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背后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陈桂棣 春桃  页数:356  
Tag标签:无  

前言

携手为无声者发出声音(代序)陈桂棣我和春桃因文学得以相识、相知,进而走到了一起,或许这就叫缘分。一九九一年秋天,我和她从相距一千多里的安徽省和½¬西省,一起来到了北京八里庄中国作家Ь会鲁迅文学院,从此相识。那时,我已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一本散文集和一本报告文学集,写过电影也写过电视,又在一个省会城市担任作Ь主席,因为成绩比较突出,便成了这期进修班的班长。没想到,春桃在把我的这些作品通读了一遍之后,竟认为那全是教堂唱诗班一样的东西,没有多少价值。她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当然,她也注意到,早在一九八三年,我就和张锲写过中国早期企业改革的报告文学《主人》,并获得过《当代》文学奖。她认为我是属于那种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喜欢思考社会问题的作家,又写过多部长篇小说,有驾驭大题材的功力,应该去写一些厚重的报告文学。尤其是,在那个墙上爬满了常春藤的鲁迅文学院,走出走进,确实常使人想起鲁迅,这也促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文学创作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反思。我历来敬佩鲁迅的文学成就和他直面现实的勇气,他始终自觉地站在社会生活的“漩涡”中心,骨头是最硬的。鲁迅先生的作品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至少,它使我想到:作家只有敢去接触社会生活中那些尚未成熟的东西,才有可能写出警世之作。因此,可以说,血性和艺术,对于一个作家同样重要。没有痛苦的探索和足够的胆识,就不会有真正的发现和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于是,我对自己以后的创作作了一次重大调整:准备拿出十年时间去主攻反映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珍珠城公案》是我们结婚后我的第一部直面现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我文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开始,春桃也只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个读者,ˬ知,她读着读着,禁不住就拿笔改了起来。她改得那样自信,把我的稿子划得一塌糊涂,这让我很是生气,心想,我操练文学这么多年,你才出道,竟这样不谦虚。她是喝着浏阳河的水长大的湘妹子,为人为事无不有着辣椒的品格,一旦认定了的事情,她也是不会轻易让步的。于是我们辩个不停,搞得邻居还以为我们是在吵架。她就这样介入到了我的创作中来。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安徽省蚌埠市一个知名的企业家,只是因为一千多元的所谓“贪污问题”,就被市委书记拍板、检察院立案调查,最后冤死在狱中却得不到昭雪的故事。虽然案子涉及到了两级检察院、两级法院,涉及到了市委、市人大主要负责人,以及这座城市众多的领导干部,但这部作品却全部真名真姓,直陈事实,毫无顾虑地剖析了这场悲剧诞生的全过程。一九九三年年底,《珍珠城公案》在《当代》杂志发表了(发表时Ô¬名为《悲剧的诞生》),文章一出来,立即就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先后有三十多家报刊予以转载。因为这件事发生在蚌埠,震动最大的,还是安徽。一本当时只卖四元钱的《当代》杂志,在蚌埠卖到了一百元,还出现了复印本和手³¬本,一时变得“洛阳纸贵”。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我在蚌埠市秘密调查了八十一天,骑着一辆破旧得连小偷也不会光顾的自行车,从早春到仲夏,没日没夜地在那个城市里幽灵般地东奔西走。正因为调查的深入,当我回到省城合肥,坐下来写作时,已无须再去•¬看材料。高永嘉“罪案”的内幕被披露以后,首先被触Ŭ的是这座城市的市委书记,他不仅下令对《当代》杂志进行封杀,还利用手中的权力,以“蚌埠市委(1993)4号”“红头文件”,将我告到省委,告到中宣部。不久,安徽省委就组织人员对作品的真实性进行了专门调查。省委的调查,客观上给我造成了巨大压力,至今不堪回首。由于心情异常压抑,Ô¬本健康的心脏就在那时出了问题。这是我第一次讲真话付出的代价。那段时间,我切肤般地感受到了一种众叛亲离的人生境遇,而给了我最大勇气面对这一切的,只有春桃。她是一个有主见有胆识的女人,她给调查组打电话,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去调查高永嘉案件的真相,却反而没完没了地审查一个作家?她甚至提笔给调查组写了一份书面报告:“既然有人敢以身试法,就会有人敢拿起手中的笔,用热血,哪怕用生命作代价,也要去照亮中国走向法治的道路!”当然,最后的结局还是令人欣慰的: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高永嘉一案进行了复查,最后认定,《悲剧的诞生》一文对整个案件的陈述基本属实。不久,市委书记就被调离。《南方周末》在把我作为“本周人物”介绍时,曾这样评述:“陈桂棣是有些‘硬骨头’的。他以文学的手段做着一些实事,他的坚忍与正气,使报告文学再次拥有了扣人心弦的力量。”《悲剧的诞生》产生的轰动影响和它令人鼓舞的结局,无疑坚定了我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决心,也体味到报告文学的受众性以及它具有的巨大的魅力,同时,更深切地感悟到“全身心投入”需要付出的代价。从这以后,我开始涉足更大的题材了。整个一九九五年,我就做了一件事:对淮河流域的水污染进行调查,写出八万字的报告文学《淮河的警告》。我是喝着淮河的水长大的,在淮河岸边生活了二十六年,即便后来离开了故土,但同母亲河的情感是难以隔断的。那几年,不断听说淮河的水质每况愈下,而所有的传媒又都缄口不语,作为淮河养育出来的一个作家,我感到不应该沉默。当时春桃已去南京大学学习,我一个人拎着包就出发了。其决心之大,连不少朋友都感到吃惊,现在回想起来,我还能为当年的那个劲头感动。淮河流域地跨豫、皖、鲁、苏四省,三十六个地市,一百八十二个县以上城镇。我是从淮河的上游开始采访的,西起河南桐柏山,东抵½¬苏黄海之滨,南自安徽大别山腹地,北到山东蒙山沂水,历时一百零八天,行程一万余里,走访了上千人,调查的对象上自省市领导、国家环保局负责人,下到普通市民、农民、渔民,接触到的各色人物差不多涉及社会各个阶层。采访是辛苦的。为了拿到真实的材料,我大部分的日子是在“微服私访”;为节约¾¬费,又只能去啃面包,吃À¬面,有时不得不去住最便宜的车马店和大通铺;为了赶路,我挤过拖À¬机,坐过能把人五脏六¸¬都颠•¬的三轮蹦蹦车,有时还要像打工仔一样从窗口爬进列车的车厢,只为找个座位去眯瞪一会。在离开河南省项城市丁集镇赶往漯河的当天晚上,终因过度劳累,心脏病复发,住进了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尚未康复,又开始奔波,最后竟昏倒在郑州火车站。写作是艰难的。也许当时考虑得太多,或是难以从那一大堆素材中跳出来,一时间,不知怎么下笔才好,烦躁得坐卧不安。想不到,春桃又一次让我感到吃惊:她竟不声不响地帮我把头开好了。有了这个开头,我的思路一下被打开,这以后,便势如破竹地写了下去。同样没想到的是,一九九五年夏秋之际奇热难耐,我们当时还住在合肥一处大板楼的顶层,室内酷热如蒸笼,整个白天无法坐下来,只有熬到晚上,凭借一把竹梯,把电线À¬上去,爬到房顶上去写作。作品写到一半时,我的颈椎又出了毛病,伏案便头晕目眩,只好打电话把春桃从南京喊回来,由我口述,她记录整理。就因为这部作品,她的外语缺课太多,最后毕业时竟丧失了获得学位的机会。发表也是困难的。稿子送往北京,当时的大环境还是谈“污”色变。尽管《当代》杂志很喜欢这个作品,而且,《当代》在敢于发表贴近生活的报告文学方面所表现出的勇气也是中国其他文学刊物少有的,但《淮河的警告》毕竟涉及到大量鲜为人知的污染数据,并对造成污染的Ô¬因和治理污染的误区,都进行了大胆的剖析,他们吃不准,需要一个权威部门的鉴定。为此,我在北京奔波了二十四天,最后不得不斗胆去闯国家环保总局业务副局长王扬祖的办公室。《淮河的警告》发表后,当即在全国产生反响,并引起中央的重视,治理淮河的水污染遂成为当时中国的热点。国家环保部门认为:《淮河的警告》为我国全面治理淮河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吹响了前奏,并对全国½¬河湖泊的治理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九九七年七月,国务院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淮河流域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现场会,按照当时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委会主任宋健的提议,我有幸成了这次大会唯一的特邀代表,宋健在大会最后的工作报告中曾三次提到这部作品,希望到会的中央十部委和沿淮四省的有关领导都能读一读《淮河的警告》。《淮河的警告》荣获了中国最高文学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我所在的合肥市,市委、市政府破例作出一项决定,以“合肥市委(1998)9号”红头文件的形式,对我“予以嘉奖,并奖励住房一套”。用这种规格表彰一个作家,安徽省的历史上没有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春桃从南大毕业之后,我们便开始了真正的合作:共同采访,联手写作。《民间包公》就是这样产生的。由于我多年超负荷地调查采访“爬格子”,健康状况一度变得很糟糕,不得不服用“心血康”来维持。在动笔要写《民间包公》时,春桃就想了一个办法,提议我们到五公里外的Ь会的办公室去写,每天从家里走过去,晚上再走着回家。就这样,两个多月,风雨无阻,待九万多字的作品完成时,我的身体已有明显好转,居然可以不再依赖“心血康”了。如果说《淮河的警告》揭示的是我们自然环境上的问题,《民间包公》解剖的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法制环境。正像作品中所表述的:“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场市场取向的改革历程是惊天动地的,相对而言,法制的调整水平却是远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的法律体系亟待完善,我们的商品和市场的法律覆盖面仍很狭Õ¬,我们的市场发育所急需的法律还一直处于尴尬状态,已¾¬制定出来的许许多多的法律内容还较粗疏,可操作性差,甚至相互之间存有矛盾,有些仍留有旧体制的烙印。”“更何况,目前的诉讼领域仍严重地存在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情藐法、以钱枉法的丑恶现象。许多地方决定诉讼成败、官司输赢的,还不是案内的是非;神圣不可玷污的法律,其应有的权威还树立不起来。”因此,我们在《民间包公》中讲述的一个关于律师的故事,就不能不和我们讲的关于淮河的故事一样沉重。我们介绍了安徽律师陈三乐¾¬手的五个案子,这是我从他¾¬办过的几十个典型案子中筛选出来的,我们看重的当然不仅是案情本身的曲折、离奇,而是其背后,其容量,其所具备的巨大的社会“当量”。我们的这种努力,得到了许多著名评论家的认可。周政保读了后,“由衷感到这是一部有思想、有主见、有分量的作品,也是一部与时代的脉搏跳动相呼应的、富有社会前沿精神及公众意识的作品。它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也把信念、忧虑或思考的沉重一起交给了读者。”雷达则从另外的角度谈了看法:“首先,我要说《当代》杂志历来有个好传统,就是敢于发表这些干预生活的好作品,像《民间包公》这样深层次地揭示社会问题,特别是涉及到的又是法制建设的大问题,其尖锐的程度,一般的编¼¬部是不大敢发的,他们却发了不少,替老百姓说话,敢于同权势抗衡,深表钦佩。”马相如觉得这部作品在报告文学主体性的结构上显然有着新的收获。丁临一评价道:“这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作品。两位作家当前把这样一位古稀老人的赤子之心,推向社会,推到我们面前,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何西来的评论使我们备受鼓舞,他说:“我认为,就作品达到的高度,应该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中第一流的。无论其题材的尖锐性、新颖性、重要性,还是从作品本身的思想容量和认识价值来看,都应该给予一个很高的评价。”许多专家已¾¬注意到了,《民间包公》文章中的宏大雄劲、理性思辨,那是我的强项,而其中的简洁细腻、婉约动人之处,便出自春桃之手。我们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从《珍珠城公案》到《淮河的警告》再到《民间包公》,我们在涉猎重大而敏感的热点与焦点问题的写作上,已积累了一定的¾¬验,也有了足够的信心和驾驭能力;彼此之间默契的配合更犹如人的左手和右手。于是,我们便将“大主题、大视野、大境界、大手笔”的“四大”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二OOO年秋天起,我们开始了对有着九亿之众的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决心为中国这个最大的弱势群体做些事情。三年后,我们写出了三十四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我们真的没有想到,仅仅是为失语的中国农民说了真话,仅仅因为把中国农村改革艰难而曲折的历史如实写了出来,就引起这样大的反响,甚至,有媒体形容这本书出版时的轰动是“石破天惊”。何西来先生在序中称:“这是一本把严酷的真实推向读者,推向公众的书,是一本无所隐讳地把‘三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迫切性、严峻性和危险性和盘托出的书。”确实是“无所隐讳”了,书中所涉人物上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中央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省、市、县、乡各级官员,下至广大农民,并且用的全是真名真姓;不仅触目惊心地解剖了曾震惊中央却又长期鲜为人知的几起涉农大案,还首次公开披露了正在安徽试点的中国农村税费改革艰难的决策与推进过程中大量的幕后故事。我们相信,这部作品之所以引起这么大轰动,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界读者良知上的认同和大家心灵深处的共鸣,这就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不只是政治家的专利,也不应局限于官场,应该有来自民间的声音,应该有更多的人为中华民族担当一份责任。当然,我们同样没有料到,会因为这本书吃上官司,地方法院不仅受理了,开庭了,也惊动了海内外,但直到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还见不到判决的结果;也没料到,盗版书竟曾¾¬猖獗一时,达上千万册之多;更不会料到,《中国农民调查》所披露的问题,有一些很快就会被中央政府予以解决;而且我们还会因此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的“亚洲英雄”,并获得“尤利西斯国际报道文学奖”唯一的一等奖。收入到这个集子中的《走近中国农民》,正是摘自《中国农民调查》一书的两个章节。《风雨包公墓》,也是我和春桃共同完成的《包公遗骨记》一书中的几个章节的缩写。Ô¬书已先后由中国、泰国以及台湾的三家出版社出版。《风雨包公墓》是应《中国故事》杂志之约撰写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合肥一家钢铁厂要建一座石灰窑,举世闻名的包公一家老小三代人的墓群就得统统迁走,可以说,这是中国文明史上最荒唐的一件事了。可是,没ˬ会想得到,发掘的过程中居然冒出了那么多的奇怪之事,意外之事,令人凄然泪下之事,让人拍案而起之事,感人至深又发人深思之事。其实,当看完了这个故事,你就会发现:地下的世界Ô¬来也是那般扑朔迷离,埋藏的,简直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秘史!《失忆的万佛湖》,这是春桃的作品。发表在《当代》杂志时,Ô¬叫《失忆的龙河口》。“失忆”二字乃点睛之笔,但失忆的显然不是龙河口;现在安徽省舒城县早已把当年的龙河口水库改为“万佛湖”,无疑是受到浙½¬千岛湖的启发,要把它当成摇钱树。春桃作品写到的,就是发生在“大跃进”年代兴建龙河口水库时,涌现出的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许芳华悲凉的一生。许芳华成为英雄的事迹,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参加国家水电部组织的“淠史杭写作组”时,就写过。那已¾¬是“文革”后期,离龙河口水库的兴建已有十多年,可是,被我采访的许多当事人,都可以绘声绘色地讲出许芳华的感人故事,也有人隐约提到了她后期的不幸,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下落,我最后也没见到她。英雄的命运触动了春桃,对英雄的不公更是激起了她的义愤。虽然这时离那故事已有四十余年,她却下决心要找到这位女英雄。后¾¬多方打探,历尽艰辛,终于如愿,却听到了一个远比想象更凄惨的故事。《失忆的万佛湖》正是春桃以一个女性的敏感和特有的视角,令人百感交集地讲述了一个不该被今天遗忘的一群人和一段历史。这部作品发表之后,不仅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党委书记专程去看望了许芳华,并派了医生为她的痴呆女儿治病;舒城县委则从组织上解决了她的生活费,终于让英雄老有所养了。应该说,一部作品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其实,这Ô¬本就是我们要写这一类报告文学的题中应有之意。回顾收入到我们这个集子中来的其他作品,由于作品中揭示的那些问题,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问题不是被解决,就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一想到我们能用手中的笔,为底层的黎民百姓做些事情,我们就感到活得很充实。我曾¾¬是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政Ь委员,当了一回政Ь委员,知道参政议政是自己义不容辞的权利和义务;虽然现在不是政Ь委员了,但我和春桃所做的,无疑也是在用自己的作品“参政议政”。这些年来,虽然我和春桃一直在秉承为弱势群体写作,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类作品,我们分明已¾¬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去年撰写的一本以我们自己亲历的一场官司为背景,反映中国农村不容乐观的法治环境的长篇纪实《等待判决》,出版就遇到了挫折;今年出版的《小岗村的故事》,也是历尽坎坷。我们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了,甚至,感到难以坚持。一些和我们有着类似写作¾¬历的同道,或迫于压力,金盆洗手,或为了生存,改写其他文体。走在这条路上,我们越来越感到了孤独。我们真的很担心,中国的报告文学会不会从此走向沉沦?谨借用《调查背后》出版的机会,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广大的读者朋友,表达我们由衷的敬意!2009年12月18日

内容概要

本书精选了二位作家最有代表性的6部作品。每一部都是作者直面现实,深入调查,历尽艰辛写成的啼血之作。这些作品曾在国内外荣获过多种奖项,无论其题材的尖锐性、新颖性、重要性,还是其蕴含的社会前沿精神以及公众意识,都堪称新时期中国报告文学第一流的作品。

作者简介

  陈桂棣,男,安徽蚌埠人,国家一级作家,1986年开始职业写作,主要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另有长篇小说、散文、电影剧本多部;曾获中国最高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
  春桃,女,湖南醴陵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创作涉足小说、电影电视,出版过报告文学及散文多部,其作品曾获《当代》文学奖、入围电影华表奖。
  夫妇二人凭《中国农民调查》获2004年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道文学一等奖,同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2005年当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英雄人物。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失忆的万佛湖 第二篇 珍珠城公案——高永嘉罪案始末 第三篇 民间包公 第四篇 淮河的警告第五篇 走近中国农民 第六篇 风雨包公墓

章节摘录

第二篇珍珠城公案——高永嘉罪案始末•¬开雄鸡觅食般的中国版图,就会发现,辽阔的东部大地,居中位置,躺着一条河,站着一座山。这河叫淮河,这山叫秦岭,这山,这河,划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这线如此神奇,冥冥之中似有个不可思议的神灵,在此设下一条“楚河汉界”,使华夏大地南北方的气候、河流、人民日常语言和生活习俗全变得泾渭分明。安徽省蚌埠市正骑在这条线上。北方人称它是南方,南方人又视其为北方。据史考:它是“古采珠之地”,故誉为“珍珠城”。城西的荆山卞和洞,有一个悲壮的故事流传至今:说卞和在此洞得了块璞玉,奉而献予厉王,厉王让玉人鉴别,玉人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竟敢欺君,砍掉他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璞玉奉而献之武王,武王也让玉人鉴别,玉人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欺君,遂砍掉他的右脚。卞和悲痛地哭道:“砍掉双脚,我不伤心,伤心的是把宝石当成石头,将贞士视为诳夫!”韩非子一篇《和氏献璧》宣扬得国人皆知,听起来似乎是一个阴郁的提示。第一章 雪地“雕像”1一九九三年.鸡年。古历大年三十。一大早就贼冷,带哨子也带刀子的风刮得人出不了门,但蚌埠市胜利路中段却陆陆续续涌来人群,那是市里几大班子,各部委办、各区县局的头头脑脑去参加团拜会。这些人说说笑笑地向市委大门口走去。来到门口,兀然收住了脚步。雪地上,并排立着七个披麻戴孝的人!他们三男四女,毫无表情的脸也在冰天雪地中冻住了,辨不出是悲恸,是愤懑,是渴求,还是绝望。他们捧着一个男人的遗像,以及那男人生前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章。闪着金属光泽的奖章¾¬皑皑白雪衬得格外扎眼,叫人倍觉凄冷。ˬ不认识他呢?镶在黑框中那神态安详的男人,就是老高,高永嘉!安徽省著名的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很快有人认出雪地上的七个人,那是高永嘉妻子、子女、两个未过门媳妇和一个未来女婿。像一棵老树六棵小树扎根在风雪中,一动不动。一年之前,高永嘉突然被捕。一年半过去了,没听说把高永嘉的案子搞个明白,许多人便犯了嘀咕,只觉得不对头,可又说不上其中有什么蹊跷。不是今天瞧见他的遗像,大家确实想不到,这位曾在国际市场上卷起过“乳胶手套”旋风的蚌埠乳胶厂厂长已不在人世。这事儿实在叫人有点敏感。参加团拜的人来到门口,就像步入雷区,格外小心地低眉而过;也有敢于问事的,他们蹭过去,心情沉重地劝慰几句,这种劝慰连劝慰者也感到苍白无力,最后尴尬地离去。退到二线去的老市长王明义,听说高永嘉死了七八天没人接待,他很生气,觉得老高对蚌埠至少是有过贡献的,考虑高被捕前已调任市¾¬Ð¬办副主任,便在团拜会场找出¾¬Ð¬办书记陈长贵。陈长贵耸着肩有些为难,他去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老市长于是直接找到市委书记徐景仁。徐书记略感意外,他搓着手,怔了一下,就平静地说道:“高有结论。”应该有结论。什么结论,大家都不知道。老市长王明义想多问一句,徐书记已掉脸走开。高家人年三十大清早冒严寒来请愿,目的就是讨个公道。高家人认为高永嘉无罪,逮捕是无中生有,要求对高永嘉一生的功过给个公道的结论。这是一九九三年元月二十三日。这天,蚌埠的报纸头版显著位置披露的,是年年都有的热热闹闹又闪烁其词的团拜会消息,然而,参加团拜的人却不得不承认,这天真正使他们难以忘却的,还是那雪地上的“雕像”,和镶进黑框的高永嘉遗像

编辑推荐

《调查背后》是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调查背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5条)

 
 

  •   本书精选了二位作家最有代表性的6部作品。每一部都是作者直面现实,深入调查,历尽艰辛写成的啼血之作。这些作品曾在国内外荣获过多种奖项,无论其题材的尖锐性、新颖性、重要性,还是其蕴含的社会前沿精神以及公众意识,都堪称新时期中国报告文学第一流的作品。
  •   无论你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学者………



    在他/她的工作、生活中谁没见过、遇过“有理无处说”的滋味?

    谁没曾有“维护正义的情感”?

    但是我们做的,差的太远……因为,我们缺的不是想法,少的是行动,为了信念不惜一切的行动!



    笑对人生风风雨雨 敢问人间是是非非



    我是2004年读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偶然购买了《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也只记得那时候读完书之后很是愤懑,想不到中国(我想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安徽省)还有那么多那么严重的问题。那时候还不知道作者陈桂栎和春桃是何许人也,也是现在阅读其作品集《调查背后》的时候知道,其夫妇二人因为《中国农民调查》获2004年德国尤里斯国际报道文学一等奖,同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2005年当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英雄任务。也许在作者看来,其获得的这些荣誉是次要的,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前《携手为无声者发出声音(代序)》中说:“作家只有敢去接触社会生活中那些未成熟的东西,才有可能写出警世之作。”他们毕竟是一对文人,为了写好纪实文学,他们的汗水和付出我是很佩服的。

    作为作家应该敢说真话,但是像给人治病的医生一样,我们给社会治病的法律人又该怎么样?我想,我们要敢做合法之事,敢为正义之举,遇到当事人的困惑、矛盾、冤情(都是法律范围之内)的时候,我们应该不畏强权,做对得起自己的信仰(如果有的话)-----法律(或曰天理)!一个法律人,如果对自己的本都不信仰,很难理解,如果真没有对法律的信仰,算我白说了。一个人在社会中,就应该履行好其职位的职责,这是最基本的。

    《调查背后》的每一部作品我都热血沸腾,只因为自己没有那样做吧,看到那些“英雄”,我们往往都会自惭形秽。但是我们可以见贤思齐,即使做不到那样的纯粹,但是可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起码在老的时候,能说,我这辈子没白活,也就是我们常常会问的我们活着的意义。我想,只需做好自己认为做了几件“完美”的事情,就可以了。作为一名法律人,我以前做过一年的律师,现在在检察院工作,给我感触最大的算是《民间包公》,这部作品讴歌了一位已入花甲之年的执业律师——他,就是陈三乐;“人称‘陈大胆’”;“一个纵有杀身之祸也要说真话讲直话的人物”。他辞官不做,举债办起了律师事务所。在他的律师事务所的迎面墙上,张贴着三条“自律”:贪赃枉法的大案找着办;权势作梗的难案顶着办;平民百姓的冤案免费办。肃然起敬之中也让人体会到了陈三乐作为执业律师的独特性格。这部作品让人得知,陈三乐所凭藉的,就是那种敢入地狱之门的铁骨赤胆,那种从青少年时代便开始了的“为民请命”的精神,那种即便戴大镣准备杀头也不弯腰的人格本色。他南征北战,办了不少大案、要案、“胡子案”与“骨头案”,自然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艰辛、苦涩、无奈、乃至令他心颤的愤怒与困惑……法律人面对的是社会矛盾的聚集点,是社会的黑暗面,是人性较量的外在表现。遇到的是人心叵测,是强权的威吓。就说律师行业吧,能坚持三年以上的律师比例很少,大都因为“难做”退出了。在工作的过程中,处处“碰壁”,时时挫折,或许是一部分人的常态。但在处理社会矛盾的时候,我想是大部分人的常态。法律不是文文本本,而是一种实践理性,他的真谛与作用是在实际的运行之中,如果有法不依,不胜无法。

    作为法官,在处理案件的时候,坚持“法律至上”!这一条就可以,虽然说我们的国情复杂,法律体系不完备,但是根据目前的法律,绝大多数的问题可以是有法可依的,即使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可以依据法律原则和当地的民俗习惯和自己的良心就可以解决,或许这样的判决无法得到执行,法官往往考虑执行的可能性,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法官就应当坚持独立办案!不受其他任何行政机关、集体或个人的干涉。现实中,真正的独立办案也许是特别的难,中国仍然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即使有所变化,也起码是“半陌生人社会”,尤其是在农村或者基层,“关系”的泛滥我是亲身体会,记得一个外国人说全世界是地球村,也许没那么夸张,但是我们总会感到“县城巴掌大的地方,抬头就认识人!”越是这样,我想应该更应依法,否则形成恶性循环,毁的不只是法和当事人的权益,或许是自己的良心,以及自己。正所谓古人云:“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公”,人格的力量永远比利益的力量持久,只要依法审案,结果十有八九都是很得人心的,因为国家制定的法律不是恶法,而是代表人民的国家制定的。

    作为检察官,本职是履行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机关在我国的行政性比法院更强,

    法院上下级之间是指导关系,检察院上下级之间是领导关系,权力集中性检察院也比法院强,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员在检察院的某些科室是“说不上话”的,只能默默的干活,有时候干的是什么也许领导不让你知道,总是一头雾水;有的科室还能体现个人的能力与尽职尽责;有的科室纯属“清闲”科室,也不知道履行的是什么监督智能,但是毕竟身为国家的公务员,就应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就该为老百姓办事,就该维护清洁的执法环境。在工作中,检察人员更容易遇到权力机关的“干涉”,也许美名其曰“协调”。由于检察院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职务犯罪的批捕权力上提一级之后,更给基层(下级)检察机关的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难度增大,但是同在党的领导下,就应该服从上级。作为案件承办人,要忠于党、忠于法律,但绝不是忠于某人。
    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律师,能做到陈三乐固然好,值得钦佩,但是现实中有几个“陈三乐”律师呢?在现实中,虽然律师都说不好干,其实这和中国的律师制度一级整体司法环境来决定的,但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是律师就应该做到律师的职责,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尽职尽责!只要有希望、有可能,就应该给被代理人提供尽可能让人满意的法律服务(当然必须是法律规定的),不能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妨害作证等违法行为,更不能愚弄当事人。

    法律专家或者法律学者,在中国是一个特别的团体,尽管我们经常听说某某专家、学者,无论名誉、头衔有多长,我仍然相信冯象博士说的“学术仍然是少数人的事”,一个真正的法学专家是需要深厚的法律理论功底加上多年的司法实践的激发而产生的,法学不是想象,不是浪漫,而是血粼粼的现实和错综复杂的矛盾。牵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国家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即使是一项小小的法律制度,也需要牵扯很多利益团体。当前,为了名利,不知道有多少高校的教授、专家们“学术剽窃”,搞学术腐败,在此很佩服方舟子的行动,是的,这样的学术打假活动需要我能大家参与,靠着外力和自律,切实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   被禁的《中国农民调查》作者陈桂棣和春桃夫妇的新书。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讲了几个他们调查过的比较典型的事件,大都是会破坏和谐的。这是书的自序《携手为无声者发出声音》的结尾:这些年来,虽然我和春桃一直在秉承为弱势群体写作,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类作品,我们分明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去年撰写的一本以我们自己亲历的一场官司为背景,反映中国农村不容乐观的法治环境的长篇纪实《等待判决》,出版就遇到了挫折;今年出版的《小岗村的故事》,也是历尽坎坷。我们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了,甚至,感到难以坚持。一些和我们有着类似写作经历的同道,或迫于压力,金盆洗手,或为了生存,改写其他文体。走在这条路上,我们越来越感到了孤独。我们真的很担心,中国的报告文学会不会从此走向沉沦?看过后我还是比较关心农民的状况,因为“我们无法知晓,中国的农民为中国城市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做出的牺牲究竟有多大,但是,可以这样说,共和国的工业化大厦,是中国农民的血肉之躯筑成的;中国城市建设最辉煌的乐章,也是中国农民的心德和汗水谱就的。”有一组数据你也许不相信,我也不敢相信,“专家们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每年用于对农村的补贴高达两千五百亿美元,美国对每一个玉米种植业主的补贴就在三万美元,这一数字差不多是我国东北种植玉米的农民人均收入的一百倍。各国普遍对农产品实行补贴,人为地压低了国际市场农产品的价格,而我国不但是少数几个不给农民直接农业补贴的国家之一,还是为数不多的仍在向农民收税的国家之一。1990到2000年,只有十年时间,我国就从农民那里征缴的各种税收总额,就由87亿9千万元,迅速增加到465亿3千万元,增加了四十五倍。农民人均税额高达146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税赋只有37元;在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已经是农民实际收入六倍的情况下,农民缴纳的税额反而是城镇居民的四倍!这已是巨大的不公平,然而不堪重负的农民,除了要缴纳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还有名目繁多的提留款和各项社会负担。且不说中国农民已苦不堪言,这在根本上也是的中国的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圣石的真实面目,河蟹的真正力量,将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展露无疑,让人触目惊心,祖国大地上还有如此荒诞的事情!
    在网上人肉了下陈桂棣,原来陈桂棣老师敢说真话,他的上一本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就已基本被禁,不知这本书又能支撑多久,所以趁现在还没禁赶紧买了看啊!
  •   非常敬佩陈桂棣、吴春桃二位老师,你们是英雄!《中国农民调查》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调查背后》是其弟弟!没有九亿农民兄弟真正的富足,一切乐观的经济统计数字都将失去意义!
  •   一直对报告文学很不感冒,以前看到的什么“最可爱的X”“七十一个XXXX”等等,写的都让人激情澎湃,但都是弘扬主旋律的,看得多了也就麻木了。一直以来,要想看反映社会现实的的东西,还得看小说,像“活着”“遥远的世界”之类的,用报告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真是太少了。
    陈老师的这本书是非常少见的反映中国黑暗面的报告文学作品,读着真是让人大呼过瘾。作者用详细的调查,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将中国农村、官场的黑暗面展露的淋漓尽致,想想这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情,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原来所谓的大好局面之下,空前盛世之下,竟是这样一堆堆破棉败絮;在高喊了数十年的法治社会下,原来还是领导说了算。这让人不得不为祖国的前途担忧,在我们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公平和正义就通通不要了吗?
  •   这是书的自序《携手为无声者发出声音》的结尾:这些年来,虽然我和春桃一直在秉承为弱势群体写作,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类作品,我们分明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去年撰写的一本以我们自己亲历的一场官司为背景,反映中国农村不容乐观的法治环境的长篇纪实《等待判决》,出版就遇到了挫折;今年出版的《小岗村的故事》,也是历尽坎坷。我们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了,甚至,感到难以坚持。一些和我们有着类似写作经历的同道,或迫于压力,金盆洗手,或为了生存,改写其他文体。走在这条路上,我们越来越感到了孤独。我们真的很担心,中国的报告文学会不会从此走向沉沦?
  •   前些年读过作者的《中国农民调查》,前几个月读过作者的《小岗村的故事》,这本《调查背后》虽然是发表过的文章结集出版,但依然令人深省,为什么是这样?
    从作者写作选材来看,作者主要立足于安徽省的农村,通过作者的文字把安徽农村的问题揭露出来,既有政府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农村老百姓劣根性问题,既有低级官僚(例如村官)的毛病,也有公检法的恶劣,作者揭露的淋漓尽致,给我一个感觉,别到安徽,别到安徽的农村。不过更能给我启示的是,其实这些问题和毛病在中国农村广泛存在,从中也可以看出改造农村的困难。即使深受全国瞩目的小岗村,仅仅几个人关系不和,使得小岗村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几乎毫无进展,不得不由省委派一个村支书来领导该村的发展,可惜的是这个村支书却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为什么?是农民的劣根性?还是……
  •   非常喜欢陈桂棣、春桃的作品。
  •   真正佩服作者的勇气,敢说真话,敢说当权者不愿意听的话。记得当年作者另一本力作《中国农民调查》推出后,凤凰卫视采访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省委书记竟说这本书抹黑安徽,结果《中国农民调查》就被禁了。现在这本《调查背后》,其反映的黑暗,不减当年,不知高官们看着这些内容会做何感想?
  •   非常好的调查报告,但质量不如《中国农民调查》。这是几个调查报告的合集。我是冲着作者买的,以示支持。
  •   本书作者调查很真实,文笔也好,是难得的作品!可惜,《中国农民调查》没有买到很可惜
  •   对《中国农民调查》所涉及的内容有着太多的切身体会。作为农民的后代,我在农村生活了20年,和当时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状况相比较,我觉得这部书的表达还不够。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对三农问题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和更多的具体行动,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当前在农村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更好的关于农村题材的作品。
  •   我们可以不知道陈三乐是何许人,但是我们不能不知道陈三乐所代表的法律的灵魂——公正,民主,权利。这是我看《调查背后@民间包公》后最大的感慨

    中国农业史上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儿,有谁有胆量去揭开?
    文革时期那些被淹没的英雄们,有谁想过去寻找他们?
    一千年后,“包龙图”重现,有谁知道他真正的名字?
    陈三乐,这个纵有杀身之祸也敢说真话讲直话的人,“文革” 时期大难不死,“文革”后决然辞去中共巢湖地委政研室主任不做,举债办起了律师事务所。他凭着一个人民律师敢入地狱之门的铁骨赤胆,南征北战,办了不少大案、要案、“胡子案”和“骨头案”……改革开放后,镇党委书记仍然认为有权才有资格奢谈法律;七十老妪状告军事领导机关;在一起引人瞩目的笔墨官司中,中国最高新闻单位成为被告……
  •   之前看过《中国农民调查》,写得很真实,一直有有传言说那本书已经被禁了。他们能够调查到第一手的农民生存的情况,让我们了解到真实的China B。高楼大厦的掩盖不了残酷的现实。
  •   在没有《中国农民调查》可以看的时候,这本书也可以解解渴
  •   之前读过他的《中国农民调查》,相信这本也不会差。
  •   Z国的杂志内容越来越软,厚厚的杂志翻开看看,都是服装啊化妆啊打扮啊交往啊什么的,真正反映社会现实的很少。
    Z国的书居然也一样,越出越软,但凡畅销的,大都是无病呻吟的爱情啊失恋啊出轨啊什么的,很少有反应国计民生、百姓真实生活的。
    大众传媒和那些所谓的作家们对人们疾苦、社会问题视而不见,反而揪着什么明星绯闻啊赌王过寿啊之类的大书特书。

    在这一现实下,《调查背后》显得尤其可贵——终于看到了一本很硬的书!
    它的六篇内容全部反映了当前我国亟待解决或者急需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比如“三农问题”,比如淮河污染与治理、环境恶化问题,民主与法律、公正与权力问题,文物保护问题,等等,等等。希望以后多出一些这类的书吧,看看现实,我们才知道自己的困境。
  •   领导挂在嘴边都是体察百姓疾苦,什么是百姓疾苦,这本书里面说的就是。
    作者陈经过大量调查,将中国社会的一些荒诞怪相大胆地揭露出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气。这本小书,比那些沉甸甸的、歌功颂德的大部头来的更有意义。
    所以,看看这本书吧,这些内容比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   新书已收到,厚重的书脊与凝练的文字相得益彰。作为现时期少数敢于讲真话的大家之作,这本书的成功上市真的难能可贵,令人欣慰,不知成书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与努力。

    如果说书中的事件已不能让我们沉思与感慨,如果说书中的文字已不能让我们振奋与激昂,甚至如果说书中所迸发出的顽强与恳切已不能让我们眼有所见、脑有所思、心有所动,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的冷漠与悲凉!所幸,还有少数文学名家奋笔疾书、慷慨陈词,还有少数出版人士心系所望、废寝忘食,还有无数渴望真相与正义的万千读者……民有所盼,国有所望!
  •   深度调查,直面现实。文笔犀利,题材尖锐,难得。
  •   上午刚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读了。先看的《走近中国农民》,然后又看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一段言论,倍感愤怒!——
    “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的农民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到现在还生活得那么艰难?难道那些“专家”们都看不到吗?
  •   中国的农民也就改革开放后才有的好日子!前多年的时候和奴隶有区别吗?只不过全变成了国家的农奴!
  •   收到书了,作者写的好!贴近生活实际,文字图文配搭合理,内容深刻,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现实问题,对如今政府出台新的三农政策有推动作用。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作者的确是两位敢于面对强权的人,他们的话语让人警醒,同时也觉得很无奈,书中的事更让人气愤,不知象这样的事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多少不为人知呢?
  •   尖锐的话题
    直指人心
    非常过瘾
    敢说真话的作者
  •   实在是一般,作者简介中提到作家的血性,在书中没看到,就看到了拍马屁的血性,浪费钱!
  •   从最大的阶层看中国的实际比看城市中的勾心斗角好,从朴实的记录看残酷的现实,对中国的基本问题有一个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   虽多是十多年前的事,至今怕是仍然存在,最多换个形式而已。有的正可谓惊心动魄,令人深思。
    可惜的是这只是两位作者的文章选辑。
  •   虽然设计话题比较敏感,但静下心来读一读,不只是对得起独立作家的辛苦劳动,也是对得起那些鲜为人知但又应为人知的人、事。
  •   书不错,现在敢说真话的人太少了。拜读了。
  •   太过事实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触动我们内心的,,,作为国家的以公民,有责任看待历史遗留下来的大小问题,总结深思,,难免有些黑暗不可见人的东西,但我们要以一颗理智的心看待,扛起属于你我的责任!
  •   作者呕心沥血的著作,反映了深刻的残忍的现实
  •   说真话的前文化部长
  •   中国的社会太腐败了,太官僚了!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
  •   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好书
  •   这本书也是偶然才知道的,虽然我没有仔细去阅读,但从简介上能看出这本书的内涵,以及作者的一些思想内容。觉得这本书可能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才决定买的,虽然是刚买的,也只读了几页,但它很吸引我去继续想读它~
  •   以前就读过该作者的书,挺喜欢,这两年阅历增加了,再读起来感受更深一层。
  •   精品!经典!真相!相当给力!
  •   看过之后,有些沉重。现在的社会这种情况其实很多~又能有多少人能站出来呢?有多少人敢披露呢?官官相护啊~老百姓想说点儿什么,难啊!
  •   值得一看 看看中国
  •   前几天在当当网买了这本书看,看完感触颇多,这是一本有深度的好书。它将时代感、历史厚重感和人的道德责任感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关注社会问题!
  •   这是和小岗村的故事一起买的,现在正在继续看,但有时真的看不下去,不能相信改革开放时,为什么人们要那样的去冤枉一个好人,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让人厌恶的官员,我只能说厌恶,因为对于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我没有任何办法,我又能去做什么呢?我们又能去做什么呢,?我们期待的是这个政府应该为人民做点事情了
  •   希望多了解下现实的社会构成
  •   这本书能够出版
    也算是个奇迹了
    估计内容有大幅删减
    随便看看
    也是不错
    很好
  •   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看的书
  •   敢说实话的中国人没有几个了
  •   看看说明叫现实!
  •   我觉得这本书写的挺深刻的!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   很真实,贴近生活
  •   客观 真实
  •   记事的真实反映。。。
  •   收到书了,内容很真实,十分震撼!
  •   相信看过了的人不会后悔。
  •   看了第一章之后久久不能平静,通过故事,让人思考人性、制度、意识形态这些问题。

    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写得很有力度
  •   好书不多说了啊,呵呵
  •   我还没看 老公在看 他说值得看看的
  •   等待真相的过程,就是社会进步的过程!
  •   想不到这本书能买到,很激动。
  •   很好的一本书,看完后真是感慨万千,不说了,推荐,赞一个!
  •   不错,非常喜欢,外面还有一层塑料片
  •   书籍买了不少了,看来还行的书籍的
  •   绝对是要买来看的
  •   特价买的 还没读 书有封皮包着 保护的不错
  •   还不错,有时间可以看看
  •   关注三农问题。
  •   一直想买的书 不错 包装也挺好
  •   有内容的好书。
  •   买的书太多,还没来得及细看,随便翻了下,感觉还不错
  •   便宜是个好东西。
  •   大致翻了下介绍及目录,呵呵,正和我的胃口!喜欢这类的书籍!
  •   不好意思,几天没用电脑了,现在才来评论。书的内容相当不错哦,值得一看。
  •   这些非官方的知识分子的努力需要支持
  •   应该去了解!
  •   揭露了很多黑暗的东西,但是只是揭露而已
  •   关注农村问题的便宜,可以去读一下。
  •   书很好,物流太慢不知当当从哪里发货的,到上海要5天
  •   书里边有掉页,有好几十页装订倒了。
  •   好书,以前借别人的读了一遍,这次要好好再读一次.
  •   还没读,冲着夫妇俩的名气买的
  •   还不错吧,可以读读,有些感触的
  •   物流很给力,书的内容还不错,值得一看
  •   我是为了以前看了盗版《中国农民调查》而买的,这类书看了心情不好。看《中国农民调查》后我总结到,原来地狱宗教编造来不是骗人的呀,安徽阜阳不就是吗。不过这真冤枉阜阳了。到处有这种事发生,最近的种种曝光,逼人承认杀人了......................看着书中的叙述,我真的好怕,敢不夹着尾巴做人??
    作者文笔中等,可能是心中义愤压制了文采吧。
    书架上要放纪实报告文学的书籍,就这本吧!
  •   和中国农民调查相比,差了一些。但读起来,还是感觉到很锋利。
  •   当年的《中国农民调查》上市不久引起轰动,但因为触及敏感话题,不久便下架,也因此成为史上最赚钱的dao ban书,希望这次作者不要让大家失望!非常期待!!
  •   很久没看到这样的报告文学了!每篇读来都让人感到沉重,甚至窒息、愤怒!这是我们祖国大地发生的真实故事,除了叹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想想两位作者排除各种困难、扣着良心而写就的这些文字,对照我们自己每天在写的这些应景之作,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赶紧行动吧!
  •   如果事实如此,那我们的信仰。。。。。。如果事实还在继续。。。。。。,我们的视野,如果这事实到现在还是事实,那是我们大众的悲哀,骇客帝国。
  •   今天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眼泪直接就下来了,非常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
  •   作者用很多的事例和数据,写得很扎实,很真实。
  •   数质量很好,很值得买
  •   内容比较震撼,真实的力量
  •   中国农民调查是作者经典之作,本书的风格风格一致,犀利。
  •   最大的价值就是讲真话。无论做资料还是浏览,都值得买。
  •   能出版就已经是莫大的进步了,中国的报告文学也是在陈氏夫妇的《**农民调查》开始兴起,也是在那是摔了一跤。
  •   书还没看完,挺好的书的
  •   挺好的,纸质很好,是正版的
  •   夫妇二人报告文学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感动,书中几篇都写的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