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关河五十州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我相信,书有书的命运,就像本书所书写的这段历史,在它发韧之初真相就摆在眼前了,曲折、繁复、虚饰都不是它的全部,只要你在不断地接近,就有意义。 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正面抗日战场》,但只出了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第二部“烽火大地”,之后就因故停了下来。其间,有很多朋友在网上留言,问第三部何时面世,对此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我当时也不知道确凿答案。 唯一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作为作者,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在这本重新出版的书中,凝聚了一些新的写作思考,尤其是吸收读者意见,加快了叙述节奏,因此它既是《正面抗日战场》的续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为了保持延续性,以免突兀,第一部“长城以北”把原先《正面抗日战场》的第一部、第二部综合了起来,并沿着这一线索继续下去,从二十九军参加长城抗战起,写到了长城抗战结束。因为这个原因,“长城以北”的部分内容与《正面抗日战场》前两部不能不有所重复,谨以说明。 借这个机会,需要特别感谢在困顿时期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前辈。 有杨琦和她所在的关爱抗战老兵网,后者数十年如一日地给抗战老兵们送去温暖,显示的是一种来自民间的道德良知,同时他们也收集和积累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这些对本书帮助很大。 有我曾登门拜访过的那些抗战老兵,如现居上海的夏世铎、祝宗梁,现居南通的汪吉佑,现居北京的赵振英、尤广才。这些老人都已九十岁以上高龄,但思维仍十分清晰,能回忆起当年的很多往事。其中,汪吉佑、尤广才两位老先生都是参加过一线作战,打过硬仗,立过大功的抗战英雄,其叙述更给我笔下增添了很多闪亮的元素。 还有很多我见过面或从未谋面的网友、书友,他们有的和我一起踏访过战场原迹,拜谒过烈士墓园,还有的给我寄来过抗战资料及图片,无法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关河五十州于2011年7月1日深夜
内容概要
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精彩,全史更好看。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本册部分人物简评:
卫立煌:“将军的价值在战场”,说的就是他。
杨森:善战之将,姨太太超多,家庭成员连自己都分不清。
顾祝同:对待士卒以宽厚著称,有“军中圣人”之名。
胡琏:拼帅比靓不是张灵甫的对手,但在努力和战绩上从没落过下风。
陈明仁:脾气和本事一样大,敢跟蒋介石叫板。
东条英机:拿日本国运作为赌注的战争狂人。
阿南惟几:打多少败仗都没事,反正有人罩着。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原名赵劲,江苏常州人,精研中国近代史,多年来致力于正面抗日战场的研究,寻访抗战老兵,记录整理四百多万余字笔记,因熟知中国抗战历史,语出惊人,痴心求证,被誉为“抗战历史狂人”。为还原真实可靠的抗日战史,三年前毅然重走正面抗日战场,在田间地头探查战时印迹,被称为“田野历史学家”。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最精彩的一战
教训
主见
磁铁吸刀
决战兵团
什么都不靠
愈吸愈近
全力奔跑
第二章 黄河悲歌
以不变应万变
不是向好而是向坏
最后的愚人
第三章 小块头也能做大事情
常胜将军
冲动是魔鬼
孤掌难鸣
还有谁行
川中猛人
能钻瓷器的小金刚
第四章 谁才是生活的导演
赌国运
魔术
书生大使
谁是导演
第五章 以胜利者的名义
天炉战法
提前庆祝
能战之军
地堡战术
吃我三拳
第六章 大号飞虎队
二流和一流
“要你命三板斧”
快乐赢天下
仰光神话
第七章 残阳如血
开心一刻
王师重来
生杀予夺
孙式训练
光荣之战
迷魂汤
致命缺陷
第八章 该来的总是会来
军中圣人
总有一款适合你
计划没有变化快
什么叫了不起
第九章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鄂中大怪物
牛刀杀鸡
想到了一块儿
大将之别
最后的三分之一
中国的伏尔加格勒
省钱之法
虎部队
第十章 虎贲万岁
“婆媳”之间
兵者诡道
代号虎贲
凄绝之战
末路突围
小虎和大虎
第十一章 谁伴我闯荡
傲慢和偏见
学田横易,做大事难
丛林历险
“八阵图”
骠骑列传
九九八十一难
东方巴顿
第十二章 速度与激情
迂回再迂回
从天而降
不得不服
没有第二个密支那
第十三章 怒江在咆哮
东山再起
最弱军
信心之战
最艰苦的行军
“水牛”发力
钢将军
血色腾冲
第十四章 倚天屠龙记
自力更生
地堡大攻防
弄巧成拙
时间竞赛
脾气最大的门生
宝刀屠龙
第十五章 烈焰中的军旗
山水有相逢
“虎师团”
办公室法则
姜还是老的辣
中坚兵团
第十六章 浴血孤城
死架子
龙卷风
美髯公
激将法
课上课下
解围
无解的死局
华南旅顺之战
最长的一日
第十七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谁大谁小
泥瓦匠
是攻是守
时空错位
不抽你抽谁
忍无可忍
第十八章 愤怒的拳头
中国悲剧
风中的承诺
猪胖不是命好
谁斩谁的首
绝版青春
无价可还
以青春的名义
特异战术
仇人相见
飞刀,又见飞刀
必杀技
终结者
老兵不死
章节摘录
终结者 湘西会战结束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何应钦陪同美军将领到雪峰山前线视察,并向有功将士授勋,回来时天降大雨,大家急忙下山。刚刚走过一座小木桥,排阵一样的溪水赶到,一下子便将木桥冲得无影无踪。 见此情形,众人“相顾愕然”。 这个春天,这个战局,犹如此天此山此水此桥,虽然还有惊,但再也无险。 日本驻西南的第六方面军开始陆续撤往东北和华北,在他们身后,汤恩伯兵团紧跟不放,实施了战略性追击。 日军沿途大量伤亡,连作为主力的第三、第十三师团亦不例外。老兵对类似的场面已熟视无睹,最惨的是独混旅里那些刚入伍不久的十七岁少年兵,他们接受不了前后左右同学同乡的非死即伤,精神临近崩溃,一路撤一路哭。 此时,中国统帅部已制订代号为“冰人”“白塔”的总反攻计划,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部分国民党军队也展开了局部反攻。胜利是必然的,只不过谁也想不到会来得那么快。 陈纳德曾经断言,亚洲战场不同于欧洲战场,在这里,空军有最大的发挥余地。 自1944年底,美国对日本本土展开战略性空中打击。当年11月,超过一百架B-29轰炸机来到东京上空,那种满天下饺子的壮观景象,足以让日本人印象深刻。 不过,这次大轰炸仍没有能够达到盟军所追求的那种效果,心里还是有些不得劲。 作战都得讲究对天文地理的掌握,空战也是如此。日本城市房屋大多为木结构,这让盟军产生灵感,决定采用中国传统的“火攻”之术。 1945年3月9日,空中堡垒再次光临东京,这次不是一百架,而是三百架,不是普通炸弹,而是燃烧弹。 三千吨燃烧弹,让东京变成一片火海,房屋被烧毁五分之一,七万多人被烧死烧伤。 到7月,除京都等文化名城得以豁免外,日本大半城市都“享受”到类似待遇,不是被炸平就是被烧毁,模样整得比猪八戒他老姨还要难看。 7月16日,正在参加波茨坦会议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接到国内报告,得知一种“特种炸弹”已经试验成功,遂授权在会议结束后进行投放。 这次将不是蜻蜓点水,而是一次性击穿心脏,就像波茨坦公告所宣称的那样,日本要么投降,要么毁灭。 8月6日,美军航空队在广岛投入了“特种炸弹”。 仅仅一颗,但当它爆炸时,广岛所有的建筑物都不复存在,近十四万人伤亡。 一颗“特种炸弹”竟然拥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不仅广岛老百姓,就连日本统帅部也惊骇莫名,派去考察的军事专家则发出了一声哀叹。 这就是传说中无坚不摧、杀人于无形的核武器——原子弹,日本其实也已经在研究和试制,只是让美国走到了前面。 还没等日本人回过味来,时隔三天,第二颗原子弹又落入长崎。 两颗原子弹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日本统帅部至此终于明白,“不投降即毁灭”绝不是随口说说的,盟军用不着再登陆中国沿海或日本本土,靠空中决战即能将东瀛三岛从地图上完全抹去。 8月15日,已经被原子弹炸得“五内俱裂”的裕仁天皇发布停战诏书。 除成为空架子的关东军已被苏军消灭外,关内的“中国派遣军”遵令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而在这之前,它们的失败和灭亡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即将参加受降仪式的部分中方代表笑逐颜开 一个东方民族对另一个东方民族的生死对决,终于有了最后的结果。 老兵不死 再说说“七七事变”的亲历者刘汝明。 武汉会战末期,全军大撤退,日军沿公路追击,而刘汝明就带着手枪队守在公路旁。从那里路过的零星小部队都觉得很安心,连步伐都放慢了,因为他们以为刘汝明既然在这里,路边至少有一个军。 其实,刘汝明身边除了手枪队,并没有大部队,他执意不走,是要等自己的后续人马。对于他来说,南下的第二十九军与他是生死不能相离的,即便危难时刻,也决不能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人。 但人还是在不断地少下去,经过八年抗战,第二十九军在正面战场上战死了很多人。 几个灵魂人物,宋哲元、张自忠、萧振瀛先后去世,其中以张自忠声望最隆,死的时候也最壮烈。 又过了若干年,刘汝明到了台湾,一起去的还有冯治安和秦德纯。三人退役后在乡下买了块地皮,准备住到一起,但是秦德纯因夫人多病,不方便在乡下长住,最后只有刘、冯两人搬了过去。 哥俩对门而居,每天傍晚,冯治安必定会站在门口,大声叫刘汝明出来聊天,话题自然还是脱不开那些戎马倥偬的岁月,以及那些屈辱和荣耀。 但是有一天,刘汝明忽然听到消息,冯治安患病被送进了医院,等他急急忙忙赶过去时,这位朝夕相处的兄弟已经不治。 又隔一年,秦德纯也去世了。 时间是一个多么残忍的过程,它让你不断地告别,告别青春,告别激情,告别朋友,全然不顾在那一刻,你早已是泪流满面。 晚年的刘汝明无比寂寥。 回望来路,当那些袍执兄弟的雄武英姿,又一一呈现眼前的时候,这位职业军人总是难以自持。 他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重新踏上故土,并想象着那时的情景。 “如果我们仍然人神有隔,我必一一到你们灵前去祭吊的。(《刘汝明回忆录》)” 1957年,刘汝明病逝台湾。 麦克阿瑟说,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愿把这句话献给所有的抗战老兵。 谨以此书献给正面抗日战场上那些无名的中国军人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正面抗日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记忆,《一寸河山一寸血》勾起了我的很多记忆。 ——南京受降仪式亲历者、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6军第14师少校营长 赵振英 凡我炎黄子孙,不该也不能忘记正面抗日历史。看到《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出版,我很欣慰。 ——原中国驻印军第50师特务连连长 尤广才 《一寸河山一寸血》披露了很多正面抗日史实,让全民族对那段历史更加正确了解、认识和记忆。 ——原中国驻印军新30师90团2营及中美混合战车指挥组战车营二级翻译官 卢少悦 实事便是真理,历史的真实性是任何人不能更改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是一部凭事实说话的书。 ——原第74军军部炮兵团观通排中尉排长 汪家骏(现名汪吉佑) 1942年~1945年春间,亲身经历缅北反攻战役,涉险临危,从无悔意!唯念为民族生存而牺牲,葬身于异国他乡莽莽丛林之同袍魂无寄所而悲愤难耐。 ——原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38师师部谍报队少尉组长 梁振奋
编辑推荐
首次开放解说中国正面抗日全史。 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精彩,全史更好看。 经典读物,耐读、耐品,耐收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