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河北教育 作者:理喻 页数:528 字数:5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生命与进化》一书对地球生命的创始,人类的起源、生命进化的模式,以及死亡灭绝的循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有大量全新的见解: 地球生命的诞生,离不开宇宙孕育生命机制的大背景。宇宙、地球、生命之间,如同农夫、土地,种籽一样,是三位一体的。地球生命现象是宇宙无数生命现象的细节之一。 地球是一枚不断释放新能量,并且从不重复旧演化的星体。地球迄今为止的生命历史,可以分出造化时代、造化与进化兼有的时代、进化时代。这三个历史阶段的生物特征各异,不能混淆。生活在进化时代的人类,必须摘下进化的眼镜,才能看清楚地球前两个历史时期生命形态的天差地别。 没有造化,谈不上进化。造化是缔造物种,进化是改良物种。造化是豆子,进化是筛子。有了造化的豆子在先,在能有进化的筛选在后。 人类是由特定的猿种进化而来的。人类种猿与其他古续虽然看上去都是一副毛茸茸的样子,本质却殊同二类。人类种猿最大的特点是它们拥有优秀的大脑。这与生俱来的前提条件,注定了它们的未来将要发生巨大的进化变革。当其他猿猴只在本物种的范围内进化时,人类种猿却从人类的原胚,一路追风般荣登智能生命的宝座。 古人猿直立行走的原因只有一个,由于大脑的进化,大脑供血量的增加,使得一贯伏行的古人猿,对四肢着地产生了头昏眼花的不适感。唯有直立起腰身,抬高头颅,才能缓解这种不适。它们从偶尔的直直腰,到半爬半走,直至后来全然直行…… 没有哪一种生命愿意进化。进化的有无,由外部生存环境的优劣决定。 进化的速度,由生命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进化的质量,由生命大脑的品质决定。大脑分有突体与能量两个部分。灵魂是对人的大脑能量的统称。灵魂的看不见与思维的无形无状有些相似。 死亡分有可视性的绝对死亡,与非可视性的相对死亡两大部分。死亡使得地球生命具有了更新与修正的力量。 未来人类应该接受理性与感性双重的教育。常规的理性教育从童年开始,系统的感性教育,则是对成年人思维能力渐衰的有力补偿。这双重的教育,意味着人类的成长将有两个进身之阶。感性教育相当于一次再教育,它将改变人生的机遇和人生的态度。 我们把地球生命比作是一个小家庭,宇宙生命就是一个大社会。这其中,各种生命在各自的星体上发生着、发展着、进化着……
作者简介
理喻,女,1951年生人。原做中文编辑工作,1989年开始专事感应思维研究。 感应思维属于一个新的思维品种,它带有鲜明的东方传统文化特征。感应思维的形成简略说来,是在稳定扩增大脑能量的同时,通过大脑的感应力把外界的物质转化为思维,并落笔于文字。正是由于思维种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生命的孕始(古期、上古期、前生成期、后生成期) 第一主题 第一小节:宇宙原生态 第二小节:原初地力 第三小节:蓄存生机 第四小节:稳定释放 第五小节:生命的核心 第二主题 第一小节:生命的呈现 第二小节:分类与特征 第三小节:天工造物 第三主题 第一小节:复合生成方式 植类 第二小节:交替生成方式 甲壳类 第三小节:多发生成方式 鱼类 第四小节:长成生成方式 爬行类 第五小节:转代生成方式 鸟类 第六小节:死亡生成方式 哺乳类第二章 生命的更变(混合生成期) 第一主题:原因 第二主题:结果 第三主题:趋势 第四主题:定律第三章 进化三典例(进化期) 典例之一:锦毛山鸡(阶段型进化) 典例之二:长尾猫(趋同型进化) 典例之三:细海豚(间断型进化)第四章 人类种源 一、古猿 二、新古猿 三、古种猿 四、古猿类人 五、古类人猿 六、古人猿第五章 人类的起源 古行人猿进化第一时段 古行人猿进化第二时段 古行人猿进化第三时段 古行人猿进化第四时段 古行人猿进化第五时段 古行人猿进化第六时段第六章 死亡之旅 第一主题:死亡的本质 第二主题:死亡的循环 第三主题:死亡的再生第七章 有关进化及其他理论的异议 一、关于几种进化的理论 二、关于进化理论与进化证据之间的关系 三、关于地球的气候演化 四、关于地球的地形变化 五、关于“越早期的生命形式越简单”及地球生命生成的秩序 六、关于地理隔离、间断分布的自然现象和动物的相互迁移 七、关于动物的灭绝 八、关于“用进废退”的理论和“需要决定了它的器官”的理论 九、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近代人类的起源地点及扩散 十、关于人类进化的标准 十一、关于人类使用工具 十二、关于人类语言的出现及不同地域的不同语言,是否有一个共同起源的问题 十三、关于动物的语言 十四、关于地球人类的历史档案 十五、关于地球生物的分类第八章 人类进化的前景 一、人类的自觉自悟进化 二、人类如何合理有效的应用地球自然物质 三、地球人类必须介入宇宙智能生命的宏观进化系统第九章 人类进化级数统计 一、脑体积增长率 二、脑能量增长率 三、脑型变化 四、脑供血增长率 五、智能提高具体体现 六、记忆、情感、思维、语言 七、嗅觉、视觉、听觉、味觉感官的能力 八、肌体感觉、皮质特点 九、手、足运动能力 十、人性特征 十一、性欲、生育能力 十二、劳作时间及劳作强度 十三、睡眠状况 十四、疾病种类 十五、自然平均寿命附:地球历史年代对照表结束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