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3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梁木生 页数:200
Tag标签:无
前言
发展经济,固然要重视提高经济领域的管理水平,但如果公共管理水平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提高,那就或迟或早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影响,有时甚至非常严重。一个常见和简单的例子,如某些行政审批手续,在发达国家两三个小时可以办妥的事情,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要两三天、两三周、两三个月,甚至两三年或更久。这就是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的差距!究其原因,总少不了人员素质问题。 近现代对管理的研究,是从工商界开始的,并将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建立和发展,一直保持着最积极、最活跃以及不断创新的研究状态和势头。其理论观点和学派之多,有“理论丛林”之称。新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很多首先在经济领域提出、试行和实施,然后推广、普及到其他领域。值得注意和必须指出的是:在企业管理研究的带动下,研究管理之风逐渐形成和进入其他管理领域。在时间顺序上,公共管理学科的问世,正是紧随其后的事。 本来,社会经济要发展,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共部门的工作,都必须予以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而不能有所妨碍。否则,社会进步便难以顺利向前发展,更不用说加速发展了。可见,发展和繁荣经济必须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是大势所趋。
内容概要
《政治学》是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并将政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而编著的。基于此,《政治学》无论是体系、结构还是论证、分析,都进行了新的尝试。教材以政治这一最基本的范畴为轴心逐步展开,以构成政治的基本材料——群体性为切入点对政治进行系统阐述,共分为4篇(政治本体论、政治行为论、政治主体论和政治发展论)13章,分别论述了政治、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治理、政治决策、政治参与、政治斗争、国家、政党、政治社团、政治家、政治发展的一般原理、政治的历史形态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作者简介
梁木生,男,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1958年9月出生,当过农民、战士、工人、中学教师。199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任教。近年来,在政治学、法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发表论文30多篇,有近1O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代表作有《我国法治之路的经济分析》、《论民主的市场建构》、《论商品社会政治监督的法治建构》、《论政治体制改革的产权基础》等。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政治本体论第一章 政治第一节 政治释义一、如何认识政治二、政治类别第二节 政治价值一、政治公正二、政治稳定三、政治安全第三节 政治功能一、政治协调二、政治强制三、政治保障四、政治服务第二章 政治权力第一节 政治权力释义一、权力与政治权力二、政治权力的特征三、政治权力的构成四、政治权力的作用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运行一、政治权力运行的基础、保障、条件二、政治权力运行的方式三、政治权力运行的过程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异化一、政治权力异化的表现二、政治权力异化的原因分析三、政治权力异化的预防第三章 政治权利第一节 政治权利释义一、权利与政治权利二、政治权利的本质三、政治权利的特征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一、自由类权利二、平等类权利三、参政类权利四、诉请类权利第三节 政治权利的作用一、政治权利的个体作用二、政治权利的群体作用三、政权权利的社会作用第二篇 政治行为论第四章 政治治理第一节 政治治理释义一、如何认识政治治理二、政治治理的本质第二节 政治治理的内容、基础、条件一、政治治理的内容二、政治治理的基础三、政治治理的条件第三节 政治治理的类型、方式、作用一、政治治理的类型二、政治治理的方式三、政治治理的作用第五章 政治决策第一节 政治决策释义一、决策与政治决策二、政治决策的一般特点三、现代政治决策的新特点第二节 政治决策的原则、程序、类型一、政治决策的原则二、政治决策的程序三、政治决策的类型第三节 政治决策的作用一、政治决策的微观作用二、政治决策的宏观作用第六章 政治参与第一节 政治参与释义一、什么是政治参与二、政治参与的基础三、政治参与的特征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类型、方式、作用一、政治参与的类型二、政治参与的方式三、政治参与的作用第三节 影响和制约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一、经济水平二、社会地位三、政治心理四、政治制度第七章 政治斗争第一节 政治斗争释义一、政治斗争的发生机制二、政治斗争的特征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类型一、群体内政治斗争二、群体间政治斗争三、以国家为中心形成的政治斗争第三节 政治斗争的方式、作用一、政治斗争的方式二、政治斗争的作用第三篇 政治主体论第八章 国家第一节 国家释义一、关于国家的不同认识二、国家的分类三、国体第二节 国家的政体一、政体释义二、立宪君主政体三、民主共和政体四、我国的政体第三节 国家的结构一、单一制二、复合制三、我国的国家结构第四节 国家的机构一、国家机构释义二、主要的国家机构三、我国的国家机构第九章 政党第一节 政党释义一、什么是政党二、政党的产生三、政党的类型四、政党的作用第二节 政党制度一、政党制度释义二、三大政党制度三、我国的政党制度第十章 政治社团第十一章 政治家第四篇 政治发展论第十二章 政治发展的一般原理第十三章 政治的历史形态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这一政治主要表现为社会的群体性矛盾与关系。社会的成员总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这类群体本身不是专门的政治单元,而是利益单元,但这些利益单元之间受利益推动的群体关系的互动时常酿成群体性矛盾。一旦这种矛盾转化为群体性行为的对立,便是政治冲突,便是政治现象与政治活动。因此,社会中群体性的广泛与永恒存在,成为非国家形态政治存在的基础,也成为其他形态政治存在的基础。 在通常情况下,这类政治现象大多是一种可能状态,不是一种现实状态。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这一政治关系与矛盾可能存在,但并没有显性化为一种直接的政治状态。然而,当某种因素诱发使两大群体之间产生直接、公开的群体性冲突时,便成为政治冲突。基于此,社会的任何群体都是具有政治功能的非政治性单元。在社会中,这类群体有两类:固定群体与临时群体。以此为基础,社会中的政治关系则表现为固定群体之间的关系与冲突、临时群体之间的关系与冲突以及固定群体与临时群体之间的关系与冲突等。这些关系与冲突都属于非国家形态的政治,其中,固定群体之间的关系与冲突占主导地位。这类政治关系与冲突是非国家形态政治的主体;如富人与穷人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地域之间的政治关系与冲突等。在现代社会,形成了一类职业性的政治群体,即政治社团与政党。由于它们是非国家形态的,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冲突也是非国家形态的政治。当然,它们很容易转化成为国家形态的政治。 (二)国家形态的政治 这一政治是指以专门的职业化的政治组织——国家为中心表现的政治关系与矛盾。国家的出现使政治生活具有了职业化、专门化的内容。这一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以国家名义实施的社会治理与调控;关于获取、运用、维护国家权力的活动。前一类着重于政治作用的发挥与价值的伸张,后一类着重于权力之间的关系与斗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