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青岛 作者:黄裳 页数:431 字数:21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黄裳,原名容鼎昌,回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1943年至1946年间,黄裳先后就读校园、出任美军翻译,奔波于成都、重庆、昆明、印度等地。1945年至1956年就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等职。1951年至1956年上海电影系统创作所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 黄裳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很富有情趣的人,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盖叫天、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本书是黄裳的最新作品集。全书共分十年旧梦、海内存知己和书里书外等三个部分。
书籍目录
◎十年旧梦 寻找自我 南开忆旧 在天津听戏 记者生涯 关于《锦帆集》 往事回忆 读书生活杂忆 访书琐忆 十年旧梦 关于书话 《黄裳文集》自序 断简零篇室摭忆 我写游记 我的书斋 买书记趣 谈错字 老年与书 《珠还记幸》小引 二十年后再说“珠还” 书林漫话 我的集外文◎海内存知己 饯梅兰芳 关于“梅郎” 三叶 郭沫若 朱佩弦 茅盾印象 槐痕 许寿裳 阿英与书 冰心的手迹 忆李广田 海内存知己 《别时容易》续篇 宿诺 废名 关于王昭君 读黄永玉画记 故人书简——怀念叶圣陶 故人书简——沈从文 故人书简——钱锺书十五通 卞之琳的事 忆辛笛 伤逝 忆施蛰存◎书里书外 读《红楼梦》札记 《围城》书话 《围城》书话续 谈禁书 谈“全集” 读画记 谈“掌故” 清刻之美 漫话藏书 漫谈题跋 “葫”中日月长 谈藏书印 说《戏痴说戏》 陈寅咯写杂文 零感 “看不懂”论 赈灾义卖图书题跋一束
章节摘录
南开忆旧 今年春天到天津,抽空到南开中学去了一次。解放后我曾先后到这里访问过两次,第一次大约在一九五。年,记得还遇到一位当年的老师,白发盈颠了,握手之余不禁感慨系之。这一次可是什么老人也没有遇到,旧有的建筑物有的还在,更多的则是几十年来新建的。古诗说,“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正是一点都不错。不过“故物”也不是一点都没有留下,于是我就尽量找寻尚存的旧迹,借以回溯六十年前的游踪。 范孙楼和中楼是在的,虽然历经了日军的炮火和大地震,一些都没有损坏,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走进去转了一转,没有引起什么回忆,范孙楼是科学试验楼,大概是曾经在这里做过化学实验的吧。走出楼来,向左一看,一排小小的两间红房子仍然还在,一些都没有变样,只不过不知道现在是做什么用的了,当年这里是银行的代办处。每月收到家里寄来的生活费,交纳了伙食费以后,余款就都存在这里。 转过范孙楼一直走下去,过去的图书馆和我曾住过的宿舍都不见了,大概已经拆去。这图书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好的,藏书不少,差不多的新文学出版物这里是都齐备的。每本书都用紫红色的硬纸板装了护封。鲁迅、周作人的早期著作我都是从这里看到的。记得有关南开中学禁止“淫书”(《情书一束》等五种)的事就是从这里看来的。当时管理图书馆的老师竟自没有发现加以销毁,而任其流传,实在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疏忽。 图书馆前面,是一个排球场。每天下课之后,就有些高年级的同学在这里比赛排球,我喜欢站在一边看,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我觉得这是一种南开的特色,注重体育和课外活动。学生也没有被功课压得透不过气来,课余生活还是悠闲自由的。 我自己是喜欢足球的,有一个时期还组织了一个球队,在学校对门的春合商店里订做了球衣,定期到南楼边上的足球场上去练习。有时候一个人也去练习,即便是极冷的冬天,也穿了短裤,面对围墙踢上小半日。球技并没有练好,身体却逐渐强健起来。 再往前走,就是那个小花园。右侧一排平房,也依旧是当年的旧样。花园里种着四时花木,有专人管理,是课余读书的好去处。这里的菊花是有名的。九秋时节,就从花房里搬来许多名种,安置在园里。那座玻璃花房就在后面,秋天里面摆满了菊花,分别安置在一层层的木格子上。据花匠说,张伯苓校长喜欢菊花,特别欣赏一种梨香菊。这花并不怎么好看,只是有一种淡淡的梨香,倒是真的。 花园右侧的一排平房,大约有九间,是教员宿舍。但这里住着的都是年资高的老师,刚从大学毕业是没有份的。从初中一到初中三一直担任我的国文教师的是任镜涵,一位老先生,可能在清朝还有过什么功名,这一节我不清楚。学期开始,我们就都捧了一叠粉红纸面簇新的作文簿去请他题签,他就一一给我们题,还签了名并盖章,实在颇为风雅。但从他那里实在并没有学到什么,那讲义也一些都记不得了。到了高中,国文教员换了孟志孙,就大大不同了。教材首先就两样,诗经楚辞……次第讲授,当然是选本,并非全文。指定的参考书也别致,讲《楚辞》(其实只讲了《九歌》)就指定要参考戴震的《屈原赋注》。他又不说明这已有了商务印书馆新印的小册子,于是我们就到处找这《屈原赋注》,总是找不到。不必说新书店,就是旧书铺里也没有。直等到同学周呆良从书包里取出了两本木刻精印本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他父亲周叔弢先生的家刻本。这书几十年来我一直注意搜寻,终于得不到。还是前两年从叔弢先生那里讨得了一部。是这书,使我对木版书发生了兴趣,从此买起旧书来,虽然它只不过是五六十年前刻的,说不上古。 志孙先生好像又颇注意于“五四”以来兴起的“国学”风,由于他的影响,有一个时期我也曾想做一个国学家,同时对胡适们所搞的一套发生了兴趣。胡适做的《红楼梦考证》和主编的《独立评论》都是我的课余读物。上海的刊物中出现了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站在这对立面的是鲁迅的杂文。那时候年轻,还不能了解这是三十年代文坛和政治舞台上两种势力分明、激烈的争斗,但想做国学家的愿望却终于消失了。志孙先生是本地人,说得一口天津话,他用慷慨激越的声腔大声朗诵孔尚任《桃花扇》“余韵”的神态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他写一笔郑板桥体的“六分半书”,无论在黑板上和作文卷上都是如此。在考卷上他从来不批分数,只简单地写一个什么字,这是出于一句五言古诗中的。要等同学考卷一起发下,才能弄清自己得的是诗句中的第几个字,知道这是甲乙还是丙丁。 在南楼的一侧,也有一排小房子,好像也被称为“九间房”,这是另外一处教员宿舍,“七七”之后,日本飞机的炸弹首先就落在这里。这是我早已知道的,因此也就不去访问那遗址。一直教我们英文的李尧林先生就住在这里。至今我还记得他在一个冬天的星期日晚上,叫我到他那里谈天的事。小小的房间,生着一个火炉,炉子上煮着鸭梨,他就用这来招待客人。在所有的老师中间,他是与同学关系最亲密的一位。他和我们一起在大食堂里包饭,同桌进食;他喜欢打网球,也喜欢看电影。他和我们随便谈天,他告诉我,在宿舍里我的床头小书架上排满了的新文学书,曾引起过舍监的注意,在我们上课时去检查过几次,虽然不曾找到什么“反动”的把柄,到底被当做思想不稳而提到教务会议上去了。他当场提出了抗议,痛斥了这种暗害的不光彩行径。在说着这些时依旧掩饰不住他的愤慨。他喜欢音乐,搜集了不少唱片,就放乐曲给我听。他在课堂上用英文讲课,教我们唱英文歌,有时还把课堂移到室外,带我们到近处去散步,一面走一面讲课。这许多对同学们说来都是极为新鲜的,他不是严师,是可亲近的大朋友。 他喜爱文学,在书橱里满满放着新文学出版物。在玻璃橱门上贴着一张“此橱书籍概不出借”的纸条,他注意到我看着这纸条出神,就笑着说:“要看什么,可以借去。”从书橱中我抽出了两本《我们的六月》、《我们的七月》。这是我第一次与俞平伯的作品相见,虽然朱自清的《背影》和叶圣陶的《稻草人》早在小学时已读过了。
编辑推荐
黄裳:那一代人的绝唱。 可以说,每部书的买得都有一段故事。 有时失之交臂,有时意外得之,曲曲折折,趣味无穷。 黄裳,原名容鼎昌,一九一九年生,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创作,撰有大量随笔、游记、题跋文字。自一九四六年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锦帆集》以来,相继有《关于美国兵》、《旧戏新谈》、《榆下说书》、《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幸》、《笔祸史谈丛》、《前尘梦影新录》、《清代版刻一隅》、《插图的故事》等专书三十余种面世,辑有《黄裳文集》六卷。另有《猎人日记》等译作,并校注《玉簪记》、《彩楼记》等。本书是黄裳的最新作品集。全书共分十年旧梦、海内存知己和书里书外等三个部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