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成为科学家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南希·罗斯韦尔  页数:206  译者:乐爱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科学研究涉及揭示新的事物,并把它们运用于改进人类及动物的生活方式上。但在今天,从事科学研究是非常耗费精力的,它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对于科学的渴望之心和实践能力。如果你正在考虑从事与科学研究有关的职业,或者已经从事了相关职业并希望获得成功,但却无法确定怎样选择前进的道路,或者你还需要对科学家进行指导、培养和管理,那么,这本书会为你提供一些有益的忠告。她所涉及的话题包括博士专业方向或博士后职位的选择,成功的面谈和求职履历的准备,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怎样进行成功的演讲,如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并成为知名者,还有当今许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包括道德规范和学术欺诈,知识产权和技术开发,以及如何向公众传播科学等内容。

作者简介

南希·罗斯韦尔(Nancy Rothwell)毕业于伦敦大学,获哲学博士和生理学博士。1994年到曼彻斯特大学主持生理学研究,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风等疾病对大脑造成损害的机理,培养了近30位博士生,对如何造就青年科学家颇为心得。现任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研究教授,MRC神经科学委员会主席,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英国癌症研究会理事,生物科学联合会动物学会主席,英国神经科学协会理事长。

书籍目录

序1  导言2  初入科学殿堂3  着手科学研究4  科学道德与品行5  不发表就发臭?6  交流与成名7  人往高处走8  责任9  申请科研经费10  谁享有科研成果?11  科学与公众12  权力、压力和政治13  融洽人际关系14  到底谁真正想成为科学家?译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那些继续读博士的人,有时会对为什么要奋斗数月来完成一个博士生课题感到奇怪。事实上,他们在读理科学士(B,Sc)或硕士期间所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成果(有的甚至可能已经投稿给某家出版机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与攻读博士相比,读学士和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短期研究项目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果导师很有经验的话,他会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根据一些现成的数据完成课题,并且往往将这一课题纳入到一个更大的在研课题之中。而到了博士阶段之后,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至少应该在于,你要去研究一个“更大”的课题(即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问题),那将是你自己的研究项目。如果你在攻读博士期间所要研究的是一个重要而新颖的课题(那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那么,提出研究方法和方案、优化研究条件、在无数次困境和失败中饱受挫折,这些可能要花掉你好几个月的时间。这些会消磨人的斗志,尤其是如果你曾经在一个较小的研究上尝到过一些成功的甜头。但是,当你确实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结果,甚至仅仅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时,这(但愿)通通是值得的。如果你对获得的成果并不感到兴奋不已——即使你知道自己可能是第一个发现者,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科研工作并不适合你。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你在第一次看到数据时所获得的回报就越大。接着,你可以在已有发现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你的实验室、你所在的系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科学界的其他人,满怀期待地看到自己的名字公诸于世一一你很清楚,这项成果不只是你为其他人的课题所作出的贡献,它更属于你自己。这些真正的科学研究,无论其水平高低,都是做短期项目难以经历到的。    P7

编辑推荐

《谁想成为科学家》作者南希·罗斯韦尔,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谁想成为科学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详细的说明了科研生活中的ABCD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了初入门研究者要注意的,要改进的,要避免的,要争取的。但是,如果不是真正在实验室做过实验的,可能体会不到很多的妙算,少了很多的共鸣。我是一名博士一年级生,进入实验室两年多,回顾起很多的收获与教训,再来看本书,感觉到说得非常的到位。通过对照书中的内容,我也切实看到了自己需要加强的地方。在中国这个没有多少学术精神的地方,这本书给一位真正想做科研的人所带来的,绝不是一两句话能简单说完的。我最欣赏的书中的两句话:并非只有聪明绝顶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科学家往往感到有一些苦恼,因为大多数普通百姓对于他们的职业是那样的漠不关心和麻木不仁。
  •   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
    只有真正不畏艰险的勇敢者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谛
    一个曾经真的梦想成为科学家的在读博士生路过~~~
  •   我建议考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生的人要读一下这本书,读研将消耗你人生中重要的三年,如果你不爱科研,读研简直是地狱,比你贫穷的工作还要难受,因为在中国文化下,你想退学还退不了。扯远了。就是如果没办法去实验室看,那看看这本书吧,会大致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回事儿。
  •   对于想从事科研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好书!尽管作者是生物方面的科学家,但是无论读者是什么专业的,都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很有帮助的建议!
  •   对于科学学研究者值得好好读一读,了解一个科学家的完整成长过程,进而可以对科学家的研究提供重要帮助
  •   这是英国人写的,很全面,告诉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人,将会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非常喜欢读
  •   与《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都为博士必读书
  •   想读博士可以看看撒
  •   还行,以前有个老师鼎力推荐的,想把科研作为职业的童鞋们可以买来看一看。。。。。
  •   对科研这个职业,了解的人太少了,往往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本书的作用在于,告诉你真正的科研工作是什么样的,会遇到什么问题,什么困难,有什么乐趣,有什么收获,让科研回归真实。
  •   书的内容不错,适合入门的科研人员,就是发给我的这本书当中漏印的页数较多,估计是出版社在印刷的时候造成的问题,计有第68-69页、第72-73页、第76-77页、第80-81页,提醒打算买书的同好在收到书以后及时检查,向当当反馈。
  •   不错,适合作为科研人的启蒙读物,会解决一些实际困惑
  •   对有志于做科研的人值得一读
  •   很难讲,总之博士生必看
  •   本书详细的介绍了在做科研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的实际,而且不避讳在科研中的阴暗现象,可以为我们是否选择走科研道路提供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于有志于科研的人。
  •   它让你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需着重知道的事!
  •   那时候刚读研究生,所以买了这本书,里面确实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建议。但印刷质量上不是很完美
  •   朋友喜欢,应该不错吧
  •   有英文版刊就更好了!
  •   对于想进入科研领域的人,不妨读一读,很有益处!起码是作者自身的体会!
  •      正如经典句式how to XXX,可以说这是一本经典的科学入门DIY指导书。从选择导师到最终成为导师,作者将这一转变历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形与问题做了简洁深刻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生涯的普遍轨迹。
       毫无疑问,优秀的科研能力是一个科学从业者必不可少的素质,作者也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什么是科学以及如何去做研究。
      
       当谈到一般的科学理念时,作者说道:
      
       One of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 is that 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prove anything is true – you can only establish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This is a significant problem for scientists in talking about their discoveries to non-scientific audiences, but it is also worth remembering in your experiments and writing. Experiments do not prove that your hypothesis is correct, they can only support it. The basis of modern science is the ‘null hypothesis’ – we try to show that something is not false. This can sound like semantics, but it is important for scientific thinking, explanation, analysis and presentation. The null hypothesis (as we so often forget) is also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tend to think that statistics prove that experiments show what we predicted(or hoped for), but in reality they simply tell us about the probability that we are wrong –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It is always worth trying to prove that your idea or hypothesis is wrong (however much you want it to be right). You can be sure that if you do not, your critics – Ph.D. examiners, referees of your paper or grant application – will do their hardest to prove you wrong, so better to be there first. Much of science is based on hypotheses. We consider current knowledge and observations, establish a hypothesis to explain these, then determine if further observations fit the hypothesis. But of course it is not always like
      
       当谈到具体的实验操作时,作者说道: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an experiment can be compared to experimenting with a good recipe. The key to real culinary (and scientific) success is to recognize when something is wrong, establish how to rectify it, or to tease out the elements of success and move forward. Science is usually more complex than cookery (and rather less subjective). In science you are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the unknown, and in most cases compete with those who have the same goal.
      
       Always be on the look out for the unusual and unexpected; it is this rather than the predicted or
      the normal result which may hold the key to a breakthrough. Of course just looking and checking is not enough – judgement is required. You need to judge which are the crucial steps in a protocol (i.e. the ones that require special care and accuracy), rather than spending many hours on procedures for which precision is not so important.
      
       in fact luck is only a small part of success in research; the real key is seeing the unexpected and recognising what it means.
      
      
      但是,仅仅会做实验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科学研究只是科学中的一部分,文章的写作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与同行的相处交流能力等,都是需要去培养的。
      
       当谈到实验室时,作者说道:
      
       The lab is not just a physical structure, but also a group of people each acting and interacting in different and specific ways No two lab structures are identical because they are determined by the personalities and activities of the staff, the size of the lab (people, funding and space), the type of work being undertaken and the style of the lab head.
      
       当谈到写作时,作者说道:
      
      While science is, at least to most dedicated researchers, a personal activity, its ultimate success depends on collective effort,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a vast community of scientists with varied and complementary skills.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this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arts. Progress in science depends on sharing idea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ll of which depend on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scientists across the world. Communication through publication is essential for advances in science, but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s. In some aspects of scientific life, for example in the commercial sector, ‘publications’ may take the form of internal reports within the company, but this is no less important in moving a project forwards and developing your career. For most scientists, particularly in academic life, publication of a thesis, abstract, review or most commonly a research paper,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 scientific career.
      
      
       科学无国界,科学工作者的一般成长也没有区别。毕竟,科学的普遍原理与规律是不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过,不同的地域也会产生不同的习惯与工作方式,这些都需要去在实际情况中学习总结。
      
       顺便提一下,该书作者是个女生理学家,超级大牛,98年的Royal Institution Christmas Lecture 就是她主讲的。
  •     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详细的说明了科研生活中的ABCD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了初入门研究者要注意的,要改进的,要避免的,要争取的。但是,如果不是真正在实验室做过实验的,可能体会不到很多的妙算,少了很多的共鸣。我是一名博士一年级生,进入实验室两年多,回顾起很多的收获与教训,再来看本书,感觉到说得非常的到位。通过对照书中的内容,我也切实看到了自己需要加强的地方。在中国这个没有多少学术精神的地方,这本书给一位真正想做科研的人所带来的,绝不是一两句话能简单说完的。
      
      我最欣赏的书中的两句话:
      
      并非只有聪明绝顶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
      
      科学家往往感到有一些苦恼,因为大多数普通百姓对于他们的职业是那样的漠不关心和麻木不仁。
  •   最后一句话太有道理了
  •   不管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伟大的科学家在生前就能得到对他工作应有的赞美总是少数(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总是超越他们的同时代人,预言下一代会普遍接受的观念);在当代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们(指的当然是真正的学者)就更加举步为艰了,他们必须同时面对生存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责难。
  •   任重道远。
  •   楼主作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份子,要加油啊,不要被一些外来因素和诱惑所牵引,我们普通人虽然向往楼主的世界,也努力去探求,但是最诚挚的希望还是中国在科学方面能真正强大起来,尤其是楼主等年轻一代。
  •   坐的住冷板凳.
  •   多看看BB就不会麻木不仁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