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格林革命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埃利斯·桑多兹  页数:303  字数:280000  译者:徐志跃  
Tag标签:无  

前言

  中文版作者序  我对沃格林哲学的研究现在就要以中文示人,对此我备感荣幸。自本书三十年前(1981)首次出版以来,已发生太多的事情——既在这世界上,也在学术上。不过,沃格林工作的论点和洞见,作为永久的哲学的一种代表,并没被改变多少,除了他对政治现实的理解已不再新奇。他的工作现已大部分被吸收到政治科学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而他对那些问题的处理既有说服力,又有效。当然,沃格林本人是在20世纪极权暴政——布尔什维克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阴影下写作,而且他自身也遭受其害。他的分析致力于理解这些暴政,因为它们是对人类实在的简约描述,这种描述隐匿了宰制意志(libido dominandi)或权力欲——自世界开始以来,这种宰制意志就是每一种暴政的标记。在当前时代,批判性理解和科学本身的广泛崩溃所带来的困难,使我们对现象的理解从理论上变得模糊不清。沃格林纵身跃入并嵌入他自己的批判性才智的,正是这一空白。沃格林之所以如此,乃是为了力图把握他被迫生活其中的处境,并力图找到一种有说服力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说明它。结果他发现,古代基督教诺斯替主义异端,作为一种新兴群众(ersatz)宗教而复活,且盛行于世,同时,以诺斯替主义为中心的思想和实践之意识形态化的扭曲变形,则要为政治生存提供“最终答案”,并不祥地赋予这种生存以终末论维度。此重大洞见和论辩构成他第一本、也是最闻名遐迩的英语著作《政治的新科学》(1952)的核心,并在《科学、政治和诺斯替主义》(1959)中得到阐明——其中的第一章是他1958年在慕尼黑大学所作的就职演讲。此两本著作反过来也扩展了他篇幅较小的德语著作《政治宗教》的原初视野。《政治宗教》是沃格林1938年逃离盖世太保前往美国之前,在维也纳最后一段忙乱日子中出版并随即被销毁的著作。他逃离了极权压迫,而相当惊人的是,早在1933年他在德国出版的三项研究已经尖锐地揭露了纳粹政权的真面目。而奥地利,犹如系紧在欧洲上的套索,很快被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当中——这灾难也同样蹂躏了中国。  本书标题中的“革命”所指向的,当然是知识革命,而不是政治革命。这种革命在本书第七章中作出勾勒。这涉及政治探索以及从中产生的对科学的调整,即从以外部世界的数学化科学为基础,转向以哲学科学为基础,这里的哲学科学是指首先由古代希腊哲人所建立,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顶峰的那种科学。本书由此论证一个科学范式的转移,以及应用到人间事物时,科学本身之意义的重新定义,这对我们理解“什么是人类所特有的”这类问题,以及人类为了自身治理所创造的政治安排,有着重大意义。  对于沃格林研究,现在正值有利时刻,而本书作为入门著作,可以服务于几个良好目的。我们生活在日益全球化的共同体之中,在那里,“人类的统一”远不是令人茫然的词句,而是被全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所构造的,由此产生的新式的、令人清醒的相互依赖,对全世界的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再则,沃格林已不再是相对无闻,在今天,他已经被视为现代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类所面对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分析。还有,他所有主要著述都已经以学术版问世,即由我本人主编的三十四卷本的《沃格林全集》(密苏里大学出版社,1991-2009)已经全部出版。除这些基本资料之外,沃格林的学术成就以极为广泛多样的方式影响日隆,其中有些成果可以在路易斯安那大学沃格林研究所的网站找到。在那里,过去二十七年沃格林协会的会议论文目录都可以追踪到,也有视听影像资料链接。沃格林研究所的“政治哲学”专著系列和“宗教与政治”专著系列(亦由密苏里大学出版社出版)也值得提及。最后,沃格林本人的著述,以及与他的工作有关的两手文献,正不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更不用说中文了,因为沃格林的一些最重要著作的中文版已经陆续出版或正在翻译当中。  为此,我很高兴欢迎读者进入这本微不足道的引介著作,我希望它有些许价值,有助于读者去理解一位极为重要的政治哲学家。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徐志跃这位出色的学者,是他把本书带给中文读者,并付出辛劳、才能和热心。对于他在把我的书译成中文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不凡的译文,我非常感激他,并向他献上真诚的敬意。  写于2012年3月  第二版作者序  《沃格林革命》既已绝版多年,我自然很乐意看到它再版,而且是针对学生和学者群体的。1981年版的文本此番再版未做文本和版式更改。但为了纠正错误,本序后附有更正表。  此外,本版增加了“尾声”部分。  自本书初版以来近二十年间,论及沃格林的二手文献虽有不少增长,但我相信,公平地说,我的研究依然是通观沃格林全部著作并以思想传记形式作出的仅有尝试。我原本讲的故事直到1981年;四年后沃格林去世了,是在1985年1月19日,享年八十四岁。传记性叙述的“脊骨”,是让这位哲人自己述说自己,这即是通过我事先采访听录后所整理的叙述,本书中引用时标记为“自传式回忆录”(AM)。该文件后来编辑出版,作为由我本人编辑的沃格林著作《自传性反思》刊行(路易斯安那大学出版社,1989;1997年平装版)。  《沃格林革命》初版后的主要进展是汇集沃格林的著述,1991年先由路易斯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后由密苏里大学出版社独家出版,即如今三十四卷规模的《沃格林全集》——截止本序写作时(2000),已有十七卷印行,另五卷正在制作。这意味着所有沃格林的著作即将全部以英文出版。因此,请注意本书从原刊处引用的所有论文现在都已被汇集并出版于《全集》,其中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包含1953至1985年刊登在诸多不同刊物上最经常被引用的论文。相关信息的更新,可以在密苏里大学出版社网页上找到:  http:/www.system.missouri.edu/voegelin/voegelin.htm.  我要特别感谢圣约翰大学的亨利(Michael Henry)教授盛情邀请我再版《沃格林革命》并收录于由他主编的一个系列,也要特别感谢Transactions Publishers的霍洛维兹(Irving Louis Horowitz)和库缇斯(Mary E. Curtis)的鼓励和支持,还要感谢考丽特(Christina Kollet)和施耐德(Anne Schneider)在本版编辑上的辛劳。我还要感谢普尔(Monika Puhl),来自波恩大学在沃格林学院做研究的访问学生,她帮我校正植字错误并核对引文。  写于2000年  第二版编者前言  “革命”是意味着恢复、复兴,回到以前状态的循环,还是意味着与过去决裂的新开端?按阿伦特在《论革命》第一章中的观察,此词在政治语境中原本采用前一个含义(正如在“光荣革命”中),但到了18世纪末获得了后一种含义。在“哥白尼革命”这一表述的意义上,正是桑多兹教授所用这个词的含义,“革命”强调的是新式,就如在“哥白尼革命”中,“革命”是指看待我们的宇宙及其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全新方式。相应地,桑多兹说到沃格林的“哥白尼式革命”,意指某种新的想象性洞见,“使得科学思维本身结构中的重大转移成为必要”。不过,哥白尼的“范式转移”涉及到与所有先前思想家的决裂,而沃格林的洞见之新,并不是在拒斥传统的意义上,而是意味着对往昔洞见的理解更深入,表述更清楚,也更为“区分”。沃格林的“革命”本质上是强化的恢复,试图克服作为现代性主要特征的意义之失落。桑多兹教授在本书“尾声”中睿智地引用了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循此精神,我认为我们也可以把沃格林力图做的事理解为必要的求索和探索(用艾略特的语言),这种求索能使我们返回到、并最终知道我们所由开始之处。沃格林并不称自己是保守派,相反可以被称为革命性的传统主义者,但他对传统有着保守派的深刻尊重。  现代人的头脑把“革命”与拒斥过去联系在一起,认为过去太落后、缺陷太多,乃至对身处更先进发展阶段的我们没有用处。对现代知识界来说,革命性的原创意味着某种新的学说或意识形态,某种新奇的、迄今为止从没被认识到或想象过的“真理”,它一扫往昔的所有错误,并最终让人类走到正确的轨道。这一革命性真理的发现者于是就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  当然,沃格林从来不曾直接或间接地就自己有过这样的声称。因为他和他的著作恰恰是此类傲慢的反面。沃格林追求他的“有学问的非原创”(桑多兹语,见本书页107),他拒绝所有暗示任何种类教条论取径的标签,因为一个将自身局限于哲学的或意识形态的教义的思想家,就已经至少部分地弄瞎了自己,使得自己看不见超越的不可预料的突入,而对超越之最深刻的可能理解,恰恰是思想的开端。不同于那种总想担当新型设计师的意识形态分子,沃格林的科学与考古学家的科学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他试图挖掘、保存和恢复过去,使之作为活生生的世界。在严格的语源学意义上,他的工作是“根本的”(radical),因为他毕生的求真引导他去探索人类思想的真正根源,不仅在西方传统中,而且也包括非西方传统。  我本人第一次邂逅沃格林的思想大约是在三十年前,那时有人向我推荐他论述柏拉图的书,我几乎将其一口气读完。从第一个句子,该书就开启了哲学中的意义之深处,那是我此前的阅读所不曾向我启迪的。桑多兹教授多年前撰写的现已增订的这本书,对沃格林思想的分析和背景研究是如此清晰和彻底,有着无以估量的价值。对那些试图理解沃格林思想的读者来说,让这本启人心智的引论著作再次刊行,实在是件幸事,我要感谢桑多兹教授让《沃格林革命》第二版作为“保守思想文库”之一而出版。  亨利(Michael Henry)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埃里克?沃格林生平和思想的评介性著作。作者是34卷本《沃格林全集》的主编,本书堪称最为清楚、综合、权威的沃格林入门著作。
  关于“沃格林革命”的意涵,本书第二版编辑亨利(Michael
Henry)说,“沃格林的洞见之新,并不是在拒斥传统的意义上,而是意味着对往昔洞见的理解更深入,表述更清楚,也更为‘区分’。沃格林的‘革命’本质上是强化的恢复,试图克服作为现代性主要特征的意义之失落。”

作者简介

  桑多兹(Ellis Sandoz)是路易斯安那大学Hermann
Moyse政治科学终身特聘教授,沃格林美国文艺复兴研究所所长。他创建并至今依然领导着“沃格林协会”,是三十四卷《沃格林全集》的总主编。1965年他在沃格林指导下于慕尼黑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是政治哲学领域(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的专家,并受邀在意大利、捷克、加拿大等地讲学。曾被里根总统任命为国家人文委员会委员。除《沃格林革命》之外,还撰有《政治的启示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之研究》《伏法的政府:政治理论、宗教和美国之创建》《真理的政治》《共和主义、宗教和美国之魂》等主要著作。

书籍目录

中文版作者序
第二版作者序
第二版编者前言
致 谢
引 论
第一章 起点:常识和新科学
第二章 生平和直到1938年的思想历程
第三章 美国化:直到1981年的学者旅程
第四章 历史和政治的科学:1952
第五章 历史及其秩序:1957
第六章 神话、哲学和意识:1966
第七章 努斯原理:沃格林革命——1981和之外
第八章 整全之异象
尾 声
沃格林著作编年,1922-1981
附录:哲人的天职

章节摘录

  引  论  撰写本书,目的有二,一是为沃格林思想提供一般的引介,二是由此表明其革命性。近年来,学界对沃格林的学术兴趣稳固增长,但他所做的工作对学界外的广大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性,本书所要面向的正是范围更广的读者。我希望,本书对这样一些读者具有价值:他们对人之生存的恒久问题有着严肃的兴趣。在过去半个世纪,有一位一流的思想家已经探索了这些难题。本书也旨在为跨越鸿沟架起一座桥梁,正是这一鸿沟把沃格林与其他思想家和一般公众相分离,因为对他们来说,沃格林是位晦涩难懂的人物。沃格林既不属于某个思想流派,也不属于构成当前意见氛围的各类主流正统。作为思想家,他很独特,他的著作又相当复杂,这就表明很有必要为那些愿意理解和欣赏他的重要性的读者提供一本入门读物。  沃格林留下十五本著作和九十篇以上正式发表的论文,这些著述对引介者提出了很高的知识要求,甚至需要一项全面的评估研究。但我认识这位巨人并追随他的工作达三十年之久,他的工作伴随着我对自古代以降的政治理论史的反思,并引导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沃格林的成就确实不同凡响。要评价当代事件的长期意义,包括知识成就的地位,无疑要小心翼翼,但是,就沃格林这一个案而言,证据具有说服力——其实是很有说服力。按照有关学术造诣、对材料的技术性把握、哲学分析以及异象(vision)的广度所有这些可用准则,沃格林的工作都堪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  因此,本书除了对沃格林生平的解说性呈现之外,主要论证这样一个观点,即沃格林的思想已然构成哲学和政治科学上的一场革命,这一革命在其领域内配得极大瞩目,因而本书书名可谓在在有理。当然,我的前提是,任何革命之发生,乃是伴随事件本身之时,而非在后来相隔相当时间距离之后,人人都辨别出这些事件的革命含义之际。在下面的呈现过程中,对当前这场革命的性质及其范围有所提示,而最后两章则是对这一革命的概括。  本书是解释性的引介,不是定论或批判性评估。之所以无法做定论,乃因为所介绍的工作还在发展中。老实说,我的介绍也无法成为批判性评估,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沃格林的学生和朋友。在研究他的著作时,我没有感到这样的尴尬,要去做出“吾爱真理甚于爱友”这样的抉择,尽管我也有心理准备作这种选择。这是因为,在他的著作所触及的每个主题上,对我都很有启发,而且在科学上又有最高的说服力和有效性。但接下来所展开的,是一种解释,而不仅仅是一种欣赏。作为学者和教师,沃格林一直力求避免把他的学生打造成门徒。他相信,最为重要的是,他和他的学生都服务于真理,这是韦伯式智性诚实的根本要求,也是一切科学探索的根本原则。因此,尽管我对沃格林著作一手资料本身予以最严谨的注意,并采用了与沃格林的长时间访谈所得,同时也得益于他对录音整理稿的修改意见,但对于这一做法,以及从中选作本书核心材料的内容及给出的解释,他本人不应该承担任何责难。  出于帮助读者的考虑,就我的方法以及对相关原始资料的组织和处理,我也许需要再做些说明。沃格林总是把自己认同为一个政治科学家和研究政治的哲人。虽说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思想传记,但除了第一章之外,著作结构或多或少是按照编年进行的。第二和第三章是传记性的,它们勾勒出沃格林的生平和著作,其中包括对即将出版英语版的五本德语著作所做出的最详尽的讨论。写作这几章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我所称的沃格林的“自传性回忆录”(AM)。这一重要文献得自于我与沃格林于1973年夏天在数周内进行的一系列访谈录音。就我提出的问题,他的回答总计有将近二十七小时,录音整理后由他亲自订正,由此形成一份叙述,既是自传性的,又是他回顾自己之前工作时所做的评论。这份录音文献的主体成为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原先就计划好的。  在承担对沃格林思想的这项研究时,虽然关注点主要是几十年来沃格林的思想发展,但我更侧重近些年的工作和他的哲学的当前状态。我首先勾勒了迄今为止他工作的整体,然后更仔细地聚焦于后续的四个横切面,这四个知识水平线上的横切面旨在表明他探究的阶段,这也意味着会有交叉重复。即先是展现1938年前各阶段的“眼界”(horizon),然后是1952、1957、1966和1981年四个时间节点上的眼界,这样的顺序也要求我相应地考虑沃格林在同一个问题上眼界的扩大和“视界”(perspective)的变化。再说,这些眼界不能靠单一章节进行综合处理;因此,对眼界的梳理,必须通过对比早前的眼界,由此才能确定哪里有变化,或哪里被强调,不过,在此基础上的梳理也是有选择的。论题的选择性本身必然要求我们在沃格林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之间往返穿梭。“简化”的沃格林思想的介绍或许可以按照“人”、“政治”、“历史”和“存在”这样的关键议题来布置各章。但对材料的这种组织,其实忽视了各议题间的互相联系。如此剖析所能给出的,仅仅是对一个身体的解剖,所理解的人是已成过去的,无法给出对内容的准确理解,更遑论其动态发展和生命力。这内容当然是指沃格林对于人在历史中的政治生存的实在和“整全”的探索。  沃格林的思想应被视为一位致力于哲学探索的人探求真理的朝圣之旅,这样的旅程无法分离于政治的现实和当代生活的紧要事情,而是与之处于恒常的、响应性的互动之中。他沉浸于政治现实的深处,抵抗其中的腐败,这对他的思想来说举足轻重。我力图强调他思想中的实际维度和常识维度,即使他的思想上升到极为复杂的理论分析和沉思之际。走进沃格林工作的这一取径,乃本于他自己的观点,即他对“理性”(reason)和“人的合理性”(human rationality)的理解,从作为基础的常识,到哲学的和科学的洞察,构成了一个连续谱,而且,人的合理性之概念也呈现于他1920年代开始的所有工作。但是,在研究沃格林思想时,这样的装备还是不足以处理实际遇到的复杂性。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朋友提醒过我,沃格林的《人居领地时代》就像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样复杂,若有人想找一本历史上最难啃的书来比赛,这本书是很好的候选者。我并不同意上述评价,因为沃格林是清晰的,而黑格尔则狡猾到了故意含混的地步。我的观点先放在这里,本书最后一章会面对《人居领地时代》一书,也许到时会提供我的理由所在。  我也试图写得更为清楚,按顺序渐进地介绍材料,为的是让沃格林理论之主要特征得以呈现,使得细心的读者能够理解它们,并与我一道分享受到启发所带来的欣喜。沃格林所走的旅程,以及我们在不同层次参与的旅程,将会带领我们和他本人一起进入新的眼界;我就像指南针的保管者一样,只是尝试描绘出他穿越崎岖地形,从一个高峰进入另一高峰的进程。在这描绘过程中,我主要持守在沃格林思想的高地(即使不是绝对如此),因为沃格林曾在这样的高地展开对实在的全新分析,并最终提供给我们人间事物的新科学。我为此而实际上省略了他所有精彩的细节,那是在他处理无数文献源时所呈现的,而他的洞见也从中产生。同时我也只是简要地考虑了对有缺陷的、“扭曲变形的”实在描述(比如诺斯替主义和现代意识形态)的分析,虽说他的研究与这些糟糕的实在描述一再地进行批判性交遇,而且,对于它们的恶,沃格林的分析是一种治疗。我的目的一直是彰显沃格林思想的核心,通过一个说明的过程把读者引入其内核,并在此过程中不仅显明其关键性洞见,而且也表明它们与探索方法本身的有机联系。在此过程中,与有缺陷的实在描述的张力显然也会水落石出。不过,对于表明不足之处的理由之细节和全方位论证,则很大程度上不予展开。因为那样做也许会推翻我写本书的意图,即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沃格林之工作的独特性及其在西方政治哲学全景中的地位,提供精炼且探索性的、平衡的描述。因为探索的“语言”对沃格林的整个努力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在每个重要问题上,我都会尽量让他亲自告诉我们。  ……

编辑推荐

《沃格林革命(传记性引论第2版)》由埃利斯·桑多兹著,徐志跃译,本书作为沃格林入门著作的出版,可以服务于几个良好目的。我们生活在口益全球化的共同体之中,在那里,“人类的统一”远不是令人茫然的词句,而是被全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所构造的,由此产生的新式的、令人清醒的相互依赖,对全世界的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再则,沃格林已不再是相对无闻,在今天,他已经被视为现代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类所面对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分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沃格林革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设计精良,用纸考究。权威的入门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