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天津科译 作者:约瑟夫森 页数:864
内容概要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技术和理论》由美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心脏电生理学的先驱Mark
E.Josephson教授编写,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组织国内心脏电生理界的专家共同翻译。本书第四版经过全面修订及更新,对心律失常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理解深刻、见解独到。深入诠释了各种心律失常的起源及其机制,并致力于提供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本版聚焦于相关机制、临床意义及最新的治疗理念(包括药物、植入装置、导管及外科消融)。深入诠释各种心律失常机制及其治疗方法。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技术和理论》由郭继鸿等编著。
作者简介
Mark
E.Josephson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心脏电生理学的先驱。 Mark
E.Josephson教授1965年于康涅狄格的哈特福德Trinitv学院获得理学学士,1969年于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自1971年开始在纽约的公共健康卫生医院从事临床心脏电生理研究,1975年~199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任医学副教授和教授,先后担任过Icu主任、心脏电生理室主任及心内科主任。1992年至今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担任波士顿Beth
Isreal Deaconess医学中心心脏电生理室主任.同时在Framingham联合医院、波士顿新英格兰圣约翰医院等处任职。
Mark
E.Josepllson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标测、诱发及消融术治疗,首次在持续性室速的研究中应用了更强的程序刺激,并发明了室速的心内膜导管标测技术,首次证实了将导管放置在左心室的安全性及意义。这使人们认识到绝大多数与冠心病有关的室速起源于心内膜,并发明了治疗这种心律失常的心内膜切除术。
自1978年起Josephson教授在NIH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多项有关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治疗的相关研究,1991年与他人合作主持了非持续性室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最具有说服力的MUSTT试验的临床研究。
Mark
E.Josephson教授1991年获得美国心脏协会高级研究者奖,1996年获NASPE杰出教师奖,是1997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提名者,因其在心脏电生理学界的杰出贡献,于2001年获得NASPE的先驱者奖。
郭继鸿,1949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委员会内科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主编,《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副主编,《临床心电学杂志》主编,《Heart
Rhvthm》杂志编委,《Heart
Rhythm))杂志中文版主编,高教部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诊断学》副主编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郭继鸿教授1978年至1987年在同济医科大学从事医疗及科研工作,其间组建了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的心脏电生理室,因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旁道裂隙现象、在国内首先记录窦房结电图等多项学术成就,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87年调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32作。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心电生理学研究。1989年回国,创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心脏电生理室,199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射频消融术。此后,率先将双房同步起搏、多程序起搏预防治疗房颤、双室同步起搏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充血性心衰、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等新概念和新技术引入国内。他先后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数百名进修医师,为中国心脏电生理学、心脏起搏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郭继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脏病学家,他既重视临床,又重视基础理论,他严谨的学者风范受到同道的赞誉及尊敬,多年来相继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及北京市的科研项目,连续几年荣获北京市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会奖等奖项。主编、主译了40多部专著,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书籍目录
绪言:历史的回顾
第1章 心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方面
一、工作人员
二、没备
三、心脏导管技术
四、危险和并发症
五、人工伪差
第2章 心脏电生理学检查:基本概念
一、传导问期的测量
二、程序刺激
第3章 窦房结功能
一、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心电罔特征
二、疑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的心电监测
三、自主神经张力的评价
四、窦房结功能的电生理评价
五、药物对赛房结恢复时间和窦房传导时问的影响
六、迷走神经高敏综合征
七、治疗问题
第4章 房室传导
一、心房
二、房室结
三、希氏束
四、希氏束下传导系统
五、阵发性房室阻滞
六、心内电生理检查在评价房室传导异常中的作用
七、心窒刺激抑制房窀传导
八、治疗选择
第5章 室内传导障碍
一、定义
二、束吏阻滞时传导阻滞或延缓的部位
三、室内传导障碍与临床
四、治疗意义
第6章 与房室传导相关的其他心电现象
一、隐匿性传导
二、裂隙现象
三、超常传导
第7章 异位心律和过早搏动
一、房性过早搏动
二、房室交界区(希氏束)的过早搏动
三、束支性过早搏动
四、室性过早搏动
第8章 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机制
二、评价方法
三、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四、隐匿性房室旁路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五、心房内或窦房折返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六、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七、触发机制引起的房性心动过速
八、个体病人伴多种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机制
九、总结
第9章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一、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和解剖基础
二、心房扑动
三、心房颤动
四、总结
第10章 预激综合征
一、房室旁路
二、房室结“旁路”——LGL综合征
三、有前传递减传导的旁路和束室旁路
第11章 室性心动过速
一、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
二、窒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病理生理基质
四、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五、伴有其他疾病时的心室刺激
第12章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人体内的电生理作用
三、折返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的选择
第13章 心律失常的电学治疗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电学治疗
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电学治疗
三、总结
第14章 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导管和外科消融
一、当前消融技术的乍物物理学
二、通过消融技术控制室上性心律火常
三、用消融技术控制室性心律失常
四、结论
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工作人员为保证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安全而有价值。最重要的是参与工作的人员尽职尽责。开展电生理检查需要的工作人员至少应包括一位医生,1~2位护士/技师,可随叫随到的麻醉师和维修设备的工程人员。随着导管消融术的推广应用,合理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显得更为重要和关键。在电生理检查中最重要的工作人员是负责检查操作和结果分析的医生,电生理检查的医生应该在临床电生理培训机构中受过充分训练。随着介入电生理学作用的日趋重要,临床心脏电生理的培训指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心脏电生理技能的培训指南是由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内科医师学会(ACP)、美国内科协会(ASIM)与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共同制定的。根据这些建议,美国内科理事会制定了临床心脏电生理亚学科的认证标准,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资格考试。临床电生理医生应该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基本的电生理学和特殊的心律失常训练中,因而,应该在一个业务活跃的电生理室至少学习1年(最好是2年),并达到资格标准。随着电生理工作者对植入器械技术的广泛开展,将会制定针对植入者所必需的起搏和电生理相结合的训练方案,应当是两年的训练,其资格凭证将在执业和赔偿中非常重要。最近,随着对心衰同步化治疗的发展.也需要培训心衰专业医生对他们的病人植入器械治疗的课程,以我的观点,至少应当有一年的课程,且包括基础电生理知识,像这种课程现已经在少数中心开展.将来足够的培训、严格的资质认定对临床实施和医疗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电生理检查中需要1位护士/技师。最好是2位,这对于安全操作和资料分析非常关键。这些护士及技师必须熟悉实验室所有的设备,在心肺复苏方面受过良好训练并具有一定的经验。每个电生理实验室都应当有2~3名尽职尽责的护士/技师,他们的职责范围包括检测血流动力学和心脏节律、在必要时应用除颤仪、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和镇静剂(护士),以及在检查中在线采集和测量各种数据。他们还要针对可能发生在检查过程中的并发症的处理进行训练。一个常常不被强调却很重要的方面是护士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在检查中护士是医生和病人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她们不但通过语言传达病人的症状,并且掌握病人当时的临床情况。在实验室进行的研究工作中,护士、技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生理医生和护士、技师紧密配合成为一个团队非常必要,确保在每一次检查开始前就全面地了解检查的目的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放射技师应当确认设备功能正常,监测病人和导管室每个人接受的放射线剂量。
编辑推荐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技术和理论)(第4版)》最新版亮点:深入诠释各种心律失常机制及其治疗方法。详尽阐明各种心律失常起源及其机制,并致力于提供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探讨最新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植入装置、导管及外科消融)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全面修订及更新,全新版式设计,1100余幅精美图例,详尽阐明了相关概念及技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