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刘强 页数:157 字数:147000
前言
《大学》,关于人和人生的大学问《大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提出了人的修养的三大层次:最基础的修养底线——明明德,修养个人的品德;较高的修养——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为民众的事奔走,亲力亲为,以自己的躬行引导和影响民众向着道德的方向前进,即自新而新民,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达到德化的极致,实现人生终极的最美好的“尽善尽美”的道德至境。《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大学》始终以人为主体,对人的终极性问题予以关注,关注人的现时现世行为,由此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历程和道德目标,实现理想人格。《大学》论述的主题是“道德”,曾子把它更加条理化、人格化、具体化,重在关照人和人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三纲要”、“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作为平民百姓,修养道德则可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正、身修、家齐,实现生活的幸福,体味人生的美好快乐,从而达到国治、天下平的德化社会状态。对于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来说,修养道德,则可以使其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具备正心、修身、齐家的基本素养,进而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最终建立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大学之道”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大学问,其核心——“正心修身”的思想,自古至今,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深刻地固化在我们民族的心灵之中。无论人们此前有没有读过《大学》,那种深深潜流在我们心灵之中的道德意识和人生信念,早已融流在我们的血液中。无论是否承认,它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一切。科学是发展的,人类是进化的,世界是多变的,生活是变化的,但是,总有一种东西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陪伴我们一生的道德。良好的道德情操令我们受益终生,卑劣的恶行则会使人堕落。因此,重视道德修养,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意义重大。对于《大学》的注析解读,我们旨在从平民的视角出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作为指导平民增强修养的书籍,由于解读者自身修养的局限,识见孤陋稚拙,寡闻薄德,因而对于原文的理解难免失于偏谬,内心深怀惶恐,误导好德者其罪已经非浅,愧对祖先更感内心难安。因此深怀向德砺学之忱,诚怀仰望迫切之心,祈求方家教诲,以助我进德修身,共抵至境。陈亮先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西兰公司于军先生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并致感谢。刘强2006年10月21日于西峰
内容概要
作者从一位普通百姓的视角,重新注析解读了《大学》。全书由经、传两大部分构成。经分八节,传分十章。按章句解读的形式,讲解了这部古老的儒家经典。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向德砺学,塑造更加美好的人格。
作者简介
刘
强:生于公元1964年12月。出身于农耕之家。从事笔耕二十多年来。他深爱中国古典文化,手不释卷已成为一种生存状态,无法改变。以平民的视角,完成了《四书》的解读。同时出版了《官经》新解和《庄子》解读。在诸多作品中,原创散文体人物评传小说《品关羽》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中庸》《给年轻人读的孟子》则分别获庆阳市五个一工程奖。
书籍目录
《大学》,关于人和人生的大学问
(一)经总论“三纲领”和“八条目”
1.德行,引领我们抵达美好人生的至境
2.回归心灵的纯净透明
3.深隐于事物内部的“道”
4.正心修身,格物致知
5.从思考开始
6.修身为本
7.立大本
(二)传统论纲领旨趣,细论条目功夫
第一章 明明德
1.道德是公众的认同
2.高尚的品质与生俱来
3.远古的昭示
4.道德的人
第二章 新民
1.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2.公民必须的觉悟
3.改变命运的方向
4.接受新思想的陶冶和洗礼
第三章 止于至善
1.民为邦本
2.举止所宜
3.找到自己的位置
4.诗意人生和人生的诗意
5.历史,永远写在人民的心里
第四章 本末
抓住事物的根本
第五章 格物致知之义
1.以民为本
2.智慧的境界
3.学习与思考
第六章 诚意
1.谨守内心的诚笃
2.诚于中而形于外
3.惟有德行,使我们心身安泰
第七章 修身正心
1.修身必先正心
2.在心灵之外
3.美好的心灵是我们永远的航标
第八章 修身齐家
1.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
2.加强修养的理由
第九章 齐家治国
1.为治之道,必有先务
2.治国以重民为要
3.德泽化育
4.家庭和睦,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
5.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
6.融融亲情照耀我们前行
第十章 治国平天下
1.上之所倡,下必兴焉
2.处在各种关系的焦点
3.摆正自己的位置
4.高处不胜寒
5.民心乃天命
6.德行为先
7.品德与财富
8.财以德聚,民以德附
9.天理昭彰
10.能够陪伴我们一生的只有德行
11.仁爱与亲情给我们温暖和信心
12.选才任用的标准
13.唯仁德之心能臧否人物
14.在贤与不肖之间
15.公德不容违背
16.忠义立身,诚信为本
17.财富的积累,必须取之于道,必须用之于道
18.善治国者,藏财于民
19.德义相辅,上下同心
20.以仁义为纲
21.治国平天下之道,在于仁德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德行,引领我们抵达美好人生的至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指人格修养、济世安民的学问。在传统文化中,“大学”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博学;二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等小学内容而言的“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方法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也指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义。 [明明德]弘扬伟大的德泽。明:发扬、弘扬。明德:光明磊落的品德。 [亲民]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程子曰:“亲,当作新。”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朱熹说:“所谓大学,就是养成宏大气度的修养之道。所谓明德,是说人的修养所达到的高度,人的德性秉承天意,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砥励,以及人情的练达,通达仪礼规范,从而在言行与处世中,中规中矩,为人称述。但是因为气质禀赋的局限,人欲的扰乱与蒙蔽,则有时而昏庸;然而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从来都没有停滞。” 又说:“既要能够自我弘扬高尚的德行,又应当推广影响德化他人,使得人人都有良好的修养,以剔除先前所浸染的污迹,以求自新。” 王阳明说:“德,即一体之仁,即使是小人之心也一定拥有的。是根植于天命的秉性,自然灵昭不能掩蔽其光芒的。因此称做‘明德’。……之所以称为‘大人之学’,也只是指去除其私欲的掩盖,使自己能够明彻了解自己美好的‘天性’,从而恢复天地万物一体之自然天性。……天命之性,纯粹且最为美好完善,‘灵昭不昧’者,这是其‘至善’的体现,是明德的本体,就是所谓的良知。” 孔颖达疏:“彰显推广自己光明的品德。” 大学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德,做人的根本。《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古代,贤人志士崇尚德行,以道德感化、教化民众,从而使社会和谐,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大学》开章明义,为人之道,在于“明明德”。其修养的过程,《论语》记载,“曾子三省吾身”,“反躬求诸己”,每天拷问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诸道德的实践。 《左传》中有“蘧伯玉之寡过知非”的记载。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姓蘧名瑗字伯玉。二十岁的时候,他的个人修养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每天都会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反省,从而使自己每天都有所体悟,不迷失方向。“逐日如是,日日自检”。天天反省,天天检点。于是每天都能发现在从前的时日里自己的失误,总会发现在过去的行为中,自己本应该做得更好。 世间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作为人谁都会出错,不怕做错,知错能改就好。怕的是不能自省,自己不知道,还不愿意别人批评指出。尤其不可救药的是,对自己的错误不能够充分认识,自以为是,还强求他人认同自己。蘧伯玉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在自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过迁善,常见前非,至五十岁时,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可见,德行的修养,在于坚持,在于诚笃。不做一件坏事,是容易做到的;每天不做不合规范的事,也是容易做到的;但是一生不做一件违心的事,则是令人敬佩的。人生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只要活着,“克己复礼”的功夫就要做。这是一种良好行为的积累。“明德”的功用表现在外的,就是提高全民素质,造就新的高素质的民众,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实现和谐。
编辑推荐
《重读经典•大学:平民的修养》讲述一位当代官员对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的阐释与思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