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夫妻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作者:(美) 贝尔(Baer,R.),(美) 贝尔 (Baer,D.) 著,刘华 译  页数:249  译者:刘华  
Tag标签:无  

前言

斯普利特机场门口停着一辆旅行车,鲍勃伸出手指着车子,意思是说,我们就开那辆车去萨拉热窝。他这是在开玩笑吧,我心想——石灰绿的车,车身上喷着橘黄色的“法奇那”果汁广告,而且还是一辆右侧驾驶的英国沃克斯豪尔,谁都知道,整个巴尔干地区,包括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内都是左侧驾驶的。坐在这样一块带轮子的广告牌里招摇过市,进入一个从1992年内战开始就被塞尔维亚人不断轰炸和伏击的城市,真不知道他用意何在,难道说鲍勃想把大伙儿变成人家的靶子不成?    鲍勃看我表情不对,问我是不是时间太早了,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话中带刺。不过这时候确实也才六点半,于是我决定保持沉默,让他真的以为我还没睡醒,反正事已至此我也无能为力了。虽然我不是给他打工的,但人家的级别比我高,更何况我也找不到其他的法子前往萨拉热窝。    不会有事的,我告诉自己,一到萨拉热窝我就跟他分道扬镳;可是那辆车的确太离谱,跟手册上的规定完全相悖。从一开始,上面给我们灌输的原则就是:绝对不能驾驶别人可能记住的车辆,座驾最好是普通的车型,颜色嘛,香草白就好,比如那种脏兮兮、周身都是凹痕的咖啡色轿车——普通而又丑陋的东西总是令人遗忘。面前的这辆旅行车绝对丑陋,可是一见它,人家就会过目不忘,比那种叮当作响的冰激凌推车都还要醒目。    说实话,我是觉得鲍勃有些古怪。第一次见到他是在萨拉热窝,当时华盛顿来电,让我们和一名叫哈罗德的特工碰头。“哈罗德是化名吧?”当时我就问一起共事的查理,他曾经在海军陆战队做过飞行员。谁会想着使用这么一个化名呢?我们心想,可是除此以外,电报上只是说,此人11点会在城外10英里热尔耶兹尼卡河畔的鱼肉餐馆和我们碰头。    时值春季,阳光和煦宜人,天空中漂浮着一朵朵软软的白云,树枝上正冒出点点新绿,餐厅里挤满了一群群喝着酒、嘴里喷云吐雾的本地食客。“莱利!查理!”有人在叫我们,是哈罗德,他已经站起身来,招呼我们过去,动作好像是在指挥一架客机进港,同时还继续和同桌的六个男人说着话,手里挥舞着一根抽了一半的雪茄。我和查理站着没动,哈罗德又站起身来,不知说了句什么,其他几个人都乐了;接着他便绕过前面的几张桌子,走到我们跟前。    “嗨,我叫鲍勃。”来人伸出手说。哈罗德这个化名便到此为止。三个人在角落里找了张空闲的桌子坐下,也不知道我和查理要给鲍勃做什么,华盛顿那边没具体说,只是要我们听候他调遣。鲍勃说大家应该先吃午饭,并提议去吃烤鳟鱼。我和查理说我们不能久留,鲍勃于是长话短说,告诉我们总部派他来萨拉热窝是为了追踪真主党。真主党是以伊朗为后台的一个黎巴嫩武装组织,内战之初在波斯尼亚成立,在伊朗授意之下和波斯尼亚穆斯林对抗。“干得好的话,我们就能像抓蝴蝶一样摁住他们。”鲍勃说。    一旁的查理聚精会神地坐着,免得听错对方的信息。他心里想的肯定跟我一样:真主党的密探们不是在追踪我们吗?哪里是我们追踪人家啊!三个月前我们就发现,真主党正计划绑架本地的一名中情局特工,准备在进行严刑拷打后将他杀害。不过,幸好计划实施之前的最后一刻,我们把人救了出来。总而言之,如今我们是在真主党的后院里干活。    鲍勃一定是看到了我和查理脸上的表情。“我们做隐形人,”他说,“不能被他们发现。”    鲍勃谈起内战期间他在黎巴嫩——准确地说是从真主党那里——学到的一整套自我保护策略,包括时而变换藏身地点、出行车辆和路线,绝对不用电话和无线电,从不反复光顾同一家店铺等等。“我们可以照猫画虎,对吧?”他笑着说。    说完,他重新点燃了手中的雪茄,浓烈的烟雾立即在桌子上方弥漫开来。看样子是古巴雪茄,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弄来的,大概是萨拉热窝的黑市吧,那可是一个连机枪和赃车都能买到的地方。    第一次见面差不多就这些了,今天是我和鲍勃第二次见面,地点在斯普利特机场,鲍勃领着我,朝着那辆从月球上都能看见的车子走过去。我把包扔进旅行车的后座,自己则坐到了副驾驶的位子上。还说什么做隐形人呢,我心里抱怨道。    开车到萨拉热窝需要5个小时,一开始我和鲍勃一句话也没说,后来还是他打破沉默,告诉我他是如何租到这辆车的。车的老板是个英国人,以前在军队里做过军官,如今正在萨拉热窝经营一家小型旅行社。    “他觉得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呢?”我问鲍勃。    “这个没关系,关键是这辆车不管闯下什么祸,老板都是事主,跟我们没关系。”    我点了点头,装作相信了他的这套逻辑,之后两个人又是一阵沉默。后来,我们遇上了一队英国坦克,鲍勃一阵横冲直撞,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在缝隙中找到出路的。    一路上看见许多红色的瓦房,外墙是奶黄色的,我不由得感慨起来: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怎么就打响了一场血腥无比的战争呢?真的搞不懂,住在此地的都是些现代欧洲人,他们曾经坐在一起,共同观看欧洲电视网上播放的全国足球冠军赛。可为何有一天,这些人忽然挥刀相向,克罗地亚人残杀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人残杀波斯尼亚穆斯林呢?他们不都是斯拉夫人,外貌相似、说着共同的语言吗?这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让人想不通。我对波斯尼亚一点儿也不了解,可总部倒是并不在乎;我的任务是监视阿拉伯人的穆斯林游击队,仅此而已。    汽车开进萨拉热窝市郊,我指着一座电车车站,让鲍勃停车。下了车后,鲍勃和我握了握手,随后便驾着那辆灰绿色的旅行车消失在了车流中。天空开始飘雨,我倒是无所谓,拉起皮大衣上的风帽戴在头上,周围空气新鲜,又没人认识我,这份自在感真好。    一周后,总部发来电报,通知我和查理正式为鲍勃工作——追踪真主党,要求我们立即中断和大使馆的一切联系,解散并住进萨拉热窝不同的房子和公寓里。查理自己找了地方,我则暂时转移到鲍勃曾工作过的联络站,直到找着合适的公寓。    查理开车送我到机场附近一个叫布特米尔的村庄,我们的目的地是一栋两层的小楼。房子周围树木茂盛、灌木丛生,朝着“绿线”的墙上——那是塞尔维亚人和穆斯林的对峙线——布满了坑坑洼洼的弹痕,一条画着骷髅头的蓝色带子把房子周围的田地圈了起来——那是一片雷区。    鲍勃从昏暗的房子里走出来,帮我拿了行李,然后带我简单参观了一下内部的设施。按鲍勃的说法,房主在内战爆发时就逃走了。如今每个角落里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冰箱里的食物已经硬得像石灰一般,两扇窗户也被子弹打穿了。房间里的陈设甚至还承载着子弹当时的运动轨迹:先是从窗户射进来,然后反弹到天花板上,撞击下来之后击倒了架子上的几件小摆设,最后嵌入客厅的墙壁中。楼上有一间浴室,但是跟村里其他住户的情况一样,水源早已被切断。鲍勃把我带到楼下的洗衣房,指着一根从窗外伸进来的软管,说它连接的是萨拉热窝西南方向伊格曼山上的一条灌溉管道,还说淋浴能使人快速清醒。我打开水龙头,水的确冰冷刺骨,冲厕所也全靠这根软管供水。    天色完全暗了下来。鲍勃打开灯,告诉我说,可别对电灯产生依赖,半个小时以后就会停电,而且屋子里既没有发电机,也没有手电筒。我说了声晚安,回到楼上自己的卧室,扯下脏兮兮的床单,铺上睡袋。鲍勃说的没错,电灯扑闪了一下,灭了,我躺在了一片黑暗中。刚闭上眼睛,就听见远处“绿线”方向传来机枪声,紧接着是一阵气势汹汹的还击。我坐起来,以为鲍勃可能会出去看看,可楼下一点动静也没有。机场方向传来火箭的爆炸声,不知道会不会有重大事件发生,像上次塞尔维亚人袭击萨拉热窝那样。鲍勃的房间里还是没有动静,看来他是想蒙头大睡,等事情过去了再说。    我拉上睡袋,既然鲍勃都能无动于衷,那我也就既来之则安之吧。一个小时以后,稀稀落落的枪声逐渐停了。就快睡着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那辆灰绿色的旅行车不见了嘛,取而代之的似乎是一辆丰田的陆地巡洋舰,车子很旧,车门上锈迹斑斑,挡风玻璃也裂开了。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真实版“史密斯夫妇”的故事,由《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中央情报局特工罗伯特?贝尔(Robert
Baer)和他的中情局“狙击手”妻子戴纳(Dayna)共同打造。
  贝尔夫妇讲述了尝试离开情报机构的遭遇——你很难摆脱那些流氓、暴徒、秘密战士,因为他们曾是你最好的朋友,现在却成了你最坏的敌人。
  罗伯特在情报机构内被称为“中东地区最好的间谍”——他长时间生活在伪装之下,以至于朋友和家人成为了“牺牲品”,不再有兴趣给他打电话。
  戴纳是中央情报局的后起之秀。她年轻而聪慧,有能力既作间谍又做狙击手。但不久她就发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不愿意与她接触。
  当罗伯特和戴纳被派往执行同一个任务时,不难预料的事情发生了——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这本书讲述了他们的浪漫故事,以及两人试图离开原有生活、建立一个家庭的重重困难。
  与此同时,本书也展示了情报工作的真面目。《间谍夫妻档》不同于以往任何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作品,绝对让人眼前一亮!
  这本书既令人感动至深,又极富洞察力!
  这不仅仅是一本惊悚的回忆录,更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旅程——大多数情报人员都走过同样的旅程,体验过那种从振奋到失望的感觉。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罗伯特·贝尔(Baer R.) (美国)黛娜·贝尔(Baer D.) 译者:刘华  罗伯特·贝尔(Baer R.),《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曾是中央情报局特工,在情报机构内被称为“中东地区最好的间谍”。 黛娜·贝尔(Baer D.),曾是中情局狙击手。 刘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攻语言学、翻译,笔锋犀利温婉,见解独到。

书籍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天,我正在杜尚别,母亲打来电话,说想来塔吉克斯坦看看。听我回答得有些勉强,母亲立马发起火来,火气跟辆载货列车一般,呼啸着从电话那头席卷过来,不过我还是没有让步。母亲见来硬的不行,立刻换了一招软的,说: “你也看到了,我这把年纪,这次能走出去,下次可能就不行了。能去中亚看看,我死也瞑目了。” 母亲来这里可不是好玩儿的。我先前说过,连妻子和儿女都不许过来探亲,原因就是这儿太危险。不过很奇怪——想想也不太奇怪——中情局倒是从未禁止母亲探访子女。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跟母亲讲过,中情局有探亲禁令,希望她听了后能知难而退。可是母亲这个人从来都是不屈不饶、无所畏惧,铁了心要环游世界。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她总是一下飞机就想四处转悠,不管白天黑夜,也不管坐了多久的飞机。当然了,每次她都是有备而来,出发前阅读了不少关于目的地的资料,要去看什么心里自然清楚得很。 电话上,我绞尽脑汁地想找到一个无可反驳的理由来拒绝她,可是除了一个明摆着的理由——到这儿来会没命的——我想不出别的。“那好吧,”我无可奈何地说, “那就等着见你咯。”

媒体关注与评论

“《间谍夫妻》讲述了一个最为精彩、最为真实的间谍故事……这两位浪迹天涯的间谍,他们的故事让人不由得连声喝彩;那些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的经历,在此书的末尾竟然画上句号,真是让人惋惜不已。”    ——《纽约时报》畅销书《谎言之躯》作者 大卫·伊格纳修斯    “确实是本好书,其中的故事趣味十足而不乏惊悚、语气尖酸刻薄却又感人至深,读后方知,当今世界的间谍舞台上,真是风云诡谲,却又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纽约时报》畅销书《犯罪程度》和《以荣誉的名义》作者 理查德·诺斯·帕特森    “书中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再现了中情局的真实内幕。许多时候,情报人员的生活闲散无聊且让人意气消沉,不过其中又常常穿插着一些紧凑快捷甚至极为惊悚或令人忍俊不禁的片段。罗伯特·贝尔和黛娜·贝尔这对实力派人物真正是妙笔生花,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二人在数年中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混沌世界。”    ——《纽约时报》畅销书《公平游戏》作者 瓦勒里·普拉默·威尔逊    “书中的那些往事着实令人称奇,不仅描写了恐怖分子和独裁大亨的行径,还详尽记录了许多真实而又极富戏剧色彩的家庭生活片段。两位作者的追忆情感细腻,态度诚恳,读者所看到的,是两个多才多艺的间谍,训练有素本为努力摧毁敌人,却没想到最终却踏破铁鞋而觅得良缘知己。”    ——国家图书奖决赛入围选手、《黑暗面》作者 简·迈尔    “罗伯特·贝尔是中情局最优秀、最具有冒险精神的间谍,在中情局工作了20年之后,很快转变成为美国当代的一名纪实作家,专门记述9·11事件之后的谍报活动和中东政局。如今,他和妻子黛娜合作,共同书写了这部惊心动魄的传记,为之前的作品增色不少。新作再现了夫妻二人如何一步步走入中情局这张黑暗的阴谋之网;在这个曾经让他们难以自拔的世界里,二人行走在卧底生活的崎岖边缘,小心翼翼地掂量着情感和枪战的天平,最后花开结果,终成姻缘。看完了一部《间谍夫妻》,读者会说:“现在谁还用得着去看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茱莉的电影啊?”    ——普利策奖获得者、《蓝色警戒》作者詹 姆斯·莱森    “1998年,我加入中情局,当时就听说了罗布特·贝尔这位传奇人物,局里有不少人很崇拜他,‘可得把他当作你的偶像哦。’人家会对我这样的新人说……《间谍夫妻》这本书非同寻常,由贝尔和妻子戴娜合写而成,后者是中情局一名训练有素的枪手和专门从事监视活动的特工,它讲述了贝尔如何战胜谍报工作所固有的鼓励和隔绝,以及在世界若干个国家平庸乏味的官僚体制中游刃有余的故事。”    ——《卸下伪装:我的中情局特务生涯》作者 林赛·莫兰    “此书一出版,黑暗且鲜为人知的情报世界就将暴露在读者眼前。书中涉及大量的事实、交易和特工活动方面的各种细节……读者绝对不会失望。”    ——美国战略预测公司情报副总裁、《鬼魂:一个反恐特工的自白》作者 弗雷德·博尔顿

编辑推荐

《间谍夫妻:现实版史密斯夫妇》由罗伯特·贝尔和黛娜·贝尔所著,这是一个真实版“史密斯夫妇”的故事,由《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中央情报局特工罗伯特·贝尔和他的中情局“狙击手”妻子戴纳共同打造。

名人推荐

“《间谍夫妻》讲述了一个最为精彩、最为真实的问谍故事……这两位浪迹天涯的间谍,他们的故事让人不由得连声喝彩;那些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的经历,在此书的末尾竟然画上句号,真是让人惋惜不已。” ——《纽约时报》畅销书《谎言之躯》作者大卫·伊格纳修斯 “确实是本好书。其中的故事趣味十足而不乏惊悚、证据尖酸刻薄却感人至深。读后方知,当今世界的间谍舞台上,真是风云诡谲,却又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纽约时报》畅销书《犯罪程度》和《以荣誉的名义》作者理查德·诺斯·帕特森 “书中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再现了中情局的真实内幕。许多时候,情报人员的生活闲散无聊且让人意气消沉,不过其中又常常穿插着一些紧凑快捷甚至极为惊悚或令人忍俊不禁的片段。罗伯特·贝尔和黛娜·贝尔这对实力派人物真正是妙笔生花,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二人在数年中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混沌世界。” ——《纽约时报》畅销书《公平游戏》作者瓦勒里·普拉默·威尔逊 “书中的那些往事着实令人称奇,不仅描写恐怖分子和独裁大亨的行径,还详尽记录了许多真实而又极富戏剧色彩的家庭生活片段。两位作者的追忆情感细腻、态度诚恳,读者所看到的是,是两个多才多艺的间谍,训练有素本为努力摧毁敌人,没想到最终却踏破铁鞋而觅得良缘知己。” ——国家图书奖决赛入围选手、《黑暗面》作者简·迈尔 “罗们特·贝尔是中情局最优秀、最具有冒险精神的间谍,在中情局工作了20年之后,很快转变成为美国当代的一名纪实作家,专门记述9·11事件之后的谍报活动和中东政局。如今,他和妻子黛娜合作,共同书写了这部惊心动魄的传记,为之前的作品增色不少。新作再现了夫妻二人如何一步步走入中情局这张黑暗的阴谋之网;在这个曾经让他们难以自拔的世界里,二人行走在卧底生活的崎岖边缘,小心翼翼地掂量着情感和枪战的天平,最后花开结果,终成姻缘。看完了一部《间谍夫妻》,读者会说:“现在谁还用得着去看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茱莉的电影啊?” ——普利策奖获得者、《蓝色警戒》作者詹姆斯·莱森 “1998年,我加入中情局,当时就听说了罗伯特·贝尔这位传奇人物,局里有不少人很崇拜他,‘可得把他当作你的偶像哦。’人家会对我这样的新人说。……《间谍夫妻》这本书非同寻常,由贝尔和妻子黛娜合写而成,后者是中情局一名训练有素的枪手和专门从事监视活动的特工,它讲述了贝尔如何战胜谍报工作所固有的孤立和隔绝,以及在世界若干个国家平庸乏味的官僚体制中游刃有余的故事。” ——《卸下伪装:我的中情局特甸生涯》作者林赛·莫兰 “此书一出版,黑暗且鲜为人知的情报世界就将暴露在读者眼前。书中涉及大量的事实、交易和特工活动方面的各种细节……读者绝对不会失望。” ——美国战略预测公司情报剐总裁、《鬼魂:一个反恐特工的自白》作者弗雷德·博尔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间谍夫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我们常说到天荒地老之境,可是天荒地老的末日又是怎样一种情境呢?黄沙滚滚,遮天蔽日,炮声如雷,子弹横飞,很久,幸存的人们才惊恐地从废墟里走出来,茫然地看着你。而你,去寻找末日的人,仿佛和他们并不存在同一个时空,你刚从和平的文明中来,你可以有安稳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而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安分纠缠着你,让你想来到这里——离末日最近的地方,寻找永恒。《间谍夫妻》里的罗伯特和黛娜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本来都有安定的生活、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伴侣和小孩,可是他们却想逃走,去过一种动荡的,危险的生活——去中东,那个幻想中的天荒地老之地,现实中离末日最近的地方去寻找自我,寻找一种在安定的生活里无法体会到的存在感。他们是中情局的间谍,他们的任务是在危险和陌生之中寻找一些看起来毫无关系的蛛丝马迹,他们用假名字、假身份混迹在一群是敌是友都无法分辨的陌生人里,欺骗着别人,也被别人欺骗着;利用者别人,也被别人利用着。也许正是因为生活在这种时刻需要伪装和表演的情境中,罗伯特和黛娜才会相知相爱,因为生活的假设已经被极端地推到了最虚构的状态,生命的搏动随时都可以被死神掐断,天荒地老般的末日感如此真实地包围着他们,是这样,感情才越发显得真实,才越发像沙漠中的一株绛珠草一样紧拥着亲吻自己的甘露。他们找到了在平静的生活中无法体会到的真爱,它以死亡做自己的梳妆台,从谎言的明镜里,看到幸福的所在。小说以罗伯特和黛娜两个人不同的视角交替叙事,两条故事线,由分而合,叙事形式本身就隐喻了男女主角的情感经历。黛娜从一个没有怎么碰过枪的已婚文员,变成了一个勇敢泼辣的女特工,她摆脱了一直束缚住她的平凡无奇的家庭生活,让自己渴望冒险的心体验到了真正的自由。女性从家庭到战场,从主妇到战士,是一种女权的高呼,西方作家从女性解放运动开始至今,一直对这方面的艺术表现乐此不疲,也许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西方文学表达的无意识,而在中国当下作品中却不算多见——除非婚外情也算女性解放。女性是母亲的形象,黛娜本应也是一个母亲,但她却放弃了成为一个母亲的机会,选择了这份动荡的间谍工作,错过了生育年龄,无法成为生儿育女。最终,她选择收养一个中东儿童。黛娜是一个勇敢、有主张的女性,她摆脱了束缚,选择了女特工这样危险的工作,体验如同悬疑电影般刺激而丰富的人生,但最终却还是回归到了母亲的角色。我觉得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一个女人成熟的心理历程。小说开始时射击课无法通过的她是柔弱的,而后来在执行任务时,她和男同事们一起智斗狡猾危险对手,她几乎像男人一样过着我们在电影中才能见到的惊险生活。当她遇到罗伯特的时候,她重新发现了自己心里的女人,这个女人仍然渴望爱情和家庭,仍然充满着炙热的母性情怀,而这种情怀,在经历过硝烟之后,升华成为了一种更广博的情感——对中东那片动荡的土地的热爱,对生活在天荒地老的末日之中的异族人们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那种虚假的崇高,而是由一种充满人性的懂得而生发出来的慈悲。她将收养的孩子带到美国生活,绝对不是将孩子当做一件间谍生活的纪念品,我认为,这也许是出自于一种潜意识想将那片动荡土地上的人们带离那种末日的生活,带到她曾经逃避的平静的文明中去的愿望,出于一种拯救的本能。她到底想要什么?谁也不知道,我们都在寻找生活的路上。而这种漂泊感,和对漂泊的渴望,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特工们不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需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他们的国家有多大的用处,因为支离破碎的生活本身的神秘感,就已经为他们的探寻找到了答案。不能不提一提这部小说的幽默感和猎奇的内容。其实,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相当俏皮的,小说中也穿插许多间谍生活的鲜为人知的内幕,足以满足读者猎奇的欲望。在风趣的语言和以揭秘为噱头的故事之下,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有很深重的内涵的,究问生活、探索人性,不管怎样,在一定程度上,这本书将很多深邃的东西以轻松的故事来表达,很有举重若轻之感。但究竟要如何定位这本书,就见仁见智了。罗伯特和黛娜在中东的间谍生活中寻找到了爱情,黛娜在爱情和生活的冒险中经历了女人心灵的成长。也许天荒地老的末日本就是为了爱情而虚构的,亲历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女人们必定要恋至倾城。作者强调本书确有其事,可也许这个故事一直与虚构并存,但是在真实的阅读快感中,谁会在乎这个问题呢。
  •   这本书写的很不错,翻译的质量也上佳。一直以来对间谍们的江湖很是好奇,不过总怀疑007电影中描写的那些不可思议的情节和间谍们过于精彩的表现,读完此书后才知道,间谍世界中既有扣人心弦的故事,也有平凡夫妻间的相互拥有和默默支持。故事很真实动人,夫妻俩经历中最让人感动的是领养女儿的那一段,美国人的确很有爱心。虽然为中情局工作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觉,但夫妻俩的结局,也还算圆满。此书写得很幽默,许多细节很有洞见;不过夫妻两位作者比较起来,罗伯特的笔锋更为犀利成熟,不愧是中情局的老手。《间谍夫妻》不仅是一本关于特工世界的书,而且涉猎广泛,不仅有精彩的故事记录不平凡的个人经历,而且还涵盖了许多关于中东国家和希腊、南欧的知识,犹如一本国际政治关系年鉴,让人在分享故事之余更拓展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巴尔干和中东北非等地区的政治关系历来错综复杂,罗伯特竟然能在众多权贵中游刃有余,着实令人称奇。此书的叙述方式也挺特别,每一章以地点为线索,夫妻俩轮流记录间谍们所经历的风云变幻,让读者有种驰骋时空的感觉。此外,每一章的开头有历史文化或人物的介绍,抑或引用名人名著中的话语,作为故事的铺垫,也让人长了不少见识—还是第一次知道火花塞里的玩意儿比钢铁还钢铁呢。
  •   一个精彩、真实的间谍故事,一对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间谍夫妇,他们的故事让人不由得连声喝彩;惊心动魄而又感人至深的经历;紧凑快捷甚至极为惊悚或令人忍俊不禁的片段,完美而无可挑剔的结局。罗布特贝尔和黛娜贝尔这对实力派人物真正是妙笔生花,展现出了一个混沌的特工世界。看完了一部《间谍夫妻》,读者会说:“现在谁还会去看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的电影啊?”
  •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令人忍俊不禁的片段。读后发现,混沌的间谍世界中也有纯美的爱情和真情。值得一读。
  •   老婆喜欢。史密斯夫妇看过视频,介个应该也是跌宕起伏吧...
  •   书里的内容是根据美国CIA特工的故事写的,情节非常好看,因为写的关于中东的故事,还能顺便了解下那个神秘的地方,非常喜欢这本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还能学到知识。
  •   很真实,生动,而且又引人入胜的故事
  •   虽然书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看了一部分,很喜欢,很好看的书。
  •   还行吧,就是读不惯第一人称的小说
  •   书都很喜欢
  •   书中的思路太乱,有很多矛盾之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