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关河五十州 页数:336
Tag标签:无
前言
十五年前,在武汉珞珈山。 到处都是樱花,雪白的,粉红的。花衬着人的笑脸,人映着花的颜色。很多人游观,很多人走过,其中也包括我。 是谁种了这些花树? 说出来是很煞风景的事。那是更早的年代,一群来自东瀛岛国的日本人,更确切地说,一群日本军人留下的“纪念”。 十五年后,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论坛上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写抗战会从东北开始。 确实,我们记忆中的抗战,一直都是与卢沟桥的那声枪响牵连在一起的。 于是,我再次想起了珞珈山上盛开的那些樱花。 东北有肥沃的黑土地,他们要把樱花种在黑土地上,接下来,还会继续栽种到北京,到上海,到武汉…… 事实就是这么简单,但又不止这么简单。 樱花不美吗?很美,但那不是属于我们的。 在绚烂的樱花树下,他们准备收获我们的果实,然后传播他们的文化。 没有意外的话,我们将世代成为他们的贱民。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那些不甘屈服的东北男人最早做出了反抗。东北军的最高首领张氏父子甚至为此付出了差不多一生的代价,而这一切,就是为了四个字:抗日御侮。 从第一个提着枪的日本人踏上中国领土起,从第一个跃身而起进行反抗的中国人起,抗战就已经开始了。 我期望这个时间点能被大家记住,尽管这可能只是我个人的“历史观”,尽管它可能被正史的轻轻一笑所忽略。 即使再缩短一些,从日本兵在皇姑屯埋下炸药开始,到“七七事变”,此间也已历九年。它的时间范围,仍然超过了我们通常所熟知的“八年抗战”。 事实上,我们的反抗从未完全停止过。 然而国土仍然在一天天沦丧。 为什么当卢沟桥一声枪响时,日军就能直接对北京形成包抄之势? 那是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占领了长城以北! “今日欲救日本,即不能救中国”。这句“名言”是当年日本人当着面讲出来的。他们一定要灭亡中国,灭亡我们的文化和传统,这才导致了国人忍无可忍,抗战至此全面爆发。 今天,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抗战都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即共产党坚持了敌后战场,国民党主持了正面战场,而这个正面战场,也不是发端于卢沟桥,事实上,早在上海淞沪会战、长城抗战时,中日政府军队就已经较量过多次了。 忽然又想起了珞珈山的樱花。 就我所知,现在还有游客穿着和服在花丛中拍照留影。 无论赏花,还是拍照,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有问题的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日本军人在山上栽种樱花时,我们的先辈曾做过怎样的浴血抵抗,中国离被灭亡的命运也仅仅只相差半步之遥。 是为记。
内容概要
清朝政府彻底覆灭之后,进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仍然陷于一片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乱世之中,草莽出身的张作霖脱颖而出,依靠自己的谋略,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北洋军中的奉系派别首领和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掌权者。为了与对手“争夺天下”,这位“东北王”既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又要对日本入侵和控制东北的企图保持着一定戒心,甚至采用虚与委蛇的办法应付。日本关东军先是通过“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接着又突袭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抗战开始,中国近现代史上御侮自强的一部恢宏诗篇由此展开卷轴。 本书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政局为参照,以“九一八”事变为铺垫,通过马占山抗战、“一二八”会战、国联外交等生动的历史画面,着力展现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纷纷登场的各类人物的形象,并刻画了中日两国在外交、战争上的历史纠葛以及“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全方位殊死角逐。 这是一个关于抗战但又不仅限于抗战的长篇历史故事,作者想集中阐述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近代历史的形成固然有着一定的必然规律,但能够构成并延续这一发展链条的,更多的还是无数的偶然和精彩瞬间,而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的地方正在于此。
作者简介
原名:赵劲
笔名:关河五十州
最神秘、最有人气的草根写手,人气直逼当年明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闯关东第二章 由赌始,由赌终第三章 谁继大统第四章 城头落下五色旗第五章 削藩策第六章 烽火中东路第七章 中原鹿正肥第八章 今夜无人入眠第九章 国联外交第十章 江省风云第十一章 英雄出世第十二章 弯弓射箭在江桥第十三章 “满洲国”阴谋第十四章 锦州,锦州第十五章 到上海去点火第十六章 扬眉剑出鞘
章节摘录
一切都得从那个被旗人称为龙兴之地的满洲(东北)说起。 日俄战后,日本从俄国手里拿到了南满铁路和旅大(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这就是所谓“满洲权益”的由来。 刚开始,日本人脑子还算清醒。一手策划甲午战争的伊藤博文就说过这样的话:“满洲不是日本领土,满洲是清国领土,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伊藤并没好心到要做清国的发言人。只是当时稍有见识的东瀛政治家都知道,日本要想独吞东北尚无把握。 但是日本已经取得的“满洲权益”必须有人维护。换言之,他们需要在中国找一个自己的利益代理人。 于是,列出了海选名单。其中有一个候选人的名字叫做张作霖。 日本人对“满洲权益”如此看重,是因为他们对“满洲”这块黑土地充满“感情”,甚至他们认为,“满洲”比他们自己的东瀛国土都强上好几倍。 “满洲”好到什么程度。据说当年到山中打猎的人,只需在途中把随身带来的菜籽一撒,过段时间下山就可以去收菜了——那些青菜每棵都是大块头,没个七、八斤重下不来。 更不用说那些数也数不过来的矿产,这么说吧,日本缺什么,那里有什么。 然而让人哑然的是,中国的南方革命党人却曾有过一个看上去完全匪夷所思的想法:让满人滚回东北去,东北我们不要! 为什么?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我们的精华是中原的“铁血十八省”。十八个省就够了,要东北这样的“鞑虏”所居之地有何用处。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0月11日,在武昌首义之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南方革命家们把自己的理念用举旗的方式打了出来:十八星旗。红彤彤的旗面上,一共十八颗星,上面没有“满”,当然也就没有东北的存身之处。 到了次年,民国成立。五色旗被定为国旗(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但十八星旗仍然被作为陆军旗保留了下来。 东北当时确实面临着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清王朝覆灭后,满人重步元末明初蒙古人的后尘,退出关外,与民国政府对恃;另一种则是像某些南方革命家说的那样,索性把东北踢出去,“卖”给列强,然后让他们“支持革命”。 无论是哪一种,都意味着东北这个“鸡头”将从此脱离中国疆域,那么我们如今看到的东方雄鸡将极可能是一只“无头之鸡”。 面对此情此景,最气喘心跳的也许就数日本人了。如果是后者,那就太好了,你们不要我要,哪怕是“买”。退一步,就算是前者,满族人建“满洲国”,和后来溥仪搞的那套没什么两样,迟早还是要被我所制,“满洲国”沦为和朝鲜一样的傀儡国只是迟早的事。 不行了,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真恨不得立马跳过对岸,把朝思暮想的满洲一把抱过来。 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两种可能性都未成为现实。因为满清政府倒台后,东北仍由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汉人控制着。 这个东北人就是我们上面说过的海选候选人,张作霖。 我们的故事,就从他开始讲起。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为什么我们要向全民推广正面抗日战场? 今年八一,我到黑瞎子岛(中俄争议的最后一块土地)附近,对岸俄罗斯怎么进行他们的教育? 幼儿园教师带孩子们到无名英雄墓,老师边讲边哭,三、四岁的,五、六岁的小孩子大孩子都跟着一起哭。也许那些孩子们并不真的十分明白为什么哭,但他们看到老师哭了,老师那么伤心,于是也都伤心地哭了。这样的民族,这样的教育,怎能不形成他们精神强大的基因。相比起来,我们差距很大。问题不是那些在先烈墓碑 上跳来踏去的孩子,而是除了自身悲欢便一概无泪的老师,和“选择性对待历史”的做法和态度。这种选择性对待也是多种多样的,最近*****新版的小学课本,把“狼牙山五壮士”从课本中去除了(解释说“放到了课外辅导读物里”),而代之以***和**,说这才是新时代的英雄,堂而皇之地认为过去的英雄应该 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剔除了。这种“钱包鼓起来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感觉,只能造成我们民族精神的萎顿。 不要说牺牲在平型关还是牺牲在石牌都应获得我们同样的尊敬,即使那些殒命于兵荒马乱大溃退中的无数无名官兵,今天也是需要我们在他们生命痕迹消失的地方放上几束白花的。美国人今天还在满世界寻找他们参加二战官兵的遗骸,对我们该是一个多么深刻的提醒。日 本人在广岛的纪念碑上,把死于原子弹轰炸及后续效应的20余万人一个一个姓名都刻了上去,又是怎样一种对前人和后人负责的态度。而我们遭受南京大屠杀30 万人死亡,至今南京的纪念馆内也只刻有3000有名有姓的名字,其他29万7千人的姓名呢?真令我们对世界汗颜。还有… 南京城被日军屠杀的30万人中,将近10万是来不及撤走的国军军人,而当时向南京进攻的全部日军才5 万多人。这10万军队为什么没有反抗而被活活地杀死,《正面抗日战场》会告诉你。 在现代的中国,从来没有人完全开放地、系统地讲过这段历史,现在,到了该说请的时候…… 这是一本历史书,离我们最近的历史。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在正面抗日战场,中日共计有23次大会战。据日本方面不完全的统计,侵华日军共伤亡85万人以上,最后投降125万人。而中国军队则付出了400万人的伤亡代价(加上平民,则要达到3500万人)。它是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年间,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如此大的伤亡,如此惨重的代价,如此完整的胜利,这是我们所说的腐败的国民党吗?在正面抗日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打击日本军队最重的是谁?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为什么国民党最后打不过共产党?历经八年的抗战疲惫,再面对内战又会是怎样的战斗心情和力度?这一切,都将在本书中一一为大家提示。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部全民开放解说正面抗日战史。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重视的一段历史。正面抗日战场,到了该说清的时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