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与战略调整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周振华、 等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周振华  页数:341  

前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回首凝眸,筚路蓝缕,逸态横生;抬首远瞻,椎轮大辂,大成有望。在如此的时代,对于我们经济理论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十分幸运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即要求我们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成果,作出我们新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站在中国学者独特的地位上,对中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作出全面、系统而客观的理论与经验实证的分析,揭示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要求,比较准确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为社会各界的经济决策及其科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组织经济学界的同仁们共同撰写“中国经济分析”系列研究报告,就是我们在这种历史要求下尝试作出努力的一种方式。“中国经济分析”系列研究报告的组织撰写工作,已有多个年头。从1992年始,我们已陆续出版了《走向市场》(1978-1993)、《企业改制》(1994)、《地区发展》(1995)、《增长转型》(1996)、《结构调整》(1997-1998)、《金融改造》(1999)、《挑战过剩》(2000)、《收入分配》(2001-2002)、《政府选择》(2004-2005)、《外部冲击与经济波动》(2008-2009)。本年度的中国经济分析选题为“经济复苏与战略调整”,其撰写仍按原有风格,保持这一系列研究报告的特点:1.着重对与整个国民经济有关的全局性、宏观性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每一部“中国经济分析”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但对每一个主题都是从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加以考察;若集中论述某一部门或经济某一方面的发展,也是从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整个经济与这一部门的关系方面加以分析。

内容概要

  《经济复苏与战略调整:中国经济分析(2009-2010)》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系列报告”之一。从经济复苏与战略调整的视角全面分析和研究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并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预测。  《经济复苏与战略调整:中国经济分析(2009-2010)》通过对中国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应对危机的各类政策选择的描述,分别从货币政策、消费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新能源政策、财政政策、区域政策、市场模式和社保制度等多个维度,解读中国经济在2009年度的总体运行情况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客观地展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尤其是中美经济之间的高度联系和结构调整的共同意愿。

书籍目录

0 导论/0010.1 分析的背景/0010.2 中国经济失衡:内外部均衡冲突理论分析视角/0030.3 分析的重点/0050.4 分析框架与主要内容/0081 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面临的国际环境与挑战/0131.1 中国经济复苏的态势、原因及问题/0131.2 世界经济将在困难、缓慢且充满变数中复苏/0191.3 经济复苏中的宏观调控:进入最复杂时期/0272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0322.1 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0322.2 危机之后美国的应对政策及其评价/0382.3 危机之后中国的应对政策及其评价/0432.4 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与未来出路/0483 中美“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预期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0563.1 大国货币政策与全球经济格局/0563.2 经济总量变动与货币政策的对外影响力/0573.3 中美“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差异/0613.4 货币政策数量目标的偏离与通货膨胀倾向/0673.5 货币政策规则与经济的稳定增长/0764 美元本位制与人民币国际化/0854.1 金融危机、全球不平衡和美元本位制/0854.2 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趋势/0914.3 全球再平衡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逻辑/0964.4 主权国家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利益、成本和内在缺陷/1004.5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部条件和推进方式/1055 中国的内外需格局及其变动/1135.1 危机与内外需格局变动/1135.2 中国经济的内外需格局及其成因/1135.3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内外需格局的影响/1215.4 中国经济内外需格局的转折与变动/1315.5 中国经济应对内外需格局变动的出路/1366 中美两国消费模式与经济增长/1456.1 消费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466.2 危机爆发前后中国居民消费模式比较/1516.3 消费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中美比较/1596.4 转变消费模式和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1687 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1737.1 传统增长模式下产业结构的特征与内涵/1737.2 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与后危机时代的来临/1797.3 双重目标能否实现/1847.4 转型和调整的前提条件、路径和措施/1898 市场自由、政府干预与“中国模式”/1938.1 在金融危机及其治理中发现问题/1938.2 以市场自由为基准的政府干预的新综合/2028.3 基于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解读/2099 新能源、新技术与经济增长/2189.1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2189.2 金融危机与美国的新能源经济/2309.3 新能源技术与中国经济增长/24510 资产价格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26110.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26110.2 中国应对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6810.3 宽松政策环境下中国流动性扩张的形成/27410.4 流动性扩张下资产价格波动的状况及其原因/27610.5 流动性扩张下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及应对思路/28011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28511.1 全球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格局发展/28511.2 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28811.3 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29912 金融危机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30412.1 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和理论背景/30412.2 养老制度模式选择与经济发展/30712.3 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与金融发展/31112.4 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适宜性:政府作用及其变化/31612.5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危机中发展/322参考文献/335后记/340

章节摘录

插图: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受到强大的外部冲击而呈现周期波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已触底企稳,出现了复苏迹象。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并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全球经济复苏。但目前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更多的则是政策刺激性复苏,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否适应外部冲击带来的经济变局的要求实行战略调整,是实现从政策刺激性复苏转向内生性复苏的关键。因此,经济复苏与战略调整就成为2009~2010年的《中国经济分析》的主题和主要脉络。0.1 分析的背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表层的和暂时的,而是全面的、深刻的和深远的。正如我们在上年度《中国经济分析》中指出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表面上是金融体系出了问题,但实质上仍是经济体系中供求严重失衡问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经济危机的现代版而已。从实体经济的供求关系看,全球普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东亚地区和我国的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当然,这一产能过剩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通过金融过度杠杆化及过度负债刺激过度消费所拉动的。但在其形成过程中,客观上构成了由美国与中国为代表的全球“恐怖平衡”的两极。“金融恐怖平衡”概念最先由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萨默斯率先在2004年提出,用以描述美国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相互依赖关系。

后记

2009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急剧下滑后迅速企稳回升、在全球率先复苏,演绎了一场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不平凡剧情,给人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许也给人不少新的启示。目前中国经济已走出最为困难时期,201O年将进入最为复杂的时期,如何看待世界和中国经济复苏,复苏中是否会出现再次探底,与此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会调整,以及调整的方向与力度将如何等,是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重大和热点问题。本书选择从经济复苏与战略调整的视角全面分析和研究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并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将有助于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经济事件中梳理出一些基本线索,把握经济运行的基本趋势,也有助于政策运用的选择以及重大战略抉择。本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研究员组织部分沪上知名学者进行研究和撰写。参与本书研究大纲讨论的有周振华、袁志刚、潘英丽、陈宪、殷醒民、权衡等。本书写作分工如下:导论部分由周振华研究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权衡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执笔;第1章由周振华研究员、周国平研究员、高炜宇博士(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执笔;第2章由袁志刚教授(复旦大学)执笔;第3章由殷醒民教授(复旦大学)执笔;第4章由潘英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执笔;第5章由金芳研究员和柴非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执笔;第6章由权衡研究员、李凌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执笔:第7章由陶纪明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执笔;第8章由陈宪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执笔;第9章由周冯琦研究员、刘新宇博士、汤伟博士和刘召峰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执笔;第10章由张永岳教授和周建成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执笔;第11章由陈建华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执笔;第12章由胡苏云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执笔。

编辑推荐

《经济复苏与战略调整:中国经济分析2009-2010》是由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复苏与战略调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