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解要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作者:李澎涛 主编  页数:293  

前言

  《中医精髓必读丛书》选取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中药学、方剂学、各家学说等十门中医学核心课程,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对中医理论基础学科深入学习并领悟其中精髓的精读本,其经过多位教授的辛勤劳动,终于将与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主编,以及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共同编写而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首批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创建之初云集了任应秋、秦伯未、陈慎吾、刘渡舟、赵绍琴、王玉川、印会河、程士德、颜正华等一批中医学界的专家和学者,这些老一辈的中医学家与教育家,为了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医教材的编写,到中医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的进行,乃至于中医科学研究的开展,均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他们为我国中医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基础,为全国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几十年来,在老一辈的引领下,北京中医药大学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学与科研人才,他们的辛勤工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为了共享前辈们的教学经验,满足当前广大中医学习者的需求,在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的提议下,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中医精髓必读丛书》。由于我们学识有限,与前辈大师相比差距甚大,本丛书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足之处,因此,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内容概要

《针灸解要》绪论中简要介绍了我国针灸学发展的历史,影响经络理论发展的经典著作,以及针灸腧穴的发展。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经络总论,主要包括经络学说的含义和形成,经络的生理功能、临床应用等;第二章为腧穴总论,包括腧穴的概念、分类、定位方法等;第三章为经络腧穴各论,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常用奇穴等部分;第四章为刺灸方法,包括各种针法、灸法等;第五章介绍治疗学相关内容。每章最后都附有学习指要、自测链接、参考答案等内容,帮助读者进一步掌握针灸学相关知识。

作者简介

  李澎涛,男,1964年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神经损伤康复机制和针灸学研究工作,擅长毫针刺法参数、拔罐疗法、刺血疗法、头针疗法等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体统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技术与方法。先后主持完成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共15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培养博士后3人,医学博士15人,医学硕士12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创新首席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副主编,曾获“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  二、经络学说的含义和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四、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一)根结与标本   (二)气街与四海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  六.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学习指要   自测链接   参考答案第二章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的分类  三、腧穴的命名  四、腧穴的治疗作用  五、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络穴   (七)八脉交会穴  六、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二)自然标志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四)简便取穴法  学习指要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治概要   (三)腧穴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最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学习指要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一)经脉循行   (二)主治概要   (三)腧穴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第四章 针灸方法第五章 治疗学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问,把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是针灸临床治疗时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的理论依据。  二、经络学说的含义和形成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数千年来一直对中医各科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当时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经络的发现以及对针刺作用的理解是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的不断观察总结分析相关。根据文献分析大致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针感”与传导的观察:针刺时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这种感应常沿着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  2.对腧穴疗效的总结: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现象,也是发现经络系统的途径之一。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古代医家通过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观察到人体分布着很多管状和条索状结构,并与四肢联系,观察到某些脉管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部位不同,阴阳属性有别,以及阴阳衍化分为三阴三阳的规律确立的。其中,手三阴经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也有“十二正经”之称。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其在全身的分布: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是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针灸解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很不错。学习针灸的很不错的书!
  •   因只是业务的学习,所以,有些东西不是太明白,多看看,相信肯定能学到很多知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