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晖 页数:270
内容概要
一件睡衣有73个补丁,一双拖鞋从北京穿到莫斯科,还瞒着人将毛岸英的衣服藏了很多年……鲜为人知的史料首度解密,精彩历史画面首度爆光,全新视角为你呈现一个真性情的毛泽东,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
黄晖,著名编剧。第26届电视“飞天奖”优秀编剧获得者,现居长沙。2007年凭借《恰同学少年》荣获中国电视剧艺术成就最高奖——飞天奖优秀编剧,年末编剧创作的“传奇大戏”《血色湘西》在湖南卫视引起收视狂潮。《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记录片编剧。
书籍目录
算盘
与开慧共用的文件箱
儿子的衣物
寿桃图
送给毛泽连的旧皮箱
吉姆轿车
小餐桌
皮拖鞋
家庭开支账本
茅台酒
红色游泳裤
诗词手稿
单腿眼镜
《满江红》唱片
英语单词卡片
手抄古诗纸条
口罩
持枪证
沙发
临终时穿的中山装
章节摘录
1893年12月26日这一天,住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上屋场的23岁青年毛顺生与平日有些不同。那把被他这个当家人每天必定反复拨弄、盘算的算盘静静地躺在角落里,整整一天,也没等到主人的光临。毛顺生甚至顾不上看它一眼。 这天,毛顺生的第三个孩子毛泽东出生了。 双手拨打算盘的父亲,是韶山冲的传说 毛顺生大名毛贻昌,“顺生”是他的字。他是韶山冲远近闻名的算盘高手。一般人是一只手打算盘,毛顺生则是两只手可以同时各打一个算盘,他打算盘时只听得算盘珠子噼里啪啦作响,两只手上下翻飞,据说两只算盘算出的结果分毫不差。毛顺生这手令人不可思议的本事,在韶山冲早已成为一个传说。他的邻居毛爱桂的儿子毛竹平直到今天仍对此津津乐道。毛爱桂谱名毛贻业,与毛顺生同辈,但比他小了40多岁。毛竹平则根本连毛顺生的面也没见过。显然,毛竹平今天对于毛顺生的这种强烈印象,来自父辈、祖辈乐此不疲、活灵活现的描述。 虽然父亲健在,而且身体尚且硬朗,但上屋场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却是年纪轻轻的毛顺生。实际上,毛顺生当家已整整6年时间。 在他年仅17岁那年,家中的地契就被郑重其事地交到他的手上。这意味着,家中老少当下的吃穿用度,以及这个家庭的未来,就全指望他了。 17岁时的毛顺生所正式接管的,不过是六七亩薄田,以及一笔笔债务。毛顺生的父亲毛恩普把这样一个烂摊子交到儿子手里,而他的儿子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甚至尚未成年,毛恩普此举与其说是对儿子的信任,不如说是自己有些不负责任的逃避。 谁又能料到,毛顺生的当家,竟是这个窘迫家庭的全新开始呢?短短几年后,他们就还清了一笔笔的债务,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八方四邻有些艳羡的殷实生活。这,实在是出乎这个家庭的全体成员——毛顺生的父亲、爷爷、妻子,甚至包括毛顺生自己——的意料。 毛顺生在省城长沙当过兵,在小小韶山冲里就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当家之后,他靠种田省吃俭用攒下一点钱,就开始做贩运稻谷等生意。他做生意并没有开铺子,只是从乡民那里把谷子买下来,然后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在那里得到高一些的价钱。他把赚来的钱用来扩大生意,后来还在20里外的银田寺几家店铺入了股,生意越做越.活,甚至还用“毛义顺堂”的名义发行纸票周转。到后来,毛顺生已不仅仅是个农民,他身上更多了些商人的色彩。执著而又精力旺盛的他一遍遍地拨打着算盘,渐渐地让他的发家致富经历伴随着他那出神入化的算盘技艺,成为韶山冲的一个传说。 只要算得数、记得账就要得了。这是父亲对他的期待 这天清晨,是儿子的降临让毛顺生无暇顾及他的算盘,婴儿响亮有力的啼哭声让上屋场毛家上上下下喜气洋洋。作为一名父亲,他开始拨打自己人生中的另一把算盘。这把算盘的对象,便是儿子,他的家庭与事业的接班人。 在这之前,毛顺生夫妇有过两个儿子,但由于旧时农村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两个儿子都早早地夭折了。对这第三个儿子的到来,夫妇俩满心欢喜之余,内心却无法控制地生出一点点紧张和不安:这个三伢子会不会和他两个哥哥一样的命运? 毛顺生两口子生怕三伢子也保不住,当时的农村又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有信迷信的这一套,就请了人给孩子算命,算命的说,要给这个三伢子拜个最长寿的干娘,才保得住。 哪位干娘才最长寿呢?毛顺生的妻子文素勤发动了包括娘家人在内的亲友四处寻找,在儿子5岁那年,还真的找到了一位最长寿的干娘:那就是千年万年屹立于龙潭坨山脚下,被当地人当作“石观音”而膜拜的一块巨石。拜了石头观音做“干娘”的毛家老三,从此有了一个韶山冲人人皆知的乳名:石三伢子。而他的大名“毛泽东”,要到很多年后,才为整个世界所熟知。 石三伢子的大名“毛泽东”是根据毛氏谱系取的。毛氏从第七代起,制订了固定谱系,为一首五言诗:“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毛顺生为“贻”字辈,他的儿子则为“泽”字辈。至于“东”,旧时人们以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伯仲叔季,取其老大之意,毛泽东虽排行第三,却为兄弟中居长,理当为“东”。P2-5
后记
怎样才能真正展现一个人?这是个问题。 三年前,我受命担任20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的总撰稿人时,首先感到困惑的,正是这个问题。毕竟,在此之前,有关毛泽东的纪录片已经有过不少,这些作品早已全景式地概括了他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历史贡献。就算没有这些作品,人们对这位巨人的种种伟业丰功也早已耳熟能详。换言之,我们这部新的纪录片,该展现一个怎样的毛泽东,以区别于那些曾经的作品呢? 是毛泽东的遗物本身,帮我解答了这个问题——我原以为以毛泽东日理万机,他的遗物恐怕也大都是些程式化的工作用品,但走进韶山毛泽东遗物馆后,我才发现这个估计完全错误:遗物馆所保存的6000多件毛泽东生前遗物,绝大多数都是他的个人生活用品,我们从中直接看到的,主要不是他日理万机的工作形象,而恰恰是他怎样吃饭、怎样穿衣、如何挣钱、如何花钱,是他的家长里短、兴趣爱好、朋友往来、喜怒哀乐…… 当历史的风云逐渐散去,伟人的功业已经固定为教科书上一项项不变的定义后,我以为,倒是这些衣食住行,这些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反而更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与内心世界,因为这些才是日复一日的日常,没有被标准化地定义,也不曾被刻意修饰。 于是有了这部纪录片文稿,它回避了那些一般人耳熟能详的波澜壮阔,呈现给观众的,是—个“生活毛泽东”、“情感毛泽东”,是—个儿子、—个丈夫、—个父亲、—个家长、—个朋友、—个性情中人。故事都很小,但很真实。 纪录片的生命就是真实,为了这份真实,除了以遗物作为证物外,摄制组还行程数万公里,采访了大量毛泽东身边的亲人、朋友、工作人员,这些亲历者当年未必身居高位,他们大都只是普普通通的警卫员、服务员甚至某个乡村农民,但他们是那些真实细节的见证者。他们中的许多,今天已经耄耋高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纪录片的完成,也是对这些真实细节抢救性的保存。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能够取得不错的反响,首先应该感谢这些亲历者、见证者。 在此,也感谢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杨胜群、唐洲雁等诸多专家学者给予我们的无私指导,感谢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沙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以及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等许多相关单位的专家、领导、朋友的帮助。 现在,这部纪录片的同名书稿已经面世,书稿在纪录片解说词的基础上,丰富了大量片中未能包括的资料、图片内容,并重新进行了编排。当然,由于我个人学识不足,水平有限,书中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足,敬请读者谅解。 参与纪录片撰稿的还有涂坚毅、陈又、黄伊利、刘焕宇,这部文稿中也凝结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书中的图片主要由韶山毛泽东遗物馆与王中睿先生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有数张图片,因年代久远,虽费尽心思,仍未找到作者,敬请见书后及时与本人联系,同时,也向各位未找到的作者深表歉意,并真心感谢你们的支持与谅解。 黄晖 2010年8月4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作者黄晖:当历史的风云逐渐散去,伟人的功业已经固定为教科书上一项项不变的定义后,我以为,倒是这些衣食住行,这些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反而更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与内心世界,因为这些才是日复一日的日常,没有被标准化定义,也不曾被刻意修饰。 文艺评论家郭运德:从毛泽东的字条看到家长式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从毛泽东的刺枪看到了一代伟人儒将的风采;从毛岸英的遗物、书签看到了毛泽东的情操。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给人以力量,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首先是真实的力量,所有的遗物以及遗物的故事,都是完全还原历史本真的,它让我们信服。其次是道德的力量,毛泽东身上的那种超凡脱俗的道德力量,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甚至是人类的骄傲。第三是情感的力量,毛泽东的情来自于对家乡父老、人民的情感,对党、祖国、民族的情感,是让人无比感动的。
编辑推荐
由黄晖编著的《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内容介绍:当历史的风云逐渐散去,伟人的功业已经固定为教科书上一项项不变的定义后,我以为,倒是这些衣食住行,这些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反而更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与内心世界,因为这些才是日复一日的日常,没有被标准化地定义,也不曾被刻意修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