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的终结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比] 伊利亚·普里戈金  页数:153  译者:湛敏  
Tag标签:无  

前言

我非常高兴本书被译成中文,将为中国读者所接受。这也给我一个机会来强调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科学与文化的联系。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指出:“听起来也许奇怪,身为一名物理学家,我却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物理学与我自身的疏远。”西方科学所强调的“自然法则”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了鲜明对照,因为,在中文里,“自然”即是“天然”。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一贯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性,这有悖于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书所阐述的结果把现代科学与中国哲学拉近。自组织的宇宙也是“自发”的世界,它表达了一种与西方科学的经典还原论不同的整体自然观。我们愈益接近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汇点:一方面,我们必须保留已经证明相当成功的西方科学的分析观点,同时必须重新表述把自然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法则。本书的雄心正是要以一种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来阐述一种综合论。

内容概要

时间,我们存在的基本维度,令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陶醉。如今,普里戈金在这本书中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是他与自然之经典描述的彻底决裂。他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引导我们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免费午餐”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这本分水岭式的著作表明,一种全新的科学与文化之自然法则诞生了。

作者简介

伊利亚•普里戈金(1917~2003),耗散结构理论创立者,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比利时皇家研究院荣誉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53个荣誉学位。著有《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导论》、《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及本书《确定性的终结》等。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作者简介中文版序致谢作者附言    引言 一种新的理性?第一章 伊壁鸠鲁的二难推理第二章 仅仅是一种错觉?第三章 从概率到不可逆性第四章 混沌定律    第五章 超越牛顿定律  第六章 量子理论的统一表述第七章 我们与自然的对话第八章 时间先于存在?第九章 一条窄道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伊壁鸠鲁的二难推理Ⅰ宇宙是否由确定性定律所支配?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在西方理性的萌发时期即已被前苏格拉底学者阐述过了。2500年之后,我们依然要面对这些问题。然而,与混沌和不稳定性相联系的物理学和数学的最新进展,却开辟了不同的研究道路。我们正在开始用一种新的观点来审视这些难题,它们涉及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现在,我们可以避开过去的那些矛盾了。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第一个表述了一个根本性的二难推理。作为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的追随者,他认为世界由原子和虚空组成。而且,他断言原子以相同的速度平行地通过虚空下落。那么,它们怎么发生碰撞?与原子的组合密切相关的新奇性又如何出现呢?对伊壁鸠鲁来说,科学的问题、自然的可理解性问题以及人的命运问题是不可分离的。在确定性的原子世界里,人类自由的含义是什么呢?

编辑推荐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为开放人文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确定性的终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2条)

 
 

  •   普里高津的《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以及这本《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都蕴含了对自然的新颖且深刻的洞察······
  •   结合普里戈金的 存在与演化、从混沌到有序、向复杂性挑战等一起看,或许能比较好的了解耗散结构
  •   普利高津那本《确定性的终结》挑战我的信仰好几年了。记得大学二年级刚结束的时候就知道了它,可是我一直回避它,因为他挑战了我的信仰。确定性和机械决定论是我的信仰,没有了它们,我也就没有了信仰,神的力量也就受到了贬损。决定论就正如法国拉普拉斯说的那样,如果真正知道了所有的条件并正确,就能准确得知下一步。牛顿力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都是这种信仰的例子。
      
      
      
      可是,马可夫,尤其是隐马可夫,实在也是算牛叉的思想。因此回避是无益的。这就是不确定的随机概率论状态下的一种预测模型。只不过,马可夫的这种模型可以通过数据训练,矫正来获得一种较稳定的状态。不过这种状态是不依赖时间轴的,也是不确定的,尽管可以八九不离十,但并不是决定论的。
      
      
      
      我信仰机械决定论,但我生在一个多元观和机械决定论受贬损的时代。我宁愿是一个古典时代的人,因为再过几个世纪,当今我们时代的那些“前沿思想”也很有可能是受贬损的命运,这是简谐振动,社会和文明的简谐振动。
      
      
      
      是不是机械决定论已经完全失败了呢?只是不再百分之百受人们信仰,有部分人不信仰罢了。其实确定和不确定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状态,我这么认为。不确定是子系统状态,确定是宏观系统状态。当某个宏观系统足够复杂之后,又会产生纷繁的状态,这个时候这个系统又是另一个宏观系统的子系统了。个人看法。当我们没有能力去做到准确标记某个微粒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采取了概率化处理,就像电子云照片那样分析电子层一般。隐马可夫模型也没有否认在这个模型内部还存在一个一阶马可夫模型,虽然这个一阶马可夫模型是不确定的,但我愿意说成是多状态转移。
      
      
      
      也许,这种思想的对立还要继续下去。因为结论总是根据思想的出发点得出来的,这终归是信仰问题。当机械决定论和随机概率论对立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也许,最终的力量就是神的力量。这终归又是信仰问题。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投骰子。”我觉得,冥冥之中,这个宇宙一定有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是不为我们所知的。这种力量不投骰子,这种力量,是上帝的力量。
      
      当然,如果这篇陋评显得肤浅和不自然的话,说明这评论的标题就起对了。
      
  •   终结——时间、混沌与新..”
  •   从书中可以猜测,确定性的终结似乎也可能是很多终极问题的终结
  •   我认为,确定性并没有终结,只是由物质实在及其简单性联系等的表层确定性转向内在机理、复杂性联系的深层确定性。
  •   一个新的世界,喜欢思考本质的,可以选择。如果对混沌,相对论等等,物理数学概念一些没有了解,会看的比较吃力。
  •   混沌呵,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初神。
  •   据说是 经典,还没有来得及看呢,有时间仔细看!!
  •   很深奥,还没时间看,慢慢来吧。
  •   看了,挺好的,不过有点难懂,有时间好好琢磨琢磨!
  •   喜欢这样的科学著作
  •   作为科普的书感觉描述有点晦涩,不过内容还是比较喜欢。
  •   我的导师给大力推荐的书,正在读,书不错,发货到货很快。导师提及了标志着新科技时代的三部书,这是其中一本。
  •   包装很不错 期待这本书带给我的精神享受
  •   湖南科技的第一推动系列,这套书太多了,无心收齐。
  •   还没看,很喜欢科学性的哲学
  •   还未读,暂不评价,以后补上。比较难懂
  •   这个商品不错很好看的书
  •   质量很好,翻译也不错.短小精读,知识丰富!
  •   好書 讀
  •   世界观的问题
  •   人生无定律,但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稳定和确定,应该读读此书,或有所裨益。
  •   意想不到的好书
  •   很薄的一本小册子
    内容很深刻
    慢慢体会
    公式很多
  •   就应该多看看其他类型的,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
  •   只有读懂了,你才名字自己,推荐
  •   大师的思想
  •   大师的作品,水准不用置疑。但书中仍不可避免地提及数学和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所以要较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还是需要一定的理工科基础。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没有把整全书都看懂,不过还是受到启发、开阔了视野,故把这本书推荐给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人。
  •   书不错,以前就买过该出版社出版的混沌七鉴,觉得物所值
  •   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开始读这本书。但是应该还不错,推荐。
  •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但是需要读者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耐力才能读下去。遗憾的事我还没有读完呢。
  •   内容挺难的,需要一定的基础
  •   晦涩的书,适合静的下心来得理科生。
  •   有关专业知识的层面有些难懂
  •   一般科普
  •   质量不错 好书
  •   纸张质量不错,内容丰富,科普读物,值得一看
  •   大师的作品,呵呵
  •   科学术语太多,太专业了!
    不是科普读物!
    并且题目也太大了,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吧。
  •   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   对于理科素养不够而又想探究宇宙和社会运行规律的朋友来说,我推荐另外两本书《隐蔽的秩序》《权力与繁荣》。
  •   本书还是要慢慢来品尝,需要一些基本的数学基础,不过即便是没有,也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思维的锻炼。
  •   还行,只是没耐心的人最好别买了。。。。
  •   我等门外汉读它,实在太艰难,不过总算看完,模模糊糊算是有点了解。若能有更浅显的相类似书就好了。
  •   不是一般人看的~
  •   没咋个看
  •   是我看了没心得。
  •   书是好书就是有太多的数学物理知识了,看不懂
  •   和真正严肃思考过世界的基本问题的人探讨,总是颇有趣味的。试图调和“经典机械世界的确定性”和“人的命运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离真正的贯通似乎还有距离,不过给出了一个有趣和很有意义的视角。
  •   感觉不好看,只是翻了一遍。
  •   此书有作者附言说道:我不是想邀请读者来参观考古博物馆,而是想让读者自己来领略科学探险的乐趣.谢谢
  •   个别章节专业性较强,颠覆传统的见解,总会给你一些启发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需要仔细阅读
  •   牛顿、爱因斯坦之后的最强物理学
  •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万物具有的两重性,经典力学不是如作者说的建立在时间的可逆性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事物运动的重复性上,牛顿的苹果每年秋天都会落下.作者的耗散结构理论是有价值的,而本书的不确定性理论以偏概全,时间箭头概念影响广泛深远.买来批判用.
  •   刚收书本 ,外包装完好 但是打开之后随便阅览下 忽然看到 一大页纸只有半张
  •   果然要一个不是哲学专业的人去理解一个化学教授想出来的东西太难了
  •   有趣的视角,专业的描述
  •   很遗憾,这本书实在艰涩枯燥,不是一本好的科普作品。书名也有引人误入歧途的嫌疑——本书并不探讨混沌学或者确定性理论·在内容上,主要是去试图探求时间是否不可逆、时间是否比宇宙更早存在,抽象而不具体。·在体例上,我怀疑这是一本论文的摘要,而不是科普书籍。... 阅读更多
  •   但论证偏于流体物理学
  •   好像很难懂
  •   很实用的书,绝对正版!
  •   开放人文必藏!
  •   不确定性
  •     越是研究生命体系的人,也许越会对生命本身有种敬畏和好奇。很多时候我们只研究一个微观的细胞局部、一个蛋白或者一条信号通路,即使只是窥豹一斑,也会发现生命体系如此的有序、精细和复杂。在我们已经发现存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宇宙中,其命运似乎最终难以逃离完全无序的热寂深渊,又是一种怎样的未知的规律催生了生命的出现,衍化,以至于最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了高度组织化的人类社会和历史?到这,人类认识上的巨大鸿沟,如同面对一片浩瀚的太平洋一般。在我浅显的认识里,包括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理论就像是这片海洋中渐渐浮现的孤岛,也许最终可以作为一个桥墩帮我们跨越这片未知海洋。
      
      正是带着对自组织理论长期的好奇,作为这一领域的门外汉,我决定还是跳过枯燥的文献阅读,从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伊利亚•普里戈金的这本科学哲学书籍:“确定性的终结”开始。令人吃惊的是,他在这本书里埋下了更加巨大的野心,他谈了混沌、自组织、耗散结构,但贯穿全书的却是将靶心钉在了一个终极的哲学命题:时间。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命题导致了近代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分道扬镳。在物理学的基石-经典力学牛顿运动第二定律和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中,未来是确定的,t所表征的时间维度中未来和过去是对称的,时间是可逆的。可在所有的层次上,无论是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历史本身都用各自的演化过程彰显着时间之矢的存在,于是就连科学家本身都有巨大的疑问,比如庞加莱所述:“靠时间可逆过程的轨道来解释不可逆性,虽然努力不计其数,但显然是一个纯粹的逻辑错误。”
      
      这本书正是浓缩着普里戈金几十年在这一领域的思考,并试图用最浅显的方法讲述其认知的脉络。从三体问题不可积性开始,引入庞加莱共振解释其不可积性的物理原因,进而讲述多粒子复杂体系在远离其平衡态时,随时间推移所出现的混沌、分岔和不稳定性,于是时间不再可逆。而生命起源的曙光则包含在了非平衡系统的一个重要新特性当中:体系在远离平衡之后可以自发的演化到复杂性增加的状态。我没有能力去判断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否被主流社会所低估,总的来说,它似乎完全没有到像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那样影响公众的意识形态。但重要的不是普里戈金所讲述的、所预言的是否准确,而是他提供的又一大胆的观察角度,让我们破除那些先入为主、约定俗成的迷信。对于人类而言,真理不是安放在一栋完美而永恒的大厦之中,而是藏在墙壁剥落损毁的光阴里。
      
      --节自“2011私人阅读总结” (http://www.douban.com/note/192485766/)
  •     很遗憾,这本书实在艰涩枯燥,不是一本好的科普作品。书名也有引人误入歧途的嫌疑——本书并不探讨混沌学或者确定性理论
      
      ·在内容上,主要是去试图探求时间是否不可逆、时间是否比宇宙更早存在,抽象而不具体。
      
      ·在体例上,我怀疑这是一本论文的摘要,而不是科普书籍。
      
      ·在针对的读者上,我就更搞不懂作者想写给谁看了(作者也没有说明)。我不无贬义的猜想,也许作者试图给同行介绍自己在做什么吧。
      
      我也不得不说,我既没有看懂这本书,也实在没有读下去的动力。第一章开始还在逐行阅读,三五页之后就开始隔行跳读,又看了一两页就开始隔页浏览、甚至隔多页浏览。
      
      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相对扎实的数理基础(我是理工科出身)也没有帮到我多少,我个人没能从本书中获得预期的收获和启发。
      
      若不是进行科学哲学研究,我认为没必要去本书
  •     声明:“黑货”只是调侃,不代表我贬低普利高津的思想。
      
      很难说这是一本“科普”。中国人虽把“科学”抬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但国内并没有任何讲科学的氛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所以但凡写得并不太专业的科学书籍都名之以“科普”。真正的科普是为了向读者传达科学知识、科学精神,而有些书呢——特别是民科——只是写本书来兜售自己的“黑货”。普利高津这本《The End of Certainty》就是。
      
      普利高津的思想并不是学界的主流,或者说他实在是比较非主流。关于宏观的不可逆性,主流认为这个不可逆性确实是建立在可逆的牛顿定律(或薛定谔方程)基础之上的;而普利高津反对这种说法——微观既然可逆,何以在宏观却体现出不可逆来呢?(王竹溪似乎也有类似的主张,他曾认为“遍历性不能成为统计力学的基础”)所以普利高津主张重建物理学,把牛顿力学或量子力学都建立在他的那一套微观不可逆的所谓“统计系综”的“黑货”上。自然这样的想法有些不容易被接受——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八十高龄的老人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宣扬他的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五六两章。相信大多数人根本看不懂,自然,因为那是一家之言。
      
      所以,普利高津的思想是很有争议的。不过他的科学贡献是伟大的,其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把非平衡态、不可逆的问题引入科学界,并在科学界得到了持久的关注。第二章中他讲了早年致力于非平衡态研究时遇到的敌意——当时的物理学家都很不理解,排斥非平衡态,认为平衡态才更值得研究。虽说,平衡态早已完善,向非平衡态转移是大势所趋,但若其中没有普利高津,二十世纪必然失色不少。能一路坚持自己的理想,普利高津确实很不容易了。
      
      他本人最纠结的哲学问题就是时间,时间何以是单向的,时间的单向性如何与决定论相调和。作为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他大量的篇幅都在谈他对时间的理解,对我们的世界究竟应该如何组织的问题的认识。并不从物质层面,而在哲学层面发表议论,表现出的只是一个脱离了科学研究的老人对自然奥妙未能穷尽的不甘。从牛顿定律,到量子力学,到广义相对论,到大爆炸理论(以他的背景和水准,我根本不相信普利高津能搞清什么具体的宇宙学问题)。这些问题都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甚至还在第八章大谈什么“时间先于存在”,认为在大爆炸之前就应该有时间的概念。这些全部都是玄学的内容了。正是这些内容,让本书十分空虚而费解。
      
      至于宏观不可逆性的基础究竟是什么。学界继续争论吧。当然,普利高津死了,也许更加一边倒了。不过谁知道呢。统计力学的根基,这种问题看似一百年之内解决不了。
      
      总之,这本书确实不如他那本《From Being to Becoming(从存在到演化)》。
      
      
      关于熵的概念,其丰富的物理图景及数学基础,我推荐这本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98414/
  •     普利高津也算是非平衡方向的泰斗,但写科普与做学问是两码事。做学问,关心的是我们知道什么,能够说什么。做科普则必须时时抓住读者的心,以至于他在这本书里大谈哲学领域的确定论之类的玩意。
      
      这种哲学思辨,多是年老力衰干不动科研了的退休者的娱乐活动。企图从科学走向实际上并无答案的终极问题,即使说不上徒劳,但也只是自娱自乐。拿来写书就容易门外汉带上歪路,以为科学能触及这些东西,或者以为科学研究能离开数学和实验通过哲学思辨进行。
      
      高中的时候看这本书看得云里雾里,觉得意味深长。在统计物理这一块做了不短的时间后再去看这本书,发现它本来就没打算清晰明了地把事情讲清楚。提出的问题在物理学里不是问题,外推到哲学则又连问题本身都定义不清没法研究。所以说这本书不比霍金的骗钱书籍更上等,虽说看起来更装逼一些。
      
      真正有点价值的科普还是应该立足物理能够讨论的具体问题,深入浅出地把物理问题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物理方法说清楚。虽然这么做的话,那些出于装逼需要而读科普的某些人会很不喜欢。
      
      PS:出于对十多年前看这本书时的我的理解,不给差评,给个中评了。
  •     Ilya Prigogine跟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吉布斯等人一样是牛顿式机械决定论宇宙观的反对者,“自然偏爱简单性”这种话在混沌、分形、动力系统面前站不住脚了,很简单的方程产生出很复杂的性态。横亘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裂痕之间的是还未完全成熟的由庞加莱始作俑的混沌科学,也许会是未来能革新科学面貌的芽。相对论关乎宇宙天体的尺度,量子论关乎的尺度过于精微,而混沌关乎的天气、湍流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因此混沌离我们更近。
      书中对算符的解释还比较容易懂,算符原来是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内即函数空间上把一个函数变换成另一个函数,d/dx导数算符就比较典型,e^kx是其本征函数之一,相应的本征值是k,这就是算符的谱分析,我这个只学过高数的人也看明白算符是怎么回事了。
      普里高津是瓦解决定论世界图景的吹鼓手,只是他的才气没法跟牛顿比,不过他似乎比霍金要有哲学气质,至于他和霍金谁看得准谁更有道理,那只有让未来的科学来评判了。
      汤川秀树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在伽利略和牛顿于17世纪发现物理学的新“道”之前,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就是公认的概念。当牛顿力学被建立起来并被承认为是正确的“道”的时候,牛顿力学就成为唯一公认的概念了。20世纪物理学是从超越“惯常的道”并发现新的“道”开始的。今天,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表示的新道已经变成惯常的道了,甚至象第四维(空间)和几率幅这样奇特的概念,现在也几乎变成惯常的了。找出另一种非常的道和另一些非常的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的科学革命有可能是朝普里高津所强调的不可逆性、非决定性、统计描述等方向迈进,或者普里高津的“空间时间化”与霍金的“时间空间化”在更高海拔的思想点上握手言和。
  •     对于接受经典力学熏陶的人来看是比较怪异的一个东东,值得一读。我前后读读停停用了2年,天资愚钝惭愧惭愧
  •     比利时科学哲学家伊利亚•普利高津著作《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介绍物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混沌”和“自组织”;认真读过,对我思想冲击颇大。
      普利高津依据最新的宇宙学研究认为:原初的宇宙“大爆炸”,是与产生我们宇宙的介质内的不稳定性相联系的一个事件,它标志着我们宇宙的起源,但并不代表时间的起源。尽管我们的宇宙有年龄,然而,产生我们宇宙的介质却没有年龄。这也就是说,时间没有开端,也许亦无终点。
      普利高津论述:科学实验已经揭示出,在我们的宇宙里,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只会自发地发生熵增,自发地走向崩溃瓦解。换言之,开放和非平衡是系统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论它是物理、化学的还是生物学、生态学的,乃至是社会、经济或精神的),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耗散,就有可能自发组织起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和秩序的动态结构。通过交换或耗散,只要从环境引入的负熵大于系统的自发的熵增,系统整体上就可以实现熵的减少;当系统进入非平衡态,其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得以表现出来,就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也就是演化、发展。
      发展是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涨落也被称作起伏。从系统的存在状态来看,涨落是对系统的稳定、平均状态的偏离。从系统的演化的过程来看,涨落是同一系统发展、演化过程之中的差异,也表现出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涨落是普遍存在的。
      涨落是系统的创新之源,是系统发展演化的建设性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当一定的涨落得到系统整体的相应时,小的涨落就被放大成为引起系统整体进入新的有序态的巨涨落。巨涨落可能是“质变”,也可能是“革命”。
      发展并非一往无前,而是充满着分岔和选择。事物的演化发展并非只有一条独木桥。
      “时间先于存在”,无始亦无终。我们宇宙的存在,只是无限宇宙(元宇宙)中的一个具体的存在。在此意义上,演化具有绝对性。自然界最基本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不可逆的演化性,并由此而具有多样性。恩格斯也曾认识到:“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量子物理中存在“测不准原理”;因此,“真实”这个概念成了相对的,“偶然”这个概念的价值则提高了。人,要坚持真理;但也要知道,你掌握的那真理可能已经过时。
      确定性终结了,但我们并非走入一个纯机遇的变化无常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概率性的世界,同时更置身于这个概率性世界之中。
      我们新认识的这个自然法则由不可约的概率表述来表达,它与不稳定性相联系,在微观、宏观上都处理事件的概率,但是不把这些事件约化到可推断、可预言的结局。
      学习过普利高津总结概述的理论,我有所感想、有所认识,简要地写在下面:
      一、确定性终结了;但是,发展演化不会终结,思想认识不会终结。某些已经卓有成效的大科学家认为,由于大爆炸宇宙学和量子力学的成功,人类对于宇宙科学、物理世界的认识,已经到达了“终点站”。某些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认为,人类社会产生了“后现代”,标志着“历史终结”了。而现在,由于“确定性终结”了,那么,那些宣布的“科学认识终结”、“人类历史终结”,也就成为不确定的了。也就是说:宇宙的演化发展无限,人类的探索认识无限;物质运动不停,生物进化不已,人类生存竞争,何时能够消歇?除非人类灭绝,否则,人类探索认识不可能终结,人类社会不可能“历史终结”。
      二、理想,为人类所特有;人类社会和个人的人生都需要理想的光辉照耀。但是,发展为理想主义,却就具有了危险性。无论何种理想,都只能由个人自愿信奉;可以宣传,但决不能强制推行。妄想“人定胜天”,强制推行某种理想,就可能把原来的系统封闭起来,从而造成熵增,导致该系统的崩溃瓦解。而只有开放的、多样性竞存的系统,才与自然谐和,才能演化进化,越来越高级。
      三、有涨落才有发展;因此,决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实施起来最后总是导致“均贫”,使大家都穷得苦滴滴。邓小平先生主持改革开放,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理论,是合乎自然法则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随着改革开放一步步扩大和深化,越来越多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水涨船高,就有条件逐步达到“均富”!
      四、(由于百度系统阻挡,发不进,可以去天涯社区博客的强巴博客在天涯查看原文)
      五、英国哲人罗素说得好,参差多态才是幸福之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交汇,才构成绚丽多姿的世界。南非图图主教宣传的“很高兴我们不一样”观念,更见出胸怀宽广。强制统一、一元化,以为平衡,其实造成混沌、黑暗、停滞、死亡。参差多态、非平衡,才自然合理。民谚云: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十个手指也不一般齐。联合、聚合同志、民众去与天、地、人奋斗,需要齐心合力、团结一致;但仍须注意保护多样性。而要共享太平,对不同的思想言行,就必须宽容。宽容,就要允许“异端”(实即少数派甚至是个别“先知”)存在和发展。“让人家讲话,天不会塌下来”;“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许,这时候看着是“异端”,却还正是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呢!生物进化繁衍的历史,不就靠的“基因突变”、“适者生存”嘛。
      六、发展和涨落也就是非平衡,也就是不可逆的不对称,甚至也可以说是“破缺”;这在奢望完美的人看来,也就充满烦恼、成了痛苦。然而,宇宙自然就是如此,人类进化就是如此!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烦恼痛苦也就成为“菩提”智慧。因此,积极地、愉悦地、心地平静地过好生命的每分每秒,就是觉就是悟,就是“得道”,就是“成仙”,就是“罗汉、菩萨、佛”,尘世也就成了天堂!
      
  •     The fact is, that this demand for an impossible suspense of judgment is based upon a confusion of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 certainty. In science, certainty=great probability, and impossibility=an off chance; and hence in pure (as opposed to abstract or applied) science certainty is neither frequent nor necessaty. But in philosophy, which is the science of life, we require from our theory practical certainty in addition to its theoretic probability, and as we must act, we must act often on very slight probabilities. While science, therefore, must remain conscious of all sorts of improbable and barely possible theories, seeing that they may suggest fruitful experiments and so enlarge the bounds of knowledge, philosophy, when it has once decided on the right solution, must sternly and rigorously put aside all its rivals, even though its choice was origionally arrived at by a very slender preponderance. It must act and act without wavering and without hesitation, as soon as its initial inquiry has been concluded, nor allow itself to be easily dismayed by difficulties or deterred from following its principles to their consistent conclusions. Philosophy, at all events, cannot serve both God and Mannon. Any inconsistency and any hesitation is bound to be false, whatever theory of life is true. Such a thing, therefore, as a provisional theory of life would be absurd. How different is the course of merely theoretic science: upon all disputable points, it may, nay must, keep any number of provitional hypothese before its eyes, and must be slow to decide in favour of one or the other; it must be for ever doubting and testing, and if convenient, may even adopt conflicting explanations in different branches of its inquires, and trust to fresh discovery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its working hypotheses. The patient temper which does not reject the remotest possibility that may throw light upon a subject, which as in Darwin's case, is not ashamed to try absurd experiments which it is ahamed to record, is that which has led to great discovery. The mental attitude in short requir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very opposite to that required in a theory of life; and in philosophy there is no room for the scientific suspense of judgment.
  •   真是巧,前阵子也顺着维基百科看了一圈量子力学的东西,里面希格斯机制和存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宇宙的归宿都是蛮吸引人的概念。宇宙是平坦的,能量是守恒的,有时候觉得真的有上帝了,或者说,我更愿意相信上帝创造以及观望着宏观、微观以及人世。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那同一规律。真是深深地敬畏。
  •   哈哈,这是两年前写的总结里的一段,我觉得这本书的评论太少了,于是单独放进来凑数:)
  •   这本书是写给关注中国哲学的人去仔细琢磨的一本书。当然,这本书带来的结果是超越逻辑或者胡塞尔哲学开始水到渠成。
  •   作者的写法有很多问题,绕的有点多,毕竟作者是从数学开始论述哲学和自然问题的,当然现在我们还是可以说作者是开拓者,是十分伟大的。但是以现在的眼光看,科学的发展,其实和里面的道理或者逻辑,浑然天成的合并在一起去了。如果有自然科学的人,或者研究理工科,为了超越现在的数理形式逻辑,那么这本书带来的思想收获是非常大的。很可能会整个改变对自然问题的思考,而不再沿着数理形式逻辑之路讨论哲学问题。但是这本书确实对没有足够好的哲学(主要是中国哲学和西方莱布尼兹黑格尔胡塞尔)和自然科学基础的人,非常的麻烦。
  •   当年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也是有些偏,对于大众科普来说是有点不靠谱,应该是定位在给知识分子科普的。哲人是这套书选的确实参差不齐
  •   楼主这么说感觉是有点刻薄,但直觉,这样说得是有道理的。自身搞不清楚,索性把复杂性再上一级台阶
  •   还是它本身的意义更有意思一些
  •   扯太远,科学就变成迷信和隐喻了
  •   你的思想很发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