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国平 页数:483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收入了我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是《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之后我的第四个散文结集。我一向不高产,前三次结集,间隔是三年上下,这次超过了四年。四年多的文字往这里一堆,内容显得芜杂,我自己看了也惭愧。 这四年多里,含我的一个本命年,而且是岁满甲子的大本命年。有一天,我去单位,人事干部把一个崭新的退休证交给我,没有让我填任何表格、办任何手续,我欣赏这不同寻常的效率。我也欣赏我那个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气,免去了例行的嗑瓜子、讲客套话的告别会。总之,我清清爽爽地退休了。常有人不平,说我这样的学者,精力正旺盛,不该这么早让退休。他们真是不了解国情。其实,在现行体制下,如我之辈,对学术机构里的官场规则、潜规则不感兴趣也一窍不通,单位里早已没有我什么事了,从这一点讲,我早已退休。另一方面呢,既然我一如既往地做着我喜欢做的事,从这一点讲,我又未尝退休。在我近年的生活中,退休实在是对我影响最微小的一件事。 不过,本命年到底是本命年,让我这个不曾上过法庭的人一下子遭遇了三个官司。其中一个,我当原告,赢了,但被告躲了起来,无法执行,没有尝到赢的快乐。另两个,我当被告,也赢了,人家不依不饶,都上诉,最终仍是我赢,但耗掉了许多时间和心情,也没有尝到赢的快乐。打官司费钱又累心,绝无快乐可言,只是落到了我头上,不得不承受,据说是做名人的代价。收获自然是有的。从大里说,官司分别涉及与伪书作斗争和捍卫言论自由,是尽一份社会责任。从小里说,接触了从前陌生的人和事,长了见识。曾经有写一部《本命年纪事》的打算,事过境迁,现在只是把若干资料收在了本书中,留一份简单的记录。 读者会发现,与以前比,本书中批评社会现实的文字多了。部分的原因是,《新京报》约我为“时事评论”版面写专栏文章,促使我更多地关注社会上正在发生的“时事”,书中这类文章基本上缘此而写。当然,前提是我自己有话要说,尤其对于今天的教育界和学术界,因为身在此界之边缘,耳闻目睹的怪现状太多,便把心中的愤懑喊了一些出来。不过,我自己对这些文字并不满意,不认为它们能够对革除弊端起多大作用。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仍是静心读大师们的书,在其引领下深入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问题,从精神层面上关注今天的现实。这决不是自私,因为我相信,中国的前途最终将取决于中国人的精神状况。 通过阅读经典,我始终生活在人类伟大心灵所建造的那个世界里。这些伟大心灵使我坚定地相信,人的心灵应该是善良、丰富、高贵的。我最不能原谅今天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也正是本应以传承这些心灵品质为主要使命的领域,现在竟也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然而,不管现实多么令人失望,每次重温历史上伟大心灵的榜样,我便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诗所说:“人的榜样教我们相信神的存在。”他所说的“人的榜样”,就是指拥有善良、高贵品质的人,这样的人的存在证明了人是有神性的。在今天的时代,有一些人的灵魂已经彻底堕落,我们不能再指望他们,但是,我们必须指望善的种子会在广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这便是希望之所在。 本书的书名原是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我以之为全书的总题,因为这六个字是我这些年思考的一个总结,表达了我在本书出版时最想说的话。
内容概要
《善良丰富高贵》是《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之后的第四个散文结集。历经两年,周国平作了最新修改,增添了并收入了周国平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本书的书名原是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这六个字是作者这些年思考的一个总结,表达了作者在本书出版时最想说的话。
作者简介
1950年生于上海,当代著名作家、学者。
主要作品:
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
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
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
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zhouguoping
书籍目录
第一辑 经典和我们 走进一座圣殿 直接读原著 经典和我们 唱出了我们的沉默的歌者 麻木比瘟疫更可怕 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 与书结缘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名著在名译之后诞生 《读者人文读本》按语 第二辑 谁来上哲学课 哲学与我们时代 哲学不只是慰藉 谁来上哲学课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鼓励孩子的哲学兴趣 轻视哲学的民族不可能优秀 关于“纯粹哲学” 第三辑 心智的品质 善良·丰富·高贵 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 品味平凡生活 从容中有一种神性 一只有缺憾的圆 何必名校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城市的个性和颜色 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 人间真情的个案 中国医疗界的良心和光明 第四辑 读《圣经》札记 第五辑 希腊的智慧 第六辑 有灵魂的写作者 第七辑 哲学家和思和艺术家的看 第八辑 可持续的快乐 第九辑 让教育回归常识 第十辑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第十一辑 批评空间 第十二辑 人物印象 第十三辑 本命年纪事 第十四辑 自序·访谈·杂记
章节摘录
麻木比瘟疫更可怕 瘟疫曾经是一个离我们多么遥远的词,无人能够预想到,它竟落在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头上。在经历了SARS的灾难以后,现在来读《鼠疫》,我们会有异乎寻常的感受。 加缪的这部名作描写了一场鼠疫的全过程,时间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地点是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市。事实上,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并没有发生鼠疫,所以加缪描写的是一场虚构的鼠疫。一般认为,这是一部寓言性小说,鼠疫控制下的奥兰是喻指法西斯占领下的法国。然而,加缪对瘟疫的描写具有如此惊人的准确性,以至于我们禁不住要把它当做一种纪实来读。一开始是鼠疫的先兆,屋子里和街上不断发现死老鼠,第一个人死于怪病,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逐日增多。某一位医生终于鼓起勇气说出“鼠疫”这个词,其他人亦心存疑虑,但不敢承认。疫情迅速蔓延,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市府怕惊动舆论,封锁消息。终于到了封锁不住的地步,于是公布瘴情,采取措施,消毒,监控,隔离,直至封城。因为害怕传染,_人人口含据说能防病的薄荷药糖,乘公交车时背靠背,怀着戒心疏远自己的邻居,对身体的微小不适疑神疑鬼。人们的心态由侥幸转为恐慌,又由恐慌转为渐渐适应,鼠疫本身终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全市如同放长假一样,日常工作停止,人们唯一可做的事情是收听和谈论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祈求自己平安渡过难关,等待瘟疫出现平息的迹象。商人乘机牟利,咖啡馆贴出“酒能杀菌”的广告招徕顾客,投机商高价出售短缺的物品,出版商大量印售占星术史料中的或临时杜撰的有关瘟瘴的各种预言……凡此种种现象,我们现在读到都不觉得陌生了,至少可以凭自身的经验加以想象了。 然而,如果认为《鼠疫》所提供的仅是这些令我们感到半是亲切半是尴尬的疫期生活细节,就未免太停留于它的表面了。我们不该忘记,对于加缪来说,鼠疫的确只是一个象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鼠疫象征的是任何一种大规模的祸害,其受害者是所及地区、民族、国家的所有人乃至全人类,瘟疫、灾荒、战争、专制主义、恐怖主义等等都可算在内。问题是当这类祸害降临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加缪通过他笔下主人公们的行为向我们说明,唯一的选择是站在受害者一边与祸害作斗争。一边是鼠疫,另一边是受害者,阵线截然分明,没有人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医生逃离岗位,病患拒绝隔离,都意味着站到了鼠疫一边。这个道理就像二加二等于四一样简单。在这个时候,需要的只是一种最单纯的责任感,因而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正义感。灾难是没有戏剧性可言的,所以加缪唾弃面对灾难的一切浪漫主义姿态。本书主角里厄医生之所以奋不顾身地救治病人,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与任何宗教信念、神圣使命、英雄壮举都无关,而只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容忍疾病和死亡。在法西斯占领期间,从来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加缪成了抵抗运动的干将。战后,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参加抵抗运动,他的回答同样简单:“因为我不能站在集中营一边。” 面对共同祸害时所做选择的理由是简单的,但人性经受的考验却并不简单。这是一个令加缪烦恼的问题,它构成了《鼠疫》的更深一层内涵。从封城那一天起,奥兰的市民们实际上开始过一种流放生活了,不过这是流放在自己的家中。在那些封城前有亲人外出的人身上,这种流放感更为强烈,他们失去了与亲人团聚的自由。在瘟神笼罩下,所有留在城里的人只有集体的遭遇,个人的命运不复存在。共同的厄运如此强大,以至于个人的爱情、思念、痛苦都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人们被迫像没有个人情感那样地行事。久而久之,一切个性的东西都失去了语言,人们不复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和希望,只活在当前的现实之中。譬如说,那些与亲人别离的人开始用对待疫情统计数字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境况了,别离的痛苦已经消解在公共的不幸之中。这就是说,人们习惯了瘟疫的境况。加缪认为,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是比绝望的处境本身更大的不幸。不过,只要身处祸害之中,我们也许找不到办法来摆脱这种不幸。与任何共同祸害的斗争都具有战争的性质,牺牲个性是其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在小说的结尾,鼠疫如同它来临时一样突然地结束了。当然,幸存者们为此欢欣鼓舞,他们庆幸噩梦终于消逝,被鼠疫中断了的生活又可以继续下去了。也就是说,他们又可以每天辛勤工作,然后把业余时间浪费在赌牌、泡咖啡馆和闲聊上了。这是现代人的标准生活方式。可是,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吗?人们经历了鼠疫却没有任何变化吗?加缪借小说中一个人物之口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但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如果我们不把鼠疫仅仅看做一场噩梦和一个例外,而是看做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经历,也许就会获得某些重要的启示。我们也许会认识到,在人类生活中,祸害始终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为了不让它们蔓延开来,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这不也正是这次SARS之灾给予我们的教训吗? 真正可怕的不是瘟疫,而是麻木。在瘟疫流行之时,我们对瘟疫渐渐习以为常,这是麻木。在瘟疫过去之后,我们的生活一切照旧,这是更严重的麻木。仔细想想,麻木是怎样地普遍,怎样地比瘟疫更难抵御啊。
编辑推荐
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我为人们的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育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建,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善良、丰富、高贵,人之为人的品质。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我为人们的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