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主义

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段义孚  页数:327  译者:周尚意,张春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人们将地球变为自己生存的家园时,又是如何适应并改造自然的?段义孚先生——这位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领袖人物,穷期思想结集而成《逃避主义》一书。全书站在“我向”的角度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揭示出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性与对应性,同时也揭示出地理学的本质与研究范畴,反映了作者绝妙精辟的洞察力。该书语言鲜活有力,极具创造性,字里行间透射出作者博大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富于智慧的思想见解。阅读这部作品不但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记录、学习及吸收人类的一切成就,还可以让我们反思万事万物之间以及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性与对应性,反思生命的意义与过程,从而找到生命的真谛,创造美好的人生。本书以一种最为积极的方式进行阐述,不但是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最好的学术读本之一,而且也是一把打开人类本质和文化之门的钥匙。  本书研究范围横跨了地理、景观、文学、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其文字时常超过文学的极限,他的诠释将人们对现实环境的感受与似乎不太相关于地理学的哲学、心理学、都市计划与景观设计学及人类学方面的见解联系在一起。追寻他的文字,不难发现人类在自我与文化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真正关系,进而探索逃避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写这本书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提供一种不同寻常、富有成效的视角来认识自然和文化;第二,想说服读者,特别是那些读过太多悲观文献的读者,认识到我们其实已经拥有了太多美好的事物,尽管这些美好的事物并不是很可靠。让我们想一想吧: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天堂,即使上苍只是偶尔才会眷顾我们一下,我们也应该少一点绝望,多一点希望和光明。

作者简介

  段义孚,1930年生于天津,后随家到澳大利亚、菲律宾。在牛津大学读大学。1951年入美国伯克利大学为研究生,1957年获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印地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多伦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教书。自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始,段义孚在地理学上贡献陡增,声名鹊起。1973年,获得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授予的地理学贡献奖,1987年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他Cullum地理学勋章。   段义孚本来学的是地貌,但他后来却完全关注人的问题。他注重人性、人情,称自己研究的是"系统的人本主义地理学"(systematic humanistic geography),以人为本,就是他的"地学"的特征。大概因为有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经验,段义孚深知文化的影响力。他指出,爱与怕是人类情感的基本内容,而被文化转化为种种形式。就"爱好"与"惧怕"这两个重要主题在人文地理中的表现,他各写了一部书,一个是《恋地情结》(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另一个是《恐惧景观》(Landscapes of Fear)。其中《恋地情结》是他的成名作,此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学景观专业的必读教材。  段义孚教授著作颇丰,仅著作就有约15部之多。他所讨论过的人与环境的问题很多,且饶有趣味,因为他往往从你的身边说起。当然他的趣味来自于他的智慧,许多是你见到却没有想到的。他的人本主义就是这样与人切近,不尚高远,但求深省。Humanistic(人本主义的)一词在地理学界,与Yi-Fu Duan一名密切联系在了一起。   周尚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她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学术著作七部,如《中国文化地理概说》、《文化地理学》。

书籍目录

1·大地/自然与文化 OO1半个小时前,我在湖畔悠然地漫步,大雨骤然而至,于是我惊慌地逃回家中。我的房子就是我的避难所,这是我精心建造的温暖小世界,它可以为我遮风挡雨,庇护我,使我免受自然的威胁与打击。沿着这个思路一路想下去,我马上产生了疑问:从房子到宗教,其中存在着什么样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是不是也是一种逃避?2.动物性/掩饰与战胜 035我的身体也是一种自然。我干预它,而且多数的干预是出于有意识地要摆脱和遮盖我的动物本性。动物有食、色之性,或早或晚会死掉;而我也要进餐、做爱,并希冀永生。文化使得我能够战胜自身的动物状态。3.人/分离与冷漠 101每个“我”都是特别的,譬如本书的作者——我。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独特的。然而,从深层的意义上来讲,与众不同和惟一令人难以忍受,因为这必将导致分离、无意义、孤独和脆弱。但是,若是将自我融入群体当中,以此来逃避孤独、脆弱和不断的变化,又会压制个人的需求。许多美好、悲伤和罪恶都源自对这种人际联系的需求。4.地狱/想像的扭曲与限制 143文化是想像的产物,并为想像所推动。我们人类因拥有文化而感到自豪。但想像力不断使我们误入幻想的歧途,既不真实,又充满奇异。它诱使我们首先描绘蓝图,然后常常就是实施罪恶,制造出地狱般的世界。5.天堂/真实与美好 195历史上人类想像力的高飞使得一些大胆的心灵不断与崇高的宇宙世界发生真实的碰撞。更恰当地说,人类的想像力永无止境,它不断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这个世界更加迷人、更加有魅力。正是人类丰富的想像力使得大地也变成了景观。一个世界,不管它多么有魅力,只要缺少了道德砝码,它就是轻浮的。“做得好”意味着什么?“好”的含义为何?用我们的一生努力探索这些答案——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尽力照着“好”的最高标准去行动——这是我们今生能够抵达天堂的捷径。注释 263致谢 303索引 306

章节摘录

  食物与进食  进食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愉悦的一件事,但  是一旦我们停下来思考自己正在做什么,一种不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这种不自在的感觉是否普遍存在于人类当中?它是否意味着人类隐藏的敏感  性在适当的情况下会暴露出来?那这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或许,最普  遍的情况就是当我们注视着他人进餐或他人注视着我们进餐的时候。在人数  众多的公众场合下进餐,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进餐过程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  餐桌礼仪,但是进餐本身并不具有公开性。人们认为进餐是动物性的行为,  因而也是非常私密性的行为。人们为进餐创造相对独立的空间,以免进餐时  受到他人的注意与打扰,从而确保进餐的私密性。而动物园里的动物就不存  在这样的私密性。事实上,人们认为动物并不存在什么隐私。在动物园中最  受欢迎的节目就是巨型食肉动物的进食过程。人们在观看一头雄狮撕扯一块  血淋淋的生肉的时候,既会为雄狮的勇猛而敬畏,也会为自已的优越而骄傲  。在游人看来,这个时候的狮子不再是威武的森林之王,而只不过是人类饲  养的动物罢了。它的食物不是通过自己得到的,而是人类所施与的。狮子的  进食被打上了耻辱的烙印,而人们却观看得津津有味。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有趣的著作给我们一种有益的启示,启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大大小小的事情、观念和经验。段义孚先生思考的中心主题是文化,他认为  文化是人类逃避自然、逃避人类自然本质的必然产物。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挑  战性的著作因为它是以一种最为积极的方式进行阐述的。该书语言新鲜 力  ,极具创造性,反映了作者绝妙精辟的洞察力。  ——埃德蒙兹·V·巴恩克斯  特拉华州大学

编辑推荐

  段义孚先生极其睿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领袖人物。他将其在人文地理方面的许多重要的研究思想结集而成《逃避主义》一书。段义孚先生一直以来专心研究人文地理学方面的基末问题——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人们将地球变成自己生存的家园里,他们又是如何适应并改造自然的?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揭示出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性与对应性,同时也揭示出地理学的本质与研究范畴。从他的文字中透射出他博大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富于智慧的思想见解。  ——尼古拉斯·恩特里金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  这部有趣的著作给我们一种有益的启示,启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大大小小的事情、观念和经验。段义孚先生思考的中心主题是文化,他认为文化是人类逃避自然、逃避人类自然本质的必然产物。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著作,因为它是以一种最为积极的方式进行阐述的。该书语言新鲜有力,极具创造性,反映了作者绝妙精辟的洞察力。  ——埃德蒙兹·V·巴恩克斯特拉华州大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逃避主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逃避,是指躲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事物。段义孚先生希望通过一种别致的视角“逃避主义”来认识自然,解读文化并审视自我,同时针对现代社会中悲观主义横生的情况,希望每个积极的个体能够走出无法挣脱的现实和混沌的思考,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值得的珍惜的事物。段先生认为,“我们其实已经拥有了太多美好的事物”,“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天堂,即使上苍只是偶尔才会惠顾我们一下,我们也应该少一点绝望,多一点希望和光明。”
      
      在大多数情况下,“逃避”被当作贬义词使用。一般来说,是指个体因无法忍受“现实”状况,而向“真实”进行运动的过程。可能很多学者希望用“征服”代替“逃避”来描述该运动的过程,但细想一下,并不是所有这类过程都是可以用征服来诠释的。那么,人类到底是在逃避什么?“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一是自然。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发的自然灾害都会让人们产生逃避的念头。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二是文化。逃避喧闹的城市生活,逃避猛于虎的苛政,逃避严厉的宗教禁锢,这些统统都属于逃避文化。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三是混沌。混沌的、不清晰的状态令人感到困惑与费解,人们总是试图寻找清晰与明朗。人类逃避的对象之四是人类自身的动物性或兽性。人类对自身某些粗鲁的特征感到羞耻和厌恶,于是乎,人类作出种种努力,想要逃离这些本性。整容、遮羞等皆属于此类逃避。”
      
      本质上,“逃避”推动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与进步。在逃避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借助各种文化手段(组织、语言、工具等),所以说“逃避”的过程也是文化创造的过程。正如我们说,逃避是一个过程,那从现实到真实的穿梭,又是基于何种状态呢?可以料想的,人类来自于原始的自然环境中,憧憬着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调和人地关系,也就是说,人类总是希望逃避现有的生活状态而朝自己心里幻想的环境而努力。而什么是人类幻想的终极美好环境呢?——也许就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天堂。在天堂里,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生活富足,社会关系和谐。按照段先生的观点,人类最终是在逃向自然,逃向真实,逃向清晰。可是,理想的讲,天堂本身是可能无限逼近但并不可得的,人类最终的归属是死亡的虚无。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最佳生存状态或许是“中间景观”——它是理想与现实的中介,它使人类不必迁徙就可以逃避自然界的原始与蛮荒。与大自然和大都市这两个端点相比,中间景观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富有生活的气息,而且更像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我感兴趣的是,当逃避的对象是人类自身的躯体时?那逃避本身又意味着什么?——从物质中升华出意识,还是说由物质改变为意识?退一步讲,人类是否有方法来逃离肉体的限制?——中国古代哲学常提及“食,色性也”。诸如 “食、性、死亡”这些肉体的基本特性是可以逃避的吗?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一种动物才使自己成为了有别于动物并绝无仅有的人类。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我们自己在掩饰,逃避人类动物特性的发展过程,基于此,才有了人类社会全方位的进步。可是,即便我们梦想着逃离自己,逃离动物性,可人类又能逃离多远呢?我们希望逃向天堂,所以我们在毫不停歇的改造着自己生活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孰不知,这种改造的结果是欲盖弥彰,改造使世界更加无法生存,类似于所谓的地狱。而天堂却又是那么遥远,并且越来越远。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能达到天堂的“至美至玄”的境界,这种追求彰显了个体的独特性,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却不经意的逃避了群体生活,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群体活动都会对个体产生某种程度的压制。而且在追求过程中又加强化了个体的孤独感。比如说,在社交场合,甚至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中,人们很少真正用心去交谈或者是用心去倾听别人的诉说,对方陈述的是自我,而每一个个体引用别人的话仅仅是为了作为自己演讲的开场白或者固有的桥段。当每一个个体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知道得越多,感觉越敏感,听众就越少,个体就会越发孤独。
      
      具体而言,童话是天堂的一种抽象表现形式。童话,可以让人们逃往幻想,逃往天堂,是逃避对象的实例。即便我们说,童话故事有事也是那么邪恶,大灰狼会吃了小红帽,巫婆会把小朋友们放进烤箱,但是人们似乎在意的只是简单的人际关系和人地关系,而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和不可解的混沌因素,却又恰恰是人类所设法逃避的。人类设法利用童话世界给现实世界制定秩序,所以人们选择了道德和科学,人类认为有了道德,有了科学,这个世界才不会显得过分的轻浮。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道德和科学产生了积极的思考,而积极的思考有暂时抵挡馄饨和无序的力量,虽然很多人认为,当思考产生了直接和实际的结果,那就会造成极度幸福的感觉,但是,当我们究其本质,思考并没有让个体内心安稳,而恰恰是是产生不幸福的本因。思考会破坏已经建立的价值观,削弱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个人主义思潮的抬头和泛滥。
      
      如果这样,什么才能让我们真正体味到幸福,那怕只是一丝丝的美好?哪怕只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满足感?是憧憬着饕餮大餐还是饥饿手中的一张煎饼?是梦里的化蝶还是驾驶滑翔机飞跃天际?是单恋佳人并思量着牺牲一切还是坐在长椅上和爱人共赏日落?说实在的,生命本就握在自己手中,难道还有什么比好好的体会生命,感悟身边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让人更感到幸福和愉快么?“如果个人从这些真实的物体旁经过,却对之熟视无睹,而去追逐不切实际的空想,那么,好吧,他最后将一切成空。”那个幸福胜地“天堂”,是那么美好而又神圣,人类甚至愿意用所有伟大的抽象、简洁的数学公式和虚无宁静来界定那种境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美的吸引却阻止了人类那种见贤思齐的偶像崇拜,以及人类那种对美好事物强烈的欲望。说到头,活血谁都没法界定人类将逃往何处,但又不能阻止自我逃避的心理,不妨我们每个个体都尝试着珍惜身边的美好,也许这种感觉就派生自天堂。
  •     要逃避到何方?
      周重林
      
      
      还记得6年前,我写过一个叫《地理与语境》的小文,表达了一位普通的人所感到的那种地理与人文之间的紧张关系。几乎在那一段时间,各地报刊冒出许多林林总总的“人文地理”专题,地理学的转向说明了人们关注自身的开始。
      今读华裔人文地理大师,亦是人文地理的始作俑者段义孚的《逃避主义》,才发现人文地理之下,居然涵盖了那么多的东西。
      
        阅读这本书,我们不得不跟着作者的一系列追问来寻到答案。谁不曾有过逃避的想法?那怕是短暂的?但逃避何物,逃往何处?是高楼大厦还是世外桃源?一旦我们来到一个美好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是否就是我们迁移的最后目的地?我们是否还会被另一个逃避的愿望所吸引,而再次迁徙到别处?甚至有可能这次迁徙的目的地九是我们最初离开的地方——我们的故乡。
      
      研究人类迁徙的原因和方式,以及人类如何把不断地把一个地方改造成更好的栖息地,本来也是地理学家的首要任务。段义孚所做的努力,显然超过了这样的范畴。
      
      在参加迪斯尼乐园的一次会议中,段义孚发现了一个令自己惊讶的事实,其实迪斯尼并非只是小孩子玩的地方,也不是别人口中那种成年逃避者的乐园,迪斯尼的魅力在于其本身的一种文化和体验力量。难道那种开心和嬉戏难道不是真实的?
      
      在《逃避主义》一书中,作者首先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我们最为关注也是最易理解的部分。人从自然出逃出来,最后又要回到自然。这点,从当下各地的地产商的楼盘项目名称都可以看出端倪。第二部分讲述了人自身的一种逃避,人对自身欲望的干预是为了掩盖人的动物本性。有个例子是极为有趣的,比如人对自身身材面容的改造,亦是逃避。第三部分进一步在文化上解释逃避带来的中中异化和分裂,在一个追求个性的年代,人选择从人群中逃避。第四部分,作者提醒文化是想象力的产物,而非相反。过多的幻想其实会愚弄人类。最后一部分,作者给出判断,在想象的有限性和道德砝码之下,存在一种“做得好”的状态,值得去探索。
      
      书的结尾,段义孚举了个他认为是伟大逃避的例子。泰勒斯一边走,一边仰望星空,全身灌注地进行天文学的研究,一不留神掉到井里去了。她的女仆评价说,只顾望天空的人,怎么会注意到脚下的地呢?泰勒斯可以体验到宇宙的奥妙和深度,可是女仆却能安全地在大地上行走。逃避主义,关键是你看问题的角度而以。
      
         这是一本以焦虑和悲观开始的书,却以乐观的调子结束。按照作者的意思,这本旨在到达两个目的:第一是提供一种不同寻常也富有成效的视觉来认识自然和文化;第二是想说服读者,特别是在悲观调子里沦陷的人,认识到我们其实已经拥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尽管这些美好的事物不那么可靠。这么一来,《逃避主义》就是一本希望之书,我们少一点绝望,多一点希望和光明。
      
      (《逃避主义》,段义孚著,周尚意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定价28元)
  •   纠正一个小瑕疵,段义孚不是人文地理的始作俑者,而是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开创性代表人物。人本主义或者说人文主义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思潮和流派。英文单词是humanism geography
  •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