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赵智,彭文忠 著 页数:3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代影像的生成和发展得益于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使得现代影像迅速成长为一种全新的视觉形式,并很快为各种传播媒介所认同和采用。2008年是中国当代影像获得肯定性发展的一年,它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边缘、怀疑、否定、质疑等等之后随着整体的当代艺术环境的变化而来的一种收获。
书籍目录
影像本体篇——从现象之美到艺术视像 第一章 认知影像 第一节 研究影视的逻辑起点——“运动的声画影像” 第二节 影像的界定 第三节 影像的生成和发展 第二章 影像的本质 第一节 影像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影像的审美特征影视元素篇——作为影像的表现载体 第三章 镜头 第一节 镜头的拍摄角度 第二节 镜头的拍摄方式 第三节 影视作品中特殊镜头的运用 第四节 镜头的组接 第四章 画面 第一节 影视画面的特性 第二节 影视画面的构成 第三节 画面中的线和形 第四节 光影 第五章 色彩 第一节 色彩的情感表达 第二节 色彩的运用 第六章 声音 第一节 人声 第二节 音乐 第三节 音响 第四节 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第七章 蒙太奇 第一节 蒙太奇的涵义和构成依据 第二节 蒙太奇的分类与形态 第三节 蒙太奇的主要功能 第四节 蒙太奇与长镜头影视文化篇——作为文化实践的影像 第八章 作为文化实践的影像 第一节 影视文化的研究 第二节 影视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第九章 影视文化观念论 第一节 影视与国家意识形态 第二节 影视与民族观念 第三节 影视与性观念 第四节 影视与女性意识 第五节 影视与历史观念 第十章 影视文化现象论 第一节 中国当代影视与文学的双向互动 第二节 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第三节 贺岁片和商业电影 第四节 中国电视和大众文化的结合影像传播篇——作为媒介传播的影像 第十一章 影像传播者分析 第一节 影像传播者形态分析 第二节 影像的传播把关机制分析 第三节 电影审查制度 第十二章 影像传播的模式分析 第一节 传播模式理论 第二节 影像传播的基本类型 第十三章 影像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影像中的故事 …… 第十四章 影像的受众分析 第十五章 影像传播效果分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电视是通过摄像机把被摄物体的光信号转化为电磁信号,通过无线电发射或电缆传输,再经电视接收机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还原成光信号,从而再现被摄物体的影像,以表现一定内容的、年轻的艺术。可以看出,电影与电视的技术过程是有本质区别的。电影的技术过程是一个光一化学过程,电视的技术过程是一个光一电一磁过程。但是无论电影作为艺术,还是电视作为艺术,都是同一门类的艺术。这是因为,电影与电视作为艺术的表现媒介是同类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即电影、电视是通过各自不同的技术过程,获得了同一艺术表现媒介。 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它的重要特征是生动、具体、直观。文学艺术的表现媒介是“文字或语言”,它的重要特征(相对于影视艺术)是抽象而间接的。影视艺术给出的人物形象永远是生动、具体而直观的,直接诉诸人的视觉感官:文学艺术给出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影现艺术)却是间接的,不直观的,它需要接受主体去联想形成。正因为影视艺术表现媒介与文学艺术表现媒介的根本区别,从而形成了影视艺术形象的“他适应性”与文学艺术形象的“自适性”。影视艺术形象是预先给定的,众多的接受主体只能接受编导给定的具体人物形象,别无选择;文学艺术给定的人物形象由接受主体在头脑中自主完成,接受主体在头脑中浮现的人物形象永远是自足的,这就是“自适性”。尽管每一个接受主体自己完成的人物形象相对于他人来讲是不尽相同的,但“自适性”是所完成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它的创造者——接受主体本人而言的。所以,影视艺术的表现媒介所决定的生动、具体、直观性,却失去了人物形象在接受主体层面的自适性;文学艺术的表现媒介决定了人物形象在接受主体层面的自适性,却失去了人物形象的生动、具体与直观性。 “运动的声画影像”作为影视艺术的独特的表现媒介,它是影视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的根本区别,而我们研究影视艺术理论的逻辑起点,应该从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而不是普遍联系入手,应该从电影艺术自身的特殊规定性而不是与其他艺术的共性入手。就是说,我们应该从“运动的声画影像”这个电影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的根本区别入手,来进行电影艺术理论的建构,从而揭示影视艺术内部的、本质的特殊规律。所以,“运动的声画影像”是我们进行影视艺术理论建构和表述的逻辑起点。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