《处世之道》、《开悟》。这些小故事每一个都很富有哲理性,给人很大的启迪。怪不得,在这本书的阅读指导中宣称:如果你想从故事中得到启示,别贪多,一次只读一两个就足够了。口气是很大啊!但是如果你真的认真阅读了这本书的话,你会觉得它的话还是有道理的。书的内容精彩,说话有底气嘛!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很少会真的一次只读一两个故事,一般总是会读上很多个小故事,有的甚至一口气就把整本书就读完了。不过像这本书里的小故事,我觉得还是一次少读几个好,因为书里面的很多小故事值得你细细品味,甚至认真思考其中的哲理。如果你真的被书中的一个一个小故事所吸引,一口气把整本书都读完了,那也没有关系,但是你最好在第一次囫囵吞枣的基础上,再次细细把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每天再读上一两个,相信你依然会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好故事不厌千遍读!
  •   印度的灵性大师安东尼.德.梅勒1931年出生于印度果阿,成年后成为一名耶稣会士,多年来一直担任灵修导师。他的灵修,是从宗教领域跨越到心理治疗的领域,以智者的身份,以先知的慧言,给予那些饱受心理困扰人们一种东方式的灵修方法,并将之推广到西方。德.梅勒1987年逝世,1998年罗马天主教廷信理部(前身为宗教裁判所)公开谴责并令全球主教回收所有德.梅勒的著作,并禁止民间流传。作为与克里希那穆提,埃克哈特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之一,我在想这本充满智慧的短篇小文集为什么会在1998年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如果有答案一定是“爱智慧”这三个字。
      
      哲学,philosophia,由philo+sophia两个词组合而成,前者是爱,后者是智慧。对于希腊哲人而言,爱智慧是胜于爱世上一切的精神取向。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技术和商业的比重在人们生活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重,精神的迷失使得西方的富裕阶层开始向东方借智慧,比如印度的瑜珈,中国的道家易经和禅。这些对西方原有的宗教体系都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西方禁书的唯一目的怕也是担心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东方的智慧,获得灵性的自由,而放弃了原有的宗教信仰。
      
      在德.梅勒的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一篇篇充满哲理的小短文,那是德.梅勒整合东方的智慧和西方哲学的精华,融汇而成的先知之语。这些小故事,短小精悍,耐人寻味而又发人深省,每则后还有一句话评述,像伊索寓言,又比伊索寓言少了说教意味。只有更多的生活哲理,更多的人性奥秘,更多的内心和平与重获内心力量。德.梅勒的《失落的神谕》分为五章节:人生的修行,人性的洞察,心的沟通,处世之道,开悟。一步步渐进深入本质。那些在黑暗、困惑、逆镜、悲伤之种种情绪之中纠结的失望愤怒忧思难过,在这些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光和亮,爱与尊重,陪伴与支持。一个人的灵魂,寻求着超越,寻求着自由,那么这些智慧便是他的收获,于是在这些先知之智慧之语中,收获心灵的和谐和宁静。解除束缚,让心对万物自然反应,让自己的心恢复自由,灵敏和生机。我想,罗马教廷之所以反对,也许这也将是现代西方宗教信仰崩溃,人类智慧再度觉醒的号角之缘故吧。
  •   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这是《失落的神谕》腰封上的内容。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内容?

    信手打开书页,随着心灵大师安东尼.德.梅勒的目光,探寻智慧之光,采摘智慧之果。本书由印度心灵大师梅勒搜集了176个哲学小故事,囊括古今中外科学、哲学、宗教等领域范畴。从人生的修行拉开序幕、人性的洞察、心的沟通、处世之道、最后落笔于开悟,五部曲环环相扣,开启了智慧之源。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无常,任何东西都非你我所有,无论你如何用力攥住,它都会如流水般消失,握得越紧,消失得越快。亦如风筝线的把握,松了易跑,紧了易断,松紧高远,全凭我们的意愿。

    通读全书,我对第一章人生的修行比较感兴趣,他从各个角度讲解人类的贪欲。贪念产生,阻碍了自我的成长,正是心无牵绊百事兴,心有羁绊万事哀。《老鼠的心》讲一只老鼠内心欲望变化的过程,老鼠害怕猫,巫师同情它,把它变成猫,可它又怕起狗来,巫师又把它变成狗,可它又怕起豹子,巫师又把它变成豹子,他又对猎人心怀恐惧,巫师没有把它变成人,并对它说:“无论我怎么做也帮不了你,因为你一直有颗老鼠心。”外形从弱小到强大,从瘦弱到彪悍,一再改变,万变不离其宗,你依旧是颗老鼠胆,无法适应外部的环境,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属于你的永远属于你,强求于己不利,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世界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变数,凡事不是非你不可,保持一颗“过客”心态,用过来人的眼光看问题,会觉得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门槛。就像《大旅社宫殿》所讲,每个人都是游客,在人生旅途小住后,最终所有人都在等待离开。

    176个故事,176种顿悟,梅勒先生用他的智慧,为我们解惑,在人生这个疆界中,点亮智慧之光,开启智慧人生,踏上智慧旅途,步步前行……
  •   我之所以决定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有一点好奇,好奇书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容,会被罗马天主教庭列入禁书。一读之下便发现,书的内容与我的期待有不小的反差,原以为,我会遭遇到激烈而叛逆的言辞,谁曾想,书的语言相当温和,温和中透着一丝狡黠,在轻松的话语中,安东尼·德·梅勒的智慧闪着人性的微光。此书的前言的作者帕玛南达提到梅勒是一个非常擅于讲故事的人,讲起故事来还不讲究场合,甚至可以一边择菜一边讲,他讲的故事不一定是他的原创,故事设计得也不见得有多高明,但是,他就是有本事能将故事讲得生动活泼,让听者入迷。这样一个看起挺平易近人的一位灵修导师究竟写了什么惹恼了罗马教庭呢?我想,可能是书中的一些小讽刺、小玩笑触动了罗马教庭的神经吧,如第三章节--《心的沟通》的第十五个故事《怎么会得关节炎》;再如第四章节--《处世之道》的第二十九个故事《约翰神父的耐心》等等,故事中被讽刺的人的身份是教皇与神父,也许,安东尼·德·梅勒笔下的教皇与神父只是一个载体,他可能只是想借此揭露教庭中确实存在的一些现象,也可能只是对人类身上某种与生俱来的本性开一个小小的玩笑,并没有讽刺教皇不守清规、嘲笑神父贪财的意思,但是,当着和尚的面说秃子,总会让人心里不舒服吧?不过,话说回来了,一个宗教若连这样的雅量都没有,它又能拿什么来服众呢?对于宗教,我没什么研究,只些许地看过一些宗教故事,如说行淫的妇人的故事等,故事中深刻的含义或许我无法完全领会,但是对于其中传达出的智慧与宽容还是有些明白的。
     
     其实不止安东尼·德·梅勒如此,许多心灵导师都会选择通过一些通俗而短小的故事来向人们传递的他们的人生哲思,他们期望这些小故事能起到桥梁的作用,让人们的心灵走向祥和安宁。相对于严肃的教义来说,这些小故事有着相当亲民的特质,哪怕你目不识丁,只要听过,便很容易记住,也乐意将之传扬。至于每一个故事的寓意如何,没有定论,你的阅历、你的思想、你的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会为它们作出一个个注解。所以,在看这一类书籍时,最不愿看到的是编者一厢情愿的解说,如果把这些文章比作一座座奇峻的山峰,那么,山就在那儿,你横看成岭,而我可能会侧看成峰。假如编者们真觉得书的每一页的页脚空落落地放在那儿实在不好看,总得写上点什么才好,那么我希望能看到文章中所蕴含的典故。顺便说一句,个人觉得,此书中的插图非常不错,与正文相得益彰。
  •   开悟
    评《失落的神谕》

    自从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后,我们就匆匆忙忙背上了人生的负累,开始为了自己的生活奔波,为琐事烦恼,为前途担忧,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堪重负,为了活得更加坦荡一些终于决定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也许会突然领悟到:原来所有的烦恼,都是我们强加给自己的;所有的压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然而,凡夫俗子的我们并不能时刻保持如此的超脱,因为欲望、目标等原因,烦恼和忧愁随时会找上门来;我们能做到的只是隔一段时间反思一下,然后抛弃一些烦恼。于是人生出现了很正常的怪现象:我们一路前行,步履蹒跚,一边在扔东西,一边却还在捡东西。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长篇大论的大道理,而喜欢娓娓道来的小故事,这个特点被大师们掌握,并迅速运用到宗教传播和哲理说教之中。《失落的神谕》里面有176个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历过或者见识到的一样,稀疏平常,每个人都能读得懂;故事的标题应该是作者想带给我们的教导,而我们可以根据故事和标题,重新梳理我们的理解;每个故事的背后充满了关于人生的哲理和反思,这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积淀,不是每个人都能领悟到的。所以,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开悟”这个词屡屡出现,或者说某个正在灵修的信徒正在努力开悟,从这个信徒的努力中展现智慧的魅力;或者说某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启发我们开悟。

    我所认为的开悟,应该就是从故事中读出哲理,把感悟应用于生活。故事本身来自与生活,而哲理一方面用来抚慰心灵,另一方面和生活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合。在《失落的神谕》中,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弱点,也从中吸取了更多关于灵修方面的精华。在众多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大师们植根于生活,并且超脱于生活的智慧;在众多的哲理中,我们领悟了灵修、死亡、自由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等哲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否已经开悟,我们从现在开始,借用“神谕”的力量,以一种开悟的视角来看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事情。

    宣传页上说本书于1998年被罗马教会列为禁书,而在书中有一个小故事《怎么会得关节炎》,是在开罗马教皇的玩笑。姑且认为这是罗马教皇开悟了,他不愿意所有他掌握的人性都暴露出来,他不愿意在他的高深理论中显现出一点浅薄,你说呢?
    2011-11-12
  •   真本书内容狠少,属于寓言故事,书的尺寸也小于一般书的尺寸,不是标准的32开。据书背后的评论,书中的内容曾经被为南怀瑾、星云大师等大师所引用。安东尼德梅勒本人也是和克里希那穆提齐名的大师级人物。这类书籍很神秘,说的玄点就是“灵学”,也就是超出一般常识和人们的知识领域的“知识”;是本来拥有,但是暂时忘却的灵性体验。
  •   失落的神谕 由一个一个小故事组成 都是寓意深刻并且建设性强的 命名为当时的禁书 可见它确是靠着思维的开放和成熟 引领了精神改革的潮流 本书看上去不像其他书一样的枯燥乏味 小故事细细品味起来 有很大的在生活处事上的收获。
  •   本书是有无数个小故事组成的,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讲的最多的是佛家的思想,以及佛祖修行的事,主题思想是灵修,可是有些故事看的懂故事看不懂深意。
  •   很多故事的说,感觉很适合用作高考作文的材料~~~~能够引起人的思考,现代版寓言~~~~比一般书小很多,硬皮的,装帧很不错,畅销书的样子~~~~说是一次读一两个故事,结果故事比较短,一读一不小心就读了好多个~~~这种“限制”本身就是一件有启发的事~~~
  •   把一些复杂哲理融入到简单故事中,短小精悍,方便阅读。
    随时都可以拿起,默默阅览;放下,细细品读。
    可以先看热闹似的浏览一遍,增加趣味;再仔细回味,便可以得到许多人生启迪。
  •   还没有认真看过,是由一个一个小故事组成了,担心自己还没有那个智慧参透呵呵
  •   也就一个个耳熟能详小故事,虽然寓意较深,但感觉一般。
  •   拿到后直接看了,小故事很快就看完了,只是里面的意思还没深刻理解
  •   书很漂亮, 收藏慢慢读
  •   书的质量不够好,有点失望
  •   有点无聊的一本,还好还好就当零食
  •   买给同学的,不知道怎么样。
  •   有些有意义
  •   懂得 可是做起来还是要一段时间
  •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去深入理解外国书籍的含义和题外话。但是,中国人特有的好奇心又驱使着我总是找一些相关的外国作家所编著的作品。而且,我还发现,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毕竟有别于国人。有时候,我读一些外国作者的书籍往往更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失落的神谕》作为一本1998年被罗马天主教延列为禁书,心灵大师被封禁的人生哲思录于是不期然地收纳入了我最近阅读的书目范围之内。最初选择此书是因为它名字的个性。神谕的伟大却以失落为前缀,何尝不让人不想去探究其中的各种原委。其次,在思想文化相对中国开放的外国,居然还会被罗马天主教廷所禁,可见内容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触及了教廷的痛脚。而这同样是此书的一大看点之一。与此同时,本书的定位是哲学性。对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思想洗礼。可以让我们有一种超脱凡尘,放眼哲学的释放。

    字面意思理解,神谕就是指神向被选定的人昭示的具有暗示未来的方式。也许这是通灵;也许这是顿悟;也许这是窥测天机;也许这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尽管我们知道世上没有神,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借助神的角度来阐述某些为平凡世人并不能直接接受的观念或者主题。在《失落的神谕》一书中,我们其实看以学习和阅读到很多作者当年通过精心设计,细微观察,借助凡间的人,事,物来阐述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哲理。看似深奥的内容因为作者通过很多我们平常可以见到的动物,事实向我们阐述着原本也许发生却自己并非察觉的真理。因为很多的道理被寄予于微小的故事中,所以我们总可以在那些小故事的背后找到那些话里有话的意义所在。及至不同的故事类别被分门别类地归类于各自所属的章节中,读者不需要费力地归纳总结,而是只要顺着故事的原委慢慢阅读便可。因为作者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最形象贴切的分类和归纳。于是乎,于细小处见精华;于故事中见真谛;于回味中品味哲学;于感慨中顿悟人生。有着特殊光环般的神谕原本距离我们如此遥远,却在安东尼-德-梅勒引领下凸显出独特的魅力。

    尽管说这本书作为哲学类而存在,但是对于我这个对哲学并不精通的读者而言,我更觉得这本书是将深刻的道理穿插融汇入简单的故事。于其说是哲理,不如说是寓言;语气是说大讲道理;不如说是触发读者自身的思想顿悟和开窍。

    名为《失落的神谕》在这里其实并未被失落。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完全可以感慨于在黑暗之中找寻到光明的所在;在寻找神谕的过程中找到开启神谕宝殿的大门。失落的神谕并没有被失落。它反而在人们的找寻过程中绽放着更为独特和神奇的精髓之花。作为读者的你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找到和发现有关于做人的启迪。失落的神谕在前方,你我的目标也在前方,在神谕的引领之下,你我奔向有着深厚哲理的顿悟旅程。
  •   内容和价值并不成正比
  •   小故事,读读而已。
  •   翻译很不到位。感觉有些意思被曲解,有深奥的意义,但要慢慢品味,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看。
  •   像寓言故事,很简短。但如果说有多少启示我觉得还好。
  •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经历着这些故事,只不过很少能以那种旁观者的角色来审视自己!试试吧,看看自己在那种状况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感受!
  •   没想到的一本书,有些看不懂
  •   朋友推荐的书,应该不错
  •   帮朋友带的,应该还不错
  •   质量没问题。内容是很多很短的小故事 富哲理性 但是说真的我看不太懂 。
  •   包装精美,不过经典的篇目只有几篇。
  •   适合慢慢细读,多读。
  •   看了没几页感觉和《人与永恒》颇有类似只是 《人》感觉更易懂一些《神谕》太过高深了 太过隐晦了某些篇章 我很想装作自己懂了 或者说 模模糊糊有点轮廓但是 装不出来。。。确实对于凡夫俗子来说大概只能压箱底了印刷太过精美 纸张上乘 但是每一页印了的字寥寥无几不知道是我孤陋寡闻 因为看不懂那些文字是值千金的 所以一页印上那么几个足以还是有说 排版骗RMB的嫌疑。。。但是不能接受这么玄 这么深 这么隐晦的书的童鞋 务必慎重
  •   文中的故事短小但足以震撼性灵,记得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灵修不是要我们知道想要什么,二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浮躁的社会,沉重的压力,真的需要这本书为你卸下心灵负担,轻松前行。
  •   一本珍藏版的哲学故事书。虽然有某些故事我看不懂,但是在我看懂的故事里都富含哲理。书的纸质是相当的好,但唯一不喜欢的就是书的封面有点粘手,应该是某种物理现象吧。
  •   还没看,看上去比较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