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意象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王奋英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07出版)  作者:王奋英  页数:147  

前言

多少年来,岳麓书院在我的心头永远那样富有生机灵气,永远那样年轻,差不多每完成一件手头较大的工作,或每隔一段时日,我都要来这座庭院看一看。远离躁动和喧嚣,徜徉在每座院落,每一间讲堂,每一个书斋,每一块石碑,每一株古木,每一丛翠竹幽兰与花草之间。沿山泉而上,又沿山泉而下,坐在书院后院那似碧似玉,似镜似砚的清池边,品一杯清茶,神清心静,顿党泰然。如能偶聚三五好友,天南海北,吐纳胸襟,拓展怀抱,那更是一份幽雅的清福了。我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不断吸引着我,在不断感染着我,也同样吸引着和感动着千百万年来来自国内乃至海外的人们呢!这不正是隐藏在这座千年学府身上的中国文化之美吗!秀美而宁静,散淡而雅致。能像岳麓书院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庭院,恐怕还是不多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面对碧水青山,面对前贤古人,我们得到自省和精神的洗涤。我们从容领略先人严谨和闲适的读书生活,欣赏他们的审美情怀和文化理想。我在这里沉思,中华文化之脉不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各种形式的文化驿站和这样的文化传递者传承至今的吗!我所在的美术学院,就在离这座千年学府不远的地方,这里会聚了一批影响全国的著名艺术家,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播撒着艺术的种子。我常说,学院,应该是读书、思考、探索、做学问的地方。在学院中间将酿造一种东西,一种于无声处滋润万物,养化心灵,开启智慧,引导未来的东西。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美术学院既是社会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基地,又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智力源泉。

内容概要

  中晚唐时期的古长沙窑,是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却鲜见正史文献的记载。《大唐意向—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区别于仅以陶瓷学、工艺美术学角度对长沙窑的阐述与研究,拟从文学、中国画学的专业视角出发,立足湘楚、唐文化的根源去深入解析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所呈现特有大唐意象的风格现象;其意笔画与瓷器虽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应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研究价值,特别是对于唐代水墨画初期有字无图状态,有填补空白的中国绘画史学意义。《大唐意向—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通过考察中国绘画史、唐代诗歌与书法、古长沙窑诗文壶题记、湘楚文化及中世纪美术史等方面来论证并在此方面凝聚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的生发有着悠久的艺术渊源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它与大唐文人士大夫审美导向下的诗情画意之文化氛围、时代精神及神秘浪漫的湘楚文化土壤息息相关,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华。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古长沙窑敢为天下先地将唐诗意蕴、书法用笔,吴带当风的线条凝聚于瓷上意笔画,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舞乐精神、书法意气的笔墨美,呈现冲和静远、无限生机的意境美,透露玉泽天成、清润古雅的色彩美,展现天真稚拙、夸张意象的造型美,彰显张扬生命、人文关怀的题材美。其意笔彩绘瓷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考古的不断涌现,反映了人们对水墨画意笔视觉形式的青睐,实际上古长沙窑无形中作为其载体或媒介,对后世水墨画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起到了先驱作用。由此引发了一些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与了悟。

作者简介

王奋英,女,长沙人。l998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大艺术学院美术系;2007年,中国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教师。2005年,墨荷《袅袅晨风》获"第七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优秀奖。2006年,人物创作《春漾》,参加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展。2007年,论文《试析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绘画的成囚》发表于《湖南书画》;《简约宁静,彩墨参禅——解读齐白石意笔山水符号》获"第二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优秀论文奖并发表于《美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齐白石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 写作缘起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动态1.3 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二章 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的生发2.1 陶瓷上的写意性质绘画——艺术渊源2.2 瓷上意笔画艺术的历程——绘画环境2.3 瓷上意笔画艺术的产生——时代背景2.3.1 唐政治军事经济的强大2.3.2 唐文艺环境的雄奇采艳2.3.3 瓷上意笔的契机与胆识2.3.4 唐代文化人的审美导向2.4 瓷上意笔画艺术的成长——文化氛围2.4.1 湘楚文化土壤的神秘浪漫2.4.1.1 地域的神秘2.4.1.2 屈庄的积淀2.4.2 唐朝文化精神的意气风发2.4.2.1 舞蹈的旋律2.4.2.2 书法的活跃2.4.2.3 诗歌的浓郁2.5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璀璨光辉第三章 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的风格特色3.1 简约错落,呼应顾盼——构图美3.2 舞乐精神,书法意气——笔墨美3.2.1 劲逸飞扬——细劲笔法3.2.2 柔曼婉畅——丰润阔笔3.2.3 水墨渲淡——破墨技法3.2.4 酣畅淋漓——泼彩技巧3.3 冲和静远,无限生机——意境美3.3.1 空灵幽寂——超然出世的禅道境界3.3.2 欣欣向荣——激情感性的入世精神3.4 玉泽天成,清润古雅——色彩美3.4.1 泥土芳草——褐釉彩、绿釉彩3.4.2 水天一色——天蓝釉彩、蓝绿釉彩3.4.3 灿若红霞——铜红釉彩3.5 天真稚拙,夸张意象——造型美3.6 张扬生命,人文关怀——题材美3.6.1 世俗风情,闲适无拘——人物画3.6.2 天人合一,祥瑞浪漫——山水画3.6.3 草长莺飞,水木清荷——花鸟画第四章 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的审美精神与审美价值4.1 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的审美精神4.1.1 汉唐文化的诗意美4.1.2 天性率真的意象美4.2 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的审美价值4.2.1 隐逸主题——唐代水墨山水画的缩影4.2.2 象征手法——唐代水墨花鸟画的再现4.2.3 画史意义——确定工笔与写意分水岭的时间4.2.4文化桥梁——促进水墨视觉艺术的国际传播第五章 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对后世潜移默化的影响5.1 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对后世瓷绘的影响5.2 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对后世水墨的影响5.2.1 夸张寓意的造型——朱耷笔墨中禽鸟的眼神5.2.2 雅俗共赏的追求——齐白石花鸟艺术的活力第六章 从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研究引发的艺术思考6.1 绘画艺术的创作源泉6.2 艺术家与一定社会实用美术的创造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1 写作缘起众所周知,在英文翻译中,我们美丽的祖国被称之为“China”即瓷器,因为在古老的西方人心中,瓷器就代表着中国,这确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瓷器艺术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的伟大创造,现代考古的种种新发现,足以明证——古长沙窑瓷器艺术对形成与推广“瓷国”之美誉,功不可没。作为唐代日常的生活器皿,古长沙窑凭着“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与魄力,将唐诗的意蕴、书法的用笔凝聚于瓷上意笔画,与陶瓷釉下彩绘新工艺交融结合成旷古未有的雅文化彩瓷(图1-1、1-2),其中透射出张扬个性与生命、浓郁芳馥的汉唐文化气息,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在一千多年前的世界各地普及之广,成为大唐时代不可漠视的文化传播媒介与载体,更是中华古国走向世界最早的文化交流使者:它十分有力地见证了上千年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真实感触到了不同肤色、人种,不同国籍、信仰,不同社会、阶级地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内心深处情感诉求的共鸣。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汪庆正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古长沙窑具有世界意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必然会有陶瓷,瓷器是中国的先人创造的,世界各国的瓷器都是受我国的影响。长沙窑发明的釉下多彩技术从根本上解放了中国瓷器的色彩技术,并极为广泛地影响到世界各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东地区。因此,古长沙窑不仅仅是长沙的、湖南的,也不仅仅是中国的,而是全人类的,具有世界意义。”

后记

记得着手写这篇洋洋洒洒近十万字的书稿时,正是烟雨后,路旁一簇簇的香樟,展露嫩绿芽儿的季节;暑往寒来、冰天雪地过后,不觉又将迎来一椿新绿。从最初因惊讶和欣喜古长沙窑瓷器上的唐人意笔画艺术,确定下的如轻音乐般愉快的写作方向,随后各种质疑论题是否恰当的声音纷至沓来,一度使我举步维艰。滚滚而来的古籍文字,及社会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的对于画工塑匠带有“自古善画者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的阶级观念,曾让我始料不及的茫然与困顿。但心中始终坚持,成长于民间土壤的绘画,也存在着卓越的精英或团体在绘画史学上璀璨生辉的信念。读研期间,感谢导师郑林生教授的最终肯定与支持;以及杨福音先生、朱训德教授、王金石教授、李蒲星教授、左汉中先生、腾小松博士、冯小阳博士、陈明大先生、胡师正教授等的古道热肠,先后给予我信心与鼓励,对于我写作过程中困惑的热心解答及提出中肯的建议,深致谢意。同时,对提供图文资料以及给予切实帮助的有关单位、网络与个人深表感谢,尤其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长沙窑》一书,提供了丰富的长沙窑图片支持。最后,感谢我的母亲及家人,多年来对我无私的奉献与默默的支持,是我一生力量和安全感的源泉!特别是已逝的慈父,从小到大对我的严格训导,文学素养的一定积累深受书香家风的熏陶。硕士论文获优不到一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惠识和学院的举荐,本书有幸位列该丛书之中。重新翻阅增扩与深入完善,感慨颇多。心性的敏感澄澈,因此,学术文章无论行文,还是思想,都带有浓厚的个性人文主义色彩,也许会失之偏颇或主观,倒也别有一番自由酣畅清朗的气象。

编辑推荐

《大唐意象: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麓山视觉文化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唐意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