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崩溃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作者:约翰·拉尔斯顿·索尔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尽管全球化这一概念最初形成时几近宗教狂热,但昔日的承诺如今正变得虚无缥缈。全球化的倡导者认为,民族国家已跟不上潮流,取而代之的将是势头正劲的全球化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既不是政治力量,也不是武力,而是经济力量;国际贸易的增长会促进市场的繁荣,这样一来,可以消除贫困,打倒独裁,实现民主。    然而,索尔指出,当初的承诺几乎全部落空。全球化的崩溃让人们陷入矛盾的挣扎之中,堕入混沌的真空之中。各国政府和普通百姓非但没有把自己的主权拱手让给他人,反而一再强调自己的民族利益。美国似乎铁了心了,要置国际舆论于不顾。欧洲问题也不少。移民、种族主义、恐怖主义以及新一轮国内民族主义的抬头也把他们搞得焦头烂额。而世界其他各国也都没闲着。非洲有还不清的债务,艾滋病肆意猖狂,原教旨主义和恐怖主义卷土重来。尽管从理论上讲全球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然而,这·切问题就是不肯离我们远去。    除了列举全球化的种种弊端之外,索尔也客观地分析了它的成功之处,比如说,全球化引发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增长,印度和中国的意外崛起使之必定成为21世纪的超级大国等等。    《伞球化崩溃》见解独到,颇有远见,必定会在众多时代巨著中占有一席之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大背景  1  天堂里的一条毒蛇  2  美好的承诺  3  预言中全球化的益处  4  预言中所遗忘的  5  从经济到宗教的嬗变第二章  全球化的崛起    6  1971年    7  真空  8  国王的呆子  9  浪漫的热情  10  风起云涌  11  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济第三章  平稳时期    12  成功  13  1991年    14  进步的思想  15  1995年  第四章  全球化的衰落  16  消极平衡  17  民间组织与上帝  18  没落大事记  19  没落大事记:马来西亚的爆发  20  信仰的终结  21  印度与中国  22  新西兰改弦易辙第五章  出路在何方?  23  新的真空:病态的“空位期”  24  新的真空:民族国家卷土重来了吗?  25  消极的民族主义  26  常态化的非常规战争  27  积极的民族主义尾声  2009:选择的回归鸣谢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大背景  1 天堂里的一条毒蛇  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如一夜春风,从天而降,并迅速蔓延,大有席卷天下囊括一切之势。其倡导者和追随者都大胆地宣称,通过某个经济学派的多棱镜,全球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相互依存,共同进步。这一神圣使命在80年代和90年代这20年间,变成了各国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大有锐不可当之势。  如今,30年过去了,全球化带来的结果也清清楚楚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其中,有巨大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更多的则是满目疮痍,累累伤痕。换言之,这样的结果与铁的真理或所谓的大势所趋毫无关系,相反,它是达尔文主义式的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所得出的结果。这种实验企图在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同时,重新塑造政治和社会新秩序。  全球化当年那清晰可辨的概念如今已离人们渐渐远去,大部分早已不复存在,其中一些想法或许会幸存下来。当下,各种观念、意识形态及其影响纷至沓来,其中有建设性的,也不乏可能是灾难性的。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时代,很难判断今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奇谈怪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可以对其施加影响。 一些重量级人物一度鼓吹民族国家应当加强经济实力,如今,他们又扬言,民族国家应该增强国力以应对全球军事战争。全球化的预言家们曾大力提倡“私有化”,如今却不得不承认错误,因为法制更为重要;经济学家则恼羞成怒,在应该加强或放松对资本市场管理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强大的民族国家,如印度和巴西,向经济全球化那根深蒂固的观念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大型医药跨国公司更是左躲右闪,不知所措,难以定位……  诸多事例表明,我们正在跨越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与秩序告别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真空,一个混乱不堪的真空。在这个大的真空里,到处都是杂乱无章,自相矛盾。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两个锋面之间的一场暴风雨,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类似足球、曲棍球等快节奏运动的一个瞬间。在这个特殊时刻,一方大势已去,盛怒之下乱了阵脚。这个时候,只有等另一方找到节奏,慢慢调整,整个赛事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在这些时刻,各方一开始都持否定态度。混乱不堪、不知所措对于始作俑者来说十分可怕,对于那些一开始就持批评态度的人来说也十分失望。整个局势飘忽不定,乏善可陈。何去何从,难以取舍。  然而,一个充满变量的世界同时意味着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我们不知道这一时期会延续多久,也许不会太久。那些决定人类未来的多种多样的选择会悄悄到来,且时断时续,有些已经摆在人们面前了,人们已经开始做出某种选择,只是一时还难以采取果断的措施。  因此,人们的选择决定了未来的态势,这应该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否则,各种利益集团会趁虚而人,左右局势。如果各方都不采取行动,最终只能是听天由命了。也许,结局是以上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结果好,就须找到平衡,否则,只能听天由命了。如果让利益集团占了上风,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此,最理想的结局是大家一起做出理智的选择。  本书讨论的就是人类的选择能力,以及这种选择会将整个人类带向何处。  相信变化是可能的,这一点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相信选择这一事实,相信很多事情可以选择,相信我们有选择的能力,从而去改变社会,为公众带来更大的利益。我们是否相信政府必须通过隐形税(如国家控制的赌博等)对穷人征税?我们是否相信世界上存在某种选择?我们是否相信第三世界无法偿还的贷款应该一笔勾销?而且,我们是否愿意这样做?人们认为公民有这样的能力,那是因为我们认为人类都是文明人。人们越是认为有真正的选择,越愿意参与选举,参与社会事务。参与选举是人们的最基本的权利,然而意义非凡。  全球化到底意味着什么?给“常理”下定义往往会陷入一个学术怪圈。更有甚者,正如100年前英国自由党议员约翰?莫利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听陈词滥调的话,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下定义了。”最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全球化会在多大程度上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如果一个伟大的想法或者观念刚刚出炉,且一路顺风,那么,即使最严肃的倡导者也会鼎力鼓吹它无所不包的益处,因为这可以使他们轻而易举地推行其梦寐以求的改革。事情一旦变得复杂,原先的倡导者大都会降低调门,同时仍然坚持其理论是正确的,而且是大势所趋。更有甚者,很多人会振振有辞地说,他们原本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世界各国有关全球化方面的书籍文章、专题演讲等都浩如烟海,主题非常鲜明。25年来,至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普通大众也好,经济人士也罢,所辩论的问题只有一个: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势在必行的真正原因。各国政策也都是围绕全球化展开的,因为全球化来势汹汹,无所不包。这些书籍文章还提醒人们,计算机使得经济变得更加惨淡?因为全球化使人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备受争议的数据统计,而不是认认真真的思考。所谓的研究根本算不上科学,却要拼命为自己贴上理论研究的标签。  至于全球化体系中哪些内容将彻底消失,哪些将保留下来,我们无从知晓。如果整个体系彻底消失,那结果也是十分危险的。我们最不爱看到的是,19世纪极度狂热的民族主义加上根深蒂固的保护主义将成为国际行为准则。但是,一旦强大的力量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开始发生作用,谁也无法预料结果会是怎样。回首过去,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大变革的情形,让那个年代的人们惊叹不已的是,一度势不可挡的潮流瞬间被人们抛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目前的变革是好是坏,何去何从,人们不得不深深思考。  回到现在,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最明显的是全球贸易的增长。当然,全球化的弊端更是随处可见。想想新西兰,想想解除管制后的航空业吧。到处都是“脓疮”。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已经进入到第30个年头。  或许最为重要的是,还有其他更为强大的力量在起作用,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准政治运动中来;国际暴力越来越猖獗;19世纪的民族主义再次抬头并演变成人类灾难;新型民族模式的诞生,有些甚至与民族无关;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这种情形甚至发生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欧洲联盟。  上述事例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政治、社会并没有按人们预期的那样发展。这种变化为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虽然这种变化在过去的30年间都声称是在主要经济实体的控制之下的,而且是严格控制之下的。  越来越少的人相信经济可以为文明开路。我甚至发现,当有人老调重弹,说什么“全球化不可避免”时,竟没有人予以理睬。在那个由经济学家、官员、利益集团协会和专栏作家组成的封闭的小圈子里,上述论调还在继续。干吗不谈呢?!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在那个圈子里,整个世界都不在那个圈子里!  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个什么情形呢?我把它比作一个真空,两个失去理智的年代之间的空白时期。如果我们积极地利用这个短暂而充满变数的时期,果断进行选择,那么,我们将进入一个人道主义新纪元,而不是一个意识形态至上的时代。这并非是一个不理智的期待。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空位期”,有军事的、宗教的、政治的,而更多的则是经济的。  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个真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思想真空。这无疑又增加了一个更大的变数,因为经济有时候像情人般“卿卿我我”,有时候如暴雨般“电闪雷鸣”,充满了戏剧性,往往建立在你我既期待又怀疑的悬念上。经济形势跟时尚一样,瞬息万变,这是其他领域很难相比的。  文明、宗教、语言、文化、民族乃至民族国家往往会延续数百年。对于经济理论来说,能流行25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50年很少见,至于50年以上,那只能靠自我吹嘘了。  大部分真空瞬间被填满,或靠军事手段,或靠经济手段,或靠宗教手段,这反映出生活的复杂性。有些真空得到充分利用,有的则贻害无穷。有时候,人们对现行的观念、理论深信不疑,根本认识不到他们生活在一个真空里。等突然发现事与愿违时,便唏嘘不已。  承认变革的必要并非是人性中最常见的一大特点。权力越大,越不关心变革;相反,变革会让我们产生恐惧感。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地走到尽头,这时,我们会再次在黑暗的真空中摸索。  16世纪初期的那些岁月的确了不起。那时,北欧的宗教改革运动本可以成立一个至高无上、包罗万象的宗教。伊拉斯莫斯与路德两大派系之间关系紧张,但也不是没有选择的余地。也许是因为很多事情都依赖伊拉斯莫斯的伦理领导,而他又偏偏年事已高,结果,好事变成了坏事,这种紧张局面最终演变成暴力,造成数十万人死亡。拿破仑倒台后的数年间也是一段难得的时光。那时,很有希望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欧洲社会。然而,后来,梅特涅对欧洲大陆权力机构的影响到了无人能够撼动的地步,束缚了每个人的手脚,整个欧洲貌似和平,实际上毫无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头几年里,一切愿望似乎都能实现。大部分国土面积较小的民族国家在《凡尔赛条约》中看到了独立的希望,然而,他们不得不等到1989年才实现了这一愿望。现在,大约25个新的国家或者新独立的国家,第一次迎来了行使独立国家权力的机会。他们终于成为了很多人眼里的“维斯特伐利亚”,或者“19世纪的民族国家”。他们希望充分展示他们作为_个独立国家的地位。我们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知道的是,在某个角落,全球化的倡导者认为这是对过去力量的“削弱”,但在另一个角落却诞生了二十几个新的民族国家,他们生机勃勃,壮志凌云。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长达百年、亟待处理的问题。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全球化崩溃》提醒人们全球经济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它开启了新一轮辩论的大门。  ——《福布斯》  约翰·索尔的书为了解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应该成为必读书。  ——《自由言论报》  只有极少数人既是文学家,又是学者。在这为数不多的人当中,加拿大小说家约翰·拉尔斯顿·索尔就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物。  ——《多伦多星报》  该书是索尔迄今为止最好的著作。他深入分析了全球化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混乱、伤害和动荡局面。尽管如此,该书结尾处给人以希望,对人类那绝地反击的毅力和韧性寄予厚望。  ——《温尼伯自由报》  该书对长达30年的全球化试验进行了体无完肤的抨击。勇气可嘉。  ——凯尔格里·赫拉德

编辑推荐

  《全球化崩溃》提醒人们全球经济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它开启了新一轮辩论的大门。该书是索尔迄今为止最好的著作。他深入分析了全球化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混乱、伤害和动荡局面。尽管如此,该书结尾处给人以希望,对人类那绝地反击的毅力和韧性寄予厚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化崩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看一些,了解
  •   冲着张老师买的书,他一贯的风格,语言简练精准
  •   对全球化换了视角理解,还可以吧
  •   也许是作者的笔法的原因,看起来不大习惯,所以只是大概翻了一下,没有认真通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