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世界史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乔公玄重  

内容概要

《每天读一点世界史(彩色插页版)》内容简介:对于纷繁复杂却又异彩纷呈的世界史,人们通常只有些片段式的印象,虽然想要完整了解整个世界,可现在工作学习这么忙,哪里有闲暇时间看厚厚几大本的历史书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烦恼,不妨翻翻这本《每天读一点世界史(彩色插页版)》!《每天读一点世界史(彩色插页版)》一改以地区划分的传统写法,以整个世界的发展脉络作为纵线,以各地区发展的对比为横线,纵横交错之间可以帮助读者短时间内厘清同时代的各国历史,从整体和地区两个视角了解世界史的全貌,建构起完整的世界观。

作者简介

陈静妍,笔名乔公玄重,草根历史爱好者,有宏大的世界观、历史观,熟悉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能够和更多的朋友分享读史之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史前人类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002人类的起源•002人类——从采集者到生产者•004农业的传播•005第二章 公元500年之前的欧亚大陆古典文明 一、公元前3500—前1000年的欧亚大陆文明•008古代文明的起源•008古代文明的类型•010游牧民族的崛起•013二、古典文明开启欧亚大陆一致性•016一致性的开启•016商业纽带•018文化纽带•019三、希腊—罗马文明•021希腊文明的形成与古典时代•021希腊的光荣•023希腊化时代•025罗马共和国•027伟大的罗马帝国•029四、印度文明•031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影响•031孔雀帝国•033笈多王朝•034五、中国文明•036诸子百家•036秦帝国•038汉帝国•039帝国的衰落•040六、古典文明的终结•042古典文明的衰落•042蛮族的入侵•043西方独特的历史•045第三章 公元500—1500年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一、中世纪文明形成欧亚大陆一致性•048商业纽带•048技术纽带•050宗教纽带•051二、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052“偶像破坏者”——马哈茂德•05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053蒙古帝国•055穆斯林突厥人的复兴•056突厥人和蒙古人入侵的意义•057三、传统的拜占庭文明 •060拜占庭的出现•060拜占庭的黄金时代•062拜占庭的灭亡•063拜占庭的遗产——第三罗马帝国•065四、传统的儒家文明•066从隋朝到大唐帝国•066宋朝的黄金时代•068元朝蒙古人的统治•070明朝的强权统治•071儒学影响下的日本 •073五、革命的西方文明•075西方文明的背景•075教皇与皇帝•077“黑暗时代”的信仰•078西欧的扩张•079西方文明中的女性•080第四章 公元1500年以前的非洲、美洲与澳洲一、非洲•084纵观非洲•084伊斯兰教对非洲的影响•085贸易与苏丹帝国•086二、南北美洲和澳洲•088美洲的土著文明•088历史上的美洲印第安人•090澳大利亚•091第五章 西方扩张前相对孤立的世界格局一、西方扩张时的伊斯兰世界 •094穆斯林崛起的利器——火器•094穆斯林帝国的辉煌•097穆斯林帝国的衰落•098二、西方扩张背景下的儒家世界•100中国文明的传承•100皇朝的更替•102与西方的早期关系•103德川幕府•104三、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06文艺复兴•106宗教改革•107四、西方文明的扩张•109增长中的经济和技术发展•109资本主义的出现•111民族君主国的崛起•113第六章 公元1500—1763年西方崛起的世界一、公元1500—1600年伊比利亚的崛起与衰落•116伊比利亚扩张的根源•116哥伦布发现美洲•117葡萄牙人在亚洲•118麦哲伦的航海事业 •121伊比利亚的衰落•122二、公元1600—1763年荷兰、法国、英国的扩张•124东北航道的探寻•124荷兰的黄金世纪•126英法竞争•128三、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131俄罗斯土地扩张的条件•131越过乌拉尔山脉•132征服西伯利亚•134征服乌克兰•135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136第七章 公元1763 —1914年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世界一、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142科学革命的根源•142对宇宙和自然的探索•144化学革命•146生物学革命•147工业革命的根源•148工业革命的历程•150工业革命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152二、欧洲的政治革命 •154界限分明的社会集团•154英国革命与启蒙运动•155美国革命•158法国革命•160民族主义的胜利•162自由主义的出现•164社会主义的诞生•165三、逐渐强大的俄国 •1671856年以前的俄罗斯和欧洲•1671856—1905年的俄罗斯和欧洲•1691905年以前的俄罗斯和亚洲•171第一次俄国大革命•174四、灿烂的中东文明•175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徒•175土耳其人•177阿拉伯人•178波斯人•179五、被西方化的东方古国——印度•181印度的传统社会•181英国的征服与统治•182印度民族主义的觉醒•184六、中国和日本国门的开放•186中国的开放•186“百日维新”与“共和革命”•188闭关自守的日本•190日本的现代化和扩张•191七、欧洲影响下的非洲大陆•193奴隶贸易的衰落与终结•193探险时代的开启•195瓜分非洲•196欧洲的影响•198八、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200种族的欧化•200政治上的欧化•201经济及文化上的欧化•203九、波利尼西亚•205航海与商贸•205欧洲的影响•206十、全球统一性的巩固•208欧洲的优势•208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209第八章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214战争的根源•214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216战争的欧洲阶段•217战争的全球性阶段•220协约国的胜利•221二、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223土耳其的民族民主主义运动•223阿拉伯中东的民族民主主义运动•225印度的民族民主主义运动•227中国的民族民主主义运动•228三、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229俄国的共产主义•229中欧的共产主义•230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策•232英法两国的战后情况•234洛迦诺精神•235四、“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237“五年计划”•238大萧条•241五、走向战争•245日本入侵“满洲”•245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246西班牙内战•247吞并奥地利•249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250战争的到来•253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255战争的欧洲阶段•255战争的全球阶段•258欧洲的解放•264日本的投降•265七、“二战”对殖民地地区的影响•266战争前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267“二战”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267“二战”对热带非洲地区的影响•269“二战”对南非地区的影响•270中东•272八、从大同盟到冷战热战•273战时的团结•274雅尔塔会议的决定•275联合国的出现•277东、西方冲突的根源•278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280欧洲冷战•281远东冷战•283朝鲜热战•284九、第二次工业革命 •28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286对第一世界的影响•287对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289全球性的影响•291

章节摘录

第一章史前人类本书第一章讲述的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200万年的历史,这是一段十分漫长的时光,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铺垫。在人类进入文明之前,人类史的时代是以数千年为计算单位的,在这一段历史之中有着最重要的两大发展:一是灵长类进化为人类;二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逐渐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类从最初的起源到逐渐走向文明,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也是人类为将来的命运做出重大抉择的历史。从灵长类进化成为人类;从完全依靠大自然寻找索取食物,到逐渐成为能够自给自足地生产者;从如同动物一般的聚居生活,到产生各个部落和群体。人类开始一步步向着文明迈进。人类的起源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一颗小如微尘的小行星不停地旋转在小小的银河系里,而就在这颗小得出奇的行星上,一个充满好奇的族群用他们的智慧探索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探索着未知的一切。这个族群叫做——人类。关于人类的诞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而其流传最广、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神创论中的“用泥土造人”。《圣经》中,上帝用了五天的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在第六天的时候,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于是,上帝用地上的尘土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不久又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女人夏娃。而在中国,女娲用泥土造人的故事也引人入胜,并且和上帝造人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真的是高高在上的神明所创造的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在45亿年前,一场宇宙大爆炸后残留下的尘埃聚合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全新的行星——地球。而在地球形成之后不断演变直至漫长的15亿年之后,生命出现在了这颗蓝色的星球之上。这些生命由最初的细胞体开始进化、探索,逐渐向更高等级、更复杂的生命体形式演变进化,由微生物进化到原始的植物,进化到无脊椎动物,再进化到脊椎动物。海洋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在海洋的怀抱中诞生,让地球日渐热闹起来。大约在3亿年前,这些生命成功登陆,适应了陆地的生活,两栖动物是最早适应陆地生活的物种,接着史前的大批爬行动物和鸟类也进军陆地,而最后一批来到这个新世界的则是哺乳类动物,但这些家伙却后来居上,在地球生物界里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人类便是哺乳类动物中的佼佼者。人类祖先的演变大约发生在有6—7次大冰期和5—6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人类祖先不断增长的智慧,使得人类在充满威胁的恶劣环境中存活了下来,并且从普通的灵长类动物开始逐渐演变。大约在200万年前,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成为更接近现代人的直立人——人类的直系祖先。直立人的大脑比他们的先辈增长了一倍,大约是现代人的三分之二。可以说直立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智慧,当他们在大地上捕猎动物的时候,为了便捷和更有效率,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他们开始制造工具,而不单单依靠从自然界拾获的石块木棍等等。他们制造了一些复杂的石器,比如手斧。这样的手斧通常是杏核状,柄端是圆的,可以舒服地抓在手里,而另一端则是尖锐的武器。这样拥有多种用途的手斧是直立人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在那时,人类已经发现了火,并且学会了使用火,这一点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深远。火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同时也使得人类得以经历冰河时代而幸存。随着智慧的产生,文化也开始一点点萌发。那个时候的人类已经开始对文化有了一些模糊的认知,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他们对死者有了尊敬的表示。在考古工作中,我们发现,在覆盖死者的泥土上,常常能见到一些赭石或赤铁矿,几乎可以断定,那个时候的远古人类已经开始举行某种宗教葬礼。智慧的来临预示着文化的萌芽,同时也使人类开始进一步的探索和追求,在未来一步步走向食物链的顶峰,成为雄霸地球的物种。人类——从采集者到生产者在最初的时候,人类也和动物一样,群居在一起,自发地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来猎食。这样的集团,人数大约在20—50人之间。在一些食物来源更为丰富的地区,如马格德林时期在盛产鲑鱼的美洲西北部,在驯鹿成群的法国南部的多尔多涅山谷,都曾经出现过更为庞大的猎食集团。在这些猎食集团之中,更为主要的关系是协作而非统治,从根本上来说,他们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共同进退的最为民主的团体。此时的人类依然和动物一般,食物的来源在于对大自然的直接索取——打猎或采集。强壮的男性组成猎人团体,负责捕捉动物,而稍嫌柔弱的女性则负责在营地周围寻找并采集能作为食物的植物。男性的打猎团体每天的收获是不稳定的,因此当时主要的食物依然是女性所采集的植物,也因此,在当时,女性能够获得的权利和尊重是比现在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多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越来越无法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终于,人类有了一个划时代的新发现——通过栽培植物也能够提供食物。这个时候,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一个崭新的世界开始出现在人类的面前,而人类也从此告别了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发生了两个对于人类而言非常重大的变化:一是在工具的制作上,用的不再是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头工具;二是人类食物的来源从采集和打猎变为了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植物的栽培对于人类而言并非一个偶然的发现,相信在旧石器时代的时候,人类已经对植物的生长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试想,人类在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求生存,若是对周围的环境气候等等不甚了解,又如何能够战胜大自然中的困难而延续下来呢?虽然对这一切早已有了了解,然而在拥有着足够食物的时候,人类的惰性战胜了对于新事物的渴望,他们拥有稳定的生活,便不再有进一步工作的动机了。直到人口越来越多,单纯靠采集和狩猎的食物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人类才开始使用自己的智慧去进一步地探索大自然。所谓“人口爆炸”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专利,实际上,每一次壮观的人口剧烈的增长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和提高的时候产生的。技术的提高使得生产率也大大提高,从而能够获得更多富余的食物,继而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人类繁殖的速度也会大大增长。当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人类开始了向外界的扩张,不再满足于目前所有的一点点生存的空间。而就在人类向着世界各地迁徙的时候,也开始有了种族上的差别,肤色、发型、脸型,各处开始拥有了各自显著的特点。一般认为,种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在各个不同地域对于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随着人口缓慢而不间断地增长,单单依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不得不考虑以自己种植的食物来补充获取的食物的不足。毫无疑问,相对于辛苦的劳作而言,原始人自然更喜欢高效率的捕猎,然而事实上,就每平方米所能够提供的食物而言,农业远远超过了捕猎和采集。因此,可以说,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到生产者,是一个强制性而非自愿性的转变。这样全新的生活方式,就这样从几个农业革命的中心地区,逐渐向全球大部分的地区传播。农业的传播农业独立地起源于中东地区(包括埃及和苏丹的尼罗河流域,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所属的地中海以东海岸地区)和墨西哥、中国北部地区、秘鲁。现代的小麦、燕麦、裸麦和大麦,以及山羊、绵羊、牛、猪等物种均起源于中东。一块土地在经过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要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调节和恢复土壤的肥力,才能够进行再次的种植。为了满足人口增长所需要的食物,农业并不能停止,于是人类只能够进入新的地区,开垦新的土地。就这样,产生了一个连续的发展,人类从一个农业居留地,进入另一个人口较为稀少的地区,同时也带去了农业。农业就以这样的方式,从发源地开始向四面八方传播。当然,这样的传播并不意味着农业最终会推广到全球每一个地方,农业是否能在一个地方传播并存在下去,完全由其多样性的当地环境来决定。比如在亚非沙漠带和北极地区,由于其气候的特殊性,就使得农业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对于农业在各地区之间的详细传播情况,现在依然了解得还不够多,只大致上知道,农业以中东为中心向东传播到印度河流域,向北传播到中亚和东欧,向西传播到中欧和西欧。小麦和大麦是大约公元前1300年前后引入中国的,但是有研究表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有了3000年的栽培史了。中国人栽培出的植物包括南部地区的水稻和茶叶,以及北部地区的粟、高粱和大豆。其中最有特色的要算是桑树了,桑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还有漆树,顾名思义,它可以用来生产油漆和漆器。非洲的农业情况至今依然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但是有人坚持认为,非洲的农业是大约公元前5000年前后在西非尼日尔河上游附近和公元前4000年前后在尼罗河流域独立发展起来的。 不管非洲农业发展的源头在何处,可以肯定的是,在许多世纪里,非洲的农业一直局限在辽阔的大草原,而无法向南穿过热带雨林地区。因为通常种植在大草原上的粟和高粱不能很好地在雨林地区生长。但是到了公元元年之后不久,非洲大陆上出现了铁器和芭蕉属植物以及亚洲薯蓣属植物,这两种植物能够在雨林地区茂盛地生长,于是农业便迅速传播到了非洲大陆南部地区。对于农业在美洲大陆的发展我们所了解的就比较清晰了。大约公元前7000年的时候,墨西哥中部高原半沙漠的凹地里,人们开始了对玉米的栽培。玉米与小麦等其他作物有所不同,它的谷粒聚生在玉米棒子上,不会自发地落到地面生根发芽,所以玉米需要人工栽培。在之后的数千年中,人类通过杂交获得了玉米的两个新品种:一个品种适应于半干旱的墨西哥高原,另一个品种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沿海地带。与此同时,南瓜和蚕豆以及葫芦、宽叶菜豆、红番椒、苋和鳄梨等也得到了栽培。农业就是从中美洲这一中心发源地向南北传播的。大约在公元前5600年的时候,农业在秘鲁的山区也变得重要起来。这一地区人工栽培的作物包括番茄、花生、利马豆和土豆。并且在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秘鲁还产有并非来自中美洲的玉米和豆类的变种,这表明安第斯山脉的居民很有可能也和墨西哥高原的居民一样,很早就开始培植原始植物了。而农业的传播和发展也使得人们产生了新的宗教信仰。过去狩猎者们所崇拜的神灵和巫术对于农业显然是没有帮助的,农民们隐约地认为,粮食丰收、家畜兴旺、子孙众多,都是归功于丰产女神——大地之母。现今发现的许多夸大了女性特点的黏土雕像——乳房悬垂、大腿粗壮等——都证实了这一点。农业的传播所带来的也有文明的传播,各地都因为农业而产生了大同小异的新的信仰、阶级、城市……这一切带领着人类走入了文明的时代。第二章公元500年之前的欧亚大陆古典文明从第一章中我们知道,农业革命是人类所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农业的传播促使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得以发展而产生出古代的大河流域文明。这一章我们所讲述的,便是欧亚大陆在大约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所产生的人类文明。这一段时间的文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约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我们称之为古代文明;第二阶段是约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我们称之为古典文明。一、公元前3500—前1000年的欧亚大陆文明人们曾在某个时期认为,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是出现在尼罗河流域的,但现在已经一致同意,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也就是《旧约全书》中的“希纳国”(Land of  Shinar)。而我们所说的文明产生的时间——公元前3500年,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方便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而实际上,从部落文化发展到古代文明,经历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并非仅仅只是一件事情而已。而这里,我们所要考察的,便是这一过程的性质和起源。古代文明的起源“文明”是区分人类与动物的主要依据,也是证明人类进步的标杆。究竟什么是文明呢?文明的主要特征是: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产生合理的社会制度,并且由制度确立国家政治权利;开始出现文字,社会出现阶级等级的分化;建筑学,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开始兴起等。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的文明都有这些特征,比如说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文明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出的,而世界知名的玛雅文明和埃及文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但是这些特征在判断世界各地各时期的文明性质时,确是被用作一般性的标准。虽然不同文明的特点各不相同,但是还是有共同特征的。这种共同特征表明新的社会类型已经不是此前社会资源平均分配的部落社会了。从简单的村庄转化到复杂的文明,究竟是如何变化的?中东文明的转化过程可以给我们答案。在两河流域的上游山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完成了农业革命。然后人们从那片山区迁徙到了两河流域,逐步发展出了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最终产生了文明。新石器时代的农民从高地迁移到低地之后碰上了很多问题:降水量不足,烈日暴晒,洪水,缺少岩石做建筑等。但是低地也有低地的优势:枣椰树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还提供了很多质地低劣的木材;河岸附近生活着很多禽鸟小兽,河里还有很多鱼类;土壤相比高山之上要肥沃得多等。新环境带来的最大的困难是降雨量不足,所以如果要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种的话必须发展灌溉农业。于是人们通过开掘沟渠,把河水引入田地,使农作物比在高山之上增加了惊人的产量。由于食物的充裕,人口开始逐渐增加,更多的人口使得农民开辟了更多的沟渠与农田,农业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农业灌溉技术发展了,冶金技术也被人们所掌握。冶金技术摆脱了原始的反复锤打的方法,开始用熔炼的方法从矿石中提炼金属。人们发现铜经过热处理能够成为液体,冷却以后可以变成模型的形状,硬度也得到极大的增强,用铜所制作的工具锋利程度远远地超过石器。到了公元前3000年时,中东和印度的居民已经开始在铜里面加入其他金属,以冶炼其他的更耐用的合金,其中加入锡可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生产出来的合金就是当时制造武器最受欢迎的青铜。犁的发明极其重要,最初的犁结构很简单,以牛来拉动,不过用于中东地区半干旱的沙土地已经足够了。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400年,这项技术传遍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且传到了印度和遥远的中国。用牛拉犁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人类首次利用身体以外的力量作为动力。交通方面人们开始利用风力跟轮子,风力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船出现了横帆,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人造的力量做动力。帆船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来说是非常经济有效的,所以古代文明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水路。车轮是从钉在车的两端发展到钉在车轴上,轮子与车身不再自身相连,虽然很简单,但是比依靠人的肩膀和驮兽要省力得多。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制度也产生了变革。人口的增多使村落发展为城市,城市由新兴的宗教贵族和军事首领、行政首脑来统治。农业的发展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社会可以开始供养新生宗教阶级、军队和官吏。虽然在石器时代就有祭司,但是当时的祭司并非专职,他们闲时也需要从事农业劳动。而村落发展为城市以后,开始有了专职的祭司。由于当时的人非常蒙昧,把一切自然现象解释为神灵所为,所以祭司就成了最有权势的人物,开始对各种当时人们不能解释的现象负责,并且开始管理社会。但是随着社会成分多元化的发展,宗教法令开始失去约束力,战争的规模次数也开始增长。战争使祭司们的权利转移到了世俗新贵们的手上。本来每当进行战争的时候,公社就会选出一个人来担任战争领导人。随着战争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战争领导人的任期就越来越长,后来变成了永久的军事领袖,变成了国王。军事化不断的发展,国王的权利也在不断的增加。大量的金属武器和宫廷奢侈品开始占据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不同地域出产的原料不同,所以大规模生产涉及地区商品交换。从此海上贸易开始蓬勃的发展,码头上总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阶级分化导致了政治权力集中,传统的部落议会开始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对于过往的决议只敢畏畏缩缩地表示反对,最终传统议会被王权所取代。文明在欧亚大陆扎根,很快就开始向周边地区疯狂地传播下去。如果美索不达米亚大约是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出现文明,那么埃及文明大约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中美洲和秘鲁大约是公元前500年。不过确定史前年代的碳同位素测定法会有正负几百年的误差,所以有些学者已经开始质疑传统文明是从地中海东部向西欧传播这种假设了。文明向不同的地区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不同的变化使文明产生出很多不同的类型。下一节我们就来说说古代文明的类型。古代文明的类型新旧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发展路线,有些重视发展农业,有些重视发展畜牧业。而根据这些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文明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每一个都有与众不同之处,都是一种独特的类型。在城市中,根据当地的建筑、语言、食物,就可以分辨出是在西欧、中东、印度还是中国。虽然有着众多的不同,但是也拥有着一些共性,其中最显著的则是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和性别关系的不平等。社会阶级的不平等源于所有的文明都建立在纳贡关系,而非最开始的血缘关系。两性关系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于妇女很难参与到新型农业当中,因为这些活计过于繁重。于是妇女们不再能保持与男人相同的社会地位,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多,用来照顾孩子跟丈夫。看完古文明社会的共性以后,我们来看看每个文明的特殊性。首先我们要说的是文明的先驱——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第一个中心出现在苏美尔。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出现了12个城市国家。由于他们为了称霸而争斗不休,导致他们轻易地被北方来的印欧入侵者和南方来的闪米特入侵者打败。闪米特人的著名领袖萨尔贡一世是该地区第一个帝国的奠基者,另一个伟大帝国的创立者也是闪米特人,他名叫汉谟拉比。在闪米特人之后还有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先后入侵过这块土地。虽然这些帝国幅员辽阔,但是城市始终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基本的单位。大多数平民都是靠当农夫、工匠、商人、渔民和牧民来谋生的,他们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买主以实物或者货币来购买。货币一般是银,每次交易都要称货币的分量。城市外面是农田,大部分农田都被国王、祭司和富人拥有,他们把土地划分开来租给农民,农民把生产出的剩余产品缴纳给土地所有者。为了方便经营地产,苏美尔人不仅发明了楔形文字来记账,还发展了数学和其他的一些学科,其中包括畜群的计算和土地的测量。这些学科为其他的社会工作也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并且早在公元3000年前,他们就已经开始记录天体的运动了。苏美尔人的宗教深受自然环境影响,尤其是经常洪水泛滥的两条大河。这些让苏美尔人的人生观变得恐惧而悲观。他们试图通过编纂完整的法典来减轻不安全感,《汉谟拉比法典》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汉谟拉比法典》的作用是指导社会行为,虽然十分有进步意义,但是还是明确地规定了男人高于女人的优越地位。现在我们要了解的是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不同的埃及文明。埃及文明是一种帝国文明。帝国文明之所以可以稳固主要是因为地理环境。埃及是一个大河流域国家,周围多是沙漠瀑布,这些给予了埃及良好的保护,不易受到侵犯。而尼罗河又为埃及提供了很好的运输条件。天然的屏障和水势平缓的尼罗河使得埃及人的生存环境相对较为和平安逸,这使得埃及人的性格自信而乐观。但同时,埃及人对死亡也十分重视,他们相信来世,并且会为来世做好各种准备。国王死后会使用香料防腐,并与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放在一起,放入金字塔内。金字塔的建造非常艰难,但即使如此,只要法老下令,埃及人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不惜一切代价完成金字塔的建设。因为在埃及,法老被认为是众神之王,埃及没有法典,法老的话便是法律。尽管当时埃及社会里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和私营企业,但是却并不普遍,依然由国家控制了农业工业的大部分生产活动,并且负责产品的分配。国库中装满了各种产品,这些都用来支付国家的开支和荒年的储备。除了纳税之外,埃及男子还需要服役,金字塔就是那些劳工最著名的劳动成果。埃及工匠的技术是举世公认的,他们的珠宝非常精致,几乎至今还无法超越。他们给玻璃着多种颜色并最早开始鞣制皮革,他们的纺织技术也不逊于今。并且埃及人还最早发明了口红、染发剂和画眉用的化妆品。下面我们再来说说以克里特岛上米诺斯文明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克里特岛的繁荣来自于它的贸易,四周是陆地环绕的地中海,并没有大西洋中的凶猛风暴,因此克里特岛的商人可以轻易航行到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国家。而且克里特岛上也有大量可以用于制造商船的木材。克里特岛的文明受到商业的影响极大。所有的城市都不设防,因为他们拥有一只强大的海军。克里特的村庄在地位和经济上都比大陆上的村庄更平等,村庄生活的中心则是进行露天宗教活动的地方。此时可能已经出现了家庭奴隶,但是数目不会太多。米诺斯文明的艺术家保持着一种自由轻松的态度,他们可以把生活中的任何场景都当做模特。克里特岛人在建造建筑时也不关心外表,而是更关心舒适度。克里特王宫非常宏大,但是占王宫一多半面积的是仓库与手工作坊。克里特人拥有复杂的供水和排水系统,到了近代都没有谁能超过。克里特岛远离战争,女人与男人拥有一样的社会经济地位。在这方面克里特文明是所有欧亚大陆古代文明中一个伟大的例外。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类型相对保守,且极具宗教色彩和计划性。他们的城市建筑统一而精致,布局呈格子形。在此后的1000年中,这种城市造型都极少发生变化。和其他古文明一样,印度河文明主要也是农业文明。印度河文明是所有文明地区中最早用棉花织布的。此外印度与外部世界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出口珍珠、棉织品、孔雀、象牙、梳子。当时的梳子跟今天印度使用的梳子还是一模一样的造型。印度的贸易主要在美索不达米亚展开,如果看不见海岸,就放出乌鸦,让它飞去寻找最近的海岸。人们普遍认为印度河文明衰落,是因为雅利安人从中亚的入侵,也有人说是因为火山活动涌出大量的泥浆淹没了印度河文明。但是这些只是推测,因为人们至今无法解读印度河流域的文字。相对而言最为特殊的是中国黄河流域的商朝文明,它与其他文明的差别,主要是由地理上的封闭性造成的。这里虽然封闭,但却也没有完全摆脱外界的影响。商朝文明出现在黄河流域北部正是因为这里是各类文化的交汇点,受到西北游牧民族、西部农耕民族和南方森林居民的影响。公元前1500年建立商朝的入侵者掌握了中东人发明的小麦种植和冶炼青铜武器等技术,利用这些技术,这些入侵者控制了中国北部新时期时代的农业部落。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商朝人反而被当地文化同化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传统。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对于中国以及整个东亚的历史都非常重要,这一点也证明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这些龟甲除了记录文字也用于占卜,把有关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疑问刻在龟甲上,那些被刻上文字的龟甲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商朝人日常生活的很多场景。虽然古文明的种类众多,但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些古文明纷纷崩溃。那么造成欧亚大陆古文明崩溃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是因为内部腐朽还是外部入侵呢?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答案,但是可以肯定,外因、内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相辅相成,造成了游牧民族的崛起。游牧民族的崛起古文明渐渐衰弱,因为其从内部来说早已虚弱不堪。黄铜和青铜的价格昂贵又稀少,不能用来制造很多武器。这导致了君主及其所属的政治、军事集团垄断了武器,加强了君主的特权地位。但是这样人民得不到武装,面对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进攻时,兵力不足就成了一个显著的缺点。让古代文明崩溃的游牧民族主要有三个:来自南部沙漠地带的闪米特人、欧亚大草原西部的印欧人和草原东部的突厥人。这些民族因为不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只能逐水草而生。当牧场变得贫瘠,气候变得恶劣的时候,便会开始进行迁徙。对于游牧部落来说,处于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古老文明中心,像磁铁一般吸引着他们,因为那里有堆满仓库的粮食和无数的奢侈品。游牧部落到了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才真正的开始强大起来。因为在这个时候游牧部落渐渐掌握了马的驯养和冶铁技术,他们使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在拥有马和铁制武器后,游牧民族开始对各大文明中心进行入侵,第一次在公元前1700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主要是使用战车和青铜武器。第二次发生在约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之间,主要是骑马,使用铁制武器。游牧民族入侵不同的文明却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中东的情况。约公元前2000年,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开始对中东地区开始入侵。入侵者经过与当地各民族融合,在以后若干个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统治着叙利亚大部分地区和整个小亚细亚的庞大帝国。赫梯人走后又来了两股入侵者:喀西特人和胡里安人。就连易守难攻的埃及,都在这场混乱中遭到了喜克索斯人的入侵。混乱的第一次入侵浪潮在公元前1500年才平息下来,这时候这一地区形成了赫梯帝国、埃及帝国、亚述帝国这三大强国。中东地区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公元前1200年被第二次蛮族入侵浪潮打破。当时赫梯帝国与埃及帝国常年争斗不休,两败俱伤。三支闪米特人开始趁虚而入:腓尼基人占据地中海沿岸;阿拉米人占据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希伯来人定居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到公元前1100年强大的第二亚述帝国开始进行扩张,统治区域囊括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但是有侵略就有反抗,敌人结成的联盟最终于公元前612年摧毁了亚述人的国家,终结了他们辉煌的历史。亚述人之后的波斯人建立了中东地区史上最大的帝国。在居鲁士国王的带领下,波斯人征服了南抵尼罗河、东达印度河的所有中东地区。蛮族部落因此受到了有效的抑制。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希腊的情况。亚该亚人在公元前20世纪初开始不时地侵入希腊。他们手持青铜武器,驾驶战车,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希腊米诺斯文明的克里特岛人。到公元前1600年,亚该亚人已经吸收了大量米诺斯文化,在周围的区域建立了很多小王国。迈锡尼人与其他入侵中东的游牧部落不同,他们效仿克里特岛人,建立海上力量,进行海上掠夺和商业活动,在小亚细亚西海岸建立海外殖民地。他们瓦解了克里特岛在地中海上的统治地位,到公元前15世纪开始劫掠克里特岛。这些入侵者连同毁灭性的地震使伟大的米诺斯文明在公元前1150年被灭绝了。与此同时,新入侵的多里安人又终结了迈锡尼人的辉煌。他们依靠铁制武器攻占了迈锡尼的城市。由于毁灭性的战争,希腊倒退回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状态。希腊从此进入黑暗时代,一直到公元前800年各个城邦国家崛起。人们对希腊黑暗时代的了解比印度被侵略时期要详细得多,因为希腊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希奥德的《工作与时日》和《神曲》这四大史诗。荷马的史诗写了战争、冒险、贵族生活,而赫希奥德则描绘了农夫的生活以及众神的故事。接着我们需要了解的则是印度河流域的情况。印度河流域文明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遭遇大致相同。它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被游牧部落推翻。游牧部落凭借铁制武器和马拉战车很容易地击败了使用青铜武器和牛拉战车的当地人。这些入侵者自称“雅利安人”。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后半叶,印度河流域形成了一个原始的新社会。雅利安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物,不过留下了大量以吠陀形式出现的材料。“吠陀”意为知识。《吠陀》于印度教徒来说相当于基督徒的《圣经》,是信仰的主要来源。《梨俱吠陀》是研究雅利安人的主要原始资料。雅利安人刚到印度时还是游牧民,但定居在印度河流域后开始转向农业。家庭开始组成村庄,村庄组成氏族,氏族结成部落,部落首领就是国王。印度河流域早期雅利安人与后来的印度教不同:吃牛肉、饮用烈酒,有阶级,但无种姓,祭司地位低于贵族。当时的雅利安人社会与印欧语系的社会极其相似,与古典印度教有很大差别。最后要说的则是中国的情况。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游牧部落也入侵到了中国黄河流域。当时的统治者是繁荣的新石器时代的商文化。正如在中国一贯发生的那样,蛮族入侵没有造成文化中止,特色的中国文明毫不间断的发展到现在,从未被毁灭或转型。公元前1027年从商朝到周朝的过程中,周人不仅学习了牧羊蛮族的军事技术,也获得了商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周朝推翻商朝的时候,没有中断中国的文明发展。文字系统、祖先崇拜、占卜术保存完好,政治制度也依然存在。由于分封制对中央集权的削弱,公元前771年周朝都城被蛮族和反叛诸侯攻占,周朝被迫迁往洛阳继续统治。公元前771年迁都之前的时期被称为西周,此后被称为东周。到了东周,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履行宗教职责,受到表面上的尊敬,但是拥有的土地比他们名义上统辖的诸侯还少。东周时期政治不稳定,但是文化却得到巨大发展。人们在这一时期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形成了中国古典文明,而这一时期,同样也是希腊古典文明和印度古典文明同时发展的时期。二、古典文明开启欧亚大陆一致性古典文明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欧亚大陆的一致性。此前的各国家活动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大河流域范围之内。到了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汉帝国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贯穿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各个帝国之间互相影响,各文明之间的密切性变得更加持久,形式更加多样。不过即使到了古典时代末期,欧亚大陆最东端的中国也没有和最西端的罗马帝国建立直接、正式的联系。因此,古典时代,欧亚大陆的一致性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一致性的开启造成欧亚大陆一致性的根源是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的大小一直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从狩猎场所到大河流域的迁徙过程,也代表了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而这个时代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铁器的发明和使用。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叶,冶铁技术在小亚细亚率先被发明应用,并在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国灭亡之后从那里向周边传播开去。这一技术促进了第二次蛮族入侵的浪潮。不过冶铁技术的发明到日常生活开始使用铁器,中间经历了几个世纪。当人们用铁制造农具的时候,这一技术立即产生了深远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铁器普及以后,人类可以对茂密的森林进行开采,农民利用铁斧将农业从中东向东推进,推广到中欧、北欧;印度的雅利安人也推进到了恒河流域的森林;中国的农民则把活动范围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农业的扩展让文明核心范围也扩大了。由于人类在此阶段生产率惊人地增长,贸易量也随之增长,各地的工匠开始增多,为新兴的贸易提供更多的商品。由于贸易的增多,以物易物对双方来说开始变得极其的不方便,人们开始尝试用谷物、贵重金属来作为支付手段。为防止欺诈,每一笔买卖必须检查贵重金属的重量与纯度。直到公元前700年,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人开始在贵重金属上加盖印戳证明质量和重量,逐渐变为相对正规的硬币。金币和银币的使用为大规模的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农夫、工匠可以直接出卖自己的产品,不必进行以物易物。这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相应促进了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专门性农业,比如专门养蚕的中国农民、专门生产橄榄油的希腊农民。铁制工具让人们能够建造更好的船,从而让航海可以进行得更远,规模更大。这时海上开始出现海盗,而海盗的行为被看做是一种正常的行动。随着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社会政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军事贵族的显赫地位因海员、商人和工匠的兴起而没落;个人的效忠关系被市场需要所代替。在各个文明中心,经济发展促成的政治统一摧毁了旧秩序,王国、帝国取代了原来的部落制度,政治权力开始集中。而政治权力的集中也促成了经济的发展:良好的社会治安使陆路海路的长途贸易得到保障,为了贸易还建立了不少驿道网。最有代表性的驿道网有波斯帝国的“御道”,南通埃及,北通印度河流域。同时,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人也修筑了驿道和运河组成的交通网,水路可从广州直通长江流域;西北方的驿道则与丝绸之路相连。经济的发展变革引起了社会关系、政治组织、生活方式和谋生之道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面对这些变动,人们开始深刻地自省,不断提出新问题,寻找新答案。在这段时间内形成了古典时代的伟大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希腊的哲学家等,都生活在那个时代。因为当时各个文明地区都有着同样的问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并不相同,所以各自思想的发展方向也各不相同。从那时起,四大文明开始形成各自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社会制度。这时候的欧亚人开始发现他们的历史舞台在扩大,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论述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145年的历史大事时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已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这个有机整体,是由两个纽带相联系起来的,这就是商业纽带和文化纽带。商业纽带商业活动带动了各文明之间的联系,并且四处流转的不仅是货物,一些携带着植物种子的工匠也在四处迁移。在这一个时期内,农作物与家禽开始进行广泛地交换,开始从一个国家到几个国家,大范围的交叉传播,技术方面也有同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跟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是贸易的繁荣,地区之间的影响会小得多。贸易主要是通过穿越欧亚大陆中部的陆路和环绕大陆边缘的海路来进行,如果其中一条路线费用太高,贸易就会转向其他线路。虽然在古文明时期海上贸易就有过蓬勃的发展,但是随着蛮族入侵,海上贸易也逐渐停止。最早恢复海上贸易活动的是腓尼基人,通过他们的努力,繁盛的贸易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腓尼基人在拓展贸易的进程中制造出一种好几排水手划桨的船,速度很快,很适合远洋贸易。在公元前11世纪,腓尼基人开始在塞浦路斯进行贸易,并建立殖民地;又以塞浦路斯作为据点,向爱琴海扩展。到公元前9世纪,他们进入地中海西部,并在非洲西北岸、西班牙海岸、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和巴利阿里群岛建立了商业据点和殖民地。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的水手和商人控制了大部分的海上贸易。但是希腊人迫于人口压力,很快开始与腓尼基人展开贸易竞争。希腊人的殖民地主要建立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后来扩展到那不勒斯,又从腓尼基人手中夺得了西班牙东北部和法国南部,在那里建立了牢固的殖民地。希腊人在海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波斯人正全力建造一个从尼罗河到印度河流域的庞大帝国。波斯人原本居住在山区,并不精通航海,但是他们对开辟海上航线仍然非常关心。他们利用有经验的腓尼基居民和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来进行海上航行。在公元前后,贸易开始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中国在中亚的影响渐渐扩大,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地中海以及欧洲中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得到加强,阻碍贸易的土匪海盗基本绝迹。罗马人喜爱外国货,又有钱购置奢侈品,所以罗马帝国成为众多海外商人的必到之处。进而罗马和罗马的邻近地区贸易都很兴旺。陆上贸易的兴衰主要由沿途各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情况决定。如果陆路经过的国家处于国家的控制下,贸易就会繁荣;如果社会混乱,则贸易会衰退。随着罗马帝国和中国社会在公元2世纪以后动乱增多,兴盛的贸易开始衰退。阿拉伯人在7世纪征服了整个中东,并扩张到了中亚,基本断绝了陆上贸易,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障碍,贸易的重心渐渐转移到了海上。直到13世纪蒙古人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才重新展开了陆上贸易。虽然贸易路线发生过各种变化,但是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时期与古典时期相比,不管是贸易范围还是贸易量都有了长足的增长。不过联系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的纽带并非只有商业,还有文化。文化纽带商业纽带跟文化纽带是有关联的。希腊文化在东方的传播主要是靠希腊商人完成的,而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也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但是文化的传播也并非完全依赖商业。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后期发明的简单的字母文字是影响中国以外整个古典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前只有难懂的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第一个字母文字体系是闪米特族的商人发明的,而之后的腓尼基人则完成了真正的音标文字。这一字母系统经过希腊人的完善,形成了希腊字母,希腊字母经过改进后,被罗马人向西传播,经拜占庭人传播到东方。字母文字的意义在于它开启了智力交流的世界,使智力交流不再是仅限于祭司和官吏的特权。文化纽带虽然在一致性形成的初期造成的影响远不如商业纽带,但是它还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希腊文化和伟大的世界性宗教都是很好的例子。希腊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亚历山大帝国虽然早夭,但是建立的城市为希腊人提供了便利,成为了传播希腊文化的中心。希腊文化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却没有给当地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传播地区的重要城市都希腊化了,但是居民却没有希腊化。因为希腊文化主要是在城市中传播,影响的多是社会上层,普通居民受到的影响并没有太深。伟大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影响就要比希腊文化深远得多。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基督教传遍了整个欧洲,佛教传遍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这两大宗教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新特点:第一,它们着重于灵魂的拯救,允诺来世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第二,都宣扬平等,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加入,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穷人或者富人、奴隶或是自由人,都一视同仁。最后,都要求保持一定的道德准则,如果想要灵魂得到救赎,则必须遵守这些道德准则。这些要求,再加上传播者的有力宣传,使这两大宗教能够对信徒的生活产生切实的影响。两大宗教能够吸引大量的信徒主要是因为在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在大城市,人们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心无所依。基督教和佛教给了他们安慰、保护和指导。所以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都是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而大乘佛教传播最快的阶段也是中国汉朝崩溃之后全国混乱的时期。在动荡时期,人们对于真理和很多人生的问题找不到答案,宗教为他们提供了答案。基督教是由犹太教转化而来,一开始基督教对世界上不同信仰的人群没有直接吸引力,是保罗让基督教广为传播。保罗否认耶稣仅仅是犹太教徒的救世主,认为上帝的儿子耶稣被上帝差遣来人间是为了要替全体人类赎罪,上帝的仁爱并不只限于犹太人。保罗的做法让基督教可以吸引到罗马帝国千百万非犹太人。官方对新宗教进行了迫害,但是却没有阻挡住它发展的脚步。公元399年,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为国教,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又由传教士们传播到英格兰和日耳曼民族,又随着欧洲扩张传播到了世界其他地区。印度是一个阶级制度森严的国家,不公平的种姓制度让婆罗门祭司可以肆意剥削平民。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答多出身贵族,因为看见周遭众多的不幸,决定舍弃优越的生活,到处漂泊过着苦行者的生活。最终他自称受到上天的启发达到了彻悟的境界,从此称为佛陀。佛陀本人并没有创立宗教,他死后,他的弟子们宣讲他的教义,创建了以苦修为宗旨的宗教团体。虽然僧侣们觉得满意,但是俗人却很难遵从这种修行方式,于是出现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主旨是包容一切,教条比较容易领会、遵循,只要信仰这些教条,甚至只要默念佛陀的名字,灵魂就可以得救。这样简单的方式得到了人民的喜爱,大乘佛教开始广泛传播。希腊文明虽然不像两大世界性宗教那样影响深远,但是希腊当时的辉煌是无可否认的。而罗马帝国则更是开创了一个属于西方文明的新阶段。

编辑推荐

《每天读一点世界史(彩色插页版)》编辑推荐:横、纵两方面解读历史,让你真正看懂世界的第一本书。系统了解世界发展历程最清晰、最快速、最实用的读本。超值彩页设置,为阅读增添更多色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每天读一点世界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