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与京剧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作者:吕铭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吕铭康是广东新会人,生于上海,在青岛生活长达58年。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还是一位作家,曾创作许多散文、文艺评论儿童文学,个人出版过两本散文集,主编过全国性的《新世纪艺术散文选粹》等书;他主编的《2000青岛儿童文学选》曾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    吕铭康从小喜欢京剧,酷爱花脸艺术,经常一展歌喉,高唱《坐寨》、《姚期》、《铡美案》、《黑旋风李逵》等剧目的唱段。他从1993年始即在青岛广播电台主持京剧节目,历时`4年之久。如今他虽已65周岁,却是退而不休,为撰写此书而走遍天南海北,广泛搜集材料,多历艰辛而终有成果,委实不易。    青岛拥有众多京剧戏迷和票友,吸引了许多京剧前贤来这个“大码头”演戏献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周信芳、唐韵笙等京剧大师都多次来青岛演出,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早在80多年前,青岛就已票房林立、人才辈出,不少名票下海后,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出众才艺。1959年,言少朋、张少楼伉俪在青岛振兴了几乎失传的言派老生艺术,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青岛与京剧的渊源,很深很厚,很值得一写。

书籍目录

序  青岛与京剧之缘  梅兰芳确实来过青岛  前辈京剧名伶与老青岛  蒋介石在青岛看马连良的戏  程砚秋与青岛票友  李世芳崂山坠机遇难  陈永玲:绝唱在青岛  从平度城走出来的名旦许翰英  裘盛戎、李宗义的青岛情  杨宝森恳请哈宝山来青配戏  奚啸伯钟爱青岛鲁迅公园  吴素秋:青岛是我第二故乡  尚长荣在青岛“馅饼粥”拜师  孙毓敏:京剧启蒙地在青岛  裘门大弟子钳韵宏.出自青岛的小生名家王筠蘅  青岛最大的戏院——永安  青岛第二大戏院——光陆  曾经辉煌的华乐戏院  青岛的戏楼与小戏院  老青岛的农村京剧戏班  青岛最著名票房——和声社  老青岛的京剧票房  “青岛梅兰芳”季砚农  著名梅派琴票李奘图  荀派名票郑倩文  多才多艺的名票于振之  人才济济的青岛老票房  青岛京剧的新生  青岛各戏院的班底  名角荟萃的原胶州京剧团  建团初期的青岛京剧团  言少朋加盟青岛京剧团  “言归正传”在青岛  言少朋、张少楼创演现代京剧《柜台》  梅园溢香的张春秋  “文革”前夕的青岛市京剧团  青岛年代左右的票友活动  京剧名票与青岛吕剧  ……

章节摘录

青岛与京剧之缘中国戏曲历经800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200多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大师。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众多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演员,支撑着近百年京剧艺术殿堂。星罗棋布的戏楼剧场提供了京剧繁荣的舞台,精良独特的器乐、道具、戏装行业为京剧演出增色生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适逢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庆徽”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徽班”。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京剧表演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辅以五彩缤纷的服装道具以及化妆,具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京剧艺术具有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三大特征,故而能够达到精彩绝伦、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受到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后记

我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本《青岛与京剧》,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是因为我喜爱京剧。孩提时是典型的小戏迷,经常到住家附近的青岛永安大戏院和华乐戏院看戏。“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还有裘盛戎等京剧大师和言少朋、言慧珠、徐东明、云燕铭等京剧名家的戏,我都看过。50年代,青岛市京剧团的绝大多数戏也都看过。我那时最喜欢的是花脸和武打戏。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还看过当时刚刚重返舞台的李万春等人的戏。父亲给我买了不少京剧唱片,我最喜欢跟着金少山的唱片学唱《盗御马·坐寨》唱段。1956年,正在读初中的我就开始经常登台清唱京剧花脸唱段,由于是童声,能够唱到G调。是年盛夏,学校选拔我参加青岛市少年儿童文艺会演,有幸得以跟京剧名票琴师李奘图先生学习演唱,他对我的吐字发音进行了指导,确实受益匪浅。后来,他又请青岛名票鼓师、擅长为花脸操琴的刘鸿伟先生为我演出伴奏。于是,我获得这次全市会演的一等奖。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与鞭策。此后,我又在一些业余京剧团粉墨登台演戏。不过,后来有近30年,我一直远离京剧。再就是我喜欢写作。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我除散文外,还经常写些文化名人专访和文艺评论,这就很自然地要涉及到一些京剧名家和对京剧的评论。

编辑推荐

《青岛与京剧》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岛与京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青岛拥有众多京剧戏迷和票友,吸引了许多京剧前贤来这个“大码头”演戏献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周信芳、唐韵笙等京剧大师都多次来青岛演出,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早在80多年前,青岛就已票房林立、人才辈出,不少名票下海后,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出众才艺。1959年,言少朋、张小楼伉俪在青岛振兴了几乎失传的言派老生艺术,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青岛与京剧的渊源,很深很厚,很值得一写。
  •   我就是《青岛与京剧》的作者吕铭康。非常感谢董千先生的热情支持!
  •   自己喜欢就是好的,还没时间看,先收着
  •   作为一个青岛人应该多了解自己的城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