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关河五十州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我相信,书有书的命运,就像本书所书写的这段历史,在它发韧之初真相就摆在眼前了,曲折、繁复、虚饰都不是它的全部,只要你在不断地接近,就有意义。 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正面抗日战场》,但只出了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第二部“烽火大地”,之后就因故停了下来。其间,有很多朋友在网上留言,问第三部何时面世,对此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我当时也不知道确凿答案。 唯一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作为作者,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在这本重新出版的书中,凝聚了一些新的写作思考,尤其是吸收读者意见,加快了叙述节奏,因此它既是《正面抗日战场》的续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为了保持延续性,以免突兀,第一部“长城以北”把原先《正面抗日战场》的第一部、第二部综合了起来,并沿着这一线索继续下去,从二十九军参加长城抗战起,写到了长城抗战结束。因为这个原因,“长城以北”的部分内容与《正面抗日战场》前两部不能不有所重复,谨以说明。 借这个机会,需要特别感谢在困顿时期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前辈。 有杨琦和她所在的关爱抗战老兵网,后者数十年如一日地给抗战老兵们送去温暖,显示的是一种来自民间的道德良知,同时他们也收集和积累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这些对本书帮助很大。 有我曾登门拜访过的那些抗战老兵,如现居上海的夏世铎、祝宗梁,现居南通的汪吉佑,现居北京的赵振英、尤广才。这些老人都已九十岁以上高龄,但思维仍十分清晰,能回忆起当年的很多往事。其中,汪吉佑、尤广才两位老先生都是参加过一线作战,打过硬仗,立过大功的抗战英雄,其叙述更给我笔下增添了很多闪亮的元素。 还有很多我见过面或从未谋面的网友、书友,他们有的和我一起踏访过战场原迹,拜谒过烈士墓园,还有的给我寄来过抗战资料及图片,无法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关河五十州于2011年7月1日深夜
内容概要
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精彩,全史更好看。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本册部分人物简评
黄郛:被蒋介石两次利用、两次抛弃的结义二哥。
何应钦:“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国民党亲日派的代表。
宋哲元:冯玉祥麾下五虎将之一,军人主政的失败典型。
张自忠:知错而能改的民族英雄,“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傅作义:民国第一擅守之将,防御力天下无双。
汤恩伯:最“土鳖”的国民党“海龟”将领。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原名赵劲,江苏常州人,精研中国近代史,多年来致力于正面抗日战场的研究,寻访抗战老兵,记录整理四百多万余字笔记,因熟知中国抗战历史,语出惊人,痴心求证,被誉为“抗战历史狂人”。为还原真实可靠的抗日战史,三年前毅然重走正面抗日战场,在田间地头探查战时印迹,被称为“田野历史学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艰难的选择
知己知彼
脱困之法
鸡鸣狗盗
生死时速
苦斗苦撑
病中策
第二章 拥宋主冀
逆取顺守
厚黑学
反间计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第三章 斗智斗勇
第一拳
特种部队
欲擒故纵
奇袭百灵庙
喜羊羊和灰太狼
投名状
什么叫江湖规矩?
第四章 东山再起
合纵连横
改弦更张
经略大西北
石破天惊
棋子
第五章 就是不服软
舌战群儒
情义无价
破局之策
美救英雄
相逢一笑
放还是不放
圣诞礼物
负荆请罪
第六章 引火烧身
大漏勺
“政治家”
第七章 灭华交响曲
小不忍则乱大谋
长线操作还是短线捞金
请战报告
橡皮图章
出兵中国
如梦方醒
金蝉脱壳
第八章 不舍不得
偷鸡不着
南苑血战
不速之客
作茧自缚
最后一课
第九章 武林大会
守关的和挡道的
学弟学长
板垣之胆
光杆军长
新的计划
诸侯思维
第十章 刘婆婆
绊马坑
无言的结局
年岁不会制造圣人
第十一章 什么都得算
口袋阵
危险的对手
新点子
朝令夕改
总是慢那么一拍
有利之机
打仗不是游戏
第十二章 军人价值
祭旗
三叉戟对青龙刀
福大命大
死亡通道
第十三章 临危受命
陈氏三章
特种战
阵地战
跷跷板
政略之才
救命
漏洞
阴差阳错
躺在棺材里
第十四章 秘密
先发制人
铁拳计划
悲喜剧
后记 要永远记住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
章节摘录
舌战群儒 如果没有两股新的力量的加入,少帅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一股来自于南京政府内部的主和派,这一派的首领是宋氏兄妹,即宋美龄和宋子文。 宋美龄,宋氏三姐妹中的老幺,海南文昌人,但她出生于上海,又长期留学于国外,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她的广东话、上海话、英语说得要远比普通话好得多。 在听到西安事变,尤其自己丈夫生死不明的消息时,宋美龄自然倍感惶急。 在宋氏姐妹中,宋美龄虽然最小,但胆子并不小。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三人中最有胆魄的,她很早就帮助蒋介石掌管空军,所以被称为空军之母。宋美龄在民国政治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 跟着蒋介石这么多年,大风大浪不是没有遇到过。“两广事变”发生后不久,蒋氏夫妇在江西临川行营就曾遭遇过一次险情。那天半夜,在临川城外,突然枪声大作,当时也以为可能是发生“兵变”了,蒋介石自己都有些慌乱。宋美龄却立即说,你把手枪给我,如果冲不出去,我就自戕,绝不受辱! 事后查明,原来是城外的部队闹了误会,相互开了一阵枪,虚惊一场。 可这次西安事变既不是误会,也不是虚惊,此时除了那份全国通电外,西安与外部的所有联系都已断绝,几个小时之内,无法得到关于蒋介石存活与否的任何确切消息。 正规渠道堵塞,谣言就开始走街串巷,有的说老蒋的脑袋早就被挂在城头示众了,还有的说西安城里面已经打得翻了过来,所谓“骇人者有之,不经者有之”。 宋美龄此时的要求很简单,作为妻子,她希望那个一生相伴的人能够平安归来。 此时南京政府正就西安事变召开紧急会议。 宋美龄很清楚,这次会议不仅决定着丈夫的生死,事实上还关系着其未来的命运和前程,她必须参加。 可是她实际上无法公开参政,尤其是涉足如此重要的会议。 当年孙中山带着大伙颠覆清朝闹革命,顺带把女权运动也掀了起来,所以才有秋瑾、沈亦云、唐群英、沈佩贞等众多女侠冒死参加革命。然而等到清帝退位,民国初成,却没她们什么事了。 在国民党党章里,竟然找不到一条有关“男女平等”的条款,倒是有这么一条:国民党员,不要女的! 一道打江山,最后却连张小板凳都不让我们坐,看了着实让人窝火。女将之中,以火暴著称的唐群英、沈佩贞当时就扑将上去,把宋教仁痛扁一顿,那种打法也颇具闺房特色:伸出手去,挠脸的挠脸,揪胡子的揪胡子,还有打嘴巴的,那动作更吓人,所谓“以纤手乱批宋颊,清脆之声震于屋瓦”。 宋教仁负痛狼狈而去,但女子参政的权利终究还是没能争来。 喊喊口号容易,思想深处的那许多痼疾和成见,岂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消除得了的。 那位要说了,宋美龄不是还管空军吗,都掌军权了,怎么能叫不参政,至少算干政吧? 其实确切一点说,参政的应该是蒋夫人,而并不是她宋美龄。 老蒋说,我要让我太太抓空军。谁敢说不行? 然而这个世界又非常现实,转眼间,由于蒋介石生死未卜,世态炎凉的一面马上就暴露出来。 众人在发现会议场上多出一个女人后,立刻群起质疑:谁把她放进来的,一个女人有什么资格参与军国大事? 大家不是不认识宋美龄,都认识,但他们心底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在回荡,那就是:你还以为是老蒋在这里主持呢? 宋美龄一动不动。 我有资格,因为小女子也是一个普通国民,需要了解大政国情,所以完全可以来开会。 看到宋美龄可能面临窘境,孔祥熙赶紧上来打圆场,主持会议的老好人何应钦也帮着说话,总算没有让这位在众人眼里已经严重贬值的“委座夫人”被当场轰出去。 但是一旦站住脚,宋美龄很快就让与会诸君见识到,她这个小女子,并不是一般的小女子。 会议虽然在讨论如何解救蒋介石,可是有一种论调,始终让宋美龄觉得分外刺耳。 有人说,“委员长”就不应该轻易到西安去,可他不听劝,偏去,结果怎么样,中计上当了吧。 说这话的,有真心着急的,但更多的是冷嘲热讽和落井下石。 宋美龄意识到,如果任由这种舆论滋长蔓延,即使丈夫能够活着回朝,其威望和权力也可能一落千丈。 她必须反击。 这说的叫什么话?“委员长”既为“委员长”,不管何时何地,都要作“冒险牺牲之准备”。只要是为国家筹谋大计,哪里还有什么时间顾个人安危。 保卫工作谁负责,难道都得“委员长”亲力亲为吗?那要你们这些部下和左右干什么?“委员长”这次在西安遇险,不是他的错,而是部下的错,是在座诸公的错! 寥寥几句话,却绵里藏针,句句见血,说得与会者面面相觑,并无一言回答。 宋美龄的聪明之处在于,她知道这些政客们背地里都看不起自己,认为她不过是一个因为丈夫被困而急得六神无主,到处乱闯乱撞的女人,不足以言大事。 她要说服别人,首先就要压抑自己的个人感情,不能意气用事,所以她在会场上始终强作镇定,尽量不让任何一个人看出自己慌乱不安的一面,同时话语中尽是站在理智高度,一套又一套大道理,完全不掺杂一点儿女私情。 就算她是一个女人,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你能不刮目相看吗? 会议的争论逐渐进入高潮:究竟是战是和。 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主张出兵。 戴季陶和陈布雷被并称为国民党内的两大“文胆”,所谓的戴季陶主义,就是此老的杰作,他还是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 在得到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戴季陶气得哇哇乱叫,提出要立刻发动进攻,并强调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政府威信,不致让张学良、杨虎城这些“叛乱分子”看扁。 论私人关系,蒋戴情谊非他人可比——蒋纬国原为戴季陶在日本的私生子,是从小过继给蒋氏做养子的。他都嚷嚷要打,与会者的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主战派占了上风。 且慢,有人不同意! 宋美龄又站了起来。 她当然不能同意。现在蒋介石还在张学良手中,实际上就是人质,解救人质,怕的就是把“劫匪”给逼急了,弄不好对方是要“撕票”的。 但是宋美龄不能说:我舍不得我老公,你们这样做,我可能要守寡的。 她要提到另外一个高度。 宋美龄给戴季陶提了一个问题:现在国家危难,万一“委员长”身遭不测,请问谁有能力领导政府和国家? 戴季陶无言以对。 是啊,别看蒋介石不在,你们就一个个张牙舞爪,雄辩滔滔,似乎一个赛一个地能干,但真要让谁站起来负责这个大摊子,收拾确如外人所说的一盘散沙的局面,还真找不出一个有如此胆气的。 会场沉默了几分钟后,又重新热闹起来,这回讨论的是蒋介石到底是死是活。其中的逻辑关系为:如果死了,那就必打无疑,如果还活着,则另当别论。 有人判断,蒋介石这么长时间不露一面,也不通信息,必定是死了。 但谁也不敢肯定。 有人不想再这么猜哑谜,干脆提出:是国家存亡重要,还是蒋介石的性命重要? 国家当然要大过个人,所以还犹豫什么,打吧。 会场上一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何应钦属主战派,又是会议主持者,戴季陶一语既出,他原本以为向西安开战已经板上钉钉,不会再有变更,却不料突然被人搅了局,一时也感到很是意外。 他允许宋美龄与会,本意是找机会安慰安慰家属的,哪里能料到会出现如此情景。 这叫怎么说的。 虽说何部长在家也属于绝对被领导阶级,长期持有“全国怕老婆会会长”之委任状,可公开场合他还得表示一点大男子主义。 看场面渐渐有些控制不住,他赶紧清清嗓子,提醒大家两句。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她不过是一个女人罢了,就知道救她老公,你们可别光听她的。 宋美龄意识到,如果她不能够提供更强有力的论据,大规模开战仍然不可避免。 她把脸朝向在场的所有人——没错,我是一个女人,但我今天站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为了营救我丈夫。 如果“委员长”的死,可以为这个国家造福,那么请相信,我会第一个劝他去死,去牺牲,因为那样是值得的。 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如果现在就去炸西安,“领袖”的生命自然是堪忧,更严重的是,内战再起,不独陕西会重罹兵燹之灾,国力亦将因自相残杀而毁损,那还抗什么日? 这话算是戳到众人的心坎上了——别以为蒋介石不在,你们就可以乘势而上,夺他的位子,告诉你们,以后的日子难着呢,不光是对内收拾局面,还得御外,对付日本人。 后面这个难题,硬生生地把自诩多才的汪精卫都逼了下去,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一定比老汪玩儿得转? 不光何应钦无言以对,其他人也默然无语,再也发不出任何高论了。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理呢? 宋美龄见已压住众人,信心大增,遂胸有成竹地说出了自己的策略:找一个和平解决的途径。 我们要两手出击,一方面做好包围西安的准备,但是切记,一定不要轻易开枪或轰炸;另一方面,我们调兵遣将不是要时间吗,为什么不抓住这段空当,尝试用和平手段营救“委员长”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等到后一种办法用尽,“和平已至万分绝望”之时,作战准备也完成了,到时候再打也不迟。 对于宋美龄来说,“绝望”这两个字是她不能也不敢想象的,可是又不得不提,所以要加上“万分”二字。 如果不是宋美龄“舌战群儒”,力主和议,“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的下场还真难预料 如果像宋美龄说的那样,自然是好,可是问题也正在这里。 由于得不到准确消息,外界盛传,西安城里到处都是血与火,已成恐怖世界,连蒋介石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试问可用什么和平之法,如何营救呢? 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谁敢去西安。 宋美龄说:我去! 听得此言,举座皆惊。众人勃然变色,一片反对之声。 有的说,你去干什么呢,没准“委员长”已经没命了,或侥幸未死,“叛军”也饶不了他,你去不仅没有什么效果,还可能多死一个人,是做不必要的牺牲。 还有的说,你去了还不照样要被关起来,那样人家更可以要挟你丈夫了,而且对方手里又多出了一个人质,只会增加事情解决的难度。 尽管宋美龄亲自出马的请求未能得到通过,但她出人意料的表现和发挥,却使她得到了会场上大多数人的支持,成了当天的意见领袖。 据说蒋介石本人并不特别擅长言辞,一些比较精彩的话都是事前拟稿然后照本宣科的,如果是临场答辩,嘴还钝得很。 不知道是不是月老给配好的,他老婆在这方面的能力和潜质却着实让人惊叹。那些唇枪舌剑的片断,常常会让人想起三国时的一个著名场景——舌战群儒。 论处理突然变局的能力和见识,平时饱食终日的政客们并不比“群儒”高明多少,所以气场很快就都给突然杀出的“女诸葛”占领了。 主和派成了赢家。 情义无价 虽然暂时阻止了进兵,可是宋美龄的心情并不因此而轻松。 那些劝她不要冒死涉险的话,往好了说是为其安全着想,听着却着实让人不是滋味,似乎蒋介石真的已经凶多吉少了。 毫无疑问,悲戚和失望,黯淡和怆然,会一次又一次地袭击这个不幸的女人,但她必须挺住。 由于自己不能亲往,在经过同意后,宋美龄决定派洋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前去西安打探情况。 端纳以前也做过张学良的顾问,经过这位老外的从中交涉,西安方面答应放人,不过放的不是蒋介石,而是扣押的人质之一——政府要员蒋鼎文,后者告诉大家:蒋介石还活着! 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然而宋美龄的心仍然悬在那里:现在活着,不等于可以永远活着。 她料定张学良、杨虎城在无力抵御中央军,又被四面围困的情况下,一个最大可能就是乘飞机携蒋出逃。 说起飞机,宋美龄可不是一个外行。她自己也乘机去过西北,知道那里大多山地崎岖,飞机很难着陆,而像样一点的飞机场,又尽为中央军控制,张学良的座机去不了。 如果一定要飞,能飞往哪里呢? 很可能是陕北苏区。 这个念头让她坐卧不宁。 她准备再次去西安,但在即将登机的最后一刻,却又被拉住了,不过这一回并不因为她是“一般妇人”或“普通国民”,恰恰相反,她的身份和地位已经恢复到了“特殊国民”。 蒋介石还活着,这就意味着,她的老婆仍然是那个供大家仰望,且无人敢得罪的第一夫人,岂能轻易犯险! 宋子文是一个从生活到政治理念 都完全西化的人,瞧他这身西装 代宋美龄飞赴西安的,是主和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宋美龄的哥哥、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 说起来,这宋家当年真是了不得,估计也要三百年才能出此一家。除了涌现出两个第一夫人、一个准第一夫人外,宋子文也是一个能靠自己混饭吃的牛人,他和姐夫孔祥熙不仅都被称为民国财神爷,还都以政治家的身份进入政府最高层,担任过行政院院长或代理行政院院长。 对大舅子能在这个时候冒死到西安来搭救自己,蒋介石起初并无心理准备。 宋子文和孔祥熙,虽同为蒋之内戚,也都善于理财,但蒋介石素来喜孔恶宋。原因是宋子文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几乎每个毛孔都洋化了,平时最喜欢讲的就是洋人那套规矩,而这个让蒋介石极其头大。 蒋介石自己尽管不敛财,可他得花钱啊,有的究竟拿去作何用途还不能明讲,得意会。偏偏宋部长既不能意会,也不愿配合,总是要翻来覆去地问:这钱你拿去做什么用? 或者干脆挑明:钱款从哪个账户上拨,汇到哪儿去? 这能都跟你讲吗?蒋介石感觉自己难受得要命,就好像伸手向人乞讨似的。 孔财神就不同了。这兄弟立场摆得很清楚:我就是蒋老板的账房先生而已,钱反正都是老板的,他拿去干什么用,给谁不给谁,跟我有什么相干,我只要知道他啥时候要,随时能把银子取出来给他就行了。 如此一对比,蒋介石就认为宋子文是故意在跟自己对着干,所以两人经常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就在西安事变之前,他们还曾为军费开支超额的问题而大吵过一架,差点就动起手来,弄得宋子文负气出走。 现在谁都知道西安城里最危险,谁肯轻易跳此火坑? 看来吵归吵,闹归闹,还是情义无价啊。 蒋介石百感交集,几乎说不出话来。等到看到老婆带来的字条,说要是宋子文三天内回不了南京,就来跟自己同生共死之后,情感上再也绷不住,失声痛哭了起来。 强人,原来也是挺脆弱的。 谈起如何脱险,蒋介石蒋的打算仍然是以战逼和,即外面的中央军只要逼得越紧,张学良、杨虎城就可能越软弱。 但宋子文的感觉完全不同。通过与张学良、杨虎城的谈话以及对西安城内气氛的观察,他兜头给自己妹夫浇了一盆冷水,忠告他:正因为外面逼得急,张学良、杨虎城才更可能走向极端,好汉不吃眼前亏,我看你还是不要硬顶为妙。 从宋子文说话的语气中,蒋介石察觉出了异样,知道这不是开玩笑的事,因此当张学良再次来看他时,态度已经明显软了下来。 不过让张学良哭笑不得的是,都这时候了,蒋介石竟然还想使避实就虚之计。 他主动提了两条,一为允许东北军开往绥远抗日,一为改组陕西省政府,由杨虎城提名人选。 但对于张学良、杨虎城最关心的政治条件,蒋介石却推托说应交南京方面讨论,因为光他一个人说了不能算。 这话就只能骗骗小孩子和不谙中国国情的老外,谁不知道在南京政府,只要你蒋介石点了头,什么大会都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张学良、杨虎城不满意,蒋介石不答应,宋子文亦觉一筹莫展,他决定立即和端纳一起返回南京。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正面抗日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记忆,《一寸河山一寸血》勾起了我的很多记忆。 ——南京受降仪式亲历者、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6军第14师少校营长 赵振英 凡我炎黄子孙,不该也不能忘记正面抗日历史。看到《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出版,我很欣慰。 ——原中国驻印军第50师特务连连长 尤广才 《一寸河山一寸血》披露了很多正面抗日史实,让全民族对那段历史更加正确了解、认识和记忆。 ——原中国驻印军新30师90团2营及中美混合战车指挥组战车营二级翻译官 卢少悦 实事便是真理,历史的真实性是任何人不能更改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是一部凭事实说话的书。 ——原第74军军部炮兵团观通排中尉排长 汪家骏(现名汪吉佑) 1942年~1945年春间,亲身经历缅北反攻战役,涉险临危,从无悔意!唯念为民族生存而牺牲,葬身于异国他乡莽莽丛林之同袍魂无寄所而悲愤难耐。 ——原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38师师部谍报队少尉组长 梁振奋
编辑推荐
首次开放解说中国正面抗日全史。 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精彩,全史更好看。 经典读物,耐读、耐品,耐收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