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杨鑫基、唐西林、 苏颐忠 上海三联书店 (2011-04出版)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顾绣笔记》(作者杨鑫基、唐西林、苏颐忠)对顾绣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其开创、形成流派、历代有代表性的传人和作品、它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色、其与江南文人画和文化理念的渊源、这一绣种在中国刺绣技艺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及《绣谱》、《顾绣针法初探》等著作和当代顾绣的复苏及创新,都作了相当细致深入的阐述与分析。可以说,它是相关著作中最全面也最用力的一部。《顾绣笔记》所配图片也具代表性,与文字部分相得益彰,提升了这部著作的可读性,丰富了它的技艺与人文内涵:全书内容充实,有较高的学术性,文字流畅,立论恰当,充分呈现了本项目的技艺与社会、人文内涵。
作者简介
苏颐忠,1951年生,上戏舞美系、上师大美术系毕业。市群艺馆创作部美术指导、研究馆员,市非遺智库民间美术组成员。曾两次入围文化部美术“群星奖”,获文化部“中国画油画大展”优秀奖,获全国群众文化论文一等、三等奖,文化部“蒲公英奖”,文化部第七、十一届“群星奖”科研成果银奖,获’02文化部优秀组织工作者奖、’03上海群文奖励基金“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04市文广局对外交流先进个人等。“非遗”的先进性,在于融合文化遗产的文物收藏研究和民族民间收集整理的不同方式为以人为载体的活态保护传承。1951年生,上戏舞美系、上师大美术系毕业。市群艺馆创作部美术指导、研究馆员,市非遺智库民间美术组成员。曾两次入围文化部美术“群星奖”,获文化部“中国画油画大展”优秀奖,获全国群众文化论文一等、三等奖,文化部“蒲公英奖”,文化部第七、十一届“群星奖”科研成果银奖,获’02文化部优秀组织工作者奖、’03上海群文奖励基金“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04市文广局对外交流先进个人等。“非遗”的先进性,在于融合文化遗产的文物收藏研究和民族民间收集整理的不同方式为以人为载体的活态保护传承。一个画画的,被“堵枪眼”卷入巾遗,踉跄转身而竭尽努力。顾绣是我参与见证的N个中遗中最为艰卒的“代表作”项目,难在知名度高而参与面窄,“君子无心,以天地之心为心”。回头看,成功申报得赖于非遗高层诸专家对松江顾绣田野调查“返祖说”的认同并关键结论;时至“出书”,竟如医学临床抢救后没有储备CT、磁共振类的病理报告,鑫基先生为此穷数年心力的呕心沥血值得敬重;再者,松江顾绣所以不致湮灭,得缘于几代绣娘、画工和实施者朴实谦卑而坚韧的平常心;而承担着科学保护重任、以面理坚实起步的“顾绣工作室”,无疑有西林君的默默付出。好事得好做,“顾绣”由闺阁、市肆而文化自觉、政府保护,亦不乏波折,好说、恶说,甚至某种“斯诺命题”心理的锱铢必较,都不在话下——非学术本意的较质使之加重,唯研究较真才使之失重。“群文”历来不缺自恃其知骄不知、自恃其雅鄙俗世的绅士,更不屑借“正”事构拟私巢的权贵。是为跋尾。唐西林,研究馆员1949年生。毕业于上海师大艺术系。1977年进松江文化馆,供职32年,其中1987年于松江博物馆任职。现为程十发艺术馆常务副馆长、党支部书记,松江区文联副主席、松江区关协会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美术(中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并获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摄影集《云间神韵》、《茸城记忆》,论文有《创造型式》、《对现代农民画意义思考》、《顾绣三养》、《当代顾绣三代人》等,其中《谈现代农民画的“雅”审关现象》获全国农民画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二等奖,松江区第一、二届拔尖人才,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物质、非物质美术的产生,根本着落点在创作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明末以降,引领和影响中同画坛数百年,正是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从精神层面的制高点全新审视绘画,提出绘画是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寄托,顾绣的开创者韩希孟、顾寿潜知书达理,善书好画,蕴怀着松江画派相同的审美理念。正是以这种审美精神实践于刺绣:“将眼前灵活之气刺人吴绫”,把握气场,吞吐气韵,韩希孟将针线技艺的审美意识,随心、自赏、独立,正与文人画画理一脉相承。顾绣初始就是文入画家绣,因得董其昌和文人的赞赏。松江历来重文,文化积淀深厚。顾绣传承,时起时伏,时显时“失”,历史风雨带来的藕断丝连,地域文化情结不断激活而使它延生。松江文化渊源的磁性,吸引多少代人的文化情结、,我长期在松江工作,又酷爱绘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民间集成和组织顾绣展,近几年政府行为力度加大,参与顾绣国家级“申遗”工作,又幸得市“非保”中心杨、苏二位艺兄全力倾心投入,给顾绣的“非遗”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梳理。特别鑫基老师,潜研顾绣,执笔书稿达五年之久,敬佩之余,又思为何,文缘之故。我不是松江当代顾绣直接参与人,只能算是一个“票友”、“粉丝”,松江绣娘走到今天不易,有多少人为之呵护支持,但由于顾绣特性所致;风一雨难免,艰辛依旧。杨鑫基,1945年生,上海师大中文系64级毕业,研究馆员,原上海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主任、专家智库组成员。短篇小说《香烟》入选文汇短篇小说征文《新蕾集》,长篇小说《疯狂的节日》获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奖,大型话剧《水应该喝甜的》获上海十月剧展最佳创作、最佳演出奖,电影《奥菲斯小姐》获上海影评人奖《94十佳影片》,论文《试点与保护》入选文化部《苏州论坛论文集》我们涉足顾绣课题以来,得到了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教授、副理事长贺学科教授、副会长陈勤建教授,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长华觉明教授,上海《咬文嚼字》编委会文明先生,资深出版界人士张金城先十热忱的“于术支持、精神鼓舞和实际帮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朱孝岳先生、陈麦教授、朱淑仪先生等前辈为顾绣所付出的努力,且得益非浅、衷心感谢沈锦溪先生(去年已故)、戴明教女士、刘建民先生,及朱庆华、钱月芳等绣娘们的大力支持,王正先生等诸多关注顾绣的朋友们,不吝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值此本书付梓之际,我们谨向各位表示诚挚的谢意。我和西林、颐忠的合作团队,曾在无数的日日夜夜里,为书稿凝聚了共同的心血,排名其实应该不分先后,写书的过程中,我们更真切体验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营造学术民主空气,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书籍目录
写在前头卷一 渐起江南风物源流长顾家姬侍多工善绣至善尽美的“韩氏女红”“画绣”神迹足千秋士大夫目光的注视下卷二 绣粹顾绣三绝别具会心点染与绣绘卷三 沉浮由女红走向书画仰承松江画派丝墨合影与笔墨意趣隽永典雅的《宋元名迹方册》天功错奇韩媛绣“韩氏女红”的绝唱卷四 遗风乱世中的顾绣传人江南绣市上的顾绣清代顾绣后继名媛江南闺阁绣的美丽弧光顾绣与民国三政要卷五 新韵在峰泖大地上繁衍生息走出衰微的阴影重睹画绣吐芳华顾绣代表性传承人戴明教现代顾绣的工艺新韵天孙织女遗神针活态”文人画“精品赏析大风起兮云飞扬卷六 附录本书年表本书年表图例主要参考文献书后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顾绣“古来称神迹”,“绣绘结合”功莫大焉,然而,不同的刺绣者。运用“绣绘结合”的效果不尽相同。绣家须具备相当的书画功底和古典文化涵养,谙画理擅绣艺,集绣绘于一身,韩希孟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后世强调提高刺绣者的个人素养,乃由顾绣而起。明代以后,“画绣”神韵多由闺阁绣媛得之,其理亦然。顾绣原为闺阁淑媛怡情养性的产物,从用途看,属士大夫文人的清赏雅玩,以交流方式视之,多为人情交往馈赠的礼品,故而“绣绘结合”得以保持高雅的趣味。但是,到了明朝末年,顾绣迫于人不敷出的生计压力,已开始同鬻画卖字一样出售,人清后崛起的商品绣市场,更使本来属于个人的艺术创作行为,亦终于走完了过渡为手工作坊生产方式的历程。民间绣坊中,生产,厂序严格分工,绣工多作为熟练的劳动力使用,求其懂画理则近乎苛刻,绣与绘由不同的人分任,万物之理皆有度,“绣绘结合”这一口碑不绝艺术特征,作坊在成本与利益的杠杆下,徒剩皮相,或失度而大量以绘代绣,或不求笔意和绣艺,只求涂抹色墨,根本就无所谓“以画为主”还是“以绣为主”,简直就成为偷工减料的好借口,最终因导致滥用而尽失精粹。
编辑推荐
《顾绣笔记》编辑推荐:非生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新体验,诠释顾绣活态传承的生命长链,再现云间绣媛的际遇,品鉴絲墨合影的精粹,跨越数百年间沉浮兴衰的长河,领略当代传人群体的卓尔成就。顾绣,俗称“画绣”,十七世纪中叶江南最负盛名的民间刺绣流派,400年来历经由盛而衰,乃至消亡、重生的变迁,可谓上海民间刺绣史上的奇迹。顾绣最初的刺绣者代表,缪氏、韩希孟的从艺经历.为传承历史的启端。而赋予“画绣”艺术灵魂的,却是松江画派文人画画理。明末,顾绣流入江南绣市,顾绣之名虽盛而“画绣”真谛已濒于绝迹.然江南闺阁女红中却不乏顥绣价值的理解和挚爱者。清末民初,通过南通女红传习所、松江松筠女子职校刺绣科的师资教学流动,顾绣真髓又沿着教育传承的渠道,返传回到了松江。半个世纪后顾绣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顾绣的昨天,已成为历史;今天,顾绣的传承在继续着,如江河长流,绵延不息,为中华刺绣文化描绘着崭新的画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