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出版时间:2000-12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冯祖贻  页数:348  字数:28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丰润张氏算得上百年来颇有影响的家族,这个家族祖孙两代出现了像张佩纶、张爱玲这样的著名人物。张佩纶是清朝名臣,光绪年间“四谏”之一。张佩纶在中法战争中的马江之役打了败仗,被充军察哈尔,获释后当了相府贵婿。张佩纶与李鸿章爱女李菊耦的婚姻一时被传为佳话,《孽海花》生动地记述了这件事。张爱玲是张佩纶、李菊耦的孙女,她出生时已进入民国,前辈的光环早已裉色。张爱玲从小便显露过人才华,四十年代成为上海最红的女作家。六十年代至今,在一浪一浪的张爱玲热中,她赢得了比李鸿章、张佩纶更高的声誉。张爱玲是张氏家族中最后的贵族,本书就是从她的豪华家族对她影响的分析中,打开一条能读张爱玲的新路。本书既是丰润张氏的百年家族史,也是从另一角度写的张爱玲传。

作者简介

冯祖贻(1942——),江苏江阴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入该系研究所,师从何兹全教授,攻读魏晋南北朝史。后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主编《清末社会思潮》、《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西南军阀史》、《西南军阀十人传》,著述有《邹容陈天华评传》、《章太炎

书籍目录

一 从张爱玲热谈起 发现了张爱玲 台湾、香港的张爱玲热 大陆的张爱玲热二 绝代豪华 祖母是李鸿章的爱女 祖父是清代名臣三 旧家庭·新女性 遗老与遗少——张爱玲的父辈 新派的母亲和姑母 压垮了的一代——弟弟四 两种不同的教育和生活 旧式家塾与旧学根底 新式学堂和新文学尝试 摆脱牢笼 冲击与浪花五 乱世文章 “出名要趁早” 旧式家庭的情与欲 无望的前景 时代、家世、经历造就的一代才女六 婚姻、服饰、爱好与家庭影响 为什么总选择大龄男子 惊世骇俗的服装 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 家族背景与写作背景 一身傲骨七 故事没有完 适应的困难与出走 急管哀弦 故事没有完附录

章节摘录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极为丰富。夏志清认为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当推她独步。夏氏说,钱钟书的巧妙譬喻,沈从文的乡村风景,在描写上可与张爱玲相比,但在意象上只能让张爱玲独领风骚。张爱玲小说中的世界,上起清末,下迄抗日战争,这世界里的房屋、家具、服装……张爱玲都用视觉想像加以描绘,其华丽程度可与济慈媲美;对女性角色衣饰的描绘,直逼《红楼梦》。自然景物的意象:太阳、花草、树木、风、雨在她小说中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光影变化,随着人物情感的动荡起伏而在幻动着,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她喜欢写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冷笑的,在不同场合的出现,表达着不同的含义。  ——张爱玲的小说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夏志清认为,“她认识过去如何影响着现在”。夏氏看出张爱玲作品有“她自己不快乐的童年生活反映并转化”。她的小说多取材于她的家族、亲友中发生的故事,而她的家族、亲友在清末民初有过显赫的过去,在现实中,财产、地位和道德都在沉沦下去,使她感到时代的可爱和可怕,因害怕而惊退,又多少有点留恋,因此她的小说有着苍凉的境界。这种苍凉绝非是一般女性作家那种顾影自怜、神经质的,而是大彻大悟的。为什么会这样?夏氏指出:“这原因是她能享受人生,对于人生小小的乐趣都不肯放过;再则,她对于七情六欲,一开头就有早熟的兴趣,即使在她最痛苦的时候,她都在注意研究它们的动态。”张爱玲并未因留恋、痛苦而放下带刺的笔,所以她才能写出人生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夏氏指出:“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悲剧的——这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得这位写《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压抑了的悲哀。这两种性质巧妙的融合,使得这些小说都有苍凉之感。”这种醇厚的历史苍凉,对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作家来说都极难做到,而张爱玲写这些小说时年仅二十多岁,又是个女子,难怪要让夏志清一唱三叹了。  ——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感,还反映在她对背景的准确把握。夏志清说,张爱玲《传奇)里的人物都是地道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地道得可怕,活得也可怕。夏氏没有说错,就连(沉香屑——第二炉香),明明写的是在香港的英国人,但其为人、行事、心理均是中国式的。张爱玲小说的主人公们大多与张爱玲同代,又大多生活在上海、香港这样洋化的都市里。时代虽已是民国,工业与经济的进步使他们坐汽车、乘电车、吃大莱、住洋房,享受着现代文明,但他们的心灵却是旧式的,旧风俗、旧习惯——这是张爱玲随手拈来的拿手戏——时时在控制着他们,他或她都在苦苦挣扎,这种背景,夏氏说是一种广义的衰颓中的文化。张爱玲无疑是刻画这个大背景的好手,许多人物经背景的衬托而栩栩如生。就这一点来说,张爱玲不愧是位忠实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历史家。  ——她出身显赫,血管里流着贵族血液,创作来源多取自家族和亲友中的故事,但她偏偏不喜谈家族旧事,人们编织起来的家族佳话,她偏要来破坏。她只承认,“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对照记》)  ——她洞察世情,观察入微,诸凡人间的伪善、狡诈、邪恶都能鞭辟入里。有人赞叹张爱玲真懂,不仅小奸小坏难逃她的眼睛,而且在她面前,她能洞察你的五脏六腑,连老于世故如胡兰成,初见她时都感到她房里有兵气。然而她似乎又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削苹果会伤了手,怕去理发店,怕见裁缝,出门不认识归家路……似乎绝顶天才总与生活的笨拙联系在一起。  ——她性格冷僻。早年在上海虽已大红,但极少见客。少数熟人看她必先约定时间,提前按门铃必然不理不答,去迟了,又会告诉你张小姐出去了。晚年在美国也极少有人见她,一副  拒人千里之外的凛然不可犯姿态。但少数能见她的人,早年她会盛装接待,晚年也会倒咖啡、打罐头、娓娓细谈,有时还能见到地那本厚厚的相册……冷与热,判若天渊。  ——她聪明绝顶,但婚姻不幸。读过胡兰成《今生今世》的人,总怀疑像她那样的女子,怎会与这个比她大十多岁又到处拈花惹草的汪伪汉奸结百年之好?去美国,她不过三十多岁,又写过《秧歌》、《赤地之恋》这样的反共作品,又怎么会与一个比她大近三十岁、又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左倾文人结合,至死还用他的姓氏。  ——她早年奇装炫世。去印刷厂看校样,工人都会停下工作;难得去会朋友,会引得满弄堂的小孩跟在她身后。中晚年后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几乎是清汤挂面……  ——她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会弹钢琴,讲起西洋音乐、油画如数家珍,但她又极喜欢申曲、绍兴戏、蹦蹦戏……土得不能再土。  她最后归结为一句话:“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童言无忌》)  张爱玲这段话虽然不长,但却包含了她对色彩与服装的种种看法,其中有今人与古人的色彩观,搭配颜色的要点与方法,各种衣料中包含的美,最后她谈到了服装与人的关系。类似的  语言在《更衣记》里也有:“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恰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他们只能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多么深刻的思想!服装已成为张爱玲诠释社会动荡的重要标尺,服装的繁荣并不等于思想的活跃,张爱玲对服装的看法已从人扩及到社会。我想任何研究服装和服装发展史的人都应当读一读张爱玲讲的这类话。  张爱玲对服装与她对人一样,看得透辟,懂得彻底。她对服装的喜爱已非一般人可比了。  张爱玲通过做服装束实践自己的主张。在香港读书时,连得几个奖学金,省下点钱,便自选衣料,自己设计服装。她弟弟张子静曾见过一件。这是一件矮领子的布旗袍,大红底子,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两边没有纽扣,领子下还打着一个结子,袖子短到肩膀,长度只到膝盖。张子静问她是不是香港最新的样子,张爱玲笑道:“我还嫌这样子不够特别呢!”(《我的姐姐——张爱玲》)  她又从香港带回一段广东土布,刺目的玫瑰红上印着粉红花朵,嫩绿的叶子。同色花样印在深紫或碧绿地上,是乡下婴儿穿的,她在上海做成了衣服,自我感觉非常之好,“仿佛穿着博物院的名画到处走,遍体森森然飘飘欲仙”,这自然可以“完全不管  别人的观感”。(《对照记》)  在上海,她又自己设计了多种服装款式。她的女友炎樱和她一样会画画,有很高的鉴赏力,往往两人设计好就找裁缝做。她曾用祖母留下的一床被面——米色薄绸上洒淡墨点,隐着暗  紫凤凰,很有画意——照炎樱设计做了一件连衣裙,紫凤凰图案集中在裙的下端和两只宽大衣袖上,极为别致。她穿了参加1943年的游园会,曾与日本影星山口淑子(李香兰)合影留念,至今照片还收在《对照记》里。  自然她设计的最著名款式,就是大镶大滚拟古式的服装了。一次她舅舅看到她缺少一件大衣,便从箱子里翻出一件大镶大滚宽博的皮袄,叫她拆了面子,皮里够做一件大衣。张爱玲“怎么舍得割裂这件古董,拿了去如获至宝”,穿着照了一张照片。(《对照记》)  设计服装的兴趣发展到极致,张爱玲竟与炎樱商量,决定开一家服装设计店来推广她们的思想和方案,并在杂志上登出了广告,上写:  炎樱姊妹与张爱玲合办  炎樱时装设计 大衣  旗袍  背心  袄裤  西式衣裙  电约时间  电话三八一三五  下午三时至八时  至此,从思想主张到实践开店,张爱玲几乎完成了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必备的全部经历。张爱玲不只是40年代上海的红小说家,也应当是那时最有思想的服装设计师。  时至暮年,张爱玲虽早失去在服装上惊世骇俗的兴趣,但在一些场合下,她仍注意自己的服装。她晚年在美国过着离群独居的生活,能见到她的人不多,这里只挑两位女性,以女性严格的眼光来看张爱玲:  庄信正夫人杨荣华说:“张爱玲很高,很重视仪表,头发梳得丝毫不乱,浅底洒着竹叶的旗袍更是典型出色。”(《我帮张爱玲搬家》)  著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说:“她穿一件暗灰薄呢窄裙洋装,长颈上系了条紫红丝巾,可不是胡乱搭在那里,而是巧妙地协调衣服的色泽及颈子的细长。头发则微波式,及肩,由漆黑发夹随意绾住,托住长圆脸盘……我不认为她好看,但她的模样确是独  一无二(one of its kind)。”(於梨华:《来也匆匆》)  在她们眼中,即使晚年,张爱玲在服装上仍有她独特的风格和品味。  张爱玲的特殊看法  《对照记)中,张爱玲自己回答了她为什么后来一度成为 clothes—crazy(服装狂)的原因,她说,那是因为“后母赠衣造成 一种特殊的心理”。  张爱玲是在锦绣堆中度过童年的,她的童年照片告诉我们,她有许多衣服:T字型领口的裙子、绸袄、背心,冬天有闪闪发光锦缎做的棉袍……在天津时,连那位住进家里的姨太太,为了讨好她,也给她用整匹丝绒做了一套雪青色的袄和裙,她从未感到她缺少衣服。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一滴水能看到大海,一个家族的百年史就是浓缩的中国近代、现代史。  丰润张氏算得上百年来有影响的家族,这个家族祖孙两代出现了像张佩纶、张爱玲这样的著名人物。  张佩纶是清朝名臣,光绪年间“四谏”之一。 中法战争马江之役打了败仗,充军察哈尔,获释后当了相府贵婿。张佩纶与李鸿章爱女李菊耦的婚姻一时被传为佳话,《孽海花》生动地记述了这件事。  张爱玲是张佩纶、李菊耦的孙女,她出生时已进入民国,前辈的光环早已褪色。她从小便显露过人才华,又早早逃出家门,年仅二十多岁便以一系列传奇故事震动文坛,是40年代上海最红的女作家,后一度沉寂。60年代至今,在一浪一浪的张爱玲热中,她赢得了比李鸿章、张佩纶更高的声誉。  张爱玲说得好,封建时代的文人“是靠统治阶级吃饭的”,“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童言无忌》)丰润张氏、合肥李氏的先辈都是耕读人家,直到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才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张印塘病逝于镇压太平军的战场上,张氏家族一度中衰;随着张佩纶少年科举,官场一路顺风,家族又兴旺起来;马江之役失败,张佩纶第一个感触便是“家声道中堕”,幸而李鸿章与张印塘的交谊帮了他,联姻又为张氏家族注入新鲜血液。可见封建世家的命运总是与时代、朝政、科举、世谊、婚姻联系在一起的。  剧烈动荡的近代社会也在考验着世家大族,一部分家族顺应潮流走上中体西用的路子,合肥李家办洋务、在通商口岸置产业、让子孙学西文即是一例,张家自然亦步亦趋。辛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许多王孙贵胄遭没顶之灾,张氏、李氏的后裔只是断了入仕之路,仍能在租界当寓公。这便是民国初年遗老遗少多集中在上海等几个城市的原因。  张佩纶与李菊耦的婚姻使相府门风影响了张氏后人,他们的爱子张志沂(号廷众)与李鸿章一样饭后“走趟子”,能将古文、时文、奏章倒背如流,但时代决定了他不能成为第二个李文忠公,而只能当一个遗少。生活在十里洋场的遗少们从不拒绝西式的物质享受,住洋房、坐汽车;也不放弃祖辈的特权,抽鸦片、娶姨太太和家长威严。两者的结合,只能使这个家族更加腐朽。  终于有人向他们挑战了,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张志沂的妻子黄素莹(又名逸梵)、妹妹张茂渊走出家门,出洋留学,成为时代新女性。她们带回了西方文明,于是围绕着张爱玲的培养和教育,出现家塾和学校、闺秀和淑女、中学和西学之争。本书以张爱玲为线索来回溯张氏家族史,很大程度上便考虑到集中在张爱玲身上的家族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是时代的矛盾。张爱玲后来写的小说既传统又现代;也正是这个转型期中西文化相互冲撞和相互包容的结果。  张爱玲步入文坛时,进入她眼帘的是她周围的世家大族无一例外地走向没落。旧式世家大族没落的原因,首先是他们无法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做官无门、经营乏术是普遍的苦恼,而在他们身后站着有政治后台的新豪门,他们只能从世代传承的领地退出,李鸿章嫡孙李国杰将招商局让给四大家族即是一例。其次是封建主义加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刺激了他们的欲望,而他们只能卖土地、卖房产,从根本上动摇了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张家是这样,李家是这样,任家(张爱玲六姑奶奶家)、黄家(张爱玲舅舅家)无不如此。第三是强烈的物质欲望造成家族成员的道德沦丧,维系世家大族的精神纽带彻底崩溃。第四是新思想的出现,家族中一代又一代人挣脱家族桎梏,走向新生。丰润张氏的几位女性——张爱玲的母亲、姑姑和张爱玲本人都先后离开家庭,成为旧家族的叛逆。  ……

编辑推荐

  张爱玲(1920—1995),原籍唐山丰润,生于上海。本名张煐,英文名Eileen Chang,译音“爱玲”。约三四岁便与弟弟跟家塾老师读古书,喜读中国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旧式家塾尽管脱离时代太远,却给张爱玲打下了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1930年,张爱玲进黄氏小学读书,开始接受新式学堂教育。后又升入上海圣玛利女中,在学习上渐渐展露才华,这一时期是她创作的重要酝酿时期,中学六年在文学上的尝试,为她早来的辉煌作了最好的铺垫。1939年赴香港读香港大学。1942年香港沦陷,返回上海,开始为杂志撰写文章。1943年因《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而一炮走红,紧接着又连续推出了《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1947年离婚。1952年重赴香港。1956年与赖雅结婚。1995年在美国的寓所内去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爱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