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5-08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时人 页数:337
前言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拜倒在祖先的业绩和智慧面前,不肯走出自身狭隘的文化视野,不愿意正视世界的变化,拒绝分享人类共有的经验和知识,坚持一种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但是,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累的民族来说,想在发展中完全摒弃民族文化中“传统”的东西,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植根于她的全部历史之中,就像我们无法割断自己与历代祖先的血缘关系一样,我们也无法割断与民族“传统”种种精神上的联系。 面对21世纪,每一个希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都必须努力“建构”具有现代意义和民族个性的思想文化,从而形成有益文明进步的“文化精神”。否则,这个民族便会处于精神的落伍和失重状态,或者成为精神的流浪者,徜徉在他人的阴影下不知所措——这将是极不利于民族兴盛发达的。 “建构”民族新的思想文化,不是对外来文化的机械搬用,不是对以往“传统”的照单全收,也不能完全依靠因子的简单积累和自然生长,而是需要一种积极和明智的态度。对既有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审视,以及对所有本民族“传统”的和外来文化的“原本”的理解和释读,便应该是这种“自我建构”的题内之意。 对属于“传统文化”的东西不作辨析,照本宣科地复述旧思想、旧观念,甚至重新张扬已经被历史和现实否定了的东西,这种作法是一种对民族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传统”的东西总是过去的东西,只有根据现实对“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阐释。
内容概要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拜倒在祖先的业绩和智慧面前,不肯走出自身狭隘的文化视野,不愿意正视世界的变化,拒绝分享人类共有的经验和知识,坚持一种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累的民族来说,想在发展中完全摒弃民族文化中“传统”的东西,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植根于她的全部历史之中,就像我们无法割断自己与历代祖先的血缘关系一样,我们也无法割断与民族“传统”种种精神上的联系。 面对21世纪,每一个希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都必须努力“建构”具有现代意义和民族个性的思想文化,从而形成有益文明进步的“文化精神”。否则,这个民族便会处于精神的落伍和失重状态,或者成为精神的流浪者,徜徉在他人的阴影下不知所措——这将是极不利于民族兴盛发达的。
作者简介
李时人,男,汉族, 辽宁锦州人,1949年生。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过插队知青和工厂工人。有十馀年自学经历,1980年由王进珊、廖序东等教授推荐,被破例录聘为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1986年越级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晋升教授。1992年至1995年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中文系副主任。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已经培养硕士、博士20馀人。
书籍目录
(一)立志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有志者事竟成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夫志当存高远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二)学习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欲能则学,欲知则问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茧之不缲,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夫学需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者,所以修性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人皆知以食愈饥,不知以学愈愚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学不可以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业精于勤,荒于嬉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圣人是肯做功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圣人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矣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辨者,思其当然;慎思者,思其所以然-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蚕食桑,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三)道德篇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克己复礼为仁兼相爱,交相利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子不以私害公以不贪为宝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万事莫贵于义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见义不为,无勇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言必信,行必果言丽无信,不知其可也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修养篇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先天之性天成之,后天之性习成之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五)为人篇(六)处世篇(七)人生篇(八)事理篇
章节摘录
西汉学者扬雄曾说:“人而无学,虽无忧,如禽兽何?”(《法言·学行》)这句话书非耸人听闻。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不仅有和动物一样的自然属性,还有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人的这种社会属性就叫“文明”,包括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服从于文明规范的意识行为。“文明”是人和动物的分野,如果没有“文明”,那么人和动物确实是没有多少区别的。 人生而无知,人的文明属性,无论是知识才能,还是道德修养,都是靠后天学习所得。古人常把人之未学比作玉石未经加工,如果说玉石需要能工巧匠的雕琢,才能改变其自然形态,那么人就只有靠自身能动的自我加工——学习,才能克服愚昧,自我完善,成为一个符合文明发展、德才兼备的真正的“人”。 学习是达到更高文明层次的途径,如果不学习,那么就只能停留在愚昧的状态。对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来说也是这样。北魏学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举例说,在先庐江人不知牛耕,敦煌人不晓耧犁,桂阳人不懂得栽桑织麻布,后来这些地方的人通过学习,掌握了这些生产技术,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从而改变了那些地方的落后面貌,这也是“以学愈愚”啊!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明白。这个“以学愈愚”的道理,同步自封,不思学习和进取,就可能永远处于愚昧之中。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