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刘一民 页数:4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土地权属及其赋税形式的现代性转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无可规避的核心环节。论著本书以抗战时期的四川这样一个特定时空中的[地籍整理]为研究对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具体,典型且可靠的个案图画。
书籍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抗战时期川省地籍整理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
二、行政区划演变
三、人口、土地情况
第二节 地籍的产生与历史沿革
一、地籍的产生及其意义
二、我国地籍管理的沿革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地政路径
一、早期地籍整理的酝酿
二、地籍整理试验
三、选择土地行政路径
第四节 川政统一初期的地籍措施
一、清末民初川中地籍流弊
二、防区制结束后的地政举措
三、战前地籍整理的初始工作
第二章 抗战时期川省地籍整理的保障条件
第一节 政策法规
一、抗战时期川省地籍整理法规概述
二、川省地籍整理法规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组织机构
一、省市县地政组织机构
二、全省陈报组织的结构
三、两大组织系统的责权及执行力
第三节 资源配置
一、人员、经费和技术装备
二、对基本工作条件的评估
第三章 以城镇为重心的土地测丈
第一节 土地清丈与测量计划
一、从土地整理条陈到简易清丈大纲
二、江巴清丈计划和地政局整理计划书
三、内政部指令及四川整理计划的调整
第二节 测丈整理土地的实施
一、简易土地清丈继续试办
二、土地测量清丈的技术操作
三、测丈整理土地广泛实施
第三节 对测丈工作的考察评价
一、制度筹划上的创意与不足
二、操作层面上的效率与缺陷
第四章 以农地为对象的土地陈报
第一节 总体规划与基本内容
一、四川土地陈报计划
二、基本程序和实施办法
第二节 全省土地陈报实施情形
一、土地陈报的办理经过
二、土地陈报的业务成果
三、陈报工作个案举证
第三节 四川土地陈报的评析
一、陈报工作的特点分析
二、土地陈报的得失考量
第五章 抗战时期川省地籍整理的成效及其影响
第一节 战时四川地籍整理工作的实际成效
一、现代地籍制度的初建
二、田赋征收管理的改善
第二节 地籍整理对推动四川抗战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了抗战的物质力量
二、维护了大后方社会稳定
三、激发了民众的参战热情
第三节 战时四川地籍整理的主要局限和启示
一、川省地籍整理的主要局限
二、战时四川地籍整理的启示
附录一:四川全省清丈总计划
附录二:整理四川省土地办法条陈
附录三:四川省土地整理实施纲要
附录四:四川省各县土地陈报甲乙程序实施办法
附录五:四川省土地登记施行细则(节选)
附录六:四川省办理土地陈报县份颁发管业执照办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保障土地权属,规范土地交易“民国初期至解放初期,开始进入产权地籍。它不仅具有传统的税收功能,而且具有了产权的功能,并为政府的土地管理服务”。①地籍的核心是土地权属。地籍定义中强调了“以土地权属为核心”,即地籍是以土地权属为核心对土地诸要素隶属关系的综合表述,这种表述毫无遗漏地针对国家的每一块土地及其附着物。不管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是农村的还是城镇的,是企事业单位、机关、个人使用的还是国家和公众使用的(如道路、水域等),是正在利用的还是尚未利用的或不能利用的土地及其附着物,地籍都是以土地权属为核心进行记载的,都有地籍档案。其表述的内容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力。这就要求厘清地籍和健全法规。因为只有清晰,才知道保障对象;只有立法,才能够给予保障。在保障土地权属问题上,抗战时期四川地政主要是从地籍整理楔人,再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的。抗战期间四川当局以土地测量与清丈为起点,通过理顺户、地、税之间的关系,建立现代地籍制度,保障土地所有权,从而确定纳税主体,落实土地税收。地籍是以地块为基础建立的。一个区域的土地根据被占有、使用等原因被分割成具有边界的、空间连续的许多块土地,地籍的内涵之一就是以土地的空间位置为依托,对每一块土地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记载,所得到的信息称之为地籍信息。在国民政府开展地籍整理前,地籍信息主要反映在鱼鳞册与归户册上。明代以及清初,四川举行土地整理,编成两套册籍:鱼鳞册与归户册。
编辑推荐
《国民政府地籍整理:以抗战时期四川为中心的研究》试图从抗战时期四川地籍整理的历史背景和准备条件分析着手,通过考察川省的土地测丈与土地陈报的实施过程、实际成效,剖析地籍整理与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内在联系,说明其对抗战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以及政策自身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