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蒋廷黻  页数:2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先后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等职,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1.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2.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3.东西对打
 4.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5.不平等条约开始
 6.剿夷派又抬头
 7.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旧社会走循环套
 2.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3.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4.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1.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2.步步向前进
 3.前进遇着阻碍
 4.士大夫轻举妄动
 5.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李鸿章引狼入室
 2.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3.顽固势力总动员
 4.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5.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6.军阀割据十五年
 7.贯彻总理的遗教
附录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1.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
 2.欧洲人的蚕食
 3.葡萄牙设法通商
 4.国外殖民势力更替
 5.康熙帝的外交
 6.外交策略不进反退
 7.马戛尔尼来华
 8.英国输入鸦片
 9.鸦片战争前后
 10.“抚夷”的难题
 11.“剿夷”外交的代价
 12.俄罗斯侵吞国土
 13.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14.尾言
琦善与鸦片战争?
 1.引言
 2.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3.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我们也没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国去。此中的缘故是很复杂的。第一,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也不方便。西洋到中国来的船只都是帆船。那时没有苏伊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非洲顶南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快需三个月。因此商业也不大。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奢侈品。我们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所以那时我们的国际贸易总有很大的出超。在这种情形之下,邦交原来可以不必有的。 还有一个缘故,那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我们总把他们当做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并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且外夷岂不是蛮貊之邦,不知礼义廉耻,与他们往来有什么好处呢?他们贪利而来,天朝施恩给他们,许他们做买卖,借以羁縻与抚绥而已。假若他们不安分守已,天朝就要“剿夷”。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政治家分派别,不过是因为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 那时的通商制度也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洋人曾到过漳州、泉州、福州、厦门、宁波、定海各处。后来一则因为事实的不方便,二则因为清廷法令的禁止,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十三行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与外国人做买卖的。十三行的行总是十三行的领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员。所有广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总传给外商,外商上给官吏的呈文也由行总转递。外商到广州照法令不能坐轿,事实上官吏很通融。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逢八(也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领导到河南的“花地”去游一次。他们不能带军器进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顶奇怪的禁令是外人不得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而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的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 中国那时对于法权并不看重。在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案件,中国官吏不愿过问,那就是说,自动地放弃境内的法权。譬如乾隆十九年(1755),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最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民事案件总是由双方设法和解,因为双方都怕打官司之苦。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袒,总是杀人者抵死,所以外国人很满意。只有外国人杀中国人的案子麻烦,中国人要求外人交凶抵死,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外人遵命者多,以后则拒绝交凶,拒绝接受中国官厅的审理,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刑罚太重,审判手续太不高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    ——何炳棣    蒋廷黻先生于近代中国史之科学研究,实与罗先生(罗家伦)同开风气。他为中国近代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为旧中国的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是一个开山的人。    ——郭廷以    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费正清    他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不只是建筑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紧的是他发展的几个基本观念。有了这些观念的运用,他才能把这一大堆原始资料点活了。    ——李济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由蒋廷黻所著,在这里,读懂近代中国,迄今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近代史专著。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铁嘴李敖骂遍民国政坛权要、名流雅士,唯独不骂蒋廷黻,非但不批,还备极推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近代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6条)

 
 

  •   中国近代史(无可争议的权威著作,未删节本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蒋介石最赏识的历史学家理性讲述近代中国史),很简洁的一本书。我有点喜欢蒋廷黻叙史的笔调,跟顾颉刚口述《中国史学入门》的笔调很相近,一种不容置疑的简洁!这种笔调在现代人的作品中很难见到了,谷园的《人生四书》有这种简洁,但还少一点这种自信和霸气,但也很难得了,毕竟是经学的大众化,两头都难有十足把握。蒋廷黻(1895.12.7-1965.10.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宝庆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蒋廷黻(fu)
    蒋廷黻先生签名照
    (1895.12.7-1965.10.9),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今属邵东县)楮塘铺(今属廉桥镇)一个中等农家。
    1911年由教会资助赴美求学。先后就读于派克学院、奥柏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兼采中外史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看法,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正是师从于他。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难当头,他和胡适一起创办《独立评论》,品评时政,并引起蒋介石的注意,曾三次召见蒋廷黻;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从政”的浪潮中,1935年12月,蒋廷黻以非国民党员的学者身份参加国民党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从此离开清华大学;后在国民政府从事外交事务,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1961年11月改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1965年10月9日卒于纽约。
    蒋廷黻
    蒋廷黻与美国原国务卿杜勒斯交谈
    是南开历史系的创建者,他主持开设了西洋通史、一百五十年来之欧洲、英吉利通史、美利坚合众国通史、近世欧洲经济史、欧洲列强扩充他洲史、欧洲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史、欧洲外交史、中国外交史等课程。蒋廷黻知识渊博,长于演说,讲课很受欢迎。
    他在南开主持历史教学长达6年之久,不仅把西方史学研究方法带到南开,且吸收欧美最新研究资料和成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南开西方史学的课程体系,在当时的大学历史系发挥了先导示范的作用。针对中国传统的治史方法,蒋廷黻特别强调口述历史学和社会调查的重要。他亲自带领学生深入南开大学附近的八里台村调查村史,了解河北逃荒农民在城市郊区聚成村落的变迁轨迹,组织工厂调查团到天津裕源纺纱厂系统调查工人情况,对调查结果用科学方法进行排比,撰写调查报告。
    蒋廷黻在南开历史系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编辑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史学界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曾经在《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从现代化的视角把近代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三个层面。一是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经世致用论和自强运动即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起步;二是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即制度层面现代化的变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变革。[3](p450)
    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国家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现代化事业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关注和进行的主要事业,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主张再次提了出来。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话题很快进入了中国近代史前辈研究者的笔下。199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纪念建所40周年,举办了以“近代中国与世界”为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名誉所长刘大年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近代世界的基本特点不是别的,就是工业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代化。适应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核心,就是中国社会能否走向近代化。”“近代中国没有实现西方那样的近代化,但它凭自己的力量打开了走进近代化世界的大门。”他还说过:“中国人民百折不回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1949年,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那就是解决近代化问题了。”
    胡绳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些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题目。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5](p8)两位史学前辈,在他们学术生涯的前期曾主张“两个过程论”和“三次革命高潮说”的革命史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他们后期则支持“现代化论”。
    蒋廷黻在晚年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输进西方的学问、治学工具和方法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知识、求知方法与工具来了解中国的国情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这样,知识阶级与实际的生活才不致脱节,知识阶级的求知对象将扩大、求知方法亦将更加灵活,知识阶级才能更加了解人生的复杂。这正是蒋廷黻一生的主导思想。他早年治学,中年以后从政,一生的经历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蒋廷黻人生观的核心是有所贡献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他认为,“中国士大夫阶级不以财产为人生最高目的而重视事业,这 就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与最高目的”。
    蒋廷黻从政后,并没有忘却学术事业。仍乐于探讨学术,手不释卷,一遇好书,便热切地推荐给亲朋好友。对研究历史仍有高度的热忱,常读历史书籍。出任外交大使阶段,对外交档案特别重视,颇有雄心重理旧业。从政期间,常常利用职务之便,对学术事业给予特别的扶植和保护。热心于国家学术,文化和教育建设,提出许多积极的建议。晚年有志于撰著一部中国近代史的传世之作,故晚年一再请求退休,以实现上述心愿,终因突发的绝症,未能了却夙愿。
  •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   我是在写不好,只能转载前人之语,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是怎么回事,赔多少割多少。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这些耻辱是怎么带来的?实际上,很多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简介: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本书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方案…… 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旧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以上都是“因袭”蒋廷黻的史学观点。 这本书被称为“史办有名的小书”,“学术含量很高”,“在史学界早有盛名”,“众多近代史中力作之一”、“传世之作”,“诺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字字珠玑,让人叹绝”,“迄今仍是近代史上的一本经典”,“史学名著”“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比后来大多数同类著作都要高明”、“开了风气之先”,“眼界开阔,独辟蹊径”,“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大手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学术精品”,“对近代史学有开创性贡献”,“小书大历史”,“凝聚了他十年研究的心得”,“一部有分量的史学著作” 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   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算起,时间只有一百多年,但却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蒋廷黻用他自己称之为“简略的初步报告”的一部只有五万字的小书,却能条分缕析,将近百年的时事写得深入浅出,充满真知灼见,成为一个时代的学术精品,堪称奇迹。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的广告词:比小说还好读的历史。用小说笔法写历史,固然让历史摆脱了枯燥,但也同时影响了对真实历史过程的理解。以至于读过之后,脑子里只剩下些名人轶事。读《中国近代史》则不同,虽然它也象小说一样好读耐看,却能让人在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理性诠释,境界大不同。这大约就是《中国近代史》能成为传世名作而《帝国政界往事》只能成为畅销书的原因所在。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自1928年在清华教书时起,蒋廷黻已经有了一个长期规划,准备用十年时间写一部中国近代史,并为此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可惜的是,从1934年起,蒋廷黻就开始走上仕途,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学问了。所以,这本书,是蒋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他学术生涯的终结。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是他对历史资料融会贯通后的思考,是精品中的精品,说它达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全书共分总论和四个部分。在总论中,作者开明宗义,指出中华民族到十九世纪到了一个特殊时期,简单说,就是内忧外患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现代化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组织一个近代国家吗?所以,我们要仔细研究近代史上每一个时期的救国救民方案,以期对目前的中国能有所贡献。直接指明了“经史致用”的目的。
      
      第一部分剿夷与抚夷,专讲外患。蒋廷黻以研究外交史著称,在这一部分,他指出,到了十九世纪,世界已经进入贸易和商业时代,但清政府却一味闭关自守,妄自尊大,“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我觉得,这个说法,真正看到了晚清中国病的症结所在。即使一贯被我们看作“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其实初与英国人打交道,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也是一无所知,也只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认识世界的。精英尚且如此,何况一般民众?处于“中古”的中国与已经处于“近代”的世界该如何打交道?唯有革新,唯有改变我们的不图振作的现状。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天津、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丧权辱国的开始。但蒋廷黻并不这样看。他说,“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条款虽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密切了。这种关系固然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只要我们不留恋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时代,勇敢地到国际生活中去找出路,中华民族并非不能从此富强起来。
      
      第二部分洪秀全与曾国藩,乃讲内忧。作者认为,在近代史上,外交固然要紧,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在外患袭来的同时,清政府又受到了太平天国的冲击。而曾国藩则为清政府的统治而战。洪秀全对宗教革命十分积极,对社会革命则无认识亦无行动。其实即使宗教,太平天国的宗教又哪儿称得上革命呢?前天看高尔泰的一篇文章,说到皇权崇拜对中国文化人的束缚,他曾有一句话,让我很不以为然。说曾国藩“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而同信仰基督教的太平天国进行的战争,实际上保护了满清人皇朝”。先不说这句话中苛求先人的一面,只说太平天国与基督教。太平天国的宗教也能称得上是基督教?那根本就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糟粕。这一点,蒋廷黻看得很准确。他说,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而在建设新朝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洪秀全而非曾国藩才是皇权的崇拜者。曾国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他要革新,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保护中华固有的美德。我倒觉得,曾国藩的道路,也许是未来中国可行的道路。
      
      第三部分自强及其失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应付大变局,谋求富强的实践,但最后却归于失败。原因何在?蒋廷黻认为,在于他们的不彻底。这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妄自尊大而又轻举妄动的的士大夫阶层;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等等。最后的结果是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
      
      第四部分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其实这部分是第三部分的继续。变法运动是政治层面的革新;义和团是西洋化、近代化的反动;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才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看到最后一部分,我想起有一次看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写的文章,问题罗列了一大堆,最后给出的解决办法却简而又简且高度概念化。我提出这一点,那位朋友说,没办法,我只能提出问题,不知道什么样的办法能解决。蒋廷黻的书,给我的是相同的感觉。不管是由于篇幅的原因还是真的无计可施,我很想知道,当最终蒋廷黻看到中国近代史的终结竟然是那样的一个结果时,是什么感觉?
      
      很可惜,看他的作品太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过什么说法。
      
      另外,我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黻”到底读什么。查查去~~~呵呵
  •   在这里,读懂近代中国 迄今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近代史专著 与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三足鼎立 代表百年中国近代史写作的巅峰 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 铁嘴李敖骂遍民国政坛权要、名流雅士,唯独不骂蒋廷黻,非但不批,还备极推崇。
  •   蒋廷黻是近代名人,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其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过去我们所知道的中国近代史,都是官方的所谓唯物主义历史观,而该书给你展示了另一思考角度,让你更全面深刻的了解这段历史。
  •   这本书被称为“诺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字字珠玑,让人叹绝”。的确,这本五万字的小册子,在其他历史学家的巨著面前显的渺小,可是书中足够在近代史的浩瀚书海中独领风骚。?
    本书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此字字珠玑,却不疏漏任何史实,对历史的评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像现在许多历史学的教科书,千篇一律,被主流意识所驱使着,没有自己的观点。?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一生研究近代史的思想精粹,他将本书看做是其近代史研究的序言。本书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在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之后,蒋廷黻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全盘西化”!这点与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思潮相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激进的人,这点在书中文字也可以看出。?
    但他的激进是进步的、理性的。?
    他对近代史有自己的看法与主张。要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浓缩于五万字,可见他在面对这段历史的了然于胸,一个个历史片段、一个个历史人物精心安排,字字珠玑。可谓是一字千金啊。但蒋的这本书因与主流意识形态所不相一致,多年来一直为主流学者所忽视。难怪它会使我耳目一新,因为我们一直被主流的意识形态所控制着。?
    这就不免使人感到困惑,到底还有多少历史事实是被主流意识所控制,阻碍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蒙蔽在主流的阳光之下??
    但好书如同金子,不会永远被埋没。如今,它呈现在我们眼前,是此书的愿望和读者的幸运。?
    读来整体觉得此书通俗易懂,完全感受不到大师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已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在读完此书之后感到震惊。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在脑海里颠覆了!
  •   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
      铁嘴李敖骂遍民国政坛权要、名流雅士,唯独不骂蒋廷黻,非但不批,还备极推崇。
  •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日本的原有土地不过中国的一省,原有的文化几乎全是隋、唐以来自中国学去的。近四十年以来,日本居然能在国际上做一个头等的国家,就是因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很快。我们也可以把俄国做个例子。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年,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就连斯大林也很推崇他。 土耳其的命运也足以表示近代文化左右国家富强力量之大。在十九世纪初年,土耳其帝国的土地跨欧、亚、非三洲,土耳其人也是英勇善战的。但是在十九世纪百年之内,别国的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有一日千里的长进,土耳其则只知保守。因此土耳其遂受了欧洲列强的宰割。到了一八七八年以后,土耳其也有少数青年觉悟了非维新不可,但是他们遇着极大的阻力。第一,土耳其的国王,如中国的清朝一样,并无改革的诚意。第二,因为官场的腐败,创造新事业的经费都被官僚侵吞了,浪费了。国家没有受到新事业的益处,人民已加了许多的苛捐杂税,似乎国家愈改革就愈弱愈穷。关于这一点,土耳其的近代史也很像中国的近代史。第三,社会的守旧势力太大,以致有一个人提倡维新,就有十个人反对。总而言之,土耳其在十九世纪末年的维新是三心二意的,不彻底的,无整个计划的。其结果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国家几致于灭亡。土耳其人经过那次大国难以后一致团结起来,拥护民族领袖凯末尔,于是始得复兴。凯末尔一心一意为国家服务,不知有他。他认识了时代的潮流,知道要救国非彻底接受近代的文化不可。他不但提倡科学工业,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因为土耳其的旧文字太难,儿童费在文字上的时间和脑力太多,能费在实学上的必致减少。现在土耳其立国的基础算打稳了。 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 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中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   中国近代史(无可争议的权威著作,未删节本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蒋介石最赏识的历史学家理性讲述近代中国史)不错
  •   中国近代史(无可争议的权威著作,未删节本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蒋介石最赏识的历史学家理性讲述近代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无可争议的权威著作,未删节本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蒋介石最赏识的历史学家理性讲述近代中国史)
    中国近代史(无可争议的权威著作,未删节本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蒋介石最赏识的历史学家理性讲述近代中国史)
  •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观察、研究历史的,即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经世致用”为主旨,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广泛影响的史书;“是最有分量的近代中国史(未删节本)”、“代表百年中国近代史写作的顶峰”。揭去面纱、呈现真像,尊重史实、秉笔直书,探赜索隐、直抒胸意。
  •   在读完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后,我曾经感叹,中国缺少这样充满着政治智慧的历史著作。在阅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时,方觉得本人有些孤陋寡闻,此书堪称中国版的激荡的百年史。
      
      大凡写史,有从高处着眼,高屋建瓴,看历史大势,理历史脉络,臧否得失;也有从细节着手,深入肌理,观人物心态,体具体情境,悟百姓疾苦。大多史家走的是后一条路,而吉田茂与蒋廷黻先生则是前一路子,他们不仅是史家,也是政治人物,他们的视角自然与普通的史家不一样。吉田茂是日本战后的首任首相,处于日本巨大变革之中,从他的眼光所看到的日本一百年的历史,一定会与目前日本的情境结合起来,他要找出日本何以赶到当前境况的原因。蒋廷黻首先是个历史学家,但后来从政,曾就任美国等国大使,他在写作此书时,也有政治家的气度。中国当时的情形,与吉田茂宰辅的日本,可以说有细微相似之处。中国之所以沦落于当今的局势,在历史中是有脉络可寻的,而最近一百年的历史,更是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现实的政治。蒋廷黻先生写作此书,与吉田茂首相写作《激荡的百年史》一样,当然也有借古说今的意思。
      
      蒋先生的这本书,并不厚,加上后面的论文,只有薄薄的一本。因此,要将一百年来的历史细细道来,肯定是难以达到的。蒋廷黻则在写作此书时,摒弃了众多的历史细节,而是从宏观着手,从大势出发,择其要者,做个梳理。他紧紧地围绕着中英两国在鸦片问题上的互动,从而将整个中国近代史串了起来。本书对于中国外交史的重视,犹重于国内政治事件。毕竟,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情形已经大变,对外关系已从过去中央帝国的边缘事务,一跃而成为中国的头等大事。过去,只是边鄙蛮夷之国到天朝来进贡,来沐浴浩荡皇恩;而现在则是这些蛮夷拥兵海岸,坚船利炮逼使上国开放贸易,中国一切国事,皆与外务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近代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外交史。
  •   作者蒋廷黻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系的奠基人,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家!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人物等,是喜欢历史之人的必读之书!
  •   古代史与近代史有一个大的区别。古代史一般都是资料匮乏,让研究者扼腕叹息。而近代史则是资料太过庞杂,取舍尽在编者之意图。所以读近代史,一定要了解编史的人。从这方面上看,蒋廷黻先生的书,无疑是值得一看的。蒋先生一向主张综合分析,整体把握,反对“治史书而非治史学”。其书思想性,学术性都很强,值得推荐。本书论说十分详尽,印刷质量也很不错。 但其内容只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清朝灭亡,当然也论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思想等等。望各位书友注意。
  •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上手,就不忍释卷,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目睹国家多难,痛心疾首之状立现眼前。虽仅14万言,只是一部史纲性著作,但充分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辉,虽说不上字字珠玑,但亦句句烁言哦!不是史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没有大量的引经据典,而是要努力寻和探索历史风云诡谲的内在联系。娓娓道来,史观独特,耳目一新,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堪称近代史之经典之作。作为21世纪国人都应阅读和理解蒋先生得良苦用心----世人惊醒,国人自强!
  •   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开风气之先的大手笔,对近代史学有开创性贡献,字字珠玑,让人叹绝。
  •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     鸦片战争的前因。其一,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清朝贸易中,海关官吏贪污,私自增加关税,英人不满意,加上对清朝的通商制度也不满意,英国方面希望增加通商口岸、固定关税、派驻北京大使、要求一个小岛给商人居住和贮货,因此英国两次派使节访华,可是乾隆和嘉庆拒绝了这些要求。因此和平交涉行不通。其二,说是贸易,其实很久以来中国需要买的东西很少,总是贸易顺差,为了赚钱,英人开始走私鸦片,乾隆嘉庆两帝都禁不了,到了道光时越来越不像样了,就有了林则徐的禁烟。英人本来对清朝的闭关政策不满意了,现在又有了借口,于是鸦片战争发生了。
      
      鸦片战争的后果。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前因。鸦片战争后,如果清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英国的长处,早点来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话,恐怕情形就不一样了,所以蒋廷黻慨叹清朝错过了二十年的光阴。清朝虽然输了,但是他不认为是自己实力不如人家,英军封锁广东海口,反而去打了定海和天津那边去了,民众官员多认为是英军怕了林则徐,所以很多官员很轻视英人,叶名琛就是这类官员中的一个,英人要求修改条约,他不揪不采,交涉的路又走不通,加上他又得罪了法国,于是有了第二次的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甲午战争失败前因。这一次多数人都醒悟了,终于认识到英国的船坚炮利了,在与西洋人的交涉中,恭亲王奕忻、文祥还认识到,西洋人愿意把制造军器的秘密和训练军队的方法教给他们,而且西洋人还信守诺言。如果清朝在力量不够的情况下遵守那些不平等的条约,然后“师夷长技以自强”,等我够强大了,再找你算账。还有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大鳄也开始了自强运动,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不过这个运动仅仅在兵器方面学习西方,并不彻底,郭嵩焘、曾纪泽等人就觉悟要彻底的改革,但是清朝会同意么,迷信的民众会接受么?到处理朝鲜问题的时候,中日的矛盾出现了,李鸿章虽然也意识到日本的威胁,可是他没有意料到不彻底的“洋务运动”注定是要破产的,水师与陆军都被日军摧毁,洋务运动失败了。然后来了个康有为变法,义和团、慈禧的预备立宪,然后到了辛亥革命,这些事件都有着很重要的因果联系。
      
      蒋廷黻还有很多有意思有意义的历史观点,比如人口问题,人口多了,耕地不足,很容易产生饥荒土匪,然后是战乱,民众大量死掉,荒地增多,谋生容易,民众也安定下来了,这就是大治,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民众也没有节育思想,这也算是一种自然淘汰了。还有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要打倒孔教,曾国藩却是孔孟的忠实信徒,思想上就是死敌了。还有东三省差一点就没了,俄国趁义和团事变占领了东三省,日本不服就打起来,日本虽然战胜了,但也是局部战胜,日俄还在东北形成对峙局面,谁也不让谁,于是就承认了清朝在东北的主权。还有资本主义的侵略不同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主义的侵略是一把双刃剑,应对的好就是另一个“明治维新”,应对不好就有可能像美洲的印第安人面临灭绝的困境。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蒋廷黻先生的近代史可算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而且比较客观公允,于是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近代史专著之一。大陆的学人应该好好看看。
     
      
  •   现在很少会一口气把书读完了,但拿到这本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却忍不住直接读完了。当然,其篇幅不长是客观上的事实,但叙述之精到令人眼前一亮,很多近代史的争论问题甚至感觉到豁然开朗的顺畅。

    蒋廷黻先生偏重国际外交关系,使他在史学上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相当令人赞叹。中国人要客观看待1840年以来的历史,此书的确做到了冷静而诚恳。
  •   读史可以明智,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史书,蒋廷黻先生用他的“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制史方法给我们全面展示了中国近代史风貌!很值得一读!
  •   蒋廷黻 先生的书,第一次看,也是看评论很介绍才知道的。但是他的书一下子就吸引我了,写的不晦涩,不说教,娓娓道来,对近代史有个清楚的梳理,帮助我厘清了很多近代史的知识,也帮我厘清了近代一些所谓的英雄汉奸的历史,我更客观的学习历史,看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 真希望有这样的书继续讲讲中国古代史、中国当代史...
  •   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我们的眼睛被蒙蔽了太长的时间,胜利者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对符合自己利益的人物大肆宣扬,对异己者则不惜一切代价搞倒、搞臭,前者如洪秀全,其人真实的面目是怎样的呢?作者这么说:“洪秀全得了南京之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他深居宫中,务求享作皇帝的福,对于政事则不放在心上。”
    后者如曾国藩、李鸿章,作者这么说:“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之下,曾国藩的工作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史的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这封信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大的政治家最具历史价值的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再三诵读。第一,李鸿章认定中国到了十九世纪唯有学西洋的科学机械然后能生存。第二,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已经看清中国与日本,孰强孰弱,要看哪一国变得快。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世界的、历史的意义,他一下就看清了,并且大声疾呼要当时的人猛醒与努力。这一点尤足以表现李鸿章的伟大。第三,李鸿章认定改革要从培养人才下手,所以他要改革前清的科举制度。不但此也,他简直要改革士大夫的人生观。他要士大夫放弃章句小楷之积习,而把科学工程悬为终身富贵的鹄的。因为李鸿章认识时代之清楚,所以他成了同治、光绪年间自强运动的中心人物。”
  •   陈旭麓老先生在《中国近代史》重印时曾有言:“因为《旧籍新刊》的凡例是‘存史存文’,存其文而原其人,不以其人的政治立场而抹杀其学术的成就,也不因今天的需要而去涂改前人的文字,所以付印时除个别词句外,于其述事论史悉存原貌,不加改削。”然而可惜的是,说话容易做事难,在大陆出版的蒋廷黻先生的几个版本的《中国近代史》中,几乎均遭过不同程度的阉割,真是让人扼腕不止。今天终于看到一个未删节本,蒋先生在九泉之下应该能够瞑了。
  •   蒋廷黻是近代史的大家。近代人写近代史与当代人写近代史,感觉绝对是不一样的。这本书还是“未删节”本(虽然我也不清楚“删节本”究竟删了什么吧……)。薄薄一本小书,带来的却绝不仅仅是轻飘飘的思考。
  •   言简意赅,大师之作。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劝说教育,简单的文字不但让人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更是清楚说明了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挨打的原因。本书实在可作为近代史的教科书,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标注"未删节版"?难道仅因为蒋先生受聘于国民政府?亦或是对琦善的剖析?无论怎样,站在历史的角度,蒋先生对中国近代败落的原因分析值得借鉴,即使对现在也有参考意义。当我的孩子学习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我会推荐她读这本书。
  •   买书买的不少了,这是唯一一本让我感觉提纲挈领的。所有近代的史实的前因后果交代的清楚而合情合理,让人了解近代的事情如每天身边的人和事一般。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独特的视角,历史的高度解释了中国近代发生的事情。让人读来爱不释手。短短200页的小书,让人爱不释手,一气呵成的读完了。不得不佩服蒋廷黻,这是唯一一本让我看后觉得近代史发生的事情是有规律的,近代的人并不像影视剧作品那样简单而肤浅。希望看到这篇评论的人都要看看这本被无数学者推荐的中国近代史。
  •   以前就看过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近代史领域的开山之作”当之无愧。这次拿到新的版本,感觉真不错。封面特别有质感,尤其那层银灰色,特别的有手感,内文用纸也很好,完全可以当成一个收藏本。
  •   写的很精彩,语言很客观。蒋廷黻先生将中国近代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近代那沉重而又悲怆的历史。非常棒。
  •   一向自负的李敖在《来台五十年》中提到蒋廷黻,决定一看,发现只是“近代史”而非“近现代史”,内容虽简易但还算真实,当初为什么不用来做国民教材呢?想要了解更全面的历史还得看徐中约的《中國近代史》,那才是英語世界中最暢銷之大學教科書!
  •   无可争议的权威著作,未删节本,蒋介石最赏识的历史学家理性讲述近代中国史。
  •   奔着台湾的学者来的,我认真地看了,觉得这本近代史和上学时的近代史还是有共同点的,都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原因的分析,各个阶级在近代所做的斗争与努力。很理性的分析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并且蒋先生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应该是比较推崇的吧,后面还没有完整的看完,后面的部分就体现出与我们教材的不同了,这也是本书的看点吧
  •   读完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觉得真是大长见识,受益匪浅。蒋先生的很多见解完全颠覆了我在学校期间接受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固有印象,尤其是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看法,以及对洪秀全、曾国藩等人的评价,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
  •   未删节本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蒋介石最赏识的历史学家理性讲述近代中国史)
  •   蒋廷黻的这部经典之作,终于有了未删节版,因此这一版是值得保留的。很显然,这部经典应该被超越了,而这些年来海内外学者的努力,需要全新的整合,能够呈现完全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
  •   作者虽然是民国的历史学家,但其对于民国以前的中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内忧外患,强大的大清帝国毁于一旦。作者用朴素的文字讲述着枯燥的历史。书中很多作者的评价依然能在现在的历史书上见到,不愧为近代史开山之作。
  •   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蒋介石最赏识的历史学家?——这个广告牛!
  •   无可争议的权威著作,蒋介石最赏识的历史学家理性讲述近代中国史
  •   近年来,民清时期、两岸三地,及海外历史学家的中国史陆续出版,有机会跳开以意识形态挂帅的历史观,重新审视我们民族近百年来的变迁,是外敌之辱耶?外敌辱之缘由一众普通人之不开化,亦或有更多的理由?历史不是结论,不是拳头展开,煽动:我朝当初如何如何。。。之语,而是在史实中选择未来的路,蒋先生之《中国近代史》正回答了教课书、宣传口径中缺失的一部分:“平等”二字的尴尬,中华民族没有真实的“平等”,也从不相信可以寻求平等。如此而言,以史为鉴,当代人寻求“平等”的路仍然漫长。
  •   我已经有许多版本的蒋廷黻先生中国近代史了,还是买了这本,据说是未删节,事实上都差不多的,毕竟蒋先生是学者,不是政治人士,比较中立的
  •   近读蒋廷黻作于1938年的《中国近代史》,深感我辈所知历史之谬误,然仍自愚其中,陶然醉之!所谓晚清名人大多名实不符,误国殃民而不自知,终至今日今时我等所知异于史实,盖宣传之目的而非治史之功效!愚民之政何时终也!
  •   很久没看到让我不动地方一直读的历史书了。1938年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从科学,体制,民族文化为着手讲一种变革与探索!历史人物的角度和诠释也不同于我们被灌输的教育答案。虽然最后落到了三民主义,不排除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走向!起码今天,我们自己越来越开放和包容了!
  •   像聊家常一样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音“福”)先生的这本书写得生动,读得亲切,把国史写得跟家史一样贴近个人。因为贴近,所以真实,因为贴近,所以震撼,因为贴近,所以让人认识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并非与我无关,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以史为鉴!不得不推荐,必须要推荐!
  •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段痛史,让人伤心、痛苦,咬牙切齿的事儿,一个又一个,挨打、割地、赔款,没完没了。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近代史的时候,多少天连饭都吃不下去。显然,这些伤心事儿,多半跟洋人有关,不是洋人打破门闯进来,哪儿会有这么多事儿呢?虽然说,洋人没来的时候,中国自己乱起来也是杀杀打打,以至于“尸骨遍于野,千里无鸡鸣”,但肉烂在锅里,肥水不落外人田,回顾起来,心里总是好受一点。可是洋人一来,便宜都让人家占了,吃亏的净是自己,这心里头,怎么也难以平衡。
  •   刚看过一点这本书,之前豆瓣上对此评价很高。要想理解现代近代的历史事件,看懂社会,必读中国近代史。而这本书,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有影响力的事情,仔细读完,相信自己不会后悔。
  •   包装很到位,书很好,是该多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   蒋廷黻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所著的近代史让我们了解到了历史不同的一面,值得阅读
  •   蒋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 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的书,其中关于林则徐和琦善的评论很有独到之处,给人以相当地启发! 建议中国的青年人都能读一读此书!
  •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是怎么回事,赔多少割多少。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这些耻辱是怎么带来的?实际上,很多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   毫无疑问,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心酸的历史!但是在屈辱、心酸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我们去并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认识。而这本书,却能很好的对近代史不仅从宏观上,也能从微观上给我们以讲解。历史不能忘记,屈辱、心酸的历史更值得我们去深究,从中发掘出真知灼见,来指导我们的现在以及未来。而这本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无疑就能帮我们做到这一点!
  •   蒋廷黻先生不愧是大家,其对中国近代史的系统化梳理,让人拍案叫绝!
  •   蒋延敝,现代化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人!这本中国近代史更是教授的开山之作,无论思想深度还是文笔,都有大家风范!当你了解了史实,更需要通过这本书来引导你的史观。
  •   每读中国近代史,心中便有无限感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至今无人出其右,可见其价值所在。我看近代史,心忧当下人。眼界如井蛙,心气欲鲲鹏。
  •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段痛史,让人伤心、痛苦,咬牙切齿的事儿,一个又一个,挨打、割地、赔款,没完没了。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近代史的时候,多少天连饭都吃不下去。显然,这些伤心事儿,多半跟洋人有关
  •   以前学历史时很苦恼历史教科书上只言片语的描写,让人想把整个中国近代所发生的事情串起来非常难,但是这本书的作者让我十分敬佩,一般来说历史书喜欢描写一个微小的点,很少人可以做到以大眼纵观历史,显然这本书做到了,给人了一个清晰的史观同时也了解到了整个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写的晦涩难懂这是我最为之惊叹的!读起来非常顺畅。
  •   蒋廷黻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太赞了
  •   之前看过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现回过头来品读是作,依然回味无穷。是书少了浓厚的红色观点束缚,简述史实亦不乏自己的真知灼见。品是书最大的感觉了,你能感觉到作者有自己的观点,但却不妨碍到你的思考。虽也是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为主导,却留了一大片空余让你去品味近代。
  •   这本近代史的意义在于,看完以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历史往往隐藏在公认的真相背后。中国近代纷乱的缘由其实是有条理可循的的。苦难的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多方面原因造就的产物,其中并非完全都是因果律的必然,也有历史的巧合,这正是历史的魅力,也是尊重历史的人理应得出的结论。
  •   作者所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态度不一样。很喜欢这本书,蒋先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看待问题。看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心情,也改变了我队中国近代史的看法,李鸿章、孙中山、各国列强……让我看到一个个人真正的面目,为孙中山的民族气节所感动,每每拉姆岛孙文先生为中华民族所做的一切眼角湿润,也为不能实现三民主义痛心疾首。为李鸿章的高瞻远瞩感动,但是也为清政府的腐败垂头顿足。大概这就是命运吧……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命运也不能把握在自己手中……
  •   不可错过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的名字对大陆上学历史的人大概比较陌生了,但是他的影响一直都在
  •   这是第一次从不同的视角看控近代史,获益匪浅。但对作者关于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于技术的落后不能苟同,中国从近代以来的落后,本质上是制度的腐朽,专制独裁制度不仅剥夺了人民群众的绝大部分利益,更严重压制了人民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中华民族怎能不落后?中国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还在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蒋廷黻先生的书总是错不了的,而且讲述的又是中国近代史,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一本好书!
  •   这本书地位太高,作者是清华史学系主任,书的价值被评价为中国近代史著作最顶端的著作。只能说认真拜读了。
  •   这本书是蒋廷黼先生写的一个中国近代史的大纲,虽然只有5万余字,但是确实是很有分量,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也是蒋先生治学方法的集中体现。
  •   看看民国时期的学者,就对现在大学里的老师失望之极!这本近代史小书,把近代中国看的清清楚楚,语言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深刻,让我对近代中国的认识不在仅仅停留在痛心的水平,多了更多的思考。
  •   这本书开辟了近代史研究的先河,作者在朴实的叙述中将近代历史娓娓道来,这种大手笔,大陆难得一见。
  •   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解析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政治情况,不偏不倚,近代史第一书
  •   三个版本的中国近代史侧重点不一样,观点很独特,理性讲述近代中国
  •   一部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的这两句诗原题是《一代人》,而在近代,我们看到的是整整几代中国人的悲壮奋斗。
  •   蒋廷黻的近代史,可以算是最权威的,获益良多,很不错。
  •   其实一开始,是因为对于中国近代史不太了解,所以开始读一些历史类的书籍。这本书还是比较客观地叙述了历史,让我回忆起了不少中学历史课本的内容和老师的一些杂史。历史是一面镜子,说的太正确了。虽然说近代的时候,中日的甲午战争已经让我们尝到了日本的厉害。但没有想到,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日本发动了更为猛烈的侵略战争。战争之剑永远是头顶的利刃,我相信历史也会再一次上演,只是我们要做好准备!
  •   蒋公的书值得一看,起码老一辈民国人的书还是值得慢慢看的,特别是看它这个简介,未删节本在大陆公开出版,看看他们是怎么看中国近代史的,换个思路看问题也不错
  •   想要了解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必看的一本书。
  •   蒋廷黻先生是近代史研究的开创者,哥大博士,此书有些内容今天看来不再有新意,但经典就是经典,重读仍意味无穷。
  •   本就喜欢历史,更喜欢整体的大历史观,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正数此类,作为南开学子更应当拜读南开史学奠基人的书。
  •   近代史书不是很厚 一天多就可以读完 很强的可读性,很好的认识中国的近代的历史
  •   用理性的眼光审视中国近代史,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近代中国。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语言比较平和,思想比较深刻,将近代史写的很到位。
  •   蒋廷黻的书还是值得一看的,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不错,装鍞也不错。还没有看内容,只是没事时翻了一下,文笔还是不错的。没看完内容对于是否有删节还不太清楚,但是确是和一些写的近代史不一样。
  •   全书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北伐结束的近百年时间里中国同西方列强的一步步接触中逐渐走向近代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觉醒了并奋起直追。书中对各个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比较中肯。不愧是名家手笔。
  •   书不在薄厚,有神则灵。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最好的一本近代史著作,庖丁解牛般剖析了近代中国的历程。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思改变,白白浪费了20年的大好时光,蒋廷黻先生在书中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走向和中国历史的教训做了深刻的剖析。
  •   书的印刷质量是很好的。书的内容然我耳目一新。真不愧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
  •   得益于大陆的开放政策,使我们过去很多看不到的有价值、有水平的书,今天能在大陆出版发行,这是一件大好事,蒋先生的这本近代史好就好在客观,实事求是的写史,这是每一个负责任的历史学者应具备的基本品德。虽然195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在讨论朝鲜战争问题的会上,被当时出席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伍修权批驳得十分狼狈,但这是政治上的分歧问题而已,并不影响学术问题的研究。
  •   蒋廷黻先生的近代史,经典中的经典。
  •   蒋廷黻的观点和独特,和读别的近代史有不一般的感受!
  •   严重推荐,这本书是我从教育在线的哪个名师博客中看到的。要是我再早点读到就好了。后来因为这本书又去看了百年中国和有关曾国藩的书,改变了我个人对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看法。好书,值得收藏。
  •   无愧于史学界冠之殊荣,春秋笔法,寥寥间阐明近代史要义,且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史学观,以另外一种视角解读历史。兼听则明,获益非浅。好书,值得推广。
  •   非常好的书,视角新颖,大家之作,近代史是国人最该熟悉并深入研究的历史时期,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思维都是读史治史的基本条件。
  •   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给了一种不同角度的迥然异于教科书的解读,道出了当时中国人对那些影响深远事件的真实看法以及时人的反抗,揭示了不为现在很多人所知的史实
  •   蒋廷黻的近代史经典1
  •   蒋廷黻,不一样的近代史,值得。
  •   虽然没有说明原著具体的写作年份,但根据内容判断,应该成书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战初期。 书不算厚,但发觉是本“旧书”的时候,起初有点失望,几十年前写的东西,可读性还有多少?但看了之后,就爱不释手,两天就读完了。 不得不佩服作者。 旧时代的著作了,但今人又有多少能够超越。 对历史的描述和评价,客观而中肯。有对国人的反省而不是把近代史当做一种控诉。 许多的观点和我们的教科书差别甚大。 比较而言,我们曾经所学得意识形态教育太浓,对很多真实的东西要么视而不见,选择性的解读。而这本书,却要理性得多。是本言语简洁的小书,完全可以成为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教科书!
  •   琦善是何许人也?读到琦善我无比惊讶,因为历史教科书做的太绝了,不是拼命抹黑而是干脆查无此人。林则徐一白遮百丑,同理,琦善一丑遮百白。前者成了非黑即白的历史观的受害者,后者成了牺牲品。
    蒋廷黻从外交的角度阐述了近代屈辱史的原因,对于一个大半个思维还停留在教科书层面的我还是有所冲击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