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作者:盖伦 页数:163 译者:何兆武,何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这本西方哲学人类学名著中,德国著名哲学家阿诺德·盖伦以社会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独创性地提出了一套社会心理学理论,并把他的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当前社会,透彻分析了人类当前所处的立场。他认为,以往几千年的传统社会是一种稳态的农业社会,具有各种各样的稳定制度,但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告别了那种宁静的常规社会,打破了那种稳定的制度,步入了一个节奏快、变化大的现代社会,而人类的精神、思想、伦理等都将在这种未定型的社会中被迫迎接这一巨大挑战。人类在挑战这一巨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冲突,因此也产生了各种心灵危机。现代文明的内在矛盾及其所造成的人类心理失调,并不是人类文明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危机,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坐标系的危机。 对于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期待任何一部著作能够给出最后的回答,但盖伦在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的同时,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独特见解,相信他的这些见解定会给我们以启发。
作者简介
阿诺德·盖伦(1904-1976),著名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早年就读于莱比锡大学,1927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多所大学任教。盖伦是现代西方哲学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有关制度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的学说在理论界名闻遐迩。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思想家,盖伦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意志自由的理论》、《国家与哲学》、《人:他的枯性和他在世界中的地位》、《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道德与超道德》、《洞见》等。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作者简介中译本修订再版赘言中译本序英文版前言第一章 人与技术第二章 新颖的文化现象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现第四章 新主观主义第五章 世俗的视野第六章 文化发展中的危机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第八章 自动作用第九章 人格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人与技术 有机物及其代替品 自从尼采和斯宾格勒的时代以来,与批判当代社会和文化有关的文献就一直在德国流行,其中一个持久的主题就是反对技术*的论战。 这一点正是我们自己的社会尚未结束它对于与工业化的进展相联系的根本性质变化所进行的那种内部争论的一个征兆。 在德国,公众的讨论往往会引出对未来的国家可能有似于一座蚁丘、对被编排好的头脑的操纵问题、个体的惶惑和文化的衰颓的焦虑。 在这种思路上,技术往往是在扮演着一个被告(defendant)的角色;然而它在美国和苏联,却似乎引入瞩目地风行一时。 美国人有着广泛流传的科学幻想文学,它们在热心地勾画着技术的乌托邦,它们喜欢构想各种狂幻出奇的概念,诸如驾驭了时间就能使人像旅客一样地漫游到各个过去时代的社会里去。 现在有一点都不明白,为什么在德国,我们始终迟迟不肯对于技术也像对于其他的文化领域那样,认可它那同等的公民权,尽管我们在技术创新上有许多成就。 其原因可能部分地在于人们坚持理论优于实际、纯粹科学优于应用科学的传统观点。 也许是有一种古老的观念依然活跃着,即唯心主义的思想力量可以和人类所有的问题达成协议;然而事实上,它们面临技术时是茫然失措的。 的确,我们的哲学概念整个说起来一点都不适合于我们的时代。 然而我们的工作并不是一项巨大的、要弥补这种事物状态的工作,而只是一项较为平凡的、要在哲学人类学之内进行的工作。 我们将探求可以使人类心灵的这一惊人的领域--技术--对于我们理解自己都能起什么作用的那些客观观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