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上海三联 作者:荣宏君 页数:361
Tag标签:无
前言
半年多以前路过北京东城南小街,这小街忽然变成大道。二十多年前,王世襄先生以余屋让给我们一家安身立命的房子,就在小街内的芳嘉园小胡同中的,也被推土机推得无影无踪。我这才弄明白古人“沧海桑田”这句话的意思。现代文明迅猛无情地扫荡旧日子的一切旧痕迹,但永远扫荡不了的是,人的回忆与感情。1957年一场人生风雨,原在栖凤楼的房子不能再住了,便有幸和王世襄结邻而居二十多年。那时世襄荃猷伉俪的俪松居在北屋,老家人还在,琴书椅案,收拾得清洁优雅,只有主人不修边幅,大布之衣有时束一条蓝腰带,怀里唧唧有声,乃是大褂里笼中的秋虫鸣唱。那时还没有暖气这玩意儿,冬天架烟囱,生蜂窝煤炉子,老家人不在后,都是俪松居主人的长期劳作,这在世襄是不在话下的。王世襄的一部老脚踏车,后座加一块木板,老先生能够一天来回四五次,把他心爱的明式家具、紫檀交椅、唐雕菩萨坐像这些稀世文物,沉重地、小心翼翼地捆在车后,自己骑着送到照相馆拍照,使旁观者感到险象环生。这就是王世襄后来陆续出版的关于明式家具那两本巨著以及近年出版的《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当年所付出的劳动代价。诸公休要笑话,三四十年前的专家学者如王世襄,生活上常常与劳动人民差距甚微的。
内容概要
王世襄,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州闽侯,号畅庵,堂号俪松居。著名学者、收藏大家、文物鉴定家、明式家具研究界泰斗。曾任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著有《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锦灰堆》(七卷)《中国古代音乐书目》《中国画论研究》《竹刻艺术》《中国美术全集·漆器》《北京鸽哨》《蟋蟀谱集成》《说葫芦》《明代鸽经清官鸽谱》等三十余部专著。
作者简介
荣宏君,青年画家1973年出生于山东曹县。幼喜翰墨,性近文史,少年负笈京华。师从著名学者、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习读书鉴赏之学。后有缘得识国画大家关山月先生,遂确定水墨之道。曾数次随老师于志学先生赴青藏高原,人新疆大漠,访敖鲁古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渐悟为人从艺之艰辛。美术史治学则得益于著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先生。三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求学的经历,规范了学术方法,进一步理解了刘炳森先生所弘扬的艺术之道,德行为先,赤子登巅,竖子登肩的道理。 有美术史论多篇散见于报刊杂志,并出版画集《荣宏君梅花扇面精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6《丹青典藏·荣宏君》卷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史树青文物鉴定方法》即将推出。 现任全国青联委员、中央企业青联特邀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文化部青联特邀委员、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烟云小记(代序)
民族文化的注解者(自序)
引子
第一章 名门世家
家族显赫
第二章 风雨人生
南下受挫
中国营造学社
为国索宝
出使日美
第三章 悲情岁月
华北革命大学学习
王世襄与故宫博物院
笔耕不辍
闭门治学
抄家
第四章 王世襄“文革”抄家档案
附录
参考期刊、专著、文献一览
王世襄大事记
后记
赘言
章节摘录
插图:在北京读书的这段少年时光,是王世襄一生之中最惬意的。王世襄爱玩,秋斗蟋蟀,冬怀鸣虫,鞲鹰逐兔,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但他又不像其他人那样只图一时之乐,或许是深受家庭艺术环境的影响,他对一切好玩的事物都喜欢深入观察和思考,这些也往往能让他在玩的过程中总结出独到的见解和经验。这也使得他的玩与其他世家子弟无所事事的玩区别开来。而王世襄少年时爱玩的种种,到他老年后都换化为一种文化的记录,这也都归功于他少年时在玩中寓以的思考。比如,他对养鹰的思考。王世襄喜爱养鹰,在喂养鹰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鹰吃猎物时连皮毛一起吞噬,因羽毛不能消化,也无法排泄,最后只能压缩成一团吐出。这是它天然的消化规律。为此,玩家们平时在喂鹰时一定要加喂一些类似羽毛的东西在饲料中,使其吞食。鹰不能消化这些羽毛,却又必须喂给它,这是为什么?这类疑问一直萦绕在王世襄的脑海中,不得要领。一次,王世襄就读的北京美侨小学请来一位美国的鸟类专家,专门以《华北的鸟》为题发表演讲。等到演讲结束后,王世襄向这位专家提出了这个问题:鹰吃了羽毛不能消化,养鹰为什么要专门喂它一些不能消化的东西来代替羽毛?这位鸟类专家因为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回答。王世襄不仅会在玩中思考,更有难得的专注。一般人以为玩就是打发消磨时间,王世襄却不是。因为,玩中的乾坤对于他不再是一种无聊的消遣,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因此,他能够在玩中领略到常人体悟不到的风景。少年时的王世襄喜欢玩鸽子,也痴迷于秋虫。在王世襄所著的《秋虫篇·忆捉》中,详细地写着他抓蛐蛐、养蛐蛐、斗蛐蛐中的种种乐事。对学术非常严谨的人,对于中国古典家具的用材研究,王世襄先生多次声明在植物学上自己并不擅长,所以对于一些新的进口材料缺乏了解,到了晚年他多次声明自己落后了,不再写有关家具方面的文章,也不再给人做家具方面的鉴定。敢于承认自己的落后,这种博大的胸怀和谦虚的态度只有真正的大师才具有啊。有些木材商人,就利用王世襄先生在木材研究的模糊性方面大肆做文章,以次木充良材来欺世盗利,这些人和王先生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啊!中国人不是讲究盖棺定论吗?我作为古典家具用材的研究者可以肯定地说,王世襄先生历史性地总结了明式家具的艺术特征及制造方法,他是明式家具研究界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甚至可以说空前绝后!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了培养王世襄那样学贯中西的土壤,也没有人拥有他那样的国学基础和对生活最广泛的热爱,所以不大可能再有人超越他了。王世襄先生去世了,也就是说明式家具研究的一棵大树倒了,那么我们这些后学在惋惜哀伤之余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学术界和家具界都要沉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
后记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古都,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立都也有八百余年。这里文物古迹丰富,再加上自元以来就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更成为各个朝代人文荟萃之地。无数的文人雅士在这里创造并延续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北京市政建设的开展,旧城改造的步伐逐渐加大。因各种原因,一些单位或私人在搬迁的过程中将一些有价值的档案、书信、字画,甚至文物古玩都误当做废品送进了物资回收站。这时一些有点文化的“垃圾王”就开始将其中有价值的图书、信札、字画有意识地收集起来,然后再拿到北京朝阳潘家园旧货市场出售,无意之中拯救了许许多多的珍贵文物档案,使它们避免了被化成纸浆的命运。久而久之潘家园旧货市场也成了北京乃至全国最大的文物、旧货交易中心。90年代初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还非常简陋,就是一大圈围墙围起来的自由市场。一到周六、周日,这里天不亮就南腔北调、人声鼎沸起来,各路小贩将在北京市郊的各大废品收购站淘来的形形色色的旧物随手往地上一摊,任人挑拣。每逢刮风天气,这里尘土飞扬,一圈走下来,“淘宝人”已是蓬头垢面。假如遇到雨雪天,这里泥水搅动着碎纸屑、烂布头等杂物,放眼望去,整个市场顷刻间就变成了一个大的垃圾场。
编辑推荐
《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王世襄,抄家档案首度披露纪念王,世襄先生逝世一周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