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刘强 页数:491 字数:677000
前言
前言《论语》以语录体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本源,被儒家学派尊奉为圭臬。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有关《论语》章句的注疏累代不绝,注解、研究《论语》的专著卷帙浩繁,各领千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论语》文化,在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论语》博大精深,内涵包罗万象。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论语》的思想宝库,大至治国,小至日常起居,都显示着精警的哲思,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后世人们在研究《论语》的过程中,由于狭隘意识的影响,画地为牢,囿于门户、学派或政见的不同,互为攻讦,武断地将《论语》划归某一学派,有意无意地将其导入一种神秘的、宗教式的书斋文化。将其对大众文化的建设功能歪曲、掩盖或抹杀,实在有损于《论语》思想的弘扬,有悖圣哲之初衷。一些通俗的解读又流于表面注解,对《论语》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离。还有一些人带着偏见,对《论语》肆意否定,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以表现自己的“深刻”。其实,《论语》就是《论语》,不是别的什么。人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体悟自然有所差异。不同层次的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不同职业的人学习《论语》自有不同的心得。我们都不能否认的是,开卷有益。《论语》历久而弥新,这是由其内在品质决定的。对于《论语》我就是如此理解的,也尽力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当然,我知道,《论语》所要求的境界我一生也难以达到,但是,我仍然会努力地去实践。《论语》的真谛也就在于力行,反躬求诸己。对于本书的编撰,我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力求有自己的理解。经过多年努力,在业余时间这项工作终于得以完成。由于编写者学识所限,必然存在许多疏漏和不当的地方,恳请方家批抨指正,疑义相与析,学问共相长。对于不只是用眼睛阅读,也愿意用心灵去感受的人,此书也许有一点价值。本书的编撰体例包括原文、注析、人物简介、译文、历代论引和札记等七个部分,旨在方便读者阅读,达到联系现实、学以致用、提高修养的目的。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本书的行文重点在“札记”部分,这也是我最为着力的地方,它多以一句话切入主题,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轨迹,以随笔写就,阐发评析,融合了编撰者的研读心得、感想及浅议于一体,以一得之见为引玉,意在开启、激发读者的思考,从而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论语》的解读,历来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为解读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需要服务的。我们在解读中力求不悖离《论语》的思想精神,当然,《论语》常读常新,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受益,因而,对于《论语》的学习永远也没有终点。刘强2005年9月9日
内容概要
《论语》是以语录体记述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本源。本书则是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角,对《论语》进行的解读。作者为一名官员,对论语一直有着深入的研究,此次分析,围绕着“正心修身”,以提高修养,探讨社会现象为脉络,逐章逐句解读,希望以理论联系实际,开启、激发读者的思考,从而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共抵至境。
作者简介
刘 强:生于公元1964年12月。出身于农耕之家。从事笔耕二十多年来。
他深爱中国古典文化,手不释卷已成为一种生存状态,无法改变。以平民的视角,完成了《四书》的解读。同时出版了《官经》新解和《庄子》解读。在诸多作品中,原创散文体人物评传小说《品关羽》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中庸》《给年轻人读的孟子》则分别获庆阳市五个一工程奖。
书籍目录
前言
自序:从《论语》开始
修订版序:学而……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
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后记:解构与重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学而 人生是永远的学习 学习的真正要义,在于学习并形成自己独立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学会自然运用与人交往的处世技巧,建立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生就是学习,而且是永远的学习;在学习中求索,以学习为生存的状态。 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决定学习者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基本问题。 学习并不只是拿着教科书坐在课堂中,因为我们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只在于是否有心,是否注意到了客观世界的不同,是否善于学习。 通过学习,先正己,而后对社会有用,即为政。为政,目的不是做官,而是为社会做事。因此,学习就是学做人。做人的基本形态表现为外在的,是礼仪和享受人生的欢乐。因此,学是总纲,德是学习的目标,政则是学习的社会效果,孝、礼等只是达到德的必须之途径。 由此,我们不妨对“学而”所蕴含的内容做一个基本的概括: 学习的价值取向:学而优则仕。 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习所要达到的境界:做人,面对所遇到的诘难,首先能够做到“反躬求诸己”。 学习的意义:就是忠,就是恕;就是对国家忠诚、对人宽厚。 学习的社会效应: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的过程:坚持长期不懈的学习,“学而安于道”。 学习的生活意蕴:就是孝敬尊长,爱护兄弟,对朋友有义,对邻里有德。 学习对于人生的助益:修养品德,砥砺自己的人品,使自己能够有尊严、有品位地活着。 学习的目的:“成人之美”而最终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与事业。 每一种状态,都有相应的楷模,比如颜渊、子路…… 唯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 《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之章,旨在务本。朱熹曰:“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各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增智,学可以致用。”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人生的出发点,是做人立世之根本。唯学而知方,以行其义。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材。无论穷达,唯学习是第一要务。 君子为人处世,能做到不因他人不了解自己而心生抱怨,他们的思想与乐趣远在物质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切问,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足社会。学识来自实践,学问是靠亲身的经历获得的。人非生而知之,任何学问见识,皆需广泛地学习,学然后有所得。国以民为本,家以孝为先,做人以德为重,修身以学为主。因此,古人说:学为立世之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求取知识,跟从先觉者学习。 [时]经常,时常。 [习]反复练习、实践。 [说]通“悦”,发自内心的欢愉。 [知]了解,理解。 [愠]愠怒,生气,迁怒。 孔子说:“持之以恒地学习,领悟了困扰自己的疑难,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喜悦的呢?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快乐的呢?别人不理解自己,既用不着生气,也不必迁怒于人,这样坦荡的胸襟又有谁不敬其为君子呢”。
后记
解构与重建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而又充满蓬勃生机的时代,是一个富于激情、自由展示智慧的时期。五霸争盟,七雄争胜,各诸侯间的杀伐征战,既有土地的兼并与裂割,又有思想文化的浸融与升华。这一时期既为各派思想家提供了用武尝试的条件和舞台,也汰洗熔铸了一批思想先哲,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古代诸子文化。在这璀璨的古文化星空中,孔子以其弘大的思想光芒,照彻千古,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处在社会大动荡时代,一生遭受过很多痛苦,雄心受挫,幻想破灭,困苦贫穷,他的精神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崩溃,他的思想与性格,却因此受到了严峻的锤炼。他肩负起复兴中华文化的大任,删《诗》、序《礼》、修《春秋》,为中华文明进行了非凡的奠基,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东方圣经”,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丰碑。《论语》是一种境界,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科书,是做人的艺术,而并非僵死的教条。我每每读之,无不为其思想的精警所震憾而深受启迪。人之立世,首当品行,然后才具。其实人生的一切成就都与人品有关,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金钱、地位、才智都不足凭恃。司马光说:聪慧明察、刚强坚毅,叫做才能;公道耿直、中正和平,叫做德行。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近年来,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浮躁、奢靡现象大炽,炒作之风日盛,整个社会阶层都呈现出急功近利的迫切心情。一切的行为都以功利为目的,以包装为手段,只求成名于一时,不计利害,颓废、放任,丧失了积极、振作的进取精神。对照典籍与史册所载之鉴,令人不胜忧心。然我辈平民百姓,无力改变什么,只是希望尽可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虽非鼙鼓之振,但也强于喑喑漠然。我国漫长而曲折的文明史,孕育了无数的志士仁人、古圣先贤,也蕴藏着许多促使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思想资源、资政资源、文化资源和智慧资源。因此,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当效先哲而自强,以我们的力量,建构我们积极的文化思想。“士穷乃见节义。”黑夜中我孤独地走在路上,没有灯光,没有星月,只有心灵的不熄之火烛照着我前行。我不知道这样的探索是否有益,能否被认可,只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有时也会看不到前面的路,看不到前面等待的是什么,心里充满疑惑。我只是孤独地坚持着,做着无望的努力——我没有理由放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很多发表在报刊媒体上的精辟言论。在此谨向有关同道深致歉意和衷心的谢忱。由于编写者的阅历、水平和所据资料的局限,书中谬误、偏见料必很多,真诚地欢迎专家学者、读者惠赐雅教,不胜感激。本书于2006年出版,正值国学热初兴之时,幸而受到读者认同。数年来,连续多次重印,令我深为感动。读者的这种支持也鞭策着我再次对自己的理解予以斟酌订正。但愿能够继续得到读者们的关注,也渴盼得到方家的教正。敬致谢忱!刘强2010年7月于西峰
编辑推荐
《重读经典•论语:平民正心修身》讲述一位当代官员对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的阐释与思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