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作者:蔡昉,王德文,都阳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了中国改革的大幕,但在改革的发展中,农业与农村又成了“问题”,从而引出了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联产承包的改革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是市场自身的问题?还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使然?或许是二者的交互作用?新农村建设确实是时候了,但如何善用国家力量,去焕发农民追求发展的自发力量,而非越俎代庖;如何建构乡村自主发展的政治经济架构与政策工具,仍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作者简介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策略问题、地区经济增长问题、劳动就业问题、人口经济、流动人口问题。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著作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穷人的经济学》、《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转型》、《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与林毅夫、李周合著)等。

书籍目录

0 总论 0.1 农村改革的基本特征 0.2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逻辑 0.3 改革的阶段、步骤和特点 0.4 改革的基本经验 0.5 改革新挑战和前景展望第一篇 1 农业经营制度改革  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1.2 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  1.3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2 农产品市场改革  2.1 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  2.2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2.3 提高农产品价格及其激励效应  2.4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及其意义 3 农村劳动力配置  3.1 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劳动力配置  3.2 农村改革解放劳动力  3.3 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 4 土地制度改革  4.1 改革过程与产权特征  4.2 产权稳定性与使用效率  4.3 土地的收益分配  4.4 改革的重点领域 5 农村工业化  5.1 为什么会出现乡镇企业  5.2 小城镇战略及其局限  5.3 乡村工业化遭受的冲击  5.4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二篇 6 农产品市场发育  6.1 农产品供求格局变化  6.2 价格“双轨制”及其渐进性  6.3 农产品市场一体化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7.1 突破“离土不离乡”模式  7.2 劳动力剩余的减少  7.3 劳动力供给变化的影响  7.4 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  7.5 劳动力流动与脱贫 8 城乡资金流动  8.1 财政与支农  8.2 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动  8.3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第三篇 9 农民收入源泉的变化  9.1 “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9.2 变化的经济增长格局  9.3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9.4 变化的含义  9.5 摆脱“温饱陷阱” 10 区域发展与扶贫  10.1 区域间经济增长模式与不均衡  10.2 农村区域扶贫计划  10.3 农村贫困性质的演化 11 城乡收入差距  11.1 城乡收入差距变化  11.2 什么阻碍收入差距缩小  11.3 制度需求与变化契机 12 农村社会发展  12.1 城乡社会发展差距  12.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2.3 制度环境与政策条件第四篇 13 WTO时代的农业发展  13.1 新的粮食安全观  13.2 农业比较优势变化  13.3 新格局下的农业增长 14 反哺农业的条件  14.1 发展阶段的变化  14.2 城市改革新阶段  14.3 中央政府财力  14.4 农村税费改革 15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15.1 劳动力流动政策演变  15.2 工资增长和工资趋同  15.3 户籍制度改革 16 新农村建设  16.1 城乡关系发展新模式  16.2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与优先序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子日:“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安国对这句话的权威解释是:“三十年日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就是说,30年叫做一代,治理国家者施行仁政,解决民生问题,30年是一个可以显示出效果的时间区段。从1978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2008年,中国经济改革恰好历经30年。而中国的改革起步于农业,改革促进的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村,最早获得改革好处的也是农民。此外,农业也是一个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部门。随着改革及其成果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三农领域的改革、发展、进步也经历了曲折跌宕。

编辑推荐

《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对农村最深切的记忆是《血色浪漫》中文革时代的陕北石川村,梦想不灭的知青与安守本分的村民在黄土高坡上过着等待戈多般的日子,可是“粮食无论怎么省总是不够吃到麦收的季节”。饥饿是改革最原初的动力,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1978年改革的前夜,全国有2.5亿农民未能实现温饱,城乡差距为2.57”,改革之箭不得不发。      本书对农村改革的叙述沿着城乡关系的调整展开。蔡昉,林毅夫(2003)指出人民公社、统购统销和户籍制度成为导致城乡分割体制的“三驾马车”,而农村改革的重心便围绕着如何挣脱三驾马车的缰绳。无论从时间上还是逻辑上,抛弃人民公社制、实施家庭承包制都是改革的起点。它的直接成效是改善了农民的激励机制,释放了压抑已久的积极性,带来农业生产力的迅猛增长与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增加。进一步看,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民在获得剩余索取权后,自然需要通过市场流通的方式交换剩余农产品,集市贸易、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奠定了统购统销体制变革的硬件基础;生产力提高减少了农业中劳动力的使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踏上城市化的征程、谋求新的机会,户籍制度改革虽然长路漫漫却终究不可逆转。      在改革经验的总结中,作者反复提及“渐进式改革”。“渐进”从形式上看是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从本质上看,是尽可能少地触动既有利益格局,实现帕累托改进。书中的案例、政策,一一印证了上述三大改革重点如何由点及面地层层递进。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吹响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号角,立竿见影地解决了温饱问题;随后,在政策逐步放宽的鼓励下,1980年初只有1.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承包制,到1984年已经扩大到100%。改革初期,在维持统购统销制下单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1985年1月,《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明确了改粮食统购为合同定购,但保留统销制度;通过在各地试点,1992年全国超过30%的县(市)放开粮价;1993年6月底,超过95%的县(市)宣布放开粮价,意味着统销制度的终结。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从单一的粮食生产部门转向种植业的其他部门;1980年代,“离土不离乡”的模式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19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低徊,农民开始向大中小各等规模城市转移,寻找新的岗位。   帕累托改进是本着把蛋糕做大,让所有人都更好的理念。家庭承包制的“包干到户”被形容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的权益;在不触及统购统销制度的情况下,单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且没有损害粮食流通领域的任何一方利益;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总额,也填补了城市的岗位缺口,惠及城市居民和地方、中央政府。帕累托改进的原则,使得改革在启动前阻挠的力量较弱,而在启动后反对的呼声较小;而改进的空间在改革进程中被不断挖掘、反复创造,成为改革成功的关键。      与时序上“渐进式改革”配套的是空间中“上下结合”的改革方式。“自上而下”谓之改良,1898年的百日维新也曾有“谕旨雷厉风行,人心为之一振”的时刻,可它既没有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又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遂昙花一现。“自下而上”谓之革命。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历朝的农民起义大多在轰轰烈烈之后归于沉寂,“推翻后重建”的愿望让统治阶级为之惶惶,镇压必然不遗余力。而30年农村改革一直循着人民首创、政府支持的轨迹:中国政府在改革之初并没有一个改革蓝图和推进日程,包干到户是农民应对饥荒的新探索、劳动力流动是农民“用脚投票”的选择,政府的应对是在思想上从禁锢到解放、在政策上从承认到鼓励。上下互动的推进方式使改革动机内生于农民需求,改革手段契合于农村实际,改革成果应用于农业发展。      从改革的成效看,“三驾马车”的前两驾已寿终正寝,户籍制度的撤销却欲进又止。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人为分割、对城市偏向福利政策的保护,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自80年代末又重新扩大。这一现象推动中国进入到城乡统筹的全面改革阶段,新一轮“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了。改革的征程不知还有多远,但沿途的风景已柳暗花明:30年前我们为脱贫而战,30年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已站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高度。      30年称之为历史或许太短,然而1978年为糊口挣扎的农民们想起21世纪该是多么的遥远,而那时候是否真如《没完没了》结局中所说“到21世纪就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家家过的都是好日子”?在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中,时间不期然地流走,新千年到了又过了,都到2008年了,好日子真的来了。
  •   经典好书,希望多来一些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真正关注中国的大多数!
  •   蔡昉先生是我一直尊敬的学者,他的书并不人云亦云,对大形势的判断极有前瞻性。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蔡先生对过去30年的总结冷静、睿智,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借鉴。
  •   内容没的说,可是我认为排版还可以改进,字都太靠里面了
  •   作者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大家,因此在讨论农民收入结构、收入分配、剩余劳动力转移、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等问题的时候,非常驾轻就熟。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内容扎实的著作,尽管在某些方面,例如国家与农村的关系、产权、乡村治理等,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   通俗易懂,内容全面
  •   语言精练,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值得深入学习研究与收藏
  •   分析挺全面,要想了解农村发展历程,值得一看``
  •   这本书还没有看,但是是质量什么的相当的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