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王元化 青岛出版社 (2011-05出版) 作者:王元化 页数:4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思辨历程》是一个时事述评的综合性刊物,十六开本,用六号字排,每期约四万字。内容设有固定的专栏、专论、通讯报道等。
书籍目录
清园自述从《展望》到《地下文萃》·003《思辨短简》后记·016《文心雕龙讲疏》序·020一九九一年回忆录·025《思辨发微》序·063与友人书·069哈佛燕京之会·073《思辨随笔》序·081自述·086读黑格尔的思想历程·093寻根江陵·107重返清华园·121读莎剧时期的回顾·128为周扬起草文章始末·156台湾一瞥·164斯城之会·181《人和书》跋·189记我的三次反思历程·193《清园近作集》序·204故人怀想记达君·211满涛之死·216鲁迅与周作人·220记顾准·222悼王瑶·230韦卓民先生·23S熊十力先生·240记林毓生·249遥祭相浦果·252记张中晓·257谈杨遇夫回忆录·263谈汤用彤·270读胡适自传唐注·274……思辫随笔编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里需要说一下的是关于修改旧作问题。我过去是不赞成对旧作加以修订的,近来却有了一些不同想法。我不想像前人一样说“不悔少作”。因为少年时代固然有其活泼的生机和无邪的童稚,但由于盲目热情所导致的痴迷,由于缺乏独立思考所形成的陋见,却是应该向之诀别的。掩饰这些早年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思想痕迹固然不对,但也没有必要对已经认识到的错误加以珍惜。不管一个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作为思想史和文化现象的研究,必须保存他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本来面目,而不容加以掩饰或更易。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求知是主要目的,作者应该把自己认为是更好一些的东西奉献出来。过去我谈到删改旧作问题时,曾按照习惯见解引章太炎为例,这也不大公正。由《馗书》到《检论》,太炎诚然作过多次修订,这是由于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经过了急骤的思想变化,而并不是由于他隐讳过去,示人以华衮。一位作者不愿让自己已经认识到的误失再在读者中间流传,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往往喜欢作过苛之论。从我自己的愿望来说,我也希望自己每一论点都能贯彻始终,永远正确,无奈在荆棘丛生的理论道路上,我却一再蹉跌,有过犹豫,有过彷徨,也走过弯路。
后记
九年前的中秋节后第三天的上午,我在上海衡山宾馆王元化先生的临时住所与他单独闲聊过一两个小时,并且收获颇多。那天上午,元化先生谈兴颇浓,还拿出他写的一些裱好的字幅给我看,记得有为季羡林九十寿辰所作之序,还有关于熊十力先生的一幅手卷等,我也乘兴请元化先生写了两幅字,元化先生还签名送了一本《思辨随笔》给我。回到南京后,我还写过一篇《与清园老人的书缘——访王元化先生》的短文记述那天的情形。拙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回南京后不久,竟意外地收到了王元化先生的一篇短文《纪念鲁迅的几句话》,遂将其刊发在拙编《开卷》二00一年第八期上。我想,元化先生的这次赐稿也可算是我们一面之缘的一个美好的回忆。 与元化先生的一面之缘是由王辛笛老促成的。那天早上我在辛笛老家拜访时,无意间提到我至今都未见过王元化先生。辛笛老当即拨通了元化先生的电话,说介绍一位朋友去拜访,元化先生表示欢迎,并说现在就可以去。放下电话,辛笛老就说,元化先生那要赶紧去,因为去找他的人很多,这会去,他那没客人,可以好好地说说话。于是,就有了我与元化先生的一面之雅。 还是由于书缘之故,不曾想到的是九年之后,因为薛原兄之邀约,才有了这本《思辨历程》的编辑之缘。为了能编好这本书,我除了在自己的藏书中找出元化先生的几本著作之外,还请郑闯辉兄去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元化先生的七八本著作。此后,经由上海姚以恩先生的介绍,还得到了元化先生的哲嗣王承义先生的大力支持。至此,这本书得以顺利地选编完成。 本书分为“清园自述”、“故人怀想”、“思辨随笔”三个部分,从大体上可以反映出王元化先生学术生平以及思辨历程的概观,虽然相对元化先生宏富的学术著作而言,不免挂一漏万,但从中亦可窥见元化先生的思辨历程及反思之一斑。如若读者诸君能从书中找出元化先生其他专著的线索,进而研读之,那将是编者的莫大荣幸了。 黄世纬先生对本书的编选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二0一0年五月二十五日晚于金陵尚书楼北窗灯
编辑推荐
《思辨历程》王元化:清园拷问智慧人生,他终生探索不倦夜读,一切化作思辨文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