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时代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潘采夫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目录所涉人物从陈丹青、余秋雨到黄苗子、文怀沙,大多是文化人物。可怪的是,当今天下,不管是朝堂上一名玩“躲猫猫”的衙役,还是山野里的一介玩“纸老虎”的村夫,不管是德艺双馨的文艺界人士,还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房产商人,朝堂内外,城乡山野,一派“二”姿烂漫。当此“二”时代,或曰装“二”时代,不管它的形容多么猥琐,总是靠近了真相,真相不管如何丑陋,还是要努力地盯视,千万不要别过脸去。潘采夫努力忍住恶心,为我们画了一幅“二时代行乐图”。有心人不妨按图索骥,将暗藏在时代心脏中的魔鬼仔细打量一番。

作者简介

潘采夫:原名李耀军,河南濮阳人,1976年生于小濮州村,毕业于郑州大学,曾供职于《河南日报》、《青年时讯》、财讯传媒等处,现为新京报编辑。在《新京报》、《广州日报》《旅伴》、《time out》等媒体开设各种杂碎专栏。业余客串电台主持。

书籍目录

【二】的释义(黄集伟)序:二时代的二办法(李多珏)第一辑:品人陈丹青:老炮们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会老郭德纲:郭德纲小评传海子:一个春暖花开的神话浩然:怀念文学史上的“坏作家”胡玫:胡玫的影视政治学黄苗子:那个疯狂的传统叫告密季羡林:善待我们的文化老人季羡林: 圣人也是弱势群体姜昆:大佬怎样把自己混过去金庸:金庸有点冤李阳:圣教主李阳李敖:还记得年少时渡过的李敖吗?梁羽生:国士金庸,隐士梁羽生倪萍:致倪萍委员的一封信琼瑶:琼瑶很天真,金庸很唐僧史玉柱:催眠师史玉柱索尔仁尼琴:都是活着的遗产汤唯:汤唯的一盘珍珑棋局汤一介:汤一介先生的麻烦事王朔:王朔在此,诸神退位王朔:愧对王朔汪晖 :关于下课那件事汪晖:汪晖朱学勤的双城记王蒙:谁偷走了我们的历史王小波:我媳妇已经不会说人话了王元化:上海的文化板块魏巍: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文怀沙:期待文怀沙公开回应质疑谢朝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成就奖谢东:假如他是真的杨丽娟:史上最可怜的爸爸杨丽娟:为奴隶的父亲姚明:姚明是爹,麦迪是娘于丹:合唱队里的女高音余秋雨:你家大门常打开余秋雨:青歌赛看涨,余秋雨跌停余秋雨:围殴余秋雨的暴力美学张艺谋:好吃还是官家饭张艺谋:张艺谋与知识分子的恩怨情仇张悦然:听张悦然歌唱“70后”赵本山:赵本山是不是文化英雄第二辑:阅世百家讲坛:这一夜,学者说相声曹操墓:说曹操,曹操就盗春晚:投给春晚的一张弹劾票封杀:封杀也需要技术含量粉丝:这个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国学大师:论国学大师的物种起源红学家:红学家在“新红楼”演的什么角色祭祖:六亿神州尽舜尧建国大业:九月的光荣与愤怒两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提案鲁迅:让他们赞美去,我一个都不宽恕鲁迅文学奖:文学不该“听妈妈的话”论语:论语故事新编鸟巢:让鸟巢变雀巢人艺:谁断了人艺的香火实话实说:官话文化与实话文化四合院:一座院子的轮回伪作家:再谈空头文学家文化宣言:宣言小史文坛:文坛板块学说西南联大:怀旧热与愧对病西门庆故里:抢祖宗的政治游戏相声:请给相声小品松绑相声:相声门没有明天选秀:德艺双馨的孩子怎么选赈灾:这里的作家静悄悄主旋律:主旋律的进化论作家榜:作家群,群作家作协:文坛招安录作协主席: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主席第三辑:批书 《幸福了吗》:你在哪个服务区? 《小规模荡气回肠》:站的更高,尿的更远《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的历史非常道《找寻真实的蒋介石1》:历史的迷雾是容易拨开的吗?《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阴谋”                      《何枝可依》:李零为什么这样拽《李泽厚近年答问录》:寂寞是一种气度《李宗吾新传》:被误读与被冷落的李宗吾《《人生的艺术——梁漱溟论述集》:梁漱溟为什么这样红《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不过如此?《非常病人》:领袖们的大头病《论语心得》:像卖脑白金一样卖《论语》《五十年代的尘埃》:失去精神家园的知识人《挽联中的近代名人》:自是风流高格调《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评介》:寻找失落的小学语文《中国站起来》:摩罗的转身有点猛《中国站起来》:洗脑快乐,祝你快乐《人权报道白皮书》:我们的人权白皮书《知道》:思想二道贩子《王蒙自传》:三分可爱,七分可疑《听我们的女儿谈话》:和我的女儿谈王朔《致女儿书》:听王朔讲育儿经《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中国的样板戏《定西孤儿院纪事》:苦难相处流传《定西孤儿院纪事》致敬词  《认得几个字》:几个字里有我们的文化 《张学良口述实录》:风流少帅与风骚史家《明朝政局的三角恋》:一人之下,众生平等《中国不高兴》:不高兴先生与盗版华山论剑《范曾自述》:一个特别景仰自己的人《城门开》:身在故乡为异客《沉浮与枯荣》: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后记

章节摘录

  郭德纲  郭德纲小评传  郭德纲的半辈子,比一个普通相声艺人的几辈子都要复杂。他这三十几年可用两段话来描述:出身寒微,从小学艺,拜入师门,又被逐出师门,天津卫混不下去了,一咬牙闯荡京城,尝尽人间白眼,苦熬出一个德云社,依靠精湛手艺和青皮气质,打拼出一方天地,开始走上中兴之路。  但造化捧人,它也弄人,郭德纲成了郭员外,就有点势大力沉,顺手给自己圈了个后院,家丁还打了记者。打人不重要,郭德纲把记者当妓女,并大骂BTV,彻底触犯了媒体潜规则,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这比打人是更深刻的冒犯。所以郭德纲成了三俗,郭德纲下课了,郭德纲关门了,郭德纲下架了,郭德纲道歉了……..虽然现在等来平反,说郭德纲不是真三俗,郭德纲也趁势复出,票房依旧火爆,但经此一役,郭德纲威势大减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说我是看着郭德纲长大的。  这句话不是砸挂,我指的是眼看着他长成大腕。他天津的事我不知道,他跟师傅的恩怨,他是不是犯了经济错误,那是天津人去研究的事。我关注的,是卫嘴子进京之后的奇遇。  郭德纲最美的时光,是在三四年前,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还是德云社里那个穿着长衫体态微丰的相声艺人。他在台上横扫千军,砸挂一切,什么央视、汪洋、姜昆、春晚,反正他嘴下不死无名之辈。他在台上说得入港,“钢丝”们在台下带着微醺拖出长长的“噫”声。  《论五十年相声之怪现状》、《我这一辈子》、《我要上春晚》,《我要反三俗》《西征梦》,郭德纲所有叫得响的相声段子,都是在那一时期出现的。可别小看这几段,这是新千年里中国相声唯一的收成。  在那个时候,一批青年才俊跟着他走。那个时候的郭,确实有相声大师的雏形,他远离央视,嘲笑歌颂相声,调侃主流意识形态,疾呼让相声回到剧场,很多神圣的虚伪的事物,都在他的讽刺中变得可笑。用王朔的话说,他是站在人民这头的。那时候他正遭到正统相声界的打压,我负责的评论版,曾一年之内发表近二十篇支持郭德纲的评论,一直评到“藏秘排油”为止。  郭德纲越来越火了,天价相声,上电视,当主持,演电影,开铺子,他的名字飞进了千家万户,他成功地摆脱了弱势与贫困。但奇怪的是,在这个星火燎原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故事里,不少资深粉丝离去了。  如今,当年跟着他走的意见领袖已绝口不提往事,我猜他们深以为耻,不是因为郭德纲被封了,而是因为郭德纲的“变节”。郭德纲后来在徒弟打人事件中应对失措,举步维艰,跟身边没高人有关系。试想,如果有史航、袁鸿、老六、水晶、陈晓卿等文化达人的指点,那绝对是另一番天地。但他们早就与他分道了,竖子不足与谋。  革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路线有了分歧。很多人期待,郭德纲大师的诞生,能让传统相声的春天到来,能横扫各路伪相声,能战胜某种腐朽的文化。不幸的是,他们很快就发现所托非人,郭德纲自有他的理想,这个人根本不需要革命的浪漫主义。  郭德纲是一个有霸气的人,他彪悍的人生不需要别人解释,他就是要为自己活着。于是,一个成功人士该有的,他都统统超额实现了。他还给自己的别墅圈了座后花园,成了一个员外,还有护院的家丁。一个卫嘴子,终于在京城混出了人样子。  他活出了真我,却也失去了一些东西。他越来越油光满面,一个艺人失去他批判的刀子,太成功了,他都不好意思再批判了。大家开始怀念他从前的相声,这才红了几年呢?  郭德纲骨子里是个老派人,他有深厚的传统艺人的底色。对江湖道义烂熟于心,并且在创业时期将其运用得得心应手。对德云社是这样,对侯耀华是这样,对徐德亮这样,BTV也是这样,他是一个小世界的主宰。但当他遭遇了业主委员会,遭遇了记者采访,遭遇了官家的宣传机器,现代法律和中国政治,这个陌生的世界让他有些发蒙。  于是,何云伟李菁退出了,德云社关门停业了,弟子进去了,书和音像制品都下架了,郭德纲傻了。打了一个记者,骂了句记不如鸡,竟然引发了惊天连锁反应。他在喜马拉雅山下骂了句娘,没想到引起了雪崩。自己怎么就下架了?还有没有天理?政治,尤其中国政治,这回事,他可能理解不了。  BTV一战输得属于完败,和媒体的关系那么脆弱,找不到有关部门灭火,上头连个递话的都没有,在官场两眼一抹黑,郭德纲应该发现了,在京城,一点点虚火根本算不上站稳脚跟。卫嘴子混北京,难呐!  郭德纲一直以来是以相声江湖的规矩行事,如泼皮不要命,仗义出头,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走的是忠孝信义的路线。但遇到现代法律和政治势力,就两眼摸黑一脸茫然,左支右绌狼狈不堪。他有小聪明而不懂大势,有小勇力而不知进退,还是一传统艺人的底子,所以能纵横于底层而不能游刃于大棋局。  郭德纲的不智在于,他既想在现实世界里成功,又想保持他的狂野的姿态。不跟官家合作,不跟曲协联手,不向BTV低头,要在他的小一统里称王。既不受委屈,又不昧良心,还年年丰收,他太天真了。事实证明,没有哪一块地盘是他自己的。  现在总算复演了,郭德纲接受一轮媒体采访,表达了洗心革面的决心,狠斗私字一闪念,说自己终于长大了。身子放得那个低,尘埃不见郭德纲。总算表态过关了,但德云社没有消停下来。郭德纲开完遵义会议后开始了战略调整,收缩战线,回到剧场,说相声是正事。跟徒弟们也签了长约。他对何云伟李菁仍然很有看法,大弟子出走,毕竟是件闹心的事。郭德纲对此事的反思是,只怪平日太面慈心软,换得别人以怨报德。这个反思相当不靠谱,也许会埋有祸根,但愿别成了“郭德纲掰棒子——红一个扔一个”。  郭德纲有两个诤友,一个是BTV,一个是姜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两个。这样郭德纲做事之前,都要先想一想BTV会不会搞自己,这是多好的一位诤友啊。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姜昆为鉴,可以知兴替,以BTV为鉴,可以知三俗。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这些迭荡不平但又不是摧毁性的经历,对一个有天分的艺术家,应该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当郭德纲真正过完他的一辈子,如果能写一则相声《我这一辈子》,也许才是他最好的作品。而一帮白发老头坐在德云社里面听,那场面应该相当和谐。  2010年9月  海子  一个春暖花开的神话  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瘦弱的青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那一天是他的25生日。20年后的今天,他的诗集悄悄地超过舒婷、顾城、汪国真、席慕容,在大小书店里长盛不衰;诗人们聚集在大学校园,对文学青年们讲着关于他的故事,讲他的爱情、西藏、气功;人们说他的死是一个诗歌时代的终结;他的家乡,据说有了海子故居。他本人,长眠在一个什么地方。  一个永远25岁的诗人,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一个神话,但对于“被神话”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很多人认同“伟大诗人说”,认同“诗歌时代终结”说,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些,认为任何的神话都是一种异化与歪曲,都会对海子诗歌造成遮蔽,都是对海子的亵渎。我对海子是否应该被神话兴趣不大,我感兴趣的是,海子是如何成为一个神话的?  自杀是诗人的勋章,海子非同寻常的死,最后陪伴着他的《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以及他那伤感的爱情,都是神化一个人的漂亮元素,但是,最核心的推动力,当然是他处的那个时代。  20年前的3月,你可以尽情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白衣飘飘,以笔为旗,以梦为马,八十年代的狂飙突进与思想狂欢,在那一年里达到沸点。然后一切安静了,九十年代开始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就像被谁按下了快门,匆匆闪到了一个世俗的、物欲的年代,中国开始了他远离乡土中国的进程,田园与村庄的衰败正在到来。  海子,这个上天赐给人们的符号,正站在两个世纪的交叉点上。一个神秘的巧合是,他的诗歌永远在歌唱故乡,田野、麦子、天空、村庄成了一个个音符,他诗歌里的神秘与忧伤,与农业社会的气质融为一体。这样一个诗人,在那样一个时代的节骨眼上抛弃生命,于是,他无可避免地成为80年代诗歌热潮与浪漫主义的标志。人们通过怀念海子,通过海子的诗,来表达对一个已逝年代的留恋,以及对一个正在衰亡的农业文明的凭吊。  古往今来的人物,有几人能有这样的机遇?清末的梁巨川、王国维,以死亡完成了对一个文明的送别,他们被写进了思想史。其实,海子和他们的命运是一样的,他们都在历史的路口,亲手给自己埋下了墓碑,他们成了时代的路标。  如此看来,海子的被“过度阐释”,被成为神话,实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同样是死亡,紧随他遽然去世的骆一禾、在小岛上自我毁灭的顾城,都没得到这样的地位,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有些诗人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楼盘广告而愤怒,其实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象征,必然要被符号化,被世俗化,被庸俗化。当商人像小摊贩卖格瓦拉一样卖起了“面朝大海”,正意味着海子已正式进入了文化史。  在历史的长河里,又有多少人有机会留下一两个的符号,来供后人解读和解读之解读呢?  2009年3月  浩然  怀念文学史上的“坏作家”  陈冠希经过“艳照门”的疯狂洗礼终于公开道歉,香港“开心果”肥肥经过漫长的挣扎之后挥手告别,法国新小说运动的旗手罗伯—格里耶去世。还有,一个早被人们遗忘的作家悄悄地去了。  “艳照门”堪称娱乐界的奥运会,而肥肥已成为一部死亡真人秀。所以罗伯—格里耶死得有点不是时候,要不是艳照和开心果,这位墙里开花香到中国的法国作家,本可以成为中国文青的一个盛大节日。尽管如此,纪念的阵势依然不小,报纸纷纷辟出大幅版面,携先锋作家、文学壮年以及各路评论家,向这位谁也读不懂的小说家致敬。并津津乐道于他的晚年作品——一部描写变态性爱的小说,还大胆推理出罗伯—格里耶的性缺陷。但是,多少人读过他的书呢?  没读过书没关系,死亡是一场秀,无论你死得牛逼还是庸俗,只要你足够有名,足够有戏,你的死亡都会被塑造成一场狂欢节。  但浩然的死显然没有,他被淡忘了。也有媒体报道,但大多有点漫不经心,只提他写了两部高大全的小说,他曾跟着江青走等等,一副正统当代文学史的调子。谁让他是被批倒的一个人呢。文革结束了吗?所有当年文革的受益者,事后都同样遭受了文革式的待遇。在一些人眼里,浩然这个名字,在现代文学史上已被定了性,是个“坏人”。  我对浩然的去世有些难过,小时候看过他的小说《金光大道》,在大人的旧书堆里翻出来,没觉出好来,可能小孩子理解不了。但我确实吃过浩然的“文学乳汁”,五六年级或者初中时,我们当地的人民广播电台还算红火,还没开始播性病广告,都是“剪裁绣花哪里去,三路到管城”的致富信息。我喜欢听广播剧,完整地听完了一部《田家庄的变迁》(也许不是这个名字,记忆不准了),由浩然的小说《苍生》改编。说的是我熟悉的农村,里面的田保根、田留根很像我的邻居。里面没有政治,有的是一家农村人的个人史,那是我听《白眉大侠》之前最好的收听享受。上世界80年代以后,浩然住在河北三河,办了一本《苍生文学》杂志,开始为业余文学爱好者做义工。帮作者改稿子推荐发表,为71岁的农民出版长篇小说,用十年时间出版《三河泥土文学丛书》。患了半身不遂之后还帮农民作者改稿。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但这些事情让我很感动。还是我家乡那个人民广播电台,我上初中时,电台还有一个文学节目,主持人是位残疾人,普通话很乡土,每次节目都朗读很多农村文学作者的来稿。他总是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节目里,主持人和那些的农村文学青年总是互相感谢,互相鼓舞,很有理想,也很励志,给我留下了磨不灭的记忆。我对文学还有一些兴趣,应该跟他们的启蒙有关。浩然做的也是这样的事情,他和那位常把自己读哭的主持人,曾给过追逐文学梦的青年农民多少鼓舞,点滴改变过多少苦恼人的人生观甚至人生,我一点也不敢低估。  受过谁的恩,就念谁的好,管他是文学史上的好人还是坏人。我怀念这位被遗弃的作家,而不是罗伯—格里耶。

媒体关注与评论

  潘采夫的《贰时代》是抛给这时代的飞吻,挤给这国度的媚眼。在这本二书中,潘采夫用很二的文字,记录了那些子不屑语的怪力乱神,从一个侧面证明:这千真万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当之无愧是一个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 ——程益中 刀刀见血,给当下中国带来一面镜子。打破镜子,每个碎片里都是中国,遍地二人下夕烟。 王小山 2006年在《新京报》读了潘采夫的文章,之后就跑到“小树林”抢沙发,四年下来,成了他“惟一的粉丝”。《贰时代》是本好集子,幽默、犀利、有趣、有情怀,实乃人民群众提神解乏壮阳保健必备之良药。作为粉丝,有句批评的话:这么好的文笔,不写小说,白瞎你这个人儿了。 东东

编辑推荐

  一幅二时代行乐图,一部新牛鬼蛇神录。它描绘了一个真相暴露的年代,面具扯下的年代,常识成为共识的年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贰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一直很喜欢潘采夫,经常去他的小树林看文章,终于买到他的作品,很激动 兴奋,读来虽然没有在博客上看得爽,但已经物超所值,赞一个
  •   中国已从一时代进入到二时代、三时代,
  •   我不是文艺青年,但是我想青年一代应该了解一些文化界的事情。还有对于作者拿着一钵白菜的照片印象深刻,很有意思的一个人~
  •   语言诙谐幽默,讽刺的批判社会中各种很“贰”的事。不过如果对相关事件了解的不够,就无法明白它的含义。
  •   都是小短篇,保罗各类人和事,看着挺开心,总之篇幅上看作者也没想细究,是假设读者都了解一些的,这样也好,只把自己的想法说完,不强求代人表达。
  •   病态社会里德病态人
  •   很辣。有时候需要看看这种书
  •   回归理性 捍卫真理 追寻信仰
  •   内容很轻松,适合休闲阅读
  •   作者的视角和文采都不错
  •   很喜欢这本书,作者眼光独到,言语犀利,读起来很过瘾。
  •   这本书的质量真的很一般,到我手里就已经有若干类似被挤压的折痕,看了几页后感觉不太经看,内容的话就不多说了
  •   内容 印刷 装帧都很好
  •   写了很多,但是每一篇都较短,都不是太深入
  •   二时代-时代的关键点解析,有深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   喜欢潘采夫的人可以买下
  •   能让脑袋多个窍,不再太“二”了。
  •   小品杂文,读读不错
  •   大多数的文章很不错,幽默睿智,有才情,值得一看,特别是郭德纲那篇很不错。
  •   写的很好,作者独到见解,读到分析
  •   看了几篇,挺好,是我喜欢的类
  •   潘采夫的文笔还是不错的,就是不喜欢他动不动就崇拜这个崇拜那个
  •   大抵是时评集子,评论的对象集中在文艺界,或人或事,都是当时的新鲜货,只是现在看来已经了无新意。文字不错,常有精妙之语。可以一看。罗斯一句,标题真不错。
  •   对这本书抱着很高的期望,结果有点小失望。跟看报纸杂志没啥区别。当然写得也还算不错,可能不太对我的胃吧
  •   解闷,轻松
  •   如题,没啥好说的
  •   不如想象中的好看~都是一些短文字

相关图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