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9(上海卷)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伍贤申 编  页数:120  

前言

  中考是一次竞争十分激烈的选拔性考试。为了帮助广大师生了解中考对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具体要求及各学科的考查重点,熟悉最新的考题形式,我们编写了这套“五年中考试题透视”丛书,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册。  本丛书将近五年的中考试题依年份次序编排,逐年逐题分析。每一年份中每~题依出题背景、解题思路、考题拓展编排。其中出题背景主要是揭示出题者出这一试题的目的,欲考核考生哪些知识点,及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哪些能力。解题思路给出了如何分析考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考题拓展提供与该考题相关的同类变形题或拓展提高题,供师生参考和练习,以期提高考生解题的应变能力。  本丛书针对每一考题,分析了出题背景,展示了解题思路,提供了考题拓展练习,并对五年考题作了横向比较和纵向归纳,从中透视出考题的奥秘,揭示出每一学科不同知识块中各考点的冷热变化状况,探寻出中考命题的变化轨迹,预测今后中考试题可能的发展方向和考查重点。这样有助于减少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迎考中的盲目性,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效果。  参加本丛书编写的作者均是多年从事中考辅导、考题研究及多次参加中考阅卷的资深教师,书中融进了他们多年指导学生中考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研究考题的心得。本丛书在指导学生中考复习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读者可以从中得益不少。

内容概要

  《五年中考试题透视.2005~2009.语文(上海卷)》针对每一考题,分析了出题背景,展示了解题思路,提供了考题拓展练习,并对五年考题作了横向比较和纵向归纳,从中透视出考题的奥秘,揭示出每一学科不同知识块中各考点的冷热变化状况,探寻出中考命题的变化轨迹,预测今后中考试题可能的发展方向和考查重点。这样有助于减少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迎考中的盲目性,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效果。

章节摘录

  7~10题为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7题答案:(1)迁移,搬动。(2)离开。  题目中的两个带点词语都是课内出现过的,《捕蛇者说》中有“非死则徙尔”,“徙”解释为迁移,与“徙衽以从阴”中的“徙”完全相同,考的是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去”字更为常用,课文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如在《小石潭记》中有“乃记之而去”(离开),在《捕蛇者说》中有“去死肌,杀三虫”(除掉、去掉),在《黄生借书说》中有“今日存,明日去”,“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损失、失去)等。“去”为一词多义的词语,在解释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读懂选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第8题答案: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或:“这个人白天用来乘凉的方法是巧妙的,而晚上用来避露水的方法是笨拙的。”)  这是一道属于有区分度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在解释句子时不仅要读懂全文,而且要表达通顺。如果考生机械地“字字落实”,将句子解释成“这是巧妙地用在白天,笨拙地用在晚上”,意思不明确,表达不通顺,当然不能得分。  第9题答案: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这道题是文言文部分难度最大的一题。完成这道题须注意几点:一是审题,题干明确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郑人“拙”的具体表现。所谓“具体表现”,当然要“闻其声,见其行”,短文中没有“声”,但见“行”。因此,第一步要找出文中郑人“拙”的行为,第二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二是读文,把握关键语句。与现代文阅读相同,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理应受到重视,此文虽短,仅有关郑人行为的句子“徙衽以从阴”在文中反复出现,前后对比,白天为“巧”,晚上为“拙”,把晚上郑人的行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是正确的答案。  第10题答案: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或“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方法”;或“不要凭经验办事”;或“不要墨守成规”等)。  提炼寓言的寓意对考生来说不是难题,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接触过很多寓言故事,相类似的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在答题时应把握提炼寓意的过程与方法。一般来说,提炼寓意的过程为“三部曲”:第一,读懂寓言。《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在树阴下避暑,晚上,在月光下,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离开树干远远的,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像白天一样,随月影将席子移动在树阴里,也就是头顶蓝天,毫无遮挡了,这样焉有不被露水“濡身”之理?第二,想想故事中最夸张的是哪个部分,其中讽刺了什么。这则寓言故事最夸张的部分在于“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讽刺了郑人墨守成规,不会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变化。第三,从讽刺的反面来思考,得到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道理。这则寓言意在告诫人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方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5~2009(上海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