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武汉 作者:墨香满楼 页数:30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安史之乱就像是个多米诺骨牌的开端,它的爆发引起了一系列问题的爆发,皇位继承问题、官员腐败问题、藩镇割据问题、太监篡权问题……一项又一项地走上历史舞台,让看上去鼎盛完美的唐王朝,瞬间变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病秧子。这种政治弊病,并没有因为安史之乱的结束而结束。这个乱世延续了很长时间,在唐朝中后期,形成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大乱世,为最终走向五代十国埋下了伏笔。
作者简介
墨香满楼:本名倪亮,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其嬉笑怒骂的写史风格,被网友誉为“史上最牛说书人”。他的风趣 真诚
“一根筋”的说史态度,使其迅速成为继当年明月后,又一写史新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灵武小朝廷
帝王的面子很重要
准皇后的小心思
仆人的“忠诚”
李泌的无奈
可怕的长子
李唐王室最纯净的皇子
属于自己的统领
第二章 回家
“诸葛”有很多,但肯定不是他
小朝廷也有大政斗
“外援”的出场费
长安争夺战
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要做的“功课”不能拖
第三章 叛了又叛
巨枭安禄山之死
太原之战
老安家倒霉的时候到了
史思明出“事”儿了
无间道
你还敢再“娘”点吗?蠢货!
一个太监和几十万猛男的故事
只要能活命,皇上算个屁
第四章 国际惯例——太监登场
李光弼的计划“流产”
李嗣业死了
飓风面前都是浮云
黑吃黑
检讨书和毒药
新领导的处置方案
冤家路窄,又遇克星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领导
第五章 下一位出场的皇上是谁?
事业稳定了,家里乱套了
其实我想走,其实不想留
李隆基死亡之谜
党争——皇后VS太监
太监,就是“太奸”
主子被奴才给“灭了”
第六章 “ 安史之乱”——平了又能怎
样?
另一起皇位争夺战
“外来和尚”真的会念经?
神哪!还有没叛变的吗?
一个“安史”倒了,更多的“安史”站起来了
李辅国的末日到了
又一个“李辅国”
第七章 “ 安史”后续——功臣现在还
好吗?
长安再陷
一代名将李光弼
无奈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哥们造的是反,报的是仇
反就反个彻底
只要钱到位,盟约撕粉碎
都是误会惹的祸
第八章 纠结异常的河北问题
历史遗留的除了“遗产”还有“问题”
皇上眼中的“钉子户”
一场球赛引发的血案
求饶是门大学问
误事的又是太监
最近流行造反?
第九章 人事部来了个唐代宗
从内部开始扫除“祸害”
第四害雏形已现
来去被动的李泌
一个喜欢收藏胡椒的贪官
嫁人要嫁灰太狼,做官要学郭子仪
一直在平反,从未得安生
第十章 这个时代有点“诗”
被官梦冲昏头脑的李白
官儿最大的诗人——高适
因一首诗成名的张继
被皇上念念不忘的诗人——王维
从飙高音到独自呻吟
安得广厦千万间?
第十一章 德宗继位
大唐的高危职位
做个明君的学问
旧宰相,新宰相
杨炎的发迹
两税法
刘晏之死
外交事务
大国威仪
第十二章 藩镇问题,官场问题
李皋与崔宁
刘文喜造反
藩镇后代推前代
失职宰相
名臣之后
殊途同归
一代“名”臣
税上加税
第十三章 尝试削藩
开端
“藩镇楷模”
田悦的危机
李惟岳的末日
不公平的奖励
让人头疼的“四王”
李希烈谋反
第十四章 泾原兵变
卢杞的提议
软硬兼施
君王爱财
皇家大院遭劫
长安失意一族
朱泚的反对者
朱泚称帝
李适跑路
第十五章 奉天保卫战
奸臣误国
李适“龙”落奉天
鏖战进行时
新式武器——云桥
援军来了!
说客的作用
奸臣再次误国
除奸势在必行
争功再次上演
第十六章 动乱结束
德宗的新动作
河北的反应
李希烈称帝
蹊跷的谋反
逃跑没有那么简单
全线反攻
收复长安
李怀光的末路
第十七章 德宗不德
宦官与藩镇
卢杞回朝?
平凉结盟
危险职位——太子
李适的烦心事
李适的讲义
何为“宫市”?
奸臣当道
第十八章 顺宗不顺
李诵继位
顺宗的新政权
新政实施
宦官的危机
新政夭折
韦皋的请求
二王八司马
章节摘录
帝王的面子很重要将领们在战场杀敌报国,虽说没张巡那么牛,但死得跟他差不多惨的大有人在。属下的日子如此悲惨,作为他们的大老板,李亨的日子也同样艰难异常。李亨被一群人晃晃悠悠地领到了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在此之前不止一个人跟他说,这里的治安有多好,人民多么崇尚和平,将士们何等威武。这样的话听多了,灵武在李亨心中不知不觉地就成了大唐的最后一方净土。原以为到达了安全地带,就可以坐镇灵武指挥全局了,不承想坐镇灵武安全归安全,就是有点憋屈。当时,有个叫阿史那从礼的唐朝叛臣,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朔方进攻。有朔方军队守卫,阿史那从礼对李亨虽然构不成什么威胁,可是身为一国之君,天天总这么被人骚扰,也挺郁闷的。寝食难安的李亨终于不耐烦,开始考虑离开灵武。就目前情况来看,皇帝的两个老窝——长安和洛阳都已沦陷。现在身为天子的李亨在哪儿,哪儿就是整个大唐的政治中心。李亨要去的地方,就是全军所向的战略要地。东、西二京陷落,李亨所在的地方就是朝廷中枢,李亨所去的地方就是战略要地,那么作为全民风向标的李亨,他的下一站会是哪里呢?李亨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当时全国暴动的唐朝,还真有一个地方没有被兵火祸乱,这个地方就是富饶的江南。如果李亨选择了江南,靠着长江天堑,至少可以保证日子过得相当安稳。这和老爹李隆基逃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的做法异曲同工。但老李家的子孙大多都非常有雄心壮志,李亨当初既然没有跟随李隆基一起逃亡,就说明他已经放弃了偏安的打算。好好的一个王朝,东都西都之内,祖祖辈辈的家业统统落在叛徒手里,李亨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经过多少代人才建立起来的大唐盛世的辉煌与骄傲,又怎么能这样轻易放弃?既然李亨选择了留守,就不能再有一丝一毫逃避战乱的想法。偏安这种事,李亨是万难做到的。既然坐上了王位,就要有王的作为,于是李亨就把自己下一步要去的地方定在了长安和洛阳。收复两京,是李亨目前最想干的事,也是最想先干的事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分析,李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全局的战略角度来看,李亨的想法显然有点脱离实际。从李亨所定的下一步目标可以看出李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清敌我形势。现在老李家和老安家的情况就是,安禄山明显掌握了整个事件发展的主动权,原因有三——一是先发制人,二是兵强马壮,三是气势正盛。不过安禄山的优势明显,缺点也同样明显。安禄山从范阳发兵,攻下洛阳,又一路来到长安城,这种横跨式单线行军路线确实拉得有点太长了。战线一长就会出现两种问题,一个是后勤补给困难,另外一个就是容易被对方拦腰截断,相信腰斩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而大唐当时的情况也非常不乐观,总结起来也有三点:一是准备不足,二是久疏战场、战力锐减,三是官员贪生怕死、不战而降。可以说当时叛军靠武力拿下的城池,并不比大唐投降官员拱手相让的多多少。而官员之所以会这么胆战心惊,主要原因还是安禄山的军队来势凶猛。针对双方的现实状况,大唐目前最要紧的就是尽快打几场漂亮仗,稳定军心,而后图收复两京。长安、洛阳虽大,但跟全国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郭子仪和李光弼当时就提出集中大唐少量的有生力量,去截断安禄山范阳—洛阳—长安一线的行军之路,甚至提出要直接攻打安禄山的老家范阳。就当时两个人的军事部署来看,拿下范阳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一旦这招“围范救京”的办法奏效的话,那么安禄山到时候别说洛阳没法待了,他就连想回老家痛改前非的机会都没有了。不过,这事儿想归想,就算这两个主力将军全力支持这条方针也不好使,因为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个人就是李亨。首先,长安是生他养他的故乡,长期漂泊在外,必然归家心切;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亨是个皇帝,当皇帝的把都城都给丢了,这事儿传出去面子上挂不住。所以说,对于现在的李亨来说,老爹可以丢,大片江山易主也可以接受,但是这两个有关面子问题的都城必须拿回来。李亨的心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现在,李亨执意收复两京,难度却比直接攻打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还要大。先不说洛阳,单说离李亨比较近的长安,就有潼关这道屏障。不久之前就是因为这座潼关,安禄山的军队才死死地被绊在了原地。要不是杨国忠从中作梗,安禄山又怎能那么轻易地拿下潼关?老李家也不会白白损失二十万人的有生力量!可以看得出来,潼关确实是一块战略要地,而且对于目前的大唐来说,这里并不是什么福地,别忘了在这里还有那二十万冤魂正可怜巴巴地盼着有谁来陪陪自己呢。想要攻打潼关,不搞个超大排场是拿不下来的。要想有大排场,势必就要集中大批兵力。别指望李亨会下血本把朔方的兵力都调过去,就算他肯,朔方的指挥官们也不愿意。士兵是死一个少一个,现在保驾护航的重任都在他们身上,人都没了还拿什么保?既然朔方的士兵得有所保留,那么想集结大军就得从全国各地的战场上抽调。而这一抽,可就要了当地将领们的血命了。要知道,张巡的死很大程度上就是被“抽”死的。那时候不过是抽了他一点粮,这回朝廷连人带粮都得要(行军得吃饭吧)。当时战局吃紧,各个地方的兵力本来就不多,如果再被抽走一部分,局势只会更加不利。对于这一点,没有什么军事头脑的李亨显然没有考虑到。前面我们也说了,只要能回家(长安),其他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李亨一路迁移,从彭原到凤翔,脑子里只有收复首都这个目标。不过我们也不能责备李亨的误算。李家人虽然也有军事血统,李渊、李世民都是戎马出身,战略头脑不错,但大唐建国后,名将辈出,哪里还需要皇帝去打仗。就算是舞刀弄枪的李隆基,也不过在宫廷范围内打打杀杀,现在全国各地战事纷起,李亨没傻眼就已经不错了。所以,虽然李亨的想法有些想当然,至少李亨作出的决定坚守了国家的根本。作为一个帝王,他合格了。在李亨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李家人代代相传的事业心,只要这份事业心还在,大唐就有一线生机。这是李亨从祖辈、父辈身上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一个帝王的基本素质。经过长期颠簸,李亨的身体越来越差。面对战局,他始终不肯退缩,一是因为他本人一贯的坚持,二是因为他不是孤军奋战,他有可以信任的得力助手。
编辑推荐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5》: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也是一帮很猛的心灵历程。我不是想说唐朝背后的虚弱,更不是想给某个被埋没或被篡改的大人物正名,我想搞清楚的是,唐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人?唐史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我说的,也只是我所知道的,不保证对,不保证真,但一定保证会有用。历史不仅应该好看、有趣,更应该有用,把历史能说进人心里去,它就一定会产生作用。我敢说将近三百年历史的唐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二十四个王朝中最难说明白的一个朝代,因为他很纠结、很复杂、很难说,这些并不是因为他很强很繁华,不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很有名很有影响,而是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一不小心,你便会掉入唐史中那些人为编织的套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