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作者:蔡昉,王德文,都阳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了中国改革的大幕,但在改革的发展中,农业与农村又成了“问题”,从而引出了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联产承包的改革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是市场自身的问题?还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使然?或许是二者的交互作用?新农村建设确实是时候了,但如何善用国家力量,去焕发农民追求发展的自发力量,而非越俎代庖;如何建构乡村自主发展的政治经济架构与政策工具,仍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作者简介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策略问题、地区经济增长问题、劳动就业问题、人口经济、流动人口问题。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著作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穷人的经济学》、《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转型》、《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与林毅夫、李周合著)等。
书籍目录
0 总论 0.1 农村改革的基本特征 0.2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逻辑 0.3 改革的阶段、步骤和特点 0.4 改革的基本经验 0.5 改革新挑战和前景展望第一篇 1 农业经营制度改革 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1.2 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 1.3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2 农产品市场改革 2.1 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 2.2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2.3 提高农产品价格及其激励效应 2.4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及其意义 3 农村劳动力配置 3.1 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劳动力配置 3.2 农村改革解放劳动力 3.3 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 4 土地制度改革 4.1 改革过程与产权特征 4.2 产权稳定性与使用效率 4.3 土地的收益分配 4.4 改革的重点领域 5 农村工业化 5.1 为什么会出现乡镇企业 5.2 小城镇战略及其局限 5.3 乡村工业化遭受的冲击 5.4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二篇 6 农产品市场发育 6.1 农产品供求格局变化 6.2 价格“双轨制”及其渐进性 6.3 农产品市场一体化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7.1 突破“离土不离乡”模式 7.2 劳动力剩余的减少 7.3 劳动力供给变化的影响 7.4 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 7.5 劳动力流动与脱贫 8 城乡资金流动 8.1 财政与支农 8.2 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动 8.3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第三篇 9 农民收入源泉的变化 9.1 “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9.2 变化的经济增长格局 9.3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9.4 变化的含义 9.5 摆脱“温饱陷阱” 10 区域发展与扶贫 10.1 区域间经济增长模式与不均衡 10.2 农村区域扶贫计划 10.3 农村贫困性质的演化 11 城乡收入差距 11.1 城乡收入差距变化 11.2 什么阻碍收入差距缩小 11.3 制度需求与变化契机 12 农村社会发展 12.1 城乡社会发展差距 12.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2.3 制度环境与政策条件第四篇 13 WTO时代的农业发展 13.1 新的粮食安全观 13.2 农业比较优势变化 13.3 新格局下的农业增长 14 反哺农业的条件 14.1 发展阶段的变化 14.2 城市改革新阶段 14.3 中央政府财力 14.4 农村税费改革 15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15.1 劳动力流动政策演变 15.2 工资增长和工资趋同 15.3 户籍制度改革 16 新农村建设 16.1 城乡关系发展新模式 16.2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与优先序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子日:“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安国对这句话的权威解释是:“三十年日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就是说,30年叫做一代,治理国家者施行仁政,解决民生问题,30年是一个可以显示出效果的时间区段。从1978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2008年,中国经济改革恰好历经30年。而中国的改革起步于农业,改革促进的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村,最早获得改革好处的也是农民。此外,农业也是一个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部门。随着改革及其成果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三农领域的改革、发展、进步也经历了曲折跌宕。
编辑推荐
《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