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作者:(美)詹姆斯·吉尔伯 页数:198 译者:强永昌,王希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詹姆斯·吉尔伯著的《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经济的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本书沿用了前四版的方法,提供了核心理论和原则性介绍以及政策分析,同时还分析了日益加剧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背景和历史背景。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包括:导论与制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全球经济中的区域问题。
作者简介
詹姆斯·吉尔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博士,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美国国家教育资源中心处负责人、经济学教授和拉美研究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论与制度
1 全球经济中的美国
1.1 引言:国际经济一体化
1.2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素
1.3 国际经济中的12个主题
词汇
习题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制度
2.1 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制度及相关问题
2.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2.3 区域贸易协定
2.4 国际经济制度的作用
2.5 对国际制度的批评
2.6 小结
词汇
习题
第二部分 国际贸易
3 比较优势和贸易利得
3.1 引言:贸易利得
3.2 比较生产率优势和贸易利得
3.3 绝对生产率优势和比较生产率优势的对比
3.4 没有绝对优势的贸易利得
3.5 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3.6 经济重组
3.7 小结
词汇
习题
4 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
4.1 引言: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
4.2 现代贸易理论
4.3 贸易和收入分配
4.4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检验
4.5 H-O模型的拓展
4.6 贸易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4.7 小结
词汇
习题
附录 寻找贸易数据
5 超越比较优势
5.1 引言:贸易的其他理由
5.2 产业内贸易
5.3 贸易与地理
5.4 产业政策
5.5 美国的产业政策
5.6 小结
词汇
习题
附录 对垄断竞争价格和成本的图释
6 关税和配额理论
6.1 引言:关税和配额
6.2 配额分析
6.3 小结
词汇
习题
7 商业政策
7.1 引言:商业政策与就业
7.2 欧盟、日本和美国的保护
7.3 为什么要保护本国产业
7.4 美国贸易保护的政治学
7.5 小结
词汇
习题
8 国际贸易与劳工和环境标准
8.1 引言:收入及标准
8.2 制定标准的途径:统一标准、相互认可或是独立标准
8.3 劳工标准
8.4 贸易与环境
8.5 其他贸易措施
8.6 小结
词汇
习题
第三部分 国际金融
9 贸易和国际收支
9.1 引言:经常账户概述
9.2 金融账户和资本账户
9.3 经常账户和宏观经济
9.4 国际债务
9.5 国际投资头寸
9.6 小结
词汇
习题
附录A 测量国际投资头寸
附录B 国际收支数据
10 汇率和汇率制度
10.1 引言:固定、浮动还是其他
10.2 汇率和货币交易
10.3 外汇供给和需求
10.4 实际汇率
10.5 浮动汇率制的替代
10.6 固定汇率制
10.7 汇率制度选择
10.8 单一货币区
10.9 小结
词汇
习题
附录 利率平价条件
11 开放宏观经济学导论
11.1 引言:全球背景下的宏观经济
11.2 总需求和总供给
11.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1.4 再论经常账户平衡
11.5 解决经常账户失衡的宏观政策
11.6 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协调
11.7 小结
词汇
习题
12 国际金融危机
12.1 引言: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12.2 金融危机的定义
12.3 国际金融危机的两种起源
12.4 金融危机规避的国内问题
12.5 危机管理的国内政策
12.6 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12.7 小结
词汇
习题
第四部分 全球经济中的区域问题
13 北美经济一体化
13.1 引言:拓展的经济关系
13.2 北美地区的经济和人口特征
13.3 加拿大与美国的贸易关系
13.4 墨西哥当代经济史
13.5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
13.6 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争论
13.7 就业、政治与未来
13.8 小结
词汇
习题
14 欧盟:一体化市场
14.1 引言:欧盟
14.2 欧洲市场的规模
14.3 欧盟诞生之前
14.4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共同体的深化与扩张
14.5 深化的第二次浪潮:《单一欧洲法案》
14.6 深化的第三次浪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4.7 货币联盟和欧元
14.8 欧盟的扩张
14.9 未来人口的挑战
14.10 小结
词汇
习题
15 拉丁美洲的贸易和政策改革
15.1 引言:对“拉美”经济的界定
15.2 人口、收入与经济增长
15.3 进口替代工业化
15.4 宏观经济不稳定和经济民粹主义
15.5 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
15.6 经济政策改革和华盛顿共识
15.7 小结
词汇
习题
16 东亚的出口导向型增长
16.1 引言:高业绩的亚洲经济
16.2 人口、收人与经济增长
16.3 高业绩亚洲经济增长的普遍特征
16.4 制度环境
16.5 产业政策的作用
16.6 制成品出口的作用
16.7 是否存在经济增长的亚洲模式
16.8 小结
词汇
习题
17 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和印度
17.1 引言:开放的挑战
17.2 人口与经济特征
17.3 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和印度
17.4 全球经济中印度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17.5 小结
词汇
习题
词汇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1 引言:国际经济一体化 2007年8月,美国房地产领域爆发了一场危机。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次贷危机”会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体现或者它会将世界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这场危机发端于2007年后期并延续到2008年,所以到2008年夏,几乎所有高收入经济体都深陷赤字困境。危机的感染力像流行病一样迅速扩散,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破产,不负债的公司也停止贷款。信用的缺失使得公司很难为他们的日常运行融资,同时消费者削减消费,公司收缩新的投资。2008年底,除中国、印度和几大石油生产国外,世界各经济体都进入衰退期。 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许多国家经济衰退。然而,这次危机只是最近几次跨国危机中的一次。1998~1999年的俄罗斯经济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经济危机,1982~1989年的拉美债务危机,还有其他一系列给金融体系、商业和家庭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的危机。它们有一个共性,即同时波及发源地和其他国家。 世界经济的国际一体化确实给各国带来了许多好处,如技术创新、比较低廉的产品、更多的地区投资等。但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同时也使各国在应对经济问题时更加脆弱,而这些经济问题又变得更容易互相传染。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矛盾。因此,有必要弄清楚“国际经济一体化”或者“经济领域的全球化”的含义。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有必要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 1.2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素 大部分人都认为,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统一。由于通讯、现代交通和相对开放的贸易体系,大部分货物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没有太多障碍地在国家间流通。例如,如果你仔细考虑汽车零部件的产地、广告策划地、结算账目人员、零部件和成品的承运人等,你会发现大多数汽车的制造至少是由15个国家完成的。然而,当今的经济体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统一,这个命题是不那么容易证明的。很明显,现在这波经济一体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壁垒的减少。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通过开放金融市场来鼓励金融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电信革命把经济一体化推向了一个新层次,跨国公司拓展国际生产网络,市场之间的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 当今的全球经济融合不是各国经济高度一体化的首例,因为大概在1870年到1913年有过一次。当时就像现在一样,由如跨大西洋电缆、蒸汽机船、铁路等高新技术领航。例如,1866年,当第一根跨大西洋电缆完工后,一名纽约商人完成一桩与伦敦的金融交易的时间大概从三周缩短到一天;到1914年,当无线电话出现后,这个时间缩短到一分钟。 我们大都忘记了早期的那次经济一体化,这使我们更容易高估今天的一体化。即时通讯、便利的交通和触手可及的外国产品经常使我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买卖的大部分商品从未走出我们的地方或国内市场。我们很少停下来想想,理发、餐饮、园艺、保健、教育、公益事业,还有其他许多商品和服务都全部或部分地属于国内产品。在美国,大约82.3%的商品和服务源自国内,剩余的17.7%由进口来补足(2008)。与之相比,1890年,美国有92%的产品和服务源自国内,比例比现在要大一点,但是区别不大。 我们这个时期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是否比以前某些时期更高,不只是一个纯学术问题。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经济饱受人为灾难的蹂躏,各国经济间的联系分崩离析。两次世界大战加一次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得大多数国家对外国产品、外来资金、外来移民关闭了大门。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经济联盟充当了修复这些伤害的角色,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历史不会重演。 要理解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先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经济学家通常用四个标准或方面来判定一体化的程度。它们是贸易往来、资金流动、人口流动和不同市场中的价格相似度。前三点相对容易理解,而价格相似度是指一体化的经济体存在相对较小的价格差异,而且主要是由于运输成本不同引起的。就像货物从量多价低地区流到量少价高地区一样,货物从低成本地区流动到高成本地区也会使价格逐渐趋同。每项指标——贸易往来、要素(劳动力和资金)流动和价格相似度——都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衡量标准。 外贸依存度没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也没有告诉我们具有较高依存度的国家一定就具有较低的贸易壁垒,尽管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一般来讲,大国较少依赖于国际贸易,因为他们的公司无需依托海外市场就能达到最佳生产规模。因此,小国更倾向于具有较高的贸易依存度。 图1.1标明了1913~2000年年间六个国家各自的外贸依存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至1950年各国贸易额的大幅下滑,以及1950年后的明显增长。图1.1还显示出另一个现象,在样本中,像美国、日本这样外贸依存度较小的国家,人口最多;而像荷兰这样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却拥有最少的人口。总体来讲,小国的贸易往来要多于大国,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广泛范围的商品,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比如,如果荷兰要单独为其国内市场生产汽车,那么它将欠缺规模经济,不能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本进行生产,然而美国市场就能够吸收大量的本土产出份额。因此,外贸依存度衡量的是在一国经济中国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但它不提供关于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的任何直接信息。
编辑推荐
《国际经济学(第5版)》通过大量且丰富的案例分析对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以及全球经济在近期的发展进行了解说。读者无需具备高水平的数学知识即可读懂此书。《国际经济学(第5版)》的特色是所用方法比经济学家使用的理论工具更为广泛;融微观和宏观于一体,集中介绍核心概念;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和制度方面的详细资料;地理区域涵盖北美洲、欧盟、拉丁美洲、东亚、中国和印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