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与隐缠序

出版时间:2004-12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戴维·玻姆  页数:248  字数:22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为当代卓越的量子物理学家与最为活跃的科学思想家,玻姆教授在本书中发展了一种量子理论,这理论把存在作为一个未破缺的整体(包括物质与精神)来处理。    作者从理论的科学背景出发,进而质疑语言在破碎性的哲学思维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我们关于宇宙与实在的观念本身是这个未破缺整体中的一个发展着的部分。他引入了隐缠序的观念,即,任何相对独立要素的内部,都包含着一切要素(即存在总体)的总和,犹如一张折叠纸的接触点可以包含着纸展开时所展示的总图像的实质关系一样。隐缠序不仅可以对量子理论所隐含的物质新属性,而且对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给出了一致性的说明。     玻姆教授提出了一种合理而科学的理论来说明宇宙论和实在的本性,如我们所观察到的那样,其说明方式并不把被说明的对象跟(我们所经验的)意识割裂开来。本书文字清晰,无晦涩的专业术语。特别适合于对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有兴趣以及从事意识与物质关系研究的读者们。    科林·威尔逊评价说:“玻姆是一位极度激励人心的思想家,无疑,这是一部具有头等意义的著作。当我发现一位具玻姆地位的物理学家来试图填补科学与意义哲学之间的鸿沟时,我特别感到兴奋。”

作者简介

戴维·玻姆(David Joseph Bohm , 1917~1992)是饮誉当代的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他以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玻尔创立的量子力学正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致力于量子理论的新解释,提出试图超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又把二者包括在内的隐卷序理论。

书籍目录

译者序谢辞导言第一章 破碎性与整体性  附录:东西方洞察整体性的概述第二章 流模式——关于语言与思想的实验  2.1 引言  2.2 对我们语言的探究  2.3 语言流模式的形式  2.4 流模式的真理与事实  2.5 流模式及其对于我们总世纪观的蕴涵第三章 视为过程的实在与知识  3.1 引言  3.2 思想与智力  3.3 事物与思想  3.4 思想与非思想  2.5 视为过程的知识域第四章 量子理论中的隐变量  4.1 量子理论的主要特征  4.2 量子理论对决定论的限制  4.3 论量子理论的非决定论解释  4.4 把量子理论的非决定论解释作为不可约无规律性的有利论据  4.5 玻尔对爱因斯坦-罗森-波多尔斯基佯谬的解决——一切物质过程的不可分性  4.6 量子理论的隐变量初步解释  4.7 对我们的量子理论的隐变量初步解释的批评  4.8 建立更详细的隐变量理论的步骤  4.9 量子涨落的处理  4.10 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  4.11 量子过程的不可分性  4.12 作用量子化的说明  4.13 探索亚量子层次的实验的讨论  4.14 结论第五章 量子理论是物理学中新序的一种征兆——从物理学史看新序发展第六章 量子理论是物理学中新序的一种征兆——物理学定律中的隐缠序和显析序第七章 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注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整体性与隐缠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借用作者语:人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付出其全部注意力与创造性能量,把清晰与序带进度的全域之中。作者也给我对自然的思考带来了清晰与序。
    感动:我们必须自己来重新学习、考察并发现整体性的意义。
    我们必须吸收全部东西方的伟大智慧,进而创造出相称于我们时代、又具有远见的独创性的新感知。
    冥想(meditation)的意思是对思想的全部过程进行权衡、估量或度量,这能够将心灵的内在活动带进一种和谐状态。
    我们必须警觉起来,仔细注意和认真考虑如下事实:我们的理论不是“对实在的描述”,而是不断变化着的洞察形式,这些洞察形式能够表明或指出一个隐含的、却不可在整体上加以描述和标明的实在。
    我们的经验是由洞察形成的,这种洞察是由隐含或显现在我们的一般思维方式中的理论提供的。
    经验和知识是同一个过程,不能认为我们的知识是关于某种分离的经验的知识,这个过程可称为经验-知识过程。
    思想活动是一种洞察形式,一种观察方法,而不是“实在自身的真实摹本”。
    整体是实在的,而破碎化是这个整体对于人的由破碎思想形成的虚幻感知所引导的行为的反应。
    不仅需要洞察整个世界,而且还需要洞察思想工具是怎样运作的。这种洞察包含着一种独创性和创造性的感知行为,它通过感官与心灵两者而贯穿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一切方面,这也许就是沉思的真实意义。
  •   单就价钱来说,很值。这套丛书水准都不差。如果要了解大卫玻姆的量子世界观,这本书是必看的。就某种角度而言,玻姆有可能会是这个时代的最伟大的学者与先知。不过可能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他才会得到应有的赞美与评价。很多思想在当世被埋没的原因,是因为太过超前,无法被世人所理解接纳。推荐有识之士看一下此书。如果对理论物理不感兴趣或者觉得内容太过艰涩便罢。
  •   玻姆哥本哈根解释提出了反建议,德布罗意也在某种程度上采纳了这种见解。玻姆把粒子看作是“客观实在的”结构,就象牛顿力学中的质点一样。位形空间中的波在他的解释中也是“客观实在的”,就象电场一样。位形空间是牵涉到属于系统的全部粒子的不同坐标的一个多维空间。遇到了第一个困难:说位形空间中的波是“实在的”,究竟是什么意协这个空间是一个很抽象的空间。“实在的”一词起源于拉丁字“res”(实体),它的意思是“物”;但物是存在于通常的三维空间中,而不是存在于抽象的位形空间中的。当人们想说位形空间中的波与任何观测者无关时,人们可以说这些波是“客观的”;但人们很难说它们是“实在的”,除非人们甘愿改变这个词的含义。玻姆进一步规定恒波相面的法线是粒子的可能轨道。按照他的想法,这些法线中哪一条是“实在的”轨道取决于系统和测量仪器的历史,并且如果对系统与测量仪器的了解不比实际上能了解的更多的话,“实在的”轨道就无法确定。这种历史实际上包含了隐参量,它就是实验开始以前的“实际”轨道。泡利(Pauli)所强调指出的,这种解释的一个结果是:许多原子中的一些基态电子应当是静止的,不环绕原子核作任何轨道运动。这似乎和实验相矛盾,因为对基态中电子速度的测量(例如,用康普顿效应的方法),总是显示出基态中有一个速度分布,它由动量空间或速度空间中的波国数的平方所给出——这符合于量子力学定则。但是,这里玻姆能够辩解说,这时测量已经不能再用普通定律来估算了。他同意测量的正常估算确实会得出速度分布;但当考虑到关于测量仪器的量子论——特别是由玻姆在这方面引入的某些奇特的量子势时,那么,电子老是“实在地”静止着的陈述是讲得通的。在粒子位置的测量中,玻姆认为实验的通常解释是正确的;而在速度测量中,他拒绝了通常的解释。以此为代价,玻姆认为他自己有权利主张:“我们不必在量子论的领域中放弃单个系统的准确、合理和客观的描述。”然而,这种客观描述本身却象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与直接的物理实在关系很少;因为如果量子论保持不变的话,玻姆解释中的隐参量就是永远不能在实在过程的描述中出现的那样一种东西。为了避免这种困难,玻姆实际上表达了这样一个希望:将来在基本粒子的领域的实验中,隐参量可能会起一部分物理作用,而量子论将因此被证明为错误的。在讲到这样一些奇怪的希望时,玻尔常常说它们在结构上就象是这样的一些句子:“我们可以希望以后会证明有时2X2=5,因为这对我们的财务大有好处。”实际上玻姆希望的满足,将不仅从下面挖掉量子论的基础,并且也挖掉了玻姆解释的基础。当然,同时也必须强调指出,刚才所说的类比,虽然十分恰当,但并不表示将来象玻姆所建议的那样来改变量子论的论证,在逻辑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譬如说,未来数理逻辑的扩展,可能给在特殊情况下2X2=5这样的陈述以某种意义,并且这种扩展了的数学甚至可能在经济领域的计算中得到应用。然而,即使提不出令人信服的逻辑根据,我们实际上仍相信,数学中这样的变化在财务上对我们也毫无帮助。因此,很难理解,玻姆的著作所指出的那些可能实现他的希望的数学倡议如何能够用来描述物理现象。
  •   这本虽说是科普书,但哲学意味十分浓厚。这也难怪,量子论和哲学总是分不开的。从思想上来透析量子论,这种思维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也许将来的科学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因为我们人类也是宇宙中的物质,自己的物质观察自己,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悖论,谁又知道呢?!我们研究的对象必须和我们的意识加在一起考虑,这是贯穿这本书的宗旨。作者提出思想本身处于实际的运动过程中,思维本身并不能和观察的对象与观察者脱离。这也是作者玻姆研究量子论的法门。当你打开这本书,你将会看到一个与你平常见到的不一样的世界。在这世界里,你的思考,你的意识完全包围在你观察的对象周围,你观察它,也得观察自己,你观察宇宙,你也得观察宇宙中的你自己……我在这也说不清究竟怎么回事,诸位还是自己看看这本书吧,作者会给你一个明确的解释,只要你看得懂。一个超时代的思想总是很少人理解得了,我看了之后也是一知半解,朦朦胧胧的。大概是因为我自己的思想水平未到那境界吧,佛家需要顿悟,我看科学也少不了顿悟这一法门,相信以后我有一天会突然豁然开朗,顿悟领会,呵呵!看多了“下里巴人”之作,何不来本“阳春白雪”之书呢?!你的世界观可能就此而改变……
  •   没有专业物理知识的人还是不要买了
  •   不好意思,有些没读懂
  •     【全集熵不变猜想】
      在缘起范畴同时存在熵减、熵增:(结构-解构嘛?)
      在空性范畴同一涵盖(历经)全部运动状态:熵不变?(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无差心】
      【这个-那个、这里-那里、过去-现在-将来】等时空概念、和【内外-心物-你我】等、所依据的基本与元素的意义、在全集同一认知状态下被改变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科学规律、真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规律"的投影-变形-切割吗?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科学规律、(甚至包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是科学家在科学认知过程中、或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从“同一连续整体全集”上切割出来的(创造出来)的吗?
      科学理论的pure、简洁优美等(美感)、是误解-近似、还是我们的目标?
      
      。。。。。我觉的究竟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观察者的认知角度、认知方法和认知状态:根据佛学缘起理论、如果按照常规的认知方式(比如目前常见的科学方法)来观察、那么几乎任何被观察对象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同时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包括通常意义下的矛盾)也是变化的(【无常】)、因此这时矛盾确实是存在于运动之中的
      
      但是如果从佛学空性理论角度出发、当观察者对于宇宙整体进行感知(比如【入定状态】)时、由于这时被观察对象所有可能的运动状态都被作为1个整体进行同1观照、因此这时所有可能的运动和状态都被涵盖、这时通常意义下的【运动】这个概念所依赖的【过去-现在将来、这里-那里】等时空概念都将失去其原先的涵义、因此这时被观察对象可能就是"静止"的、并且这时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也是"静止"的、这近似于佛学概念中的【有常】状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