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文集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叶永烈  页数:376  

前言

人们常用“日月如梭”、“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形容人生的短暂,但是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没有这样的感觉。昨日还被称为“青年作家”、“文坛新秀”的我,忽然接到上海作家协会电话,说是要为我庆贺70岁生日,使我猛然间感到岁月飞逝,连我也进入“古稀”之列。    也就在这个时候,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许久文先生一行专程从长沙飞来上海,跟我商谈出版《叶永烈文集》事宜。我与湖南人民出版社原本并无太多交往,只在1980年11月由该社出版过《碧岛谍影》一书(后来被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此后就没有联系。他们要出版我的文集,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从他们的谈话中,我得知他们是有备而来,他们“跟踪”我多年,读了我大量的作品,所以决定出版我的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诚意,很使我感动。我当即表示非常欢迎。我希望能够借助出版文集,回顾自己的60年创作历程(我在11岁时开始发表第一篇作品);同时也趁出版文集之际,对作品进行全面的整理、修改、补充,以更好的质量、更新的面貌奉献给广大读者。    不过,我也如实、坦率相告,由于我的文集总字数多,卷帙浩繁,出版不易。    记得,在199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5卷本《叶永烈自选集》之后,曾经有两家出版社打算出版我的文集,都半途而废:    先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在1999年推出《叶永烈文集》,共50卷,1700万字,我已经全部交稿,但是在出版了13卷之后,没有出下去;    200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接了过去,把人民日报出版社尚未出完的《叶永烈文集》继续出下去,出了15卷,最后仍是半途而废,未能出下去。    在此后的10年之中,我又创作了许多新作。我虽然并不清楚作品的精确的总字数,但是超过2000万字、60卷是无疑的。事不过三。我希望第三次出版《叶永烈文集》,不再虎头蛇尾,能够有始有终,出全出好。    我的作品数量众多,无非是出于五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出道早”。我在19岁就写出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十万个为什么》迄今的总印数达到2.1亿册。《小灵通漫游未来》印了300多万册。经我授权、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达到一亿。所以有朋友笑称,我在二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成为“三亿”精神富翁。    二是我从事专业创作早。1979年1月及3月,由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关心我的创作情况,作了两次批示,这样我在1980年离开了工作繁重的导演岗位,调往上海市科协担任挂名的常委,实际上是从事专业创作。1987年,我调往上海作家协会,成为专业作家,直至2000年退休。我退休之后,毫无退休之感,仍像担任专业作家那样埋头于创作,所以我前后有30年时间从事专业创作。    三是我用电脑写作早。我是中国作家中第一批“换笔”的作家之一,在1992年就开始用电脑写作。电脑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减轻了写作的劳动强度。其实,我在用笔写作时,也大都是一次成稿,即便是给《人民文学》、《收获》杂志写的小说,也是一稿完成。在用电脑写作之后,如虎添翼,我的写作速度就更快了。    四是我的“拼命三郎”脾气。从事专业创作之后,30年来我过着“5+2”、“白+黑”的生活。所谓“5+2”,即除了每周5个工作日之外,周六、周日我也都在写作。所谓“白+黑”,即白天加夜晚。我习惯于早上6:30起床,开始工作。在晚上,除了看电视新闻之外,我差不多都在写作中度过。一年到头,我除了出差、采访、旅游之外,“全天候”写作。    五是家庭和睦,妻子支持。妻“承包”了全部家务,使我能够全力以赴从事写作,无后顾之忧。妻还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第一评论者,也是一位仔仔细细的校对者。她常帮助我把一些资料、引文输入电脑,或者把1992年之前手写的作品输入电脑。    令我扼腕而叹的是,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直至1978年,前后整整15年,被“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及“五七干校”所浪费。这恰恰是我从23岁到38岁的年富力强的人生黄金时期。如果那15年用于专业创作,岂止可以多写1000万字。这是最大的时间的浪费,生命的浪费。更何况那无休无止的澎湃在中国大地的极“左”思潮,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以致后来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去拨乱反正,这才终于走上真理的轨道。    我视创作为生命,把作品看做是“凝固的时间”。笔写来的,斧头也砍不掉。自从11岁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我一辈子可以说是“从一而终”,只从事一项事业,即文学创作。    其实,有两个时期,我完全可以不写作:    一是“文革”时期,出书时除了送50本样书之外,没有一分钱稿费。在那样的岁月,我白天在农村下地劳动,或者在电影厂里做“煤渣砖”、挖防空洞,夜晚像做“地下工作”一般悄悄写作,居然也出版了10本科普、童话等“远离政治”的书,还写好一大批书稿,压在我的抽屉或者出版社编辑的抽屉里,所以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的作品如同喷泉涌出,在1978年我一度创造了“月出一书”的记录。    二是现在,我的两个儿子都事业有成,我自己也拥有一批知识产权,很多人都劝我不必写了,含饴弄孙,坐享清福。我却依然不停地写作。我先后12次应邀出席全国书市,还多次出席北京书市、上海书市、羊城书市,就是因为我不断推出有影响的新著,出版社借助于书市“造势”,举行新书首发式或者签名售书。    在中国作家之中,我是很另类的一个。我的作品除了数量多之外,而且体裁多样。我是一个写作兴趣非常广泛的人,早年写诗,后来写过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电影剧本、杂文、评论以至相声、快板、‘歌词,最后定位在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文学。    我是中国作家之中不多的出身理工科的作家之一。我在北京大学读了6年化学本科,毕业之后却“背叛”了化学,从事电影、文学创作。正因为我有着理科背景,所以早年写了《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科普、科幻作品;此后转向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创作,进行“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的采访,写下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写下关于1957年全景式的纪实长篇《反右派始末》,写下182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写下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纪实长篇《邓小平改变中国》等等;随着我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台湾、美国安家,我5次去台湾,7次去美国,并开始世界性的漫游,足迹遍及五大洲,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写下二十来本图文并茂的“行走文学”作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记述异域风情,诸如《美国自由行》、《星条旗下的生活》、《樱花下的日本》、《真实的朝鲜》、《欧洲自由行》、《澳大利亚自由行》、《一半沙漠一半海——埃及和迪拜》以及《大陆脚游台湾》、《台湾那些事儿》等等。其中在美国“911事件”爆发时赶往纽约所写的长篇《受伤的美国》以及苏联解体10周年时访问俄罗斯、乌克兰所写的长篇《行走俄罗斯》,则已经超出“行走文学”的范围,成为国际重大事件的纪实文学。科普、科幻作品,纪实文学,行走文学,形成了我的作品的三大版块。    我母亲说我属“劳碌命”,还说我是吃“英雄饭”的。大约命中注定,我要劳碌一辈子。这一回我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约,着手整理、修改我的2000多万字的作品,分卷、分批出版,这无疑是一顿“英雄”才能吃下的硬“饭”,我又要“劳碌”一阵子。我的体质向来不错,常以病历卡保持空白纪录而逞“英雄”。然而2008年秋日的一场突然袭来的大病差一点给我的生命画上句号。我是写好遗嘱上手术台的。由于大夫的精心治疗,我算是从手术房里捡回一条命。经过这次与死神搏斗,我倍感时间的宝贵、生命的有限。2009年我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抢点运行”,出了十几本书,又一次创造“月出一书”的纪录。我还日夜兼程赶写了42万字的长篇新著《钱学森》,在“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院士去世之后一个月发行全国。    2010年1月底,我接到医院统计员的电话,她一再问,接电话的是不是叶永烈本人,我告诉她我刚从迪拜、埃及归来,听得出电话那头传来吃惊的声音。我在出院之后已经第二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明白这是在“跟踪”统计手术后的“存活率”。我不在乎我能“存活”多少年,但是我很在乎我能写作多少年。写作着是美丽的,写作的人生是灿烂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今的我,一切正常,照样出国,照样采访,照样写作,只是多了一种强烈的时间紧迫感。我希望在完成《叶永烈文集》的整理工作之后,能够全力以赴写出几部长篇新著。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出版的《叶永烈文集》,只收入我在中国内地能够出版的著作。我还有一部分在香港、台湾出版的著作以及已经完成的《“风波”三部曲》(即150万字的《出没风波里》、《现在可以说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后两部长篇,尚不能收入。    还要说明的是,我从各地书摊上买到近50种署名叶永烈著的伪作,诸如“赖昌星黑色三部曲”之类,还有以《叶永烈文集》名义出版的《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林彪》、《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与刘少奇》等等,皆非我所著,自然也不能收入《叶永烈文集》。    叶永烈    2010年4月18日于上海

内容概要

  《叶永烈文集-她,一个弱女子》主要内容包括她,一个弱女子;傅雷23位亲友谈傅雷一家;诤友;名厨;“理发博士”;美容界的“女强人”;无笔画家;蛇医传奇;最后的航行等。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
《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2.1亿册,而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在1亿左右,这三个“亿”是叶永烈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作品有《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与蒋介石》
《反右派始末》 《“四人帮”兴亡》 《陈伯达传》
《“中央文革”三支笔一一王力、关锋、戚本禹》 《邓小平改变中国》《受伤的美国》 《陈云之路》
《中共中央一支笔一一胡乔木》《钱学森》《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真实的朝鲜》等。

书籍目录

她,一个弱女子
 如果你不透露我的姓名,可以谈
 风云突变的1966年
 墨染的夜
 “何必说谢!何足道谢!”
 补记
 二访江小燕
 三访江小燕一
傅雷23位亲友谈傅雷一家
 “同是天涯沦落人” .
 “天马行空,无所顾忌”
 他,不得不孤芳自赏
 傅雷的骨气和傅聪的勇气
 傅雷的原则性
 “天才出于勤奋”
 傅聪的琴声富有诗意
 傅聪的十岁生日
 “1953年正月的事”
 傅聪说:“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
 傅聪把铜牌摔在地上
 “傅先生做人老实,待人诚恳”
 “傅先生是一个好人”
 我们有着“患难之交”
 “傅雷真是一丝不苟”
 “梅馥非常善良”
 “傅雷是我的严父、良师、知音”
 “傅雷待友真挚、热忱”
 以助人为乐
 回忆在徐汇公学时的生活
 要多多宣传傅雷严肃的工作态度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
 在傅雷家当家庭教师的时候
诤友
 张春桥的《质问彭文应》
 汤恩伯密令立即逮捕他
 直言贾祸妻子丧生
 周总理一直记着他
 “列车船”和“两面裤”
 爱子痛逝万分孤寂
 抱恨终生,发出最后的呼声
名厨
 大赛爆出大冷门
 对答如流的“刘状元”
 整整二十年前
 用“特殊的眼睛”观察
 “什么是肉”的启示
 酒锅里的白菊花
 讲军国际
“理发博士”
美容界的“女强人”
无笔画家
蛇医传奇
最后的航行
森林之子
附:不平凡的眼睛
先声夺人
深圳掠影
深圳“马旋风”
中国改革的试验区——温州
今日“中国农民城”
取名传奇
“国球”三十年沉浮录

章节摘录

她,一个弱女子    作者说明:本文所述全是事实,不过,由于她再三申明,她做的那件事在当时并不想为人所知,现在依旧如此。她以为只做了一件应该做的小事,绝不愿在报刊上披露她的真实姓名。    作者尊重她的意愿,本文只用“她”来代替她的姓名。“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她,一个弱女子,在那风雨如磐的年月里,悄悄而又勇敢地做了那件事,生动地说明了“民心不可侮”……    如果你不透露我的姓名,可以谈    1979年4月26日上午,银发如霜的作家柯灵走到话筒前,以异常庄重的语调,代表上海市文联和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宣布:1958年把傅雷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以改正;十年浩劫中,傅雷所蒙受的诬陷迫害,一律予以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    柯灵是在上海市文联和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为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隆重举行的追悼会上,说这番话的。    傅雷的长子、著名钢琴家傅聪从英国赶来,出席了追悼会。阔别二十一载,他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回到故乡上海。望着追悼会上镶着黑框的双亲照片,望着那两只令人揪心的骨灰盒,他的视线模糊了。    追悼会后,傅雷的骨灰盒被郑重其事地移入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傅聪感到不解的是,他父母是在1966年9月3日凌晨,双双愤然弃世。在那样的年月,他在国外,弟弟在北京被打人“牛棚”,双亲的骨灰是不可能保存下来的。然而,他这次回到故里,亲友们却告诉他一个意外的消息——他的双亲的骨灰俱在!    是谁把他的双亲骨灰保存下来的呢?傅聪几经打听,才知道要感谢父亲的“干女儿”。    奇怪,父亲只认过钢琴家牛恩德作为干女儿,可是她远在美国。此外,父亲从未收过什么“干女儿”!亲属们也从未听说傅雷有过“干女儿”!    这个“干女儿”究竟是谁?    傅聪托亲友打听,颇费周折,才知道了她的姓名……    在上海一条狭窄的弄堂里,我找到了她的家。    她不在家。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里,她的母亲接待了我,说她到一个画家那儿切磋画艺去了。    “她喜欢画画?”    “是的,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位画家,从小教她画画。”    如今,她的父亲已故去了,她跟母亲以及妹妹住在这小小的屋子里。她的母亲拿出她的国画给我看,不论山水、花卉,都颇有功底,书法也有一手。她,画、字、文,三者皆娴熟。她所绘的彩蛋《贵妃醉酒》、《貂婵赏月》等,人物栩栩如生,笔触细腻准确。    我正在观画,屋外传来脚步声。一个40多岁的女子,腋下夹着一卷画纸进来了。哦,正是她!    她脸色苍白,穿着普通,举止文静,像她这样年龄的上海妇女,绝大多数烫发,她却一头直梳短发。    当我说明来意,她竟摇头,以为那是一件小事,不屑一提。我再三诚恳地希望她谈一谈。她说:“如果你不对外透露我的姓名,我可以谈。”我答应了。她用很冷静而清晰的话语,很有层次地回溯往事。有时,她中断了叙述,陷入沉思,可以看出她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    风云突变的1966年    1966年9月,28岁的她,酷爱音乐,正在她的钢琴老师家学习弹琴。老师的女儿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告诉她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傅雷夫妇双双自杀了!”    “什么?”她睁大了眼睛,久久地说不出话来。    她跟傅家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毫无瓜葛。她是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这些译著中,认识傅雷的。她非常敬佩这位翻译家流畅而老辣的译笔和深厚的文学根底。不过,她从未见过傅雷。    她倒见过傅聪一面。那是傅聪在获得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奖之后的1956年,在上海美琪电影院举行钢琴独奏会。她当时是上海第一女子中学的学生,由于喜欢钢琴,买了票,听了傅聪那行云流水般的琴声……    “那是上海音乐学院造反派到傅家大抄家,斗傅雷,折腾了几天几夜。”老师的女儿继续说道,“傅雷夫妇被逼得走投无路,才愤然离世。听说,傅雷留下遗书,说自己是爱国的!”    “还有什么消息?”她异常关注傅雷夫妇的命运。    老师的女儿听到的只是一些传闻而已。    当时,她出于义愤,想给主持正义的周恩来总理写信,反映傅雷夫妇含冤离世。她要向周恩来申明,傅雷临死还说自己是爱国的!    不过,她拿起笔来,又有点觉得不踏实,因为她听到的毕竟只是传闻。给周恩来写信是一件来不得马虎的事。于是,她想去傅雷家看看,仔细了解一下傅雷夫妇自杀的真实情况。    她打听到傅家的地址。她来到傅家,遇上傅家的保姆周菊娣。从保姆嘴里得知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傅家属于黑五类,又是自杀的,死了不准留骨灰!”    这些话,这些消息,使她坐立不安,夜不能寐。    一种正义之感,一种对傅家厄运的不平之情,驱使她这个弱女子,勇敢地挺身而出,进行了一系列秘密行动——这一切,当时连她的父母都不知道!    她戴上了大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开始行动。她深知在那阴暗的年月,万一被人认出,将会意味着什么。    她出现在万国殡仪馆,自称是傅雷的“干女儿”,无论如何要求保存傅雷夫妇的骨灰,她说得那么恳切,终于打动了那儿工作人员的心。要留骨灰,就得买骨灰盒,她,只是里弄生产组的女工,菲薄的一点收人全都交父母,哪有多余的钱?    她从殡仪馆登记本上查到傅聪舅舅家的地址,便给他去了一封信,说明了情况,与他约定见面时间。信末,只留一个“高”字(其实她并不姓高)。    她戴着大口罩,准时来到傅聪舅舅的家。在傅聪舅舅的帮助下,她终于把傅雷夫妇的骨灰盒,放进一个大塑料口袋,转送到永安公墓寄存。为了避免意外,寄存时骨灰盒上写傅雷的号——傅怒安。    就这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虽然含冤而死,却被一个忠诚的读者,冒着生命危险,把骨灰保存下来了。    死者入土为安。    她默默地,神秘地办完了那一切,她的心也感到宽慰。    她记起,在解放前,曾有四个亲友死后无钱买棺木。她的父亲慷慨解囊相助,使死者安然“托体同山阿”。她觉得,自己如同父亲一样,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罢了。    不过,没多久,她的心中不安起来,傅雷夫妇惨死之事,时时搅乱她的思绪。    渐渐地,她觉得光是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还远远不够。她想,中共中央也许不知傅雷夫妇蒙冤的经过,她应当向中共中央反映!    苦苦思索多日,她终于写了一封信,寄给周恩来,如实反映了傅雷受迫害的情况。信中还提及了傅雷遗书中的话——他至死还申明自己是爱国的!    她担心这封信不一定会寄到周恩来手中,未在信后署名。    她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这封信落入了“四人帮”的爪牙手中,当成一桩大案,进行追查。她的字写得那么漂亮,看得出是颇有文化修养的。信中又谈到傅雷遗书,于是,那些爪牙们便怀疑写信者是傅雷亲属。他们从傅聪舅舅那里查到了那封只署有一个“高”字的信,笔迹相同,一下子又与“骨灰事件”联系起来了。    不过,当时就连傅聪舅舅,也不知道她是何许人。    “四人帮”的魔掌,紧紧地控制着上海。他们查问傅雷的其他亲属。她曾与傅家的一位姑母偶然说过一句,她的钢琴老师就住在姑母家附近。就凭这句话,他们追查到她的钢琴老师那儿,终于知道了她的地址……    P1-4

编辑推荐

叶永烈所著的《她,一个弱女子》是作家的纪实文学作品集,本书涵盖关于傅雷等社会名人,以及中国第一家美容厅、深圳“马旋风”、中国农民城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的纪实性叙述,作家笔力深厚,叙述客观而引人入胜,让读者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叶永烈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很好!很好!!很好!!!
  •   内容相当丰富,故事精彩,文笔也好,叶氏作品确实不错!
  •   书名只是书内一章,还以为整本书都写江小燕呢!
  •   我看了我烈老师的书,很好,之所以好,那是因为烈老师写出来的东西都与事实相符,如果你想知道一些知识或历史,你又没时间出去调研,那你就干脆看烈老师的书,他的文字也非常流畅,让你越看越爱看,他的书也值得收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